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痕的读后感400
《爱痕》读后感
读了《爱痕》这篇文章,我懂得了什么叫做感恩
感恩就是报答曾经帮助过你的人或者教育过养育过你的人。
比如:爸爸,妈妈,老师……是母亲给予了我生命,给予了我的快乐,是她让我来到了这个世界。
是母亲让我学会了感恩。
母亲的恩情是我无论如何也报答不了的,记得在母亲节,所有的儿女都要买一些礼物送给妈妈,用来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意。
可是我该买什么给我的母亲呢
母亲什么也不缺,在一那刹那,我看见了母亲上的发夹已经戴了很多年了,至今都没有换过,早以旧了。
我想买一个新的给她,并且是一模一样的,因为母亲头上戴的发夹是当年妈妈生日是爸爸送给妈妈的,因此我跑遍了整个商场,但也没有买到一模一样的,我很失望,也许这发夹就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我对爸爸妈妈的爱。
就在我苦思冥想之际,弟弟一个动作提醒了我,弟弟他正在画画,我突然想到我自己做的不也是独一无二的嘛
这不能更表达我对母亲的心意吗
不过该怎怎么做,又要做什么样式呢
兴好,我在电视上曾今看过主持人教过人做发夹的过程,还好我都记下来了。
首先,找一个已经作废的一个旧发夹出来,然后在准备几根丝带,一把剪刀和一把枪胶。
现在万事俱备,开始动手吧
先拿出一根丝带,用剪刀把它剪成两段,然后叠成双层的样子,再用枪胶把已完成的丝带打在旧的发夹上。
最后在选出一根漂亮的丝带在发夹上打一个蝴蝶结。
就这样打功告成了。
我趁母亲不在意的时候偷偷把就发夹换成了新发夹,想给母亲一个惊喜……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报答父母,要学会感恩,这样才能做一个学会孝顺父母,尊敬老师的好孩子
《爱痕》读后感600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写读后感关键是一个感字,写用三四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结合实际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可以夹叙夹议。
求名人传读后感400字 不许抄袭
读《名人传》有感 2008-07-14 22:54:01| 分类: 夜痕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我不会害怕\\\/因为你就站在\\\/我的身边\\\/看黑夜\\\/无法吞没\\\/黎明的天 ——题记 这首小诗便是罗曼罗兰赐与我的感悟。
在他的笔下,我接纳了理性的阳光与爱恨的棱角,重塑了庸懒的肉体与死寂的心灵。
我划清了梦想与现实的疆界,也学会了在黑暗中守望黎明。
如果说罗曼罗兰是欧洲的良心,那么《名人传》便是欧洲的眼睛。
翻开《名人传》的扉页,时间与空间会不复存在,我只会徜徉于思想的海洋,迷醉于名人的光芒。
“这是一个需要英雄并产生英雄的时代”。
我震颤的心灵在这几行文字中得到了生命的启迪。
贝多芬枯瘦的双手带着激情敲击着琴键,如同他猛烈地敲击腐朽的压制,米开朗基罗的眼睛注视着《大卫》的双眸,正如他用迷惘探寻久违的光芒,托尔斯泰的手杖直插向土地,他那愁苦的表情却最终未能挽救欧洲的彷徨。
柏林、翡冷翠、彼得堡这三个城市的心灵联在一起,竟圈住了整个世界。
他们铸就了《名人传》的辉煌,正如《名人传》为我带来了生命的启蒙。
我看到了什么
是那些在生与死的矛盾中挣扎的精灵,是那些在痛苦中拼搏的奇才,是那些在阴霾中苦苦跋涉的勇士,是那些愿用生命换取光明的英雄
欧洲的死寂太久了,人性的沉沦太久了,世界的阴霾太久了,生命的迷惘太久了
堕落与沉沦凝固起的阴霾需要一场暴风雨的洗礼,噩梦与迷乱浇铸的罪恶需要一场烈火的燃烧
而《名人传》带来了暴风雨,带来了火焰,带来了这等待了太久的洗礼与燃烧。
生又何患,死又何惧
生命的价值便是在生与死的交织中迸发出光芒。
像那些英雄一样,在痛苦中挣扎,在逆境中崛起,迎着风浪披荆斩棘去践行对梦与光明的追寻,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精神之火不随肉体的死去而消亡,而在这火焰燃烧的日子里,奋力抗争用于拼搏才是生命的启迪与启蒙。
“我将赞颂那掌管爱与恨的神明,生命便是生与死完美结合的配偶,我将赞颂生命,讴歌死亡
