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爱莲说读后感400字

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读后感400字

桃花源记读后感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天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

”这句话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生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

别人幻想的是什么我不知道,然而陶渊明把他的理想世界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

那是一个花繁叶茂的地方,那里没有阶级之分,每一个人的收获都同他们的付出成正比,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切,虽是浓郁的鱼乡之气,却也饱含人情味。

这种唯美的社会风气几千年来都未形成,原因很多,而我也悟出其中一个,那就是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

或许我这样说太偏激了,毕竟我的社交圈只有这么点,我看到的只有这么多,其他的美丽或丑恶我都闻所未闻。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很浅显地谈。

我小的时候我自认为自己是个竞争欲和占有欲都很强的孩子。

从来都是想什么就要什么,从和哥哥抢玩具到与同桌抢橡皮,从和老师争答案正确与否到和家教吵得面红耳赤。

似乎从来都没委屈过自己。

然而那时候的对手都是那么地和善、友好,过去就算了,又恢复原有的平静。

随着年龄渐长,这种竞争欲日渐减少,显得与世无争一般,而也正是这样的日子更让我清楚地看到那些丑恶的欲望。

原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情况也是会在我的生活中上演的。

那些表面友好,背地里手段狠辣的小人;那些仗着人高马大就欺强凌弱的懦夫;那些自以为有钱有势就高高在上的伪君子……这一切自然并非我亲眼所见,不然我会更愤世嫉俗些,但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却开始让我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

确实,往往我所看到的都是那些浮于表面的东西,因为我浮在表面,浑浊的水域让一切都看不清楚,于是那些遥远的脸总是显得很亲切,因为没有人知道那究竟是不是一张面具,至于面具下面的嘴脸就更看不清了,而我也不想去探个究竟。

浮在上面有浮在上面的好处,那些污秽、丑陋、不堪入目的东西就可以眼不见为净。

虽然我知道这是种软弱的行为,但是当我要触及它们的时候我并不能像想象的那样,大义凛然地撕毁来者的面具,我怕看到我不愿意看到的东西,所以我只有逃,逃得越远越好。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快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

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

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

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似乎那些沉于水底的黑暗社会只是我做的一个恶梦,梦醒了,窗外依旧是生机盎然的大地美景。

我再没有任何奢望,只是请求:“主啊,让我的梦快醒来吧。

” ——————————————陋室铭读后感早年上中学时学课文中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让我对杜甫的人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 识,立时就被他那广大的胸襟和博爱所征服了。

这些诗句,成为了我当时的最爱,不用老师说,我就已经把它们背熟了。

但后来读到刘禹锡的《陋室铭》,一下子又让我有了新的思考。

首先想到,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为天下寒士的清苦生活而抒发的悲怆激愤的情感,是不是有些过于沉重呢

因为陋室未必是茅屋,但毕竟条件简陋,可人家说得明白,虽然他居于陋室,却心宁气静,赞之不绝,这不显得杜甫白操心了吗

又想到,刘禹锡作为一个晚辈,为什么好像是在和杜甫唱反调呢

如何评价这两种看起来颇为不同的价值观,叫我颇为困惑。

于是我把《陋室铭》读了无数遍,想了无数次,终于有了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仔细想想,其实刘禹锡与杜甫不是正相反对,而恰是灵犀相通。

他们有着一样的气魄,一样的胸怀,一样的人生态度,所不同的,仅是表现的角度。

杜甫是居茅屋而想天下寒士的凄苦,刘禹锡是居陋室而悟人生的境界。

他们都是认真的,他们都没有仅局限于一己之得失。

居茅屋,处陋室,其境况可想而知。

但一篇几十字的《陋室铭》,却尽写出了应有的人生态度。

好的居住条件固然是必要的,社会也当给人们以这方面的关怀。

但一个人的成就,并不是由居室状况决定的,而是由其心胸和志向决定的。

所以,处陋室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绝对于事无补,也完全不必。

须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里的“惟吾德馨”,似有自我标榜之嫌,但从他这里,却可以让我们悟到,只要一个人有志向,有追求,有德行,那么不管处于怎样一种情形,都可以欣然怡然。

