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与逻辑谬论的故事的读后感
爱情与逻辑 谬误的故事4
一个是巴尔扎克时代最具风情、最另类的小说家,一个是欧洲最富诗意、最浪漫的钢琴家,他们的第一次见面没有擦出任何火花。
26岁的肖邦甚至觉得那个爱穿男装、嗜抽烟斗的32岁的乔治·桑没有女人味。
两年后,在法国一个叫诺昂的小镇里,他们不可遏制的相爱了。
此后长达9年的光阴里,他们相互依赖、相互欣赏,又彼此折磨彼此伤害。
他们的密友画家德拉克洛瓦希望将这对情人永久的铭刻在画里,但却以外的被肖邦制止。
于是留下了一副未完成的作品:坐在钢琴旁边的肖邦刚画好面部,而站在肖邦身后的乔治·桑则像百合花一样幽寂的绽放。
德拉克罗瓦去世后,这幅著名的未完成画像被人分割成两半,据说为了多点儿钱。
如今右边的肖邦像留在巴黎的卢浮宫,左边的乔治·桑像被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
轰轰烈烈的爱情见证略带荒谬地收场,不知道该伤感还是叹息。
再伟大的爱情也经不起生活的琐屑。
难怪张爱玲的《红玫瑰白玫瑰》总被人叨念: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粒朱砂痣。
爱情不可以逻辑,无所谓对与错,怕只怕爱到无情。
作家杨沫与学者张中行先生的感情恩怨,在面有多个版本,又因为《青春之》被更多人揣测。
但吴祖光先生亲口讲的一段话,让人想起来就觉得揪心。
杨沫追悼会,吴祖光给张中行,问他去不去,张答复:所谓告别有两种,或情牵,或敬重,也可兼而有之,对于她两者都没有。
就算整个世界在背离、在失语,真正的爱只追随自己的心灵,与他人无关。
一代名媛章含之今年初去世,她出人意料地选择与养父章士钊合葬,而不是深爱的第二任丈夫乔冠华,并留下意味深长的一句话:“到另外一个世界,就不想再有这个世界的是是非非了。
” 最美好的东西往往用深痛巨创来换取。
就像传说中的荆棘鸟,“一生只唱一次。
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她就在寻找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
然后,她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刺上,在奄奄一息的时刻里放开喉。
那声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
” 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就是这样的千古绝唱。
23 岁时顺治帝最宠爱的妃子董鄂氏死了,于是万念俱灰的他不顾一切地出家,24 岁辞世,出世后曾幡然顿悟,“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这回,未曾生我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
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 千秋万代的爱情故事,结局有无数种可能,最难得的是永恒。
无论有名无名的爱情,还是有钱没钱的爱情,抑或有缘无缘的爱情,都无一幸免地稍纵即逝,经书上说:“过去之心不可得,现在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
”无心所得,则无所得失。
似懂非懂的爱情,一时与一世,熟最美妙
南怀瑾点解“一时最好”,没有古今,没有去来,等于一首古诗:“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 ——摘自《读者》年第九期 作者姜苏鹏 这是肖邦和乔治桑的故事,在古典音乐界,舒曼和克拉拉的结合也相当有名,只是我找不到写他们的文章,大部分有名的音乐家都是未曾有过真正的爱情,如贝多芬,老柴,.......所以肖邦的音乐里才有一份别有的浪漫,希望你从此爱上肖邦
爱情与逻辑谬误的故事英语 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爱 什么是所谓的聪明人
许多事情,总是在经历过以后才知道得失由不得自己。
一如感情,痛过了,才会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爱情与逻辑谬误的故事,叙述者的性格是怎么样的?
