爱新觉罗家族史读后感
赢姓在秦朝后少有耳闻,以及爱新觉罗姓。
是家族被灭改名换姓
“嬴”是一个古老的姓,始于尧、舜时期。
秦朝灭亡后,六国遗民都痛恨秦国,秦国嬴姓人四散逃亡。
为躲避追杀,嬴姓人改为他姓隐居的情况相当普遍,而且罕有记载。
21世纪,嬴姓人在江苏、山东、云南、北京、河北、福建、浙江等19个省份均有分布。
江苏嬴姓人最多,但分布比较分散;四川、贵州两省嬴姓人口总数约4000人,祖上曾出过大将;山东临沂市河东区有上千嬴姓人居住,其他地市相加也有约千人;其他各省嬴姓人口相加,约有4000人。
秦国国姓嬴氏现有数万人, 其后人欲重修族谱, 反祖归宗。
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二月,参与平定奢崇明、安邦彦、安孝良之乱,功成,嘉封骠骑将军,诏命复嬴姓。
后参与阻击张献忠起义,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阵亡于绵州(今四川绵阳)沉香铺,明帝追念其功勋,授以其子嬴洲(字步海)锦衣千户,世袭龙营守备(即镇守龙场营的武官)。
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嬴洲请辞世袭,解组归川。
后本支嬴氏族人即定居于川黔交际之地,至今近四百年。
嬴姓十四氏包括了当代的廉、徐、江、秦、赵、黄、梁、马、葛、谷、缪、钟、费、瞿等姓氏的汉族人,被合称为嬴姓十四氏。
=======爱新觉罗,虽然历史上清朝皇室姓氏,其实,在满族的姓氏中,爱新觉罗只是个小姓。
满族的八大姓为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络氏、赫舍里氏、富察氏、那拉氏和钮祜禄氏,根本没有爱新觉罗。
“爱新”是满语“黄金”的意思。
作为姓氏,发源地在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
学者一般相信,这个姓氏是由清朝皇室创造,用来塑造其地位。
清朝覆灭后,“爱新觉罗”一度成为一个讳莫如深的词,按照清帝逊位时的规定,爱新觉罗氏都改姓金、肇、毓、艾、罗、骆、赵。
在辽宁省改姓肇的皇族後裔比较多,而在北京姓金的,还有姓艾的也往往可能是爱新觉罗氏後裔。
有学者估计,清朝覆亡时爱新觉罗家族人口应该接近14万人(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祖父的后裔也算在内),如今爱新觉罗氏大致有30—40万人,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大多分布在北京、河北、东北三省。
爱新觉罗家族的起源
在很多重要典籍中都记载了一则优美的神话传说,是关于清朝爱新觉罗家族祖先起源的神话故事。
长白山的东北有一座布库里山,山下有一个湖泊叫布勒湖里,传说三仙女下凡到此湖沐浴;三仙女中的大姐叫恩古伦,二姐叫正古伦,小妹叫佛库伦。
话说三仙女在湖中洗浴嬉戏够了,正想上岸穿衣,只见一只神鹊口衔一枚朱果飞来,放在佛库伦的衣服上,朱果色泽鲜艳,三妹佛库伦爱不释手,于是衔在口中。
谁知穿衣裳时不小心吞进肚里,马上怀了身孕。
三妹因怀孕无法返回天庭,就留了下来。
不久生下一子,取名布库里雍顺。
此子生下来就会说话,很快就长大成人。
佛库伦将身世告诉他,并告之姓爱新觉罗,给他一支木排,令他去平定江下游的三姓之乱。
布库里雍顺便是满族的始祖。
满族人不仅神话了自己的起源,在行动上对长白山也是崇敬有加。
康熙帝就曾派遣使者或亲自东巡祭祀长白山,雍正、乾隆两朝皇帝也都望祭过“长白山之神”。
然而,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一段历史的起源与终结往往有惊人的不可思议之处,让人不由得想到佛家的因果循环说。
满族起源于长白山,并以此为根基兴盛而建立大清国。
而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退位之处就在长白山脚下鸭绿江边的大栗子镇。
兴于此衰于此,历史的巧合说明了什么,还是留待史学家去研究吧
爱新觉罗家族的后人都有那些名人
1-4: 德宗景,穆宗毅,文宗显,宣宗成,仁宗睿,高宗纯,世宗宪,圣祖仁,世祖章,太宗文 皇帝位下 之子孙。