不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吗,那就尽情欣赏吧;不是“谈笑有鸿儒”吗

那就互相交流畅谈吧;“调素琴,阅金经”

不也是一种很好的享受吗

更何况,还可避免“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呢,这有什么不好

《陋室铭》最后点题说:“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是呀,“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让我悟到,人的生活当然需要物质基础,但人的生活更需要精神支撑,当一个人精神生活充实时,物质生活的欠缺也就不会显得那么不堪忍受了 ——————————————————爱莲说读后感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已比喻为君子。

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

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

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

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

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

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

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回答者: 半空云々 - 六级 2010-9-10 16:55 的美丽或丑恶我都闻所未闻。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很浅显地谈。

我小的时候我自认为自己是个竞争欲和占有欲都很强的孩子。

从来都是想什么就要什么,从和哥哥抢玩具到与同桌抢橡皮,从和老师争答案正确与否到和家教吵得面红耳赤。

似乎从来都没委屈过自己。

然而那时候的对手都是那么地和善、友好,过去就算了,又恢复原有的平静。

随着年龄渐长,这种竞争欲日渐减少,显得与世无争一般,而也正是这样的日子更让我清楚地看到那些丑恶的欲望。

原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情况也是会在我的生活中上演的。

那些表面友好,背地里手段狠辣的小人;那些仗着人高马大就欺强凌弱的懦夫;那些自以为有钱有势就高高在上的伪君子……这一切自然并非我亲眼所见,不然我会更愤世嫉俗些,但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却开始让我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

确实,往往我所看到的都是那些浮于表面的东西,因为我浮在表面,浑浊的水域让一切都看不清楚,于是那些遥远的脸总是显得很亲切,因为没有人知道那究竟是不是一张面具,至于面具下面的嘴脸就更看不清了,而我也不想去探个究竟。

浮在上面有浮在上面的好处,那些污秽、丑陋、不堪入目的东西就可以眼不见为净。

虽然我知道这是种软弱的行为,但是当我要触及它们的时候我并不能像想象的那样,大义凛然地撕毁来者的面具,我怕看到我不愿意看到的东西,所以我只有逃,逃得越远越好。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快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

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

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

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似乎那些沉于水底的黑暗社会只是我做的一个恶梦,梦醒了,窗外依旧是生机盎然的大地美景。

我再没有任何奢望,只是请求:“主啊,让我的梦快醒来吧。

读桃花源记、陋室铭和爱莲说的读后感最好结合在一起说400字左右

很j"d

爱莲说读后感

很巧的,这次经典诵读培训,老师安排了《爱莲说》一文,此后,在众多国学经典文章中,我便深深地喜爱上了它。

周敦颐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之一罢了。

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

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

周敦颐为保持一份高洁,宁可终老南山。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随之,直接进入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这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接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倾诉心衷也。

此运笔之老到,实在让人叹为观止,读这句话,可说无一丝喘息之机。

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悠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普通,但让人读来别有一番滋味。

“予谓菊,花之隐居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上下文可谓浑然一体,不露丝毫痕迹。

作者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求荣华宝贵的心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让人过目不忘也。

接着,他发出了深深的感叹:“菊之爱,陶后有鲜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

由此可见,周敦颐那种不从众只求宁静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

荷花,可谓真正的君子。

它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这还不能充分说明它清清白白,不与俗人同流合污、令人尊敬的高尚品质吗

作者用莲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宝贵、荣华富裕,他像莲,如同直正的君子,在“淤泥”中“不染”,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我们的人生,难道不也应该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吗

《爱莲说》,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每次品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我爱那出淤泥不染的莲,它表里如一、行为端正,每次看到莲,心里便自然而然地想起那句脍炙人口的语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它展现的不仅仅是形态上的美,更是品德上的美,这种美,是值得我们每一代人赞扬、学习、发展下去,相信,莲花的美将在我们心中永世长存

<<爱莲说>>读后感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写读后感一般应做到三点:

【第1句】:要读懂原文的内容.“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先读后感.因此,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读,抓住了原文的重要内容,才会写出自己的真实体会.

【第2句】:写自己体会最深刻的部分.一篇文章叙述的内容很多,要抓住文章中你自己体会最深的内容来写.体会不深,感想不丰富,读后感就写不成功.