”罗曼罗兰没有错;生命的光明便是爱恨生命的宠儿,是痛苦与拼搏的结晶,是对黑暗的鞭挞与信仰的追求,是博爱世界更是博爱人生。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名人传》就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一流的传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译者,使这部作品很快即成为经典名著,时至今日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二十世纪的前半期是人类历史上风云激荡也苦难深重的时期,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傅雷先生翻译《名人传》,都是有感而为,是要从这些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
傅雷先生说,“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
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
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
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
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
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
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
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
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
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
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
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
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后记:我微笑着\\\/伫立在\\\/生死之间\\\/爱与抗争的火焰\\\/伴我燃烧\\\/直到永远,永远。
爸爸的花儿落了读后感重点写出爸爸对我的爱不少于六百字
《城南旧事》读后感 这些天,我看了一本好书,名字是《城南旧事》。
这本书是被称作台湾祖母届的人物林海音所写,讲述了林海音童年在城南时的悲欢离合。
这本书的内容是:林海音五岁时跟随父母漂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一住就是二十几年,这里也就成了她的第二故乡。
林海音在这条胡同里,认识了许多朋友:小桂子,小栓子,妮儿等,还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这本书描写了旧北京形形色色的人和事。
其间英子也经历了成长的变故。
也就是这样,一个个人物开始走进故事里:惠安馆内被称作疯子的姑娘秀真,英子的好朋友妞儿,为供弟弟上学而无奈做小偷的哥哥,因病去世的爸爸……他们都是英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教会她许多道理的人。
本书中的英子用自己稚嫩的眼光去看这个杂乱的社会,对那些复杂的人和事,她有着特别的理解和看法。
她有分不清的事,比如分不清海和天,她觉得太阳是从碧蓝的大海上升起来的,但它也是从蔚蓝的天空中升起来的。
她的身上有种宝贵的东西,那就是有颗助人为乐的心。
有一次,她为了让别人一家团聚,竟然把妈妈的的手镯拿去给他们做盘缠,这几乎是一个成年人都不可能做的事情。
这让我想起一句俗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说起这些,我就会想起我自己,以前我也不太爱帮助别人:看到别人摔倒不去扶她,看到别人做坏事也没有制止。
以后我要向她学习,她那助人为乐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来几篇读后感四五百字的 别给我来复制的 你们复制的我都抄过 别想骗我 要自己写
《让世界充满爱读后感700字-750字》爱是人间的春风,是生命的源泉,母爱是无形的,它需要用心灵去体会;母爱是永恒的,它使人终生难忘;母爱是伟大的,它给人无穷的力量。
父爱如山。
父母的爱不能与其它东西相提并论,它无法用语言表达,不能用彩图形容,它需要发自内心 的感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又有多少人真正领会到呢。
看了邹越教授的演讲,我感同身受,泪流满面。
他讲得实在是太让人感东了,也许他所讲的都刺中了我们作为儿女对父母的态度吧。
邹教授说得对,在人生的道路上,其实没多少日子可以跟父母聚在一起的了。
到了高中大学的时候,也许只剩下周末了,再到了出社会工作时,那只有春节了,要好好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才对呀。