乙册1-4: 太祖高皇帝位下 第一子贝勒褚英,第二子亲王代善,第三子镇国公阿拜 之子孙。
乙册丙册1-4: 太祖高皇帝位下 第四子镇国将军汤古代,第五子莽古尔泰,第六子辅国公塔拜,第七子亲王阿巴泰,第九子镇国公巴布泰,第十子德格类,第十一子巴布海,第十二子阿济格,第十三子辅国公赖慕布,第十四子亲王多尔衮,第十五子亲王多铎,第十六子费扬果 之子孙。
丙册丁册1-5: 显祖宣皇帝位下 第二子贝勒穆尔哈齐,第三子亲王舒尔哈齐,第四子郡王雅尔哈齐,第五子贝勒巴雅喇 之子孙。
5: 玉牒之末:太宗文皇帝位下第一子武肃亲王豪格之第五子温良郡王勐峨之第三子延信此支降为红带子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一子广略贝勒褚英之第一子安平贝勒杜度之第六子追封怀愍贝子杜努文之第一子苏努此支降为红带子 玉牒之末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二子礼烈亲王代善之第一子克勤郡王岳托支下奉恩将军兴瑞之第一子全亮比支降为红带子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二子礼烈亲王代善之第二子硕托此比支降为红带子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二礼烈亲王代善之第二子颖毅亲王萨哈廉之第一子阿达礼此支降为红带子太祖高皇帝位下第六子辅国厚公塔拜之第二子额克亲之第六子额尔济图此支降为红带子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七子饶余敏亲王阿巴泰之第四子安郡王岳乐之第十九子务尔占此支降为红带子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五子莽古尔泰此支降为红带子太祖高皇帝位下第十子德格类此支降为红带子太祖高皇帝位下第十六子费扬果此支降为红带子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庄亲王舒尔哈齐第一子阿尔通阿第一子舒尔赫宜此支降为觉罗[此处宗谱出现错误,改正]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庄亲王舒尔哈齐第二子已革贝勒阿敏支下塞胡之第二子拉哈礼此支降为红带 玉牒之末子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庄亲王舒尔哈齐第二子已革贝勒阿敏第二子爱度此支降为红带子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庄亲王舒尔哈齐第六子郑献亲王济尔哈朗支下扬桑阿第一子务能义此支降为红带子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庄亲王舒尔哈齐第九子脑岱此支降为红带子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五子笃义刚果贝勒巴雅喇第四子巩阿岱此支降为红带子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五子笃义刚果贝勒巴雅喇第五子锡翰此支降为红带子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五子笃义刚果贝勒巴雅喇第八子德玛护此支降为红带子。
戌册1-2: 景祖翼皇帝位下 第一子武功郡王礼敦巴图鲁,第二子多罗慧哲郡王额尔衮,第三子多罗宣献郡王斋堪,第五子多罗恪恭贝勒塔察篇古 之子孙。
2-3: 兴祖直皇帝位下 第一子德世库 第一子素赫臣,第二子谭图,第三子尼扬古 之子孙。
3: 兴祖直皇帝位下 第二子刘阐 第一子陆虎臣,第二子玛英格,第三子门图 之子孙。
己册1-5: 兴祖直皇帝位下 第三子索长阿 第一子履泰,第二子务泰,第三子绰奇阿注库,第四子龙敦,第五子飞永敦 之子孙。
庚册1-3: 兴祖直皇帝位下 第五子包郎阿 第一子隋痕,第二子巴孙巴图鲁,第三子对秦,第四子郎腾 之子孙。
3: 兴祖直皇帝位下 第六子宝实 第一子康嘉,第二子阿哈纳,第三子阿笃齐,第四子多罗郭齐 之子孙。
索引1-2: 爱新觉罗·常林主编。
付录: 星源吉庆编辑本段宗室与觉罗皇族,依据与历代清朝皇帝血缘关系的远近,就大者而言,分为宗室与觉罗两大部分。