爱莲说读后感

前面写一下开头,点明我十分喜欢《爱莲说》。

第二段:介绍一下大概意思。

第三段:写你为什么喜欢它,它的写法,以及它的寓意。

大概寓意是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写法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

最后结束全文,希望大家也做想莲花一样的人。

希望可以帮到你

可以追问哦

写一篇爱莲说的读后感

何为君子

大度、谦和、会忍耐

不计小利、是非分明、讲义气

在我周围的人眼中,君子是一个十分抽象的词。

何为君子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宋朝有一位名叫周敦颐的学者,在他的眼中,“莲”就是花中的君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其实,先前我对莲的理解就像是对君子一样模糊。

在夏日的池塘里,碧绿的莲叶与洁白的莲花显得那么普通,就像一杯加了无数次水的清茶,淡的普通。

但作者却在这普通中找出了千千万万个不普通。

他通过莲与牡丹、菊的对比,表述出自己对君子的理解,表达了对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赞美,托物言志。

莲清新淡雅,有德行、有毅力。

莲是君子吗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对君子也有独特的见解。

在他的眼中,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且善施教化地人才是真君子。

就此看来,君子似乎是中国古代所有美德与精神的代表,是这样吗

我认为,君子不一定要说得死板,只要一个人有德行,有志向,有毅力,明辨是非、谦和大度,会忍耐,圆滑有度,能迅速适应周边环境,懂生存,就可以称上君子。

也许,他们能有一两个缺点,也许他们并不温文尔雅,也没有学富五车,但现代社会的真君子一定要是个懂得生存的人

读爱莲说有感100字左右

读莲说》有感  前二天读到一篇古文,是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爱莲说》。

虽然有个别地方不太懂,但我还是能体会到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大家都见过莲花,可又有几个能体会出莲花的高洁,莲花的君子气概呢

在文中,作者用婉转的语言表达了对莲花的赞美之情。

文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美丽的莲花不正像作者所描写的那样吗

  开放的莲花朵朵清香,打着骨朵的莲花含苞欲放,楚楚动人。

早上的莲花精神抖擞,朝气蓬勃;晚上的莲花,若隐若现,朵朵幽芳。

近看莲花,像一个宁静素雅的少女;远看莲花,好像很多身穿纱裙的女孩在舞蹈。

总之,莲花就是给人一种身心清爽舒畅的感觉。

  作者虽写的是莲花,但他却是借莲花来说做人的道理。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君子就是道德高尚,品格正直的人。

文中说:“出淤泥而不染”。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悲惨世界》里的主人公冉阿让,他不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吗

”他生活在那么一个悲惨黑暗的社会里,到处充满着阴谋与欺骗,可他却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善良人品,不被那些“淤泥”污染。

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品格吗

  我相信,如果人人都像莲花那样正直善良,世界的明天就会更美好

日记读后感爱莲说70字

爱莲说读后感很巧的,这次经典诵读培训,老师安排了《爱莲说》一文,此后,在众多国学经典文章中,我便深深地喜爱上了它.周敦颐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之一罢了.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周敦颐为保持一份高洁,宁可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随之,直接进入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这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接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在让人叹为观止,读这句话,可说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悠长,越品越有滋味.收篇,周敦颐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普通,但让人读来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居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上下文可谓浑然一体,不露丝毫痕迹.作者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求荣华宝贵的心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让人过目不忘也.接着,他发出了深深的感叹:“菊之爱,陶后有鲜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由此可见,周敦颐那种不从众只求宁静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荷花,可谓真正的君子.它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这还不能充分说明它清清白白,不与俗人同流合污、令人尊敬的高尚品质吗?作者用莲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宝贵、荣华富裕,他像莲,如同直正的君子,在“淤泥”中“不染”,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我们的人生,难道不也应该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吗?《爱莲说》,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每次品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爱那出淤泥不染的莲,它表里如一、行为端正,每次看到莲,心里便自然而然地想起那句脍炙人口的语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它展现的不仅仅是形态上的美,更是品德上的美,这种美,是值得我们每一代人赞扬、学习、发展下去,相信,莲花的美将在我们心中永世长存!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4052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