不懂得去孝敬父母的人,别人不愿意和他交朋友,没有人跟他和作。
在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人能正面看过自己的父母呢,请弯下腰,低下头认真地看一下父母脸上的一丝丝皱纹,头上的一根根白发,它为什么会长得那么快呢,那都是为了我们而出现的。
为我们操心,他们毫无怨言。
再回忆一下,当他们劳动回来时,我们有没有为他们送上一杯白开。
我们要好好珍惜父母的爱,不要等到他们离我们而去的时候才后悔,不要让别人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有多少人在父母面前说过‘你们辛苦了’或‘我爱你们’呢。
没多少吧,当有人要求我们望向天空,大声喊出这些话时,不要认为这是一件好笑的事,要你跪在你父母面前那也是天惊地义的事,‘丝丝白发儿女债,厉厉深纹岁月痕’,不要忘了十几年的养育之恩,是谁一手操劳所得来的结果。
父母为了你是不需要面子的。
为了你他们愿意跪下来求别人。
当你因父母的唠叨而怨恨时,有没有想过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唠叨,有没有想过他们的感受呢。
要劳劳捉住这来之不易的爱哦,好好珍惜吧,不要让它从面前飞逝而过了。
《双城记读后感800字-850字》《双城记》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早在创作《双城记》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对法国大革命极为关注,反复研读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的《法国革命史》和其他学者的有关著作。
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浓厚兴趣发端于对当时英国潜伏着的严重的社会危机的担忧。
1854年底,他说:“我相信,不满情绪像这样冒烟比火烧起来还要坏得多,这特别像法国在第一次革命爆发前的公众心理,这就有危险,由于千百种原因——如收成不好、贵族阶级的专横与无能把已经紧张的局面最后一次加紧、海外战争的失利、国内偶发事件等等——变成那次从未见过的一场可怕的大火。
”可见,《双城记》这部历史小说的创作动机在于借古讽今,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为借鉴,给英国统治阶级敲响警钟;同时,通过对革命恐怖的极端描写,也对心怀愤懑、希图以暴力对抗暴政的人民群众提出警告,幻想为社会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国现状寻找一条出路。
从这个目的出发,小说深刻地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强烈地抨击贵族阶级的荒淫残暴,并深切地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
作品尖锐地指出,人民群众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贵族阶级的残暴统治下,人民群众迫于生计,必然奋起反抗。
这种反抗是正义的。
小说还描绘了起义人民攻击巴士底狱等壮观场景,表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然而,作者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即反对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对革命人民反抗暴政的暴力。
在狄更斯笔下,整个革命被描写成一场毁灭一切的巨大灾难,它无情地惩罚罪恶的贵族阶级,也盲目地杀害无辜的人们。
这部小说塑造了三类人物。
一类是以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为代表的封建贵族,他们“唯一不可动摇的哲学就是压迫人”,是作者痛加鞭挞的对象。
另一类是得伐石夫妇等革命群众。
必须指出的是,他们的形象是被扭曲的。
例如得伐石的妻子狄安娜,她出生于被侮辱、被迫害的农家,对封建贵族怀着深仇大恨,作者深切地同情她的悲惨遭遇,革命爆发前后很赞赏她坚强的性格、卓越的才智和非凡的组织领导能力;但当革命进一步深入时,就笔锋一转,把她贬斥为一个冷酷、凶狠、狭隘的复仇者。
尤其是当她到医生住所搜捕路茜和小路茜时,更被表现为嗜血成性的狂人。
最后,作者让她死在自己的枪口之下,明确地表示了否定的态度。
第三类是理想化人物,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义解决社会矛盾、以博爱战胜仇恨的榜样,包括梅尼特父女、代尔纳、劳雷和卡尔登等。