自以为是,自做聪明我是这样写的,一看就是在U校园上面做题目的同胞
爱情与逻辑 谬误的故事4
一个是巴尔扎克时代最具风情、最另类的小说家,一个是欧洲最富诗意、最浪漫的钢琴家,他们的第一次见面没有擦出任何火花。
26岁的肖邦甚至觉得那个爱穿男装、嗜抽烟斗的32岁的乔治·桑没有女人味。
两年后,在法国一个叫诺昂的小镇里,他们不可遏制的相爱了。
此后长达9年的光阴里,他们相互依赖、相互欣赏,又彼此折磨彼此伤害。
他们的密友画家德拉克洛瓦希望将这对情人永久的铭刻在画里,但却以外的被肖邦制止。
于是留下了一副未完成的作品:坐在钢琴旁边的肖邦刚画好面部,而站在肖邦身后的乔治·桑则像百合花一样幽寂的绽放。
德拉克罗瓦去世后,这幅著名的未完成画像被人分割成两半,据说为了多点儿钱。
如今右边的肖邦像留在巴黎的卢浮宫,左边的乔治·桑像被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
轰轰烈烈的爱情见证略带荒谬地收场,不知道该伤感还是叹息。
再伟大的爱情也经不起生活的琐屑。
难怪张爱玲的《红玫瑰白玫瑰》总被人叨念: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粒朱砂痣。
爱情不可以逻辑,无所谓对与错,怕只怕爱到无情。
作家杨沫与学者张中行先生的感情恩怨,在面有多个版本,又因为《青春之》被更多人揣测。
但吴祖光先生亲口讲的一段话,让人想起来就觉得揪心。
杨沫追悼会,吴祖光给张中行,问他去不去,张答复:所谓告别有两种,或情牵,或敬重,也可兼而有之,对于她两者都没有。
就算整个世界在背离、在失语,真正的爱只追随自己的心灵,与他人无关。
一代名媛章含之今年初去世,她出人意料地选择与养父章士钊合葬,而不是深爱的第二任丈夫乔冠华,并留下意味深长的一句话:“到另外一个世界,就不想再有这个世界的是是非非了。
” 最美好的东西往往用深痛巨创来换取。
就像传说中的荆棘鸟,“一生只唱一次。
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她就在寻找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
然后,她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刺上,在奄奄一息的时刻里放开喉。
那声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
” 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就是这样的千古绝唱。
23 岁时顺治帝最宠爱的妃子董鄂氏死了,于是万念俱灰的他不顾一切地出家,24 岁辞世,出世后曾幡然顿悟,“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这回,未曾生我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
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 千秋万代的爱情故事,结局有无数种可能,最难得的是永恒。
无论有名无名的爱情,还是有钱没钱的爱情,抑或有缘无缘的爱情,都无一幸免地稍纵即逝,经书上说:“过去之心不可得,现在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
”无心所得,则无所得失。
似懂非懂的爱情,一时与一世,熟最美妙
南怀瑾点解“一时最好”,没有古今,没有去来,等于一首古诗:“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 ——摘自《读者》年第九期 作者姜苏鹏 这是肖邦和乔治桑的故事,在古典音乐界,舒曼和克拉拉的结合也相当有名,只是我找不到写他们的文章,大部分有名的音乐家都是未曾有过真正的爱情,如贝多芬,老柴,.......所以肖邦的音乐里才有一份别有的浪漫,希望你从此爱上肖邦
爱情与逻辑谬误的故事英语 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爱 什么是所谓的聪明人
许多事情,总是在经历过以后才知道得失由不得自己。
一如感情,痛过了,才会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爱情与逻辑谬误的故事,叙述者的性格是怎么样的?
自以为是,自做聪明我是这样写的,一看就是在U校园上面做题目的同胞
素年锦时 每一章节的读后感
要了解基本逻辑错误一定不能错过一篇英文小品文Love Is A Fallacy(作者Max Shulman),这里仅列举出十种最常见的逻辑错误。
它被北外的老师拿来用作精读课文,实在是不错的一个主意,生动有趣,让人收获颇多。
对于经常要参加英语考试的孩子们来说,学习一下常见的逻辑错误,有助于你做阅读题;对于其他过了考试年级的人来说,更利于你们同他们诡辩。
