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爱和自由孙瑞雪读后感

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

蒙氏以西方人权学说由主义、自然主义为基石,在尊命和人权的基础上,创造出一套教法体系。

理解蒙氏,首先要理解她的思想基础。

如果只追求技巧、方法性的东西,舍本逐末,在纷扰的社会中,最终还是会迷失和放弃。

我也能理解作者的立场,作为“蒙氏幼儿园”“蒙氏培训机构”的推广者,行为带有商业色彩是显然的。

从商业的角度,“爱和自由”是一个很动听的口号,而且可操作,哪怕是功利的,表面的。

如果口号是给孩子“尊严和独立”,别人肯定觉得你有病。

以这个立场出书也无可厚非,但需要读者或家长慎思,明辨。

Re:有谁见过孙瑞雪的孩子

大概在

【第4句】:5年以前,我在见过和他的儿子,当时她的孩子看起来也就10岁左右,在这之前我看过的,想象她的孩子肯定很优秀,没想到见到后大跌眼镜。

都10岁的孩子了,他稍有一点不顺心,竟然动手打妈妈,旁边的人跟他妈妈说话,他好像完全看不见,每隔几分钟就大声叫孙老师:“妈妈,我要干……”竟然完全不制止儿子的不礼貌行为,只是一味的哄……\ 看来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实在是太远了

\ 以上段落是通过乖妈的博文链接的房网上摘抄的。

那个GZMM的网站我也上去看了。

呵呵,火药味真够浓的。

\ 且不说这件事的真实性,如果事实如此的话,我只能是更加更加的尊敬孙瑞雪了。

\ 孙瑞雪是一个老师,一个教育工作者,同时她更是一位母亲,如果她因为自己是教育专家就让孩子面面俱到,压抑着自己的天性的满口叔叔好阿姨好,如果她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假模假式的生活在虚假的礼仪当中,那才是真正的可悲,才真正和“爱和自由“的理念相悖。

\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真诚

是真实、诚恳,是不虚假不做作的,是有血有肉,会哭会笑,会喜悦会愤怒的,是有感觉、有情绪的。

孩子是没有成年的人,他在不断的成长中,本来就会有更多的侧面,也只有这样,他才是真实、完整的。

如果我们这些自认为很有教养的、成熟的成人们将重心放在互相尊重、理解上我想也就不会有上面的贴子了。

\ 在教育面前本来应该人人平等,我们是否应该从自我做起,我们成人先学会尊重、理解,学会体谅他人,学会承担,学会自律,学会\ 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当我们自律自省了,当我们不再高高在上了,当我们乐于学习乐于发现了,当我们不再以“成功“论英雄了,那爱和自由就是自然而然的。

\ 我查了一下词典,词典上解释:教育,指按一定要求培养人的工作,主要指学校培养人的工作。

\ 那么学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孩子首先成为一个合格的孩子,而不是一个考试机器,也不是一个选秀明星,更不是一个面面俱到的老学究。

\ 有一个贴子,家长说因为孩子在孙瑞雪的幼儿园里玩了三年,没有学数学,所以到了小学根本跟不上,还说了一些言词过激的话。

我知道这位家长根本就没有理解孙瑞雪提出的爱和自由的理念,可能他也没打算理解,没准听别人说蒙氏可以提高数学能力,就随大流的报了名,然后兴高采烈的等着上了学时自己的娃娃在班上名列前矛,没想到理想和现实相差得远,一下子接受不了所以站出来骂大街。

\ 这位家长倒没有对目前的小学教育制度提出丝毫疑义,也许是柿子捡软的捏吧,小学教育的一把抓、一刀切.无机制也都是这位家长能够接受的,也就自然理解为什么有家长把孩子送到孙瑞雪的学校却埋怨孩子傻玩了三年却什么也没学到,因为他们都把教育当作功利的教育,将知识当作迈向“成功”的独木桥,把孩子当作自己扬眉吐气的工具,他们自然是无法理解爱和自由的。

因为在他们眼里成功标准只有一个:成绩好、有礼貌、强势(吃得开)、有竟争力(能在各种竞赛中拿得名次,能当上班上的小班干)。

而孩子是否开心、快乐,心中是否有爱、是否愿意等等则是父母不屑了解的。

\ 我觉得这就是矛盾,大家的理念不同,价值观不同,希望带给孩子的当然也不同。

\ 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是重视的,只不过有些变味,变得功利,变得急功近利,恨不得个个都成神童,恨不得个个都念,恨不得一口吃个大胖子,所以早早的希望孩子独立,早早的制定成才方案,都是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

\ 可是我们是否能弯下腰来,蹲下身来问问我们的孩子想干什么

用心去体会,用爱去感受,用理解去倾听,而不是仅仅将教育当作工具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我们作为家长也不要将所有的责任推给学校和社会,对孩子来说,家是心灵成长最重要的地方,也是孩子启蒙的地方,是最能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地方,我们不要忘记言传身教的作用。

要想孩子成才,先要让他成为一个人,一个忠于自己、真实幸福的人。

请问汉口这边有没有蒙台梭利教育的幼儿园,我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十分想把孩子送到蒙台梭利幼儿园

是的,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

  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们都以为自己很爱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爱孩子,往往也便认为这就是爱孩子,但是,这和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

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听下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惧,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虑和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

我有候就会觉得,我们真的要像孙瑞雪老师说的那样,学会从一切如是里面将爱剥离出来,那样的时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爱的礼物。

  在今年六月份的时候,我听过一堂孙瑞雪老师关于《爱和自由》的讲座,那时候,对于一切还是很茫然,包括对于孙老师这个人都是一样的,充满好奇,可是,当见到她的时候,原来,她给人的感觉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大姐姐一样,朴实,真诚,让人很愿意去跟她靠近和沟通交流,突然让我想起,她写在书中的一首最爱的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如果儿童要创造自己,他就必须生活在爱和自由里,他必须拥有时间空间,必须拥有爱的照顾和支持,这样,他才拥有创造自己的机会,就像儿童成长在自由当中,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那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他自己,否则的话,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离,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一句话,“你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成为你自己”,你要成为你自己,而你成为你自己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

  好多的家长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都觉得很庆幸,因为每一个人在育儿方面都有一些欠缺,而这本书里面又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每一阶段的成长期,敏感期的关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的内心会得到一个豁然开朗的答案,这真的是一本适合教育者以及家长去读有深度的好书。

  书中说:以爱的感情唤醒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的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的内化形式形成儿童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以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

的确,幸福和快乐感一定要在童年经历,经历了,体验了,感觉了,就会对幸福和快乐有了认识,将来就会成为这样,这正是幸福成长的内涵,幸福也是要成长的,所以之前所说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这并不是我们以往认为的想做什么就是什么,而是你可以按自己的意识,执行自己的计划,你的计划不被任何人破坏。

  可能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遇到过很多头疼的事情,不妨每一天抽出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看这本《爱和自由》,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便会发现,这是一扇窗,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

  我想,我们一生能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4186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