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爱你若如初相见读后感

读后感 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那怎有以后的我们的现状。

这句话大多是无奈于现状,无论生活,情感,种种。

因为社会,我们初见的单纯也好,稚嫩也罢,都已经被埋在了最底层,换来的是人性的复杂。

只能说,话是很美的,我们只能平凡的过自己的生活,什么的不平凡终归都是平凡。

申圣云《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

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往事都化为红尘一笑.只留下初见时的惊艳、倾情。

忘却也许有过的背叛、伤怀、无奈和悲痛。

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界。

时光匆匆,我们已经回不到过去,也许曾经一见倾心,但是再见之时,也许会是伤心之时。

若是如此,不如初见时的那份感觉…… “初见惊艳,再见依然”,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初见,惊艳。

蓦然回首,曾经沧海。

只怕早已换了人间。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长于情深于情,他的词清新婉约,可以直抒胸臆,给人很深的人生感悟。

是的,人生若只如初见那该多好,每一个人当最初和你相遇,那种美好的感觉一直就象春天初放的花,那种温馨、那种自然、那种真诚、那种回忆,因此就一直弥漫在了你的生命中。

为什么在人的交往中会有误会、费解、猜测和非议呢

只有淡淡的如水的情怀不就足够了吗

就象从未谋面的网友,每次在网上遇到时候互相打个招呼,心中存有彼此的牵挂,不也是一件很美的事情吗

我想君子之交淡如水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再读席幕容的《初相遇》,她说: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常常在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出现。

我喜欢那样的梦,在梦里,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一切都可以慢慢解释,心里甚至还能感觉到,所有被浪费的时光竟然都能重回时的狂喜与感激。

胸怀中满溢着幸福,只因你就在我眼前,对我微笑,一如当年。

我真喜欢那样的梦,明明知道你已为我跋涉千里,却又觉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好像你我才初初相遇。

由此看来,每个人都有着一种初遇情结,真的就象一杯清水一样清纯透明。

而诗人给它以诗意的注释,让人感觉到初相遇的美丽、温馨和浪漫。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景,初见后的分手,有如曾经挥手的云彩,也似轻轻告别的康桥…… 最美的在心不在远处。

曾经,初相遇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人生若只如初见,岂不是人生最好的写照吗

也许生活就是这样的,有人说的对,得到了往往就不会去珍惜。

得不到才是一种境界。

或者只如初见,那种淡淡的情怀倒是让人释怀、让人坦然、让人心安。

一句心灵的问候,足以让你一生难忘,我想人生这个东西,淡然一点往往会是清风明月,太过执着,则就是迷惘了,因此我情愿对于友情、恩怨、功过、得失、钱财……都看的再淡一点,情愿那初见的情节永远留在自己的梦里。

林清玄的《法圆师妹》,他说:“每个人的命运其实和荔枝花一样,有些人天生就没有花瓣的,只是默默的开花,默默的结果,在季节的推移中,一株荔枝没有选择的结出它的果实,而一个人也没有能力选择自己的道路吧

” “有的心情你不会明白的,有时候过了五分钟,心情就完全不同了,生命的很多事,你错过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一生了。

那时候我只是做了,并不确知些道理,经过这些年,我才明白了,就象今天一样,你住在这个旅馆,正好是我服务的地方,如果你不叫咖啡,或者领班不叫我送,或者我转身时你没有叫我,我们都不能重逢,人生就是这样”。

人生真的就是这个样子吗

我不得而知。

人生若只如初见,优伤的美丽只能定格在回忆中。

也许哪天转身而去,留下一个美丽的远去背影。

完美的弧线,会诉说着对昨日的依恋。

也许,在我们认识的人中,有过误会,有过得失,你就会想起初见时的美丽。

或者,那天在某个特定的地方,故地重游,突然发现多年未见的你,一下子就回到了初见的情景,初相遇,那是怎样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感情呢?! 初见惊艳,再见依然。

但愿再次见到你的时候,你依然那么美丽如初。

今夜春风微送,把我的心扉吹动,多少尘封的往事都清晰地留在我心中,流淌在我的梦里。

人生如此,浮生如斯,情生情死,乃情之至。

不是吗

我记得了这样一句话:有情不必终老,暗香浮动恰好,无情未必就是决绝,我只要你记着:初见时彼此的微笑……

人生若只初相见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画扇。

等闲变却故, 却道故人心易变。

如果人生的很多事多的境遇,很多的人,都还如初见时的模样该多好呀

一切都如初相见,没有后来的失望和变迁,没有后来的旧爱新欢,一切的誓言还不曾飘散,一切都如初见时的模样,在千万人的人海里,于古今更迭的时间里,不早不迟,不紧不慢,恰好遇见你。

那时,我们脸上都有明媚的笑颜,相视一笑的默契里,漫不经心的陪伴里,有了淡淡的欣喜和温暖。

万语千言都不说,只说一句:“认识你,真好。

” 只是,后来的故事总是那么凄惨,人生若只如初见,愿宝黛初会就各自转身,两两相忘,省却那滴不尽的相思血泪抛红豆;愿刘彻不忘若得阿娇做妇,必造金屋藏之的诺言,免却阿娇幽居长门宫里千金求取相如赋;让牛郎、织女天上人间,男耕女织,做一对平凡的逍遥夫妻;让相如莫要忘记凤求凰的雅意,莫要辜负文君夜奔、当垆卖酒的勇气。