【第1句】:草率前提 (Dicto Simpliciter) 例如:Women are on average not as strong as men and less able to perform wellpolitically. Therefore, women can"t pull their weight in government work. 点评:虽然女性确实在政界担任较少工作,但这不意味着女性群体中所有的人都是这样。
偶例谬误(fallacy of accident)或偶然谬误、意外谬误、笼统概化(英语:sweepinggeneralization)、简单地说(拉丁语:a dicto simpliciter[1]),是一种“通则凌驾例外”的非形式谬误,系基于某个通则的存在,而否定例外的存在或正当性。
相反地,逆偶例谬误是基于例外的存在而否定通则。
【第2句】:过度概化 (Hasty Generalization) 例如:McDonald"s and KFC offer foods with little nutrition, and thus we cannotexpect any fast food restaurant to provide us with nutritious foods. 点评:两个个例不足以推出一个真理。
轻率概化(hasty generalization),又称不当概化(inappropriate generalization)、范例肯证(proof by example),是一种非形式谬误,系指未充分考虑一般性的情形,只凭少数的实例或样本就推论出一般性的结论。
与之相反的谬误是拒绝承认一切一般性结论的懒于归纳。
【第3句】:因果颠倒 (Post Hoc) 例如:Most young criminals watch violent movies before they commit theircrimes; obviously, violent movies lead to juvenile delinquency. 点评:甲事情发生在乙事情之前,这并不代表着先发生的甲事情就是后发生的乙事情的原因。
【第4句】:矛盾前提 (Contradictory Premises) 例如:If God can do everything, can he make a stone so heavy that he can"tcarry? 点评:前提条件中就有相互矛盾的地方,结论当然是错误的。
不一致的谬误(fallacy of inconsistency)是一种非形式谬误,系指论证的内容彼此不一致,导致自我冲突、自我推翻而无效的情形。
不一致的谬误之常见表现如下:论证的前提不能全部为真。
此现象又称矛盾前提(Contradictory Premises)。
如“自相矛盾”的故事:“这支矛能刺穿全天下的盾”“这个盾能扺御全天下的矛”。
论证中提出的论点不能同时成立。
(参见破釜逻辑)对某群体的一些分子使用一套原则要求,却对某群体的另一些分子使用另一套原则。
(参见特别待遇、双重标准)论证内容自我指涉并自我推翻。
如:“我说的话都是假的”“我一句汉语都不会讲”论证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在论证过程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意义而不一致,造成论证前后无法连贯,而成了无效论证。
(参见偷换概念)
【第5句】:感性论证 (Ad Misericordiam) 例如:Think of all the poor, starving African children! How could richcountries be so cruel as not to help them? 点评:抒情是不能当作论证的。
诉诸怜悯(英语:appeal to pity;拉丁语:argumentum ad misericordiam)或诉诸同情,是一种诉诸情感谬误,系透过挑起对方的同情与愧疚,以博取他人支持自己的想法。
【第6句】:错误类比 (False Analogy) 例如:Young children are like flowers——flowers should stay away fromterrible weather to grow, so children need to get rid of everything negative. 点评:孩子和花朵的区别太大。
成长的过程也太复杂。
最好不要用这两者来类比。
错误类比(false analogy)、不当类比、或弱类比(weak analogy)是一种非形式谬误,系使用不恰当的类比推论而得出不恰当的结论。
【第7句】: Poisoning the Well 扣帽子扣帽子又名贴标签、咒骂法、斗臭法、或井里下毒(英语:Poisoning the Well),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政治宣传与修辞手法,也是一种典型的人身攻击,让阅听人在还无法深入了解、思考之前,就率先被某人身上负面的标签所影响,使阅听人对其事有种“先入为主”的负面认知与不良印象。
素年锦时读后感
下面的感想说是素年锦时的读后感,其实只是月棠记的读后感而已。
我认为安妮在这部小说中表达出来的态度远大于其他所有散文的总合。
在小说中安妮阐述了自己对于婚姻作用的看法。