宗室,是指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的后世子孙,也就是努尔哈赤及兄弟们的后裔,包括塔克世系、努尔哈赤系、皇太极系、福临系、玄烨系、胤禛系、弘历系、颙琰系、旻宁系、奕詝系、载淳系、载湉系、溥仪系。
觉罗,是指兴祖福满和景祖觉昌安的后世子孙,还有塔克世兄弟的后裔,包括福满系、觉昌安系。
宗室身系黄带子,觉罗身系红带子,以显示贵族的不同身分与地位。
宗室又依据与皇帝血缘关系的远近,分为近支与远支。
近支是指皇帝的直系本支,还有当朝皇帝兄弟之子女;别的各支则为远支。
宗室因罪革退者降束红带子;觉罗因罪革退者降束紫带子。
据《玉牒》统计,在宗室各支系中,先后有20个支系被降束红带子:显祖塔克世三子舒尔哈齐长子阿尔通阿长子舒尔赫一支;显祖塔克世三子舒尔哈齐次子阿敏之孙塞克图次子拉哈礼一支;显祖塔克世三子舒尔哈齐次子阿敏次子爱度一支;显祖塔克世三子舒尔哈齐六子济尔哈朗之孙杨桑长子务能义一支;显祖塔克世三子舒尔哈齐九子脑岱一支;显祖塔克世五子巴雅喇四子巩阿岱一支;显祖塔克世五子巴雅喇五子锡翰一支;显祖塔克世五子巴雅喇八子德玛护一支;太祖努尔哈赤长子褚英曾孙苏努一支;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九世孙兴瑞之子全亮一支;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次子硕托一支;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三子萨哈廉长子阿达礼一支;太祖努尔哈赤五子莽古尔泰一支;太祖努尔哈赤六子塔拜之孙额尔济图一支;太祖努尔哈赤七子阿巴泰四子岳乐十九子务尔占一支;太祖努尔哈赤十子德格类一支;太祖努尔哈赤十六子费扬古一支;太宗皇太极长子豪格五子猛我三子延信一支。
圣祖玄烨八子胤禩一支圣祖玄烨九子胤禟一支在觉罗各支系中,因罪被降束紫带子的,最少有两支:兴祖福满长子德世库主子尼扬古子瓦哈长子阿三一支;兴祖福满次子刘阐子陆虎臣曾孙塔思护之曾孙长安保十二子丰盛额一支。
编辑本段袭爵与嗣子爱新觉罗家族的先世要受到追封,他们的后代子孙也受到清朝的封赐。
爱新觉罗家族的先祖被迫封为皇帝者有4人: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儿,追封为肇祖原皇帝;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追封为兴祖直皇帝;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追封为景祖翼皇帝,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追封为显祖宣皇帝。
在他们的子孙中,封为亲王的1人,郡王2人,贝勒1人,一等男7人,二等男4人,三等男6人,一等子5人,二等子3人,合计33人。
袭爵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多数皇族的爵位是按辈递降承袭。
如父为亲王,子无殊功则1人袭封为郡王,孙无殊功则1人袭封为贝勒,曾孙无殊功则1人袭封为贝子,以下类推。
另一种是按原封世代承袭,即所谓“世袭罔替”。
清初有6个亲王、2个郡王,他们的王爵以后每代由1人承袭,习惯上称之为“铁帽子王”。
清中叶以后,又恩封了4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爱新觉罗的后世子孙,承袭先辈爵位大多是子袭父爵,但却不是如汉族的嫡长子承袭制,而是在诸子中,选择最具才能、功勋最大者承袭,有的是由最喜欢之子承袭,有的是由最心爱的妻妾所生之子承袭。
豫亲王多铎的子孙承袭王爵:第二代豫亲王是由多铎次子多尼承袭;第三代是由多尼次子鄂札承袭;第四代是由鄂札五子德昭承袭;第五代是由德昭十五子修龄承袭;第六代先是由修龄长子裕丰承袭,因事革爵后又由修龄次子裕兴承袭,又因事革退,最后由修龄五子裕全承袭;第七代是由裕全次子义道承袭,第八代是由义道长子本格承袭;最后一代是由本格的嗣子懋林承袭。
不难看出,爱新觉罗家族的爵位如同皇位一样,不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是择子继承。
