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卢梭读后感5000
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卢梭《爱弥儿》读后感
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
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
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爱弥儿》的读后感 邵洁洁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
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
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爱弥儿》出版后轰动了整个欧洲,影响巨大。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
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
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
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
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
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
在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种无权状况了。
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
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
《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
”卢梭也是这样,尽管他的教育思想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当时起过反封建的进步作用,但是由于他所处的时代和他自己的阶级局限性,他不懂得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科学,因而也不懂得自人类划分为阶级以来,教育始终是带有阶级性的,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工具。
正因如此,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后来为不少垄断资产阶级教育家所利用,他们把资产阶级教育鼓吹为“超阶级”、“超政治”的东西,为帝国主义欺骗劳动人民效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
按照这种观点,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
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
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在爱弥儿身上,卢梭就倾注了培育这种“新人”的理想。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
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
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当时学校附属于教会、以宗教信条束缚儿童的个性发展的情况下,他所渴求的“个性解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也是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
他所主张的实物教育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尽管十分简单,然而也有某些借鉴作用。
但是,卢梭是一个唯心主义的“自然神论者”,他所主张的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他所片面强调的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轻视对儿童进行系统的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依高官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平等,互助互爱。
卢梭认为,只有经过这些教育,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免受宗教偏见的扼杀,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待他长到成年时,他就会善于选择一个良好的制度,在没有奴役的情况下,经营一小块土地或一个作坊,谋求自己的幸福。
卢梭的这些教育思想,对于当时的封建专制教育和宗教教规无疑是有力的批判,对于启发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起来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具有相当大的鼓舞力量。
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必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了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关心当代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把当代和未来的科学发展的绚丽蓝图呈现在他们面前,让他们去触摹、体验,并初步掌握。
学校科技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举的思想格局。
充分认识科技教育在“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中的推动作用。
有效地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原文链接(公文易文秘资源网-转载时请保留):
给《爱弥儿》读后感取一个有气势的名字是什么呢?
《爱弥儿》读书心得 《爱弥儿》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
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
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
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
这种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亚那句话的含义,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
所以,如果我们想踏入教师这个行业,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
卢梭的《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话就令人觉得蕴含深刻的哲理。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这句话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
《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
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
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
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不得不佩服卢梭,因为他在《爱弥儿》里主要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
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
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而我觉得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
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
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我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从《爱弥儿》中得到很多启发。
爱弥儿的知识虽然不多,但他所知的东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
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
否则,学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
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
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例子: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
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
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将更加用心学习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40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