梅尼特医生被侯爵兄弟害得家破人亡,对侯爵兄弟怀有深仇大恨,但是为了女儿的爱,可以摒弃宿仇旧恨;代尔纳是侯爵兄弟的子侄,他大彻大悟,谴责自己家族的罪恶,抛弃爵位和财产,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赎罪”。
这对互相辉映的人物,一个是贵族暴政的受害者,宽容为怀;一个是贵族侯爵的继承人,主张仁爱。
他们中间,更有作为女儿和妻子的路茜。
在爱的纽带的维系下,他们组成一个互相谅解、感情融洽的幸福家庭。
这显然是作者设想的一条与暴力革命截然相反的解决社会矛盾的出路,是不切实际的。
《双城记》有其不同于一般历史小说的地方,它的人物和主要情节都是虚构的。
在法国大革命广阔的真实背景下,作者以虚构人物梅尼特医生的经历为主线索,把冤狱、爱情与复仇三个互相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情节错综,头绪纷繁。
作者采取倒叙、插叙、伏笔、铺垫等手法,使小说结构完整严密,情节曲折紧张而富有戏剧性,表现了卓越的艺术技巧。
《双城记》风格肃穆、沉郁,充满忧愤,但缺少早期作品的幽默。
妈妈的手阅读,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400字左右,题目自拟(急急急)
读《妈妈的手》有感《妈妈的手》这篇文章虽然平淡无奇,却从头到尾洋溢着儿子对妈妈浓浓的谢意。
从小到大,妈妈都在用手教育着“我”,使“我”明白了许多的道理。
其中,这一段我很喜欢:当我考了一百分的时候,妈妈手上的大拇指就会竖起,好像是在提醒我不要骄傲,让我懂得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我之所以喜欢这一段是因为一个小小的大拇指竟然能让“我”明白了一个道路,这可真是有趣呀
这也真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母亲的手就像一根指挥棒,把我们的一天安排的井井有条,让我们过的非常充实,非常愉快。
是母亲,把原来只会咿咿呀呀的我们,抚养成了一个能说会道的人,是母亲,把原来只能靠别人的搀扶,才能走几步路的我们,抚养成了一个会蹦蹦跳跳的人。
母亲,一个多么亲切的称呼呀
我多么想说一声:“母亲,我爱您
”同学们,你们听了我介绍的《妈妈的手》,是不是也想对母亲说一声“我爱您呢
”
帮我快速写一篇城南旧事读后感四百字
我看完了林海音著作的《城南旧事》,《城南旧事》里人物有:英子(林海音的小名)、骆驼队的领队、惠安馆的疯子——秀贞、爸爸、妈妈、宋妈、英子的好朋友——妞儿、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不理小孩子的德先叔、斜着嘴笑的兰姨娘……这些人都陪过书中的小主人公——英子在一起,在看第一章的时候,作者介绍了骆驼,它们的神态、细嚼慢咽的动作,个个都描写得活灵活现,让人似乎身临其境;第二章讲了好几个人,宋妈、妞儿和疯子——秀贞,在惠安馆里,开始作者还以为秀贞是和她玩“过家家”,后来英子把她那块很漂亮的表送给了秀贞;英子记得,秀贞跟她说过,小桂子(就是秀贞的孩子)脖子后头正中间有一块青色的胎记,而妞儿的脖子后边正中间也有一块胎记,于是,英子带着妞儿去找秀贞,秀贞立马带着妞儿赶火车去了;因为那天下着倾盆大雨,英子发高烧,昏迷了十天。
第三章的题目很有趣,是:“我们看海去。
”这是一个小偷儿跟英子说的,虽然我不喜欢偷东西的小偷,但是不知为什么,似乎是林海音的语言打动了我,我觉得这个小偷很好玩,很可怜,看到他被人家抓到的时候,好像一只老鹰在欺负一只小鸡,而且还要听着周围人的骂声。
第四章题目就很明显了,题目是:“兰姨娘。
”这章里讲的是德先叔和兰姨娘,德先叔是一个大学生,因为那时候要枪毙大学生,于是躲到了英子家里来;后来兰姨娘也来了,雇她的人家不要她了;后来,兰姨娘和德先叔一起走了。
第五章的题目也很新颖,是:“驴打滚儿。
”刚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还以为林海音要写驴怎样打滚儿的。
结果不是;内容主要是,宋妈的小栓子死了,小丫头子不见了,宋妈很伤心,宋妈和英子在找小丫头子歇息的时候,看见有人买一种叫:“驴打滚儿”的吃的,那是把黄米面煮熟了,里面包黑糖,再在绿豆粉里滚一滚,很香;找不到小丫头子了,宋妈就骑着驴走了。
最后一章,题目让觉得有些伤感:“爸爸的花儿落了。
”没错,英子的爸爸去世了,爸爸的石榴掉了,花儿也落了。
《城南旧事》一本很好的书,悲悲喜喜,快快乐乐,都在这本书里展现了,从喜到悲,这本书让我们体验到了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是一本你看完了放不下、还要看一遍的书。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41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