努尔哈赤及兄弟的子孙后代,受封及袭爵者多达1978人,包括亲王140人、郡王94人、贝勒63人、贝子53人、镇国公88人、辅国公209人、镇国将军148人、辅国将军249人、奉国将军261人、奉恩将军673人。
设嗣子主要是为了承袭爵位,但当嗣子承袭的爵位因事革除,他就不再作为嗣子,而要仍回到本支去。
如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封为睿亲王,1650年死后无嗣,由同母弟多铎五子多尔博过继给他为嗣子,袭睿亲王爵。
次年多尔衮以谋逆被革爵,多尔博当然也就无爵可袭,只好仍回原支。
1778年乾隆帝为多尔衮昭雪,追还原封王爵,世袭罔替。
而多尔博早几年已过世了,但仍追认为多尔衮的嗣子,由他的子孙袭爵。
在爱新觉罗家族史上,还出现几个“嗣子世家”。
在这几个家庭里,有多名子孙过嗣给他支做嗣子:一是乾隆帝十一子永瑆,他的次子绵懿,过继给他三兄永璋为嗣子;四子绵偬,过继给他十二弟永璂为嗣子;长子绵恕的次子奕纶,过继给他四兄永珹之子绵惠为嗣子;七子绵傧之孙载岐,过继给他十二弟永璂之孙奕缮为嗣子。
二是道光帝五子奕誴,他本人过继给嘉庆帝三子绵恺为嗣子;他的长子载濂之子溥修,过继给载濂五弟载津为嗣子;次子载漪,过继给嘉庆帝四子绵忻之子奕志为嗣子;四子载瀛之长子溥伒,过继给道光帝九子奕譓为嗣孙。
三是道光帝七子奕譞,他的次子载湉,过继给咸丰帝为嗣子,后为光绪帝;五子载沣的长子溥仪,过继给光绪帝为嗣子,后为宣统帝;六子载洵,过继给嘉庆帝四子绵忻之子奕志为嗣子;七子载涛,过继给嘉庆帝五子绵愉的六子奕谟为嗣子,后又改继给奕譞的八弟奕詥为嗣子。
编辑本段
清朝不复存在,14万爱新觉罗家族是去哪里了
李治亭主编:爱新觉罗家族全书(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pdf (10卷)爱新觉罗家族全书 (10册)
【作 者】李治亭 主编
【出版项】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05-01第1版
【ISBN号】ISBN: 9787206026034 〔十位: 7206026036〕
【装帧项】 开本:32 页数:3975 页(全10册)
【目录】爱新觉罗家族全书 (10册)目录:第一册:爱新觉罗家族全书 家族全史第二册:爱新觉罗家族全书 世系源流 第三册:爱新觉罗家族全书 人物荟萃第四册:爱新觉罗家族全书 家事本末第五册:爱新觉罗家族全书 家法礼仪第六册:爱新觉罗家族全书 诗词撷英第七册:爱新觉罗家族全书 文集述要第八册:爱新觉罗家族全书 书画揽胜第九册:爱新觉罗家族全书 养生妙法第十册:爱新觉罗家族全书 典迹备览
【图书简介】 一部旨在揭示清朝皇族——爱新觉罗家族600余年历史嬗递的大型家族史——《爱新觉罗家族全书》(以下简称《全书》),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独家出版,新华书店总店北京发行所获得了该书的独家发行权。
在当前清史、满族史的研究高潮迭兴、硕果累累、著作如林、蔚成大观的形势下,《全书》的出版无疑是锦上添花,可谓集大成者。
纵览《全书》,笔者不揣浅陋,以为有如下三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全书》冲破清史、满族史研究的拘囿,首创对清朝皇族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
换言之,该书为一个曾主宰和影响中国历史发展长达近300年的皇族,从其历史到现实进行“全景式的鸟瞰”,并给予系统完备的科学评述,在国内学界具有创新意义。
爱新觉罗家族之所以值得重视、值得研究,有两个原因,这也是始终贯穿于《全书》的两个主题思想。
一个是因为爱新觉罗家族是满洲民族(满族)共同体形成的核心。
她以满族的一个大家族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并且统治中国长达268年,在入主中原的各少数民族政权中为时最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巨的影响。
17世纪以前,她还是名不见经传的明代女真觉罗姓的一个支裔,然而当其一旦登上历史舞台,便以武功定天下。