也让你我一直保持着初识时的感觉和距离,永远微笑着,没有后来的恩怨。

一见如故的亲切,朦胧模糊的诺言,都会渐渐磨灭和消散。

开初千般华丽的帷幕,万种热闹的场面,也只是最后海市蜃楼一场空的铺垫。

后来的变化总是莫测,人生若只如初见,愿你我把邂逅时刻谈笑自若、百无禁忌的刹那深深珍藏,不能前进一步亦无须后退百里,不能亲密无间亦无须躲避远离。

有情不必终老,暗香浮动恰好。

不要爱和恨,不要恩和怨,我只要你记着,初见时彼此的随意和欢笑。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你还会不会希望,在那个地方,在那个时间,遇见我

参考资料:《大清纳兰性德官方词坛》“人生若只初相见”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在《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中的第一句。

对这首词整体的分析相当的多,不想在这里续貂。

只是想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在第一次读到这一句时的内心感受。

人生若只初相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以一句假设开头,再写这种假设之后的可能,极尽婉转伤感之韵味。

短短一句胜过千言万语,人生种种不可言说的复杂滋味都仿佛因这一句而涌上心头,叫人感慨万千。

这种写法让人想到江淹在《别赋》中的开篇第一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其余韵缭绕哀转久绝,让人不忍卒读。

其实一切感伤与慨叹都缘于“初相见”。

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能保持最初相见时的美好印象而到永远;或者人与人之间能保持最初相见时彼此厌恶的情形而不继续来往,就不会有后面无数的悲欢离合。

但这一切都只是美好的假设,善良的愿望。

人生若只初相见,那么多爱恨情仇,苦辣酸甜就会永驻心间。

因为“初相见”,彼此会竭力向对方展示自己最可爱最迷人最优秀的一面,恰如孔雀开屏只把绚丽多彩的一面露出一样。

这方面的典型当属高山流水中的俞伯牙与钟子期。

俞伯牙因为钟子期对他音乐的理解,“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就把钟子期当成自己的知音,以至于子期死后伯牙摔琴,不复弹琴以谢知音。

只是一次见面,为什么会有这样强烈的效果

能不能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这种现象

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指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这种心理效应往往出现在不熟悉或是很少见的人之间。

社会交往中,个体获得对方第一印象的认知线索主要是相貌、表情、姿态、身材、仪表、服饰、语言等外部的信息。

黛玉初见宝玉“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就是根据宝玉的相貌、身材、仪表、服饰、语言来判断的(书中的解释是另一个话题)365kUaIlE.cn。

但这些首次获得的信息往往成为以后认知与评价的重要根据——宝黛之爱就是这个判断的延续吧

人们日常社会交往中,若第一次与人交往接触留下了好印象,则在彼此分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会保留在脑中;当第二次再相遇交往时,则会不由自主地按脑中原来第一次形成的好的评价的视角来认知评价对方。

首因效应,也会使个体在第一次交往所获取对方少量的信息后,就动用个体以往的知识经验来对这少量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分析、综合、比较、推测客体的特点,形成总体评价。

引起首因效应产生的关键原因,是信息输入的先后顺序。

社会心理学家鲁申斯做过如下研究:他用文字来描述一个取名为吉姆的人。

第一段把他描述成一个开朗、外向喜欢交际的人。

第二段却把他描述成一个害羞、内向不喜交际的人。

然后,鲁申斯将描述交给四个小组的人阅读。

第一组按第一段到第二段的顺序阅读,第二组按第二段到第一段的顺序阅读,第三组只读第一段,第四组只读第二段。

结果,鲁申斯发现各小组的人对吉姆的评价都最是先读的是那一段的描述:第一组有78%的人认为吉姆比较开朗,第二组只有18%的人这么认为,第三组有95%的人也持同样的观点,第四组则仅有3%的人对此观点没有异议。

很明显,这里存在有一个“先入为主”的现象。

实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

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较大作用。

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内在原因。

首因效应的影响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

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

如果个体的社会经历丰富、社会阅历深厚、社会知识充实,则会将首因效应的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另外,通过学习,在理智的层面上认识首因效应,明确首因效应获得的评价,一般都只是在依据对象的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基础上而做出的评价,这种评价应当在以后的进一步交往认知中不断地予以修正完善,也就是说,第一印象并不是无法改变,并不是难以改变的。

孔子“吾始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吾今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也就是这种变化最经典的说明。

对于这种因信息输入顺序而产生的效应的现象,有种种不同的原因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

后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即这是一种同化模式,后续的信息被同化进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

另一种解释是以注意机制原理为基础的,该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没有受到任何干扰地得到了更多的注意,信息加工精细; 而后续的信息则易受忽视,信息加工粗略。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人生若只初相见”,那么,会有多少浪漫

会有多少怨恨

如果只保留“初相见”时的评价,首因效应会多么强烈呵

附: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初相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 初一学生写合适吗

这本书 初一看真实不太合适 我怀疑你会看不懂 。

这本是说实话 就是一本诗歌鉴赏一类的 没什么读后感可以写 我们读的还是古代文人的思想 作者安意如只是依她得眼光来看这些诗词。

找墨宣的人生只若如初见读后感

人生只若如初见读后感《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本书讲述了古典诗词背后的唯美、动人的历史浪漫,作者以自己的见解向我们描绘出一段段经典的爱情故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这里有的是痴情之间的等待、痴情中的守望、痴情中另一方的放弃、痴情中的承诺。

班婕妤的痴情,换来的却是飞燕与合德的入宫,换来的是汉成帝宠幸赵氏姐妹,最终汉成帝死了,死在了另一个女人的身上,但她,班婕妤,仍在他的陵园里,陪住他一生一世。

安意如说:“天下女人,迈入皇宫的和未入皇宫的,其实都一样。

只要皇帝愿意,他都可以嫖得到。

皇宫是个金碧辉煌的妓院,皇帝是天底下最大的嫖客。

”班婕妤与汉成帝的爱情非常短暂,如若是这样,当初还不如不见的好。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995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