她的观点既不东方也不西方,超越东方的性和爱与婚姻三者绑定式观念,以唯物的客观观念承认爱情的有限性(作者原话“人体内的化学元素和生理性,注定人对另一个人的爱恋,就是如此短暂,无常。
会用尽。
会完结。
以后的局面如何支撑,要看对幻灭感的忍耐还能支持多久。
”),但仍然十分重视婚姻的价值,鄙夷没有婚姻结果的婚外情。
在这点上,安妮的婚姻观与西方人将性和爱与婚姻三者分开并且不过分强调婚姻价值的观念有所区别。
在安妮的观点中,一个女人的人生终极幸福在于,在青春完全逝去之前找到一个心灵与自己契合的男性,与之恋爱并通过婚姻方式将之作为终身伴侣。
而这个目标从客观上来说是如此地不现实而显得虚无缥缈,她自己也知道这样的定义已经超越了人世间的规则而变成哲学里的形而上。
这是一个打不开的死结,因为理想中的幸福是如此完美,并且在理论上似乎可以有这样的男性存在,另一方面她亦知晓自己会忍受不了与一个和理想差距太大的男性步入婚姻生活,所以这些都成为她为自己寻找幸福的力量。
然而现实始终不能遂她的愿,因此她在小说中透露出来难以抑制的疲倦感,并以女主角最终找到一个还能凑合的归宿这个结果给出一个价值标准,用以衡量她对于自己以十几年的努力为代价在最低程度上所能接受的结局。
事实上,拥有这种理想的不止安妮一个人,许多善于思考并描写情感的女作家都是如此,或是最终放弃追求凑合着找一个勉强接近理想中的男性结婚,或是始终不愿妥协走结婚这条路而选择对她们来说不算太过于糟糕寂寞的自由,但是这两个选择的共同点就是:它们不是那些对情感要求苛刻的女人们最终想要的,对于这个结局她们不能感到满足。
女性在生理上被赋予的使命和角色使得她们从本能上无法像男性那样过分脱离情感的依赖,而穷尽一生追求一个连自己都明白不可能达成的理想正是许多善于自省却并重视情感价值的女人们最痛苦的事之一。
当人类无法采取任何手段保护自己不受某些自身欲望对自己进行刺激和伤害时,人类的本能自我保护机制就会选择各式各样的办法来减轻这种痛苦,比较容易实现的方法就是自我欺骗和自我暗示,比如为了追求某事物受了较多的伤害就开始对该事物嗤之以鼻满不在乎,降低该事物在自己心目中的价值;或是通过另外一些办法转移这些伤害,将之与某些强大的未知力量联系在一起,视作一种自己必须承担的痛苦,而后者这种心理常见于宗教崇拜。
对于那个始终不能实现的理想,安妮选择了通过研究佛教的哲学思想来缓解自己的痛苦烦躁,为自己的疑惑寻找答案,她在小说中提到佛经,并说道“要像煎熬疾病一样。
煎熬过生活中每一个抑郁的时刻。
必须要寻求信仰所在”。
在她的观点中,治疗痛苦的方法就是拥有某种宗教式的信仰。
的确在基督教中对于痛苦的解释是痛苦是人类必须背负的原罪,而在佛教中解释则是痛苦皆由人类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招致,并鼓励和提倡禁欲,这两种减压办法都是符合心理学的治疗方案的。
但事实上,由于技术问题,古人在认知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因此许多哲学的逻辑论证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
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假设被推翻,科学替代哲学解释描述了越来越多的现象和事物规律,哲学的空间被逐渐压缩。
一些哲学的假设和基于该假设的分支被证实是不符合现实的多余的,许多哲学家的毕生思考和推断都不可避免地因为在客观上存在漏洞而被否定,更不用说某些古人的宗教哲学中某些由于认知上的不足而以非逻辑形式推导出的论断部分已被确认存在谬误。
而许多作家在科学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因此比较容易忽略那些他们不能理解的科学深刻性而反而能理解并接受各种鬼神宗教中的哲学深刻性。
从这方面来看,虽然佛经因为存在客观错误而并不能完美地阐述这个世界的规则,但是对于安妮来说这并不重要,她需要的仅仅是去研究佛经中的建立在空想基础上的哲学,并以自己的理解为自己解惑,以此来完成她个人的终极自我救赎。
我想我是喜欢安妮的,但有的时候我回主动地拒绝。
因为安妮总是给我大片大片措手不及的空洞以及内心流离失所的荒芜。
然而空洞确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可是很多时候我需要一些敏锐细小的疼痛,让我低空呼啸而来的麻木。
四维曾说安妮像是一朵水中的蓝色鸢尾,有着破碎的激情和精致的美丽,可是易碎且易逝。
安妮的文字总能抽离人们身边的氧气,然后直到别人窒息。
这些天来,一直在读安妮的《素年锦时》,在她阴郁冷艳的文字又一次给我带来了伤口和小疼痛后,我学会安静。
十八年来,我真正意识到我应该做个安静的人。
沉静、笃定、孤独、优雅、坚定;女童、父亲、女子、男子、写作。
她亦多次写到梦境。
这些短句,这些断章,源自时间深处,抑或尽头,带有某种自足的迷恋、神秘,但不乏深刻,顽强保持着清醒、独立。
像是她的呓语,无需回应,无关对错。
纤细笔触,有着她赞赏的自控、优雅,生出一种质朴跃动的力量。
看似客观、近如真理,不容置疑,字里行间却无不是缜密的主观心绪,应是她对生命的一次次回眸完成的确认。
怀着爱与痛楚、欢愉,抽身回望,她看到今生、前世。