其杰出的领袖努尔哈赤及其继承者皇太极亲自统率八旗劲旅,同拥有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大明王朝的军队作战。
经过短短的20几年,从辽沈一隅,长驱入关,终于定鼎北京,取代明朝统治,成为全中国的主宰,建立起大清王朝。
爱新觉罗家族随即成为满洲贵族中地位最显赫的皇族。
从顺治元年(1644)福临登极即位,君临天下,迄至末代溥仪于宣统三年(1911)退位,在这近300年的历史长河里,爱新觉罗家族演出了一幕幕动人心弦的历史活剧。
其中,近百年的“康乾盛世”则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峰。
对此,爱新觉罗家族建有不可否认的功绩。
爱新觉罗家族之所以值得重视、值得研究,另一个原因还是因为她的历史命运跨越了朝代,经过了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一直延续到今天。
爱新觉罗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被清朝尊为肇祖原皇帝的孟特穆(猛哥贴木儿)自明朝初叶已见诸史籍,直到今天,该家族已走过近600个年头,其命运经历了古代、近代直到现当代,社会变革也由封建社会而半殖民地半封建,再变为新民主主义而为社会主义。
600余年(或是400余年)的历史巨变,有如天翻地覆,沧海桑田!该家族所经历的不同的社会形态,为历代皇族所不曾有过。
正如著名清史专家戴逸先生在序中所言:“该家族的历史足迹,实际上浓缩着数百年来中国社会的荣辱与沦桑。
”读罢《全书》,我们为爱新觉罗家族的成功辉煌感到骄傲和自豪,为其失败耻辱感到痛心和惭愧。
《全书》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是一部难得的好教材。
第二,《全书》是一部集历史学、民族学、文学、艺术、文献学、民俗学之大成的多彩画卷。
爱新觉罗家族600余年丰富绚烂的历史文化,“令人神往”。
在这个大家族里,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才华横溢的诗人、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各领风骚,代有才人,“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填写了新的篇章”。
据此,《全书》归纳为10个方面的内容,即《家族全史》、《世系源流》、《人物荟萃》、《家事本末》、《家法礼仪》、《诗词撷英》、《文集述要》、《书画揽胜》、《养生妙法》及《典迹备览》。
10个方面的内容,每一方面独自成一卷本,共计10卷(10册),300万字各卷互为联系,都是《全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内容从纵的方面详述家族历史,从横的方面反映其家族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比较真实地再现了爱新觉罗家族历史与现实的风貌。
《全书》以概述为首引,历史、专题、表列与资料精选紧随其后,构成了全书的整体框架。
开卷必有益。
《全书》在内容安排上有一独到之处就是每卷本的正文前面有一篇万言的“概述”。
它不仅是对该卷所要叙述的内容做出的宏观的概要说明,而且还是本卷作者高屋建瓴阐述个人观点的一篇学术论文。
开卷读此“概述”,对读者深入理解每卷的内涵,是非常有益的帮助。
在此,不妨以第七卷《文集述要》的“概述”为例,便可窥见一斑。
《文集述要》卷所反映的是爱新觉罗家族文集、文章创作之概貌。
此卷“概述”约3万字,洋洋洒洒,议论风生,颇多启示。
众所周知,清朝以“武功起家”,“马背上打天下”。
创业初起阶段可谓“略输文采”,其文化建树与其赫赫武功相比要逊色得多。
后来情况当然有所改观,但人们看到的其家族成员撰写的作品中,诗词歌赋等占有多数,而文章与专著则相对较少。
因此,在人们的印象中,爱新觉罗氏家族几乎无文可言。
其实不然。
正如“概述”所言,爱新觉罗家族不仅有文,而且创作了数量相当可观、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之文。