那声音悠远清凉,那画面凄美寥廓,仿佛荒凉仙境中兀自静默的树,她或许就是她心中的那位“植物女子”。
面对那些形式或紧密或疏稀句子,常常只能是无语。
“每个人的生活,需要一种可以得到内心支撑的形式”,作者、读者皆通过文字的重量完成对内心的确认或纠正,殊途同归,获得片刻的喘息与宁静。
落笔有大朵大朵的栀子,言及盛放,又重彩凋谢。
——依然是令人心怵神伤的女性气质。
在一些文字下划下一条条灰线,这也是我的确认吗
素年,锦时,确是印在纸上的灰烬。
我们终忆起它的旧日模样,我们终识得它的旧日模样。
它曾熊熊燃烧,爆裂如莲花开放。
——大声,再大声。
等待末世,接受宿命。
生命禅读后感
[生命禅读后感]《生命禅》读后感几日前,在超市看到了韩金英写的这本书时,是因为奇异作者为什么如此的靓丽漂亮,惊讶她对生命的感受,随手买下了这本书,生命禅读后感。
由于书中插图比较多,所以实际的字数并不太多,我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读完了这本书。
但我整体的感觉是,韩金英所感受的,所写下的文字却是字字玑珠,充满了灵性和哲理。
该书分成生命是爱、爱是对神的体验、永恒的灵香、千古美人驻颜术、性爱的理想境界、灵性的成长、母爱的神性、片刻是金、婚姻的誓约和生命密码10部分。
使我感到惊异的是韩金英的感受和生命历程与胡因梦的感受和历程竟是那么惊人的相似,这两个人从小都成长在宗教的环境之中,而后又都从事具有艺术性的工作,都在婚姻和情感上有刻骨铭心的感受。
而最终两人似乎都要归入宗教,这令我不得不重新认识宗教,重新了解宗教,感受宗教,理解宗教。
书里有很多新鲜的观点,比如作者强调要活出真实的自己,正因为活得真实,所以作者才会有对生命有刻骨铭心的感受,无论是苦还是乐,都体现了与众不同的感受。
我也一直这样认为,只是自己的感受还未能达到作者的境界。
作者对爱的体验,对性的体验也是独特而美好的,我相信这是真实的体验。
我也一直相信,人的天性之中有喜新厌旧的倾向,但我也相信性的感受会在对象不改变的情况下,不断会有新的感受。
而且,我认为这正是保持婚姻之树常青的一个原因。
我也一直认为爱情本来就该这样\\\\男女在一起是为了共同成长。
共同感受、分享生命、生活的每一刻灿烂光景。
婚姻不是制造义务,而是提供成长的机会,表现自己的机会,把生活提高到最高可能的机会\\\\。
做不到这一点,婚姻就很容易成为爱情的坟墓。
也正因为如此能感受到生命的相互影响并提供成长的机会,性爱才变得神圣和美好。
没有了这个感受,性也就变成了无聊的甚至是耻辱的事了。
所以我猜想,神圣和卑劣,崇高和伟大也可能就是一步之遥。
也难怪有人说人有一半是神,一半是魔鬼。
我以为当人的性生活失去了尊重的时候,也便失去了爱。
没了爱,性也便是动物的本能需求了。
作者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也很新鲜。
我同意她这样的观点--\\\\女人要做一个美人,这些外在的功夫,必须和你的内心结合在一起。
内心回归自然,简简单单,纯净如水。
相貌是心相。
你的心是优美高雅的,你的外相一定是这样。
你的肥胖,其实是你的心有臃肿与杂质。
当你的心被洗干净,你的肥胖自然就会消失。
比如你吃东西过量,自己浑然不知,你没有一个警卫守住你营养摄取的大门,大意时间久了,你就变成了胖子。
这静心的能力是不容易有的,总要保持高度的觉察力\\\\,这正是作者始终保持靓丽、青春常在的最本质的奥妙所在。
最为重要的启示就是作者对教育的感受--\\\\所有的教育,灵性的成长是根本,开窍,会让学习变得自主,自觉,会一通百通,更重要的是走上充满创造性的、获得智慧的生命自由之路,而不是一个无用的高分的机器\\\\,\\\\真正的学习是心灵沉浸在爱好里获得的,一切强迫的学习都不是善意的,都是惩罚生命,亵渎我们的灵性\\\\。
这与胡因梦说的话--\\\\什么是爱的教育?我所能领悟出的答案是:尊重她、给她自己寻找答案的独立空间、交给她观察内心活动和关系互动的方法;当她被这个荒谬的世界熏染时,协助她找回清明的自性;当她跟着众人一起颠倒时,协助她从倒立的状态回归正直;当她叛逆时,要为她指出叛逆之中虽然有某些洞见,但毕竟不是完整的认识。
教育真的不是理论,你必须在生活中点点滴滴地注意自己的反应有没有伤害到孩子\\\\如出一辙。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明白对学生的灵性教育是最为重要的教育。
基于这一点,我也在想,最伟大的父母也一定是内心充满了爱情,又是顺从孩子天性的父母,所以我又猜想孩子年少时所得到的顺,是不是到父母年老的时候以孝的形式又回报给了父母呢?我能感受到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做好父母自己。
只有对生命有深刻理解的父亲和母亲才能造就出出色的儿女,造就出出色灿烂的生命
还有,作者对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改变了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应该说我个人过去是信赖和偏重视理性认识的,但现在却要重新去看待这个问题了。
应该说这本书是一本不错的书,很值得探索生命价值的人,想活得真实快乐幸福的人,认真地反复地读一读的。
摘抄:●生命就是变化,只有变化才是永恒的。
●对生命而言,教条永远不会是真实的,因为教条不可避免地必须是清晰的、整齐的、明了的,而生命并非如此--生命是浩瀚的,是矛盾的。
●痛苦是错误思想的结果,它是思维里的一个谬误。
●做你想做的事,做能反映、能重现一个更真实的你自己的事。
●最了不起的提醒者,并不是外在的任何人,而是你自己内在的声音。
●认识自我,活出自我是人生成功的关键。
●你不认识自己,你就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配偶;你不了解自己,不知自己对错,你教育孩子,也许会好心办了坏事,扼杀了一个天才。
●所有的教育,灵性的成长是根本,开窍,会让学习变得自主,自觉,会一通百通,更重要的是走上充满创造性的、获得智慧的生命自由之路,而不是一个无用的高分的机器。
●健康肇事者是我们自己的心,这是根本原因。
你发怒、抑郁、哀伤都会破坏你的免疫平衡功能。
当已经得了病,把自己交给医生、药物,就是不交给自己,如果你不把自己生病的真正原因找到,即使医好了,还会复发。
相反,你发现抑郁的情感生活使你创造性的能量得不到发挥,你真正改变了自己,把自己的生活调整到创造性的工作,给你极大的快乐,就是得了癌症也会起死回生的。
●隐藏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
因为看得见的是在表面上的,而表面可以欺骗,表面可以被培养,被控制。
在中心,你是存在性的,爱在心中,爱有一个隐藏的和谐,婚姻有一个看得见的和谐。
●爱是一种被穿透的感觉,生命的中心被穿透。
你心中孕育了多年的梦想,奇迹般地在现实里出现了。
这很难,在你的一生而言,非常稀有。
在被震撼、被征服中彻底迷失,爱成为你的神,你为爱赴汤蹈火,生命中被注入一种惊人的能量,诗意浓彩重抹在你的整个存在里。
你的灵魂沐浴了甘露,你的心中发生了巨大的革命。
爱是不需要培养的,第一眼爱就爱了。
如果你用了大脑,动用了理性,那只会制造关系,只是相识,爱是非理性的。
●爱是终极的真实,爱的感受是对神的体验,当身心充满爱时,肉身即神,与神合一,真正找到自己的神。
●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感到每天的自己都是新的,原创性的,没有一点重复。
生活变得无比新鲜,课上先讲一通最新的人生感悟。
学生是成人,我教写作,站到讲台上口若悬河,课本内容与我的理解融会贯通,学生们心花怒放,我亦神采飞扬。
好像是表演,非常受欢迎。
其实,在恋爱中的我,爱已经变成了一种存在的状态,表面上的讲课,经过爱的沁染,所有的文字都变成了洋洋洒洒的情书,充满激情韵律的声音,已变成了与所爱的人的心灵对白,那种讲课时带了神韵与光环的,学生当然爱听,当然迷人。
●巨大的痛苦带来巨大的觉醒,要对痛苦感恩,像蚌壳里的一粒沙子,在不见天日的黑暗的蚌肉里经过痛苦漫长的磨砺,一粒沙,磨成一颗珍珠,生命得到飞跃般的升华,如明月一样皎洁无比,读后感《生命禅读后感》。
●当一个人的能量、自我得到充分发挥的时候,那时的生命状态就是爱。
●拥有你喜欢的东西,实际上是你发现了自己,你在做你自己,从这点上说,你是赢家,你赢得的是你真正的人生,而不是不知自己是谁,做不回自己的虚假的生活。
●我所受的伤害,都是我人生必须上的课。
●你要想让谁深深地伤害你,让你有活不下去的感觉,也是很不容易的事。
这种体验也是你的人生财富,生命财富。
更何况就是这深深的痛苦,给了我无限的人生思考与领悟。
伟大的心是苦难造就的。
●至于说金钱、感情上的吃亏与是非恩怨,那是狡猾的狐狸抓住了单纯的绵羊,绵羊被吃掉是天经地义的,狐狸是当然的赢家。
我应该对遇到的一切感恩。
幸福使我享受人生的美好,痛苦让我觉醒与升华,所以要感谢所有的一切。
●当你进入爱的时候,你就进入了纯洁天真的世界,进入了神的殿堂。
●修行的人,最看中灵性。
●性爱是最佳的灵修的手段,它好像是个旅程,每前行一处都是很好的学习,领略的境界不断深入,每一次,都是学习、提高的机会,那是比生殖和快感更高的境界,精神提升的手段,这是很深的奥妙。
性在身心灵整体化合中进行。
全然的投入,思维已经停止,从头到脚,整个人都在震动,整个存在都在涉入,因为是那么地全然,所以无法思想。
那个没有思想的状态,和那个完全涉入的行为之中,使人产生一种喜乐的感觉。
性已经不是快感,而是通过性走入神性之门,那里是无限宁静的虚空世界。
深度地睡眠,却是感觉器官醒着,周围发生的事都知道,所谓的极乐世界,要不是有事,必须醒来,真的不愿意回到这个物质世界。
每一次达到的高度,不是兴奋、激动所能形容的,只感到接触到了自己生命的最核心,最本质,见到了自己的命。
●全然的投入,身心灵的整体化合,使我们的关系像青梅竹马一样牢固。
内在的深刻的幸福,超越了世俗的外貌等障碍,我们的感情非常深。
●当一个人是全然的,生命就开花了,那种开花就是灵性。
灵性不是态度,是全然地、快乐地、喜悦地生活的结果。
●性感无处不在,所有的美感里都是性感,都是我们生活的神,快乐与幸福,高度的审美感受生活,性感成为内在的核心力量。
性能量存在于我们的肉体与心灵中,通过肉体与精神的修炼,提高性能量,是拥抱生活之神的神圣行为,性能量本身是天真无邪的,是生命的本质的存在。