更可贵的是,家族成员积极学习、吸纳先进的文化营养以提高自己。
他们为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贡献。
“概述”分析归纳了爱新觉罗家族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认为,该家族之文章创作与其历史发展相同步,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入关前的创业时期;第二阶段为清兵入关后统一全国至鼎盛发展的顺康雍乾时期;第三阶段为逐渐向近代过渡,清朝国势衰微的嘉道咸同光宣时期;第四阶段为清亡以来的现当代时期。
作者还对每一阶段创作的特点作了精辟的阐述。
《全书》像这样有分析、有深度的“概述”,对读者是很有益处的。
洋洋10卷本《全书》,每卷各具特色。
如,记述家族中轶闻趣事的《家事本末》卷,摘取家族中重大的,或有意义、有趣的事,一事一议,叙其本末,它与叙述家族60余年兴衰的《家族全史》卷,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家法礼仪》卷,叙家族族规及日常生活礼仪、风俗习惯,也包括对宗教的信仰如礼佛、祭祀等活动等。
《诗词撷英》、《书画揽胜》、《文集述要》等卷,各选其精品进行评价,同时还把各艺术家的生平与创作活动一并介绍给读者。
这些数以千计的艺术品便构成了一个大家族的艺术长廊,异彩纷呈,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再如《世系源流》卷,详本族之世系,明本族发展之源流,以各代皇帝即“族长”为中心,用文字或图表说明各世系纵横关系。
《人物荟萃》卷,选取各类代表性人物500多人,各自立传。
《养生妙法》卷,介绍家族养生及延年益寿之论与方法,且附宫廷秘方多种。
《典迹备览》卷,选取家族重要历史遗迹、遗址、遗物及清人与今人研究家族活动的各种典籍专著等予以评价,可供研究者或参观旅游者备考观赏。
此外,诸如家族史、家法礼仪、家族人物及养生等问题,都是第一次给予研究;《书画揽胜》卷选取的250余幅该家族成员的书画精品,实为珍贵;书中有许多资料尚属首次刊布,因此,本书的研究成果多是在根据最新鲜、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学术水平堪称上乘。
第三,《全书》立足家族史的研究,从家族的视野审视所有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家族社会与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的基础,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跨时代的社会功能。
《全书》以爱新觉罗家族作为一个家族的时空个案来研究,把围绕该家族形成的档册秘籍、宗谱玉牒、碑文传记、实物遗迹等,进行梳理分析,并结合其他文献,从前述的10个方面的内容对爱新觉罗家族进行多角度的剖视,展现了该家族社会与文化的多层面的历史风貌。
《全书》实质上就是一部家族的社会史和文化史,这对推动中国家族史的研究无疑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因为《全书》以家族史的研究为出发点,故该书做了一个大胆、有价值的尝试,这就是把爱新觉罗家族史从与清史、满族史以及其他民族史的交织中剥离出来。
爱新觉罗家族与历史上的历代汉姓皇族不同之处,就是她不仅与当朝的清史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跟满族史融为一体。
但是,两者虽有联系,也互为区别。
《全书》摒弃以往那种只做个别研究的模式,开辟从整体上综合研究这个庞大家族的新思路、新构想。
因此,该书的出版是对清史、满族史乃至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入拓展,更是为中国家族制度史研究增添了新篇章。
出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7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