●你果然全部放下自我,物我两忘,内心一丝杂念没有,深深的宁静,你置身其中,身上的污浊之气渐渐化为清气。
这时的男女,是纯阴纯阳,彼此可以互相成就。
●静到你生命的深处,你自己的心中,那时每一刻都是新的不可重复的原创世界,永远都是新,一个接一个的新,而没有老。
理性的、可以重复的、僵化的模式,置身其中,心才会老,而你的永远新鲜的中心,是超越时间性的,时间在你的中心是个假象,回到生命的中心,守在自己生命的中心,青春就会留在你的脸上,肉体上。
●女人要做一个美人,这些外在的功夫,必须和你的内心结合在一起。
内心回归自然,简简单单,纯净如水。
相貌是心相。
你的心是优美高雅的,你的外相一定是这样。
你的肥胖,其实是你的心有臃肿与杂质。
当你的心被洗干净,你的肥胖自然就会消失。
比如你吃东西过量,自己浑然不知,你没有一个警卫守住你营养摄取的大门,大意时间久了,你就变成了胖子。
这静心的能力是不容易有的,总要保持高度的觉察力。
●美来自生命的深处的真,要成为美人,先要活出自己的真生命。
●觉醒自己是很危险,看到自己的真象很难很痛苦,改造自己更是艰难。
但必须觉醒,在觉醒中一点一点努力。
●扭曲的心就会有扭曲的相,你想漂亮,却没有一颗干净、单纯的心。
你要时刻觉醒,抛弃一切强迫的,僵硬的,不舒展,不自然的念头,再观察你的相,一定会有变化。
●做一个美人,找到你自己,活出自己。
把你的能量找到释放的途径,你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你非常得意,神性的光从你的快乐里释放出来。
美满的事业并不是你有份工作,而是你的自我能发挥出来,你干的是你最喜欢干的,是你的生命的延伸的事,你做的事,带着你全部的生命能量,像一幅梵高的画值数百万美金,那时他的灵魂全部附着上去了。
你也要这样,做最让你投入的事,你的灵魂深度参与其中,你的生命就会从中得到永远的生长,你就进入了宇宙,而不是困在单性线的时间里的一堆枯骨,随时间僵化老去,你会永远年轻。
●性和谐,性能力强的人一般比较聪明,比较有创造力,也一定很有生命活力。
●有灵气的,只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就能弹奏出美妙的生命的和弦。
性灵两个字有时连在一起,他们都是自然的东西,有着极高的智慧。
●阴阳交合是两个信息体的结合,每个人是一半,合起来是一个整体。
是一个新的生命体,融合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交合是在合气,得气,而气可以化神,成为你精神的一部分。
比如善良、高贵等你身上的气质,由于爱的实践,慢慢也成为你的气质。
夫妻越长越像就是两人的气与神互化的最有力的证明。
●有感觉写出的文字,就特别有神韵。
●性需要丰富的精神内涵作基础,要达到从性走入\\\\一\\\\,走入存在的境界,你一定有那样单纯的心。
●相爱的两个人,仿佛是在一个朝圣之旅上,两个人的爱,会像一个婴儿一样,存在在两个人的气质里,慧眼的人一眼便可识别出两人的朝圣之旅走到了哪个阶段。
肉体的婴儿,是靠父精母血养大的,而两个人的爱之气,靠的是纯洁的精度,越专一,越单纯,精神升华的高度就越高。
●一个有生命感的人一定有创造力,有充满生命感的脸庞,也会有财富。
择偶的最重要的条件是生命感,有打穿你的深深的激动。
●你把自己交给自然,你就能领略生命带给你的一个又一个意外惊喜。
生命是最不一定的东西,你越自然,越摒弃教条,你就越能痛饮生命的甘泉。
意外的惊喜是你习惯以外的,自然之上,道之上的,那里你能品尝\\\\道\\\\的滋味,那里有整个宇宙。
无意当中发生的才是最真的,最干净的,无为是上上品。
●简单才能专注,才能体验内在的丰富。
美妙的感受来自审美力的提高,而不是外在的几个模式。
姿势也就是模式,醉心于外部的东西,这就开始向乏味无趣的路上走了。
●以外在简单的方式去领略在世界的无限风光,那是没有模式可寻的,每一次都是新的探险。
它启动你的灵,用直觉领路,有你的灵与直觉参与的是创造性的行为,原创的就是新鲜的,是你自己创造的你的身与心,灵与肉从运动到深邃的宁静的全新感受,它是永恒的常新。
走向乏味还是拥抱常新,是体现在夫妻生活上的生命的方向问题。
●自然之道,也就是生命之道,创造力的源泉,奥妙无穷,鲜活无比,不驯的野性,深邃的力量与主宰,都必须在阴阳之间,在与你的灵魂伴侣真爱的互动中,才能体验,通过人性体验神性,以神的智慧做凡间的人,凡间的夫妻、爱人。
●在我们小的时候,与自己的灵距离很近。
●真正的重点在孩子的天性上,他将来立足于社会的东西,一定来自他的天性。
发展他的爱好,天性就隐藏在爱好中,鼓励他的爱好。
让天性成长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
现代教育的问题是强迫症与一刀切,忽视最有价值的创造力的培养,而母亲的顺其自然,顺遂孩子的天性,是最高明的教育。
●顺着就制造和谐,诞生亲情,逆着就不快乐。
顺着,就是理解,让对象作他自己,而不是扭曲对象的心愿,符合自己的想法。
上帝造谁都是为他自己造的,顺着就是最大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
●创造者无法依寻前人的脚步,他必须寻找自己的路,探索生命里的丛林,必须放掉群众的头脑,集体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单独前行。
家长的任务就是发现孩子的天性,要保护、张扬而不是限制与扼杀。
●老庄的哲学,是生命的哲学,是灵性的教育,不必分析道理,用感觉去感受,也许是读这种经典的好方法。
●灵性的成长,给了我掌握一切的武器,用感觉对那些复杂的公式、逻辑照单全收,好像一通百通,真是金色童年。
●爱是生命成长的最好工具,一个人的成就、财富,根本的是生命的能量决定的。
●人有了光环就是神,神不是别人,就是你自己在你身上找到、体验了的自身的神性。
达到这种神性是每一个人的梦想,途经就在你的自发性里,在你喜欢的东西里,大自然是最高的老师,向大自然一样松弛,你就会看见你的自发性,你走上去就会快乐、就会成功。
抛弃不洁的错误观念,性是最圣洁的,自慰是纯净的,真正的学习是心灵沉浸在爱好里获得的,一切强迫的学习都不是善意的,都是惩罚生命,亵渎我们的灵性。
●如果你能在你不愿意接受的事务中,看出完美来,你就成熟了。
●你可以变得非常非常地精纯,变成某种完全不属于尘世的东西,然而变得平凡才是真正最不平凡的事情。
●365kuaile.cn过好每一天,才会拥有美好的回忆与憧憬。
过去、未来对我们来说,都不如现在重要。
当下一刻,是指现在片刻,生命就是由现在片刻组成的,是命运的决定性力量。
●\\\\一\\\\是万卷佛经阐述的生命真谛。
我们误以为佛说的是出世的东西,其实,佛说的是我们获得幸福与成功的根本。
学佛是一种内心的修炼,佛即觉,心灵的觉醒,而不是宗教。
佛是高度的觉悟,觉醒,深邃的洞察力的化身。
佛是一种智慧,在佛陀时期没有佛教,是后来的佛教把他奉为教主。
老子写《道德经》时也没有道教,后来的道教把老子奉为教主。
老子与佛陀说的都是生命的最高哲学,是一个东西,而我领悟的就是那种道破生命本质的哲学,智慧学,而不是宗教,不是佛教、道教。
●全然一心,单纯的人容易成功。
●活在当下,是获得幸福的秘诀,很多人是活在过去与未来,那是僵化的理性的模式,不是生命的模式。
●活在当下一刻,时时都是鲜活的,放掉成见,才能感受到微妙变化的新东西。
问题是我们跟不上变化,而不是事物没变化。
●佛的精髓是觉悟,觉醒,对生命、人生的觉醒。
可是,很多人自身智慧不够,把佛当成保佑自己的神,这是迷信。
佛不是神,佛不迷信,佛是高度的智慧。
只是迷信的人自己才迷信,与佛无关。
佛说的是生命的真理,是要你活得更快乐,更有生命感。
那些僵化的人,从一种僵化,进入另一种僵化,就是不进入当下鲜活的生命里去。
●生命的本质是创造,是原创性,两个人每天都成长,你一定会快乐,快乐就是守在了生命的本质上,不快乐就是生命被囚禁在错误的状态里。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男女在一起是为了共同成长。
共同感受、分享生命、生活的每一刻灿烂光景。
●不在当下,就找不到感觉,没有感觉,就是和你面对的东西擦肩而过,对你自己生命的错过。
●所有的智慧、洞察、权力、知识、领悟、滋养、慈悲、力量都来自于自身,婚姻并非取得这样的礼物,而是给予这些礼物,以便让对方更富足。
婚姻不是制造义务,而是提供成长的机会,表现自己的机会,把生活提高到最高可能的机会。
●忠实内心的感觉的人是爱自己的人,背叛自己的感觉是不自爱的。
●男人和女人划了一个圆满的圈,每个人在放弃自我中,走入\\\\一\\\\的境界,精神上合一,在物质上,同吃,摄取相同的食物,也就是获得相同的大自然的信息,这些相同的东西在肉体里,血液里形成同一的磁场,再通过性爱的能量相互交换,制造和谐,两个人真正变成一个人。
那是生活的最高境界,是生活之神所在。
●理,抽象是对的,但影响了感情就是荒缪的,活的感受被忽视,就会伤人心,让人心寒。
●这是蜕变带来的痛苦。
为了让新的能发生,旧的必须清除。
蜕变是一个从\\\\自己\\\\到\\\\没有自己\\\\的过程,期间经历的痛苦是强烈而深刻的。
但你无法没有经历痛苦,就拥有狂喜,就像黄金在蜕变成纯金之前,必须经过火的淬炼,爱就是火。
唯有在刻骨铭心的爱里,在强烈的热情与完全的喜悦中了解别人,才会了解自己是谁。
●设计靠的是感觉,玩的是灵性的游戏。
设计的骨骼是建筑,建筑的骨骼是哲学,哲学的骨骼是灵魂。
●爱会形成一种自然的忠诚,这种忠诚才是真正的婚约。
●爱的博大,失去爱后的痛苦,希望需求解脱之道,读佛经、道家经典,从小我走向大我,从个人的爱到人类的大爱。
从传统的补充、需求有条件的爱,到无条件的共同分享与成长的爱的选择。
希望通过个人痛苦后的醒悟,不惜暴露自己让更多人受益,离苦得乐。
●我随时都在感悟,都在学习,向一块吸水力强的海绵。
从经历的人、事上吸取精华。
崇尚无为,无意中所得叫天得,天得才是真得。
●向道的人,在世间的磨难多。
因为道心是直心,单纯质朴,憨厚无争。
做事全凭直觉,自然天成。
●单纯是难得的美,不该嫌弃自己这种美,要正面接受自己,真心爱自己。
●只有苦难中磨出来的经验才具有憾人的力量,最美的雕刻受匠人的敲打最多。
〔生命禅读后感〕随文赠言: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950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