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书愤读后感500字集合70条-读后感
《书愤》原文: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赏析: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第一句是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如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第三句讲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展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最后一句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通过追述早年报国壮志、抗金斗争的豪迈生活,描写了晚年罢官闲居山阴的心情;抒发了自己年华老大,夙愿落空,壮志难酬的悲愤;批判了主和派投降误国,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主义情精神。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任夔州通判、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权知严州,礼部郎中等职。他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以完成九州统一大业为平生奋斗的目标,坚持抗金主张,反对和议,但仕途坎坷,屡遭投降派打击,壮志南酬,被迫隐居田园。他以诗歌为手段,反映南宋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扫胡尘” “ 靖国艰”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慷慨悲壮,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书愤》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作者62岁,罢官闲居山阴已经五年多了。它充分表达了诗人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意志和决心,抒发了自己年岁老大,壮志难酬的悲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首联,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作者青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孝宗即位后,陆游曾向他陈述了有关定都、备战和革新政治的建议,使得朝廷主战气氛甚浓。隆兴二年(1164)春,陆游积极支持爱国将领张浚北伐,符离之役失利,朝中主和势力日炽,张浚被罢免,陆游也受牵连而免了官职。乾道八年,陆游抵达南郑,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八个多月的从军生涯是他一生中身临前线最宝贵的时光,他身穿戎装,斗志昂扬地驰骋在西北国防前线。他考察了南郑一带的`山川形势和民情风俗,形成了他的“却用关中作本根”(《山南行》)的战略思想,积极向王炎陈“进取之策”,但南宋朝廷无法容忍他策划北伐的活动。最后王炎被朝廷召回,幕府也被撤散,陆游殷切收复中原的主张成为泡影,他的内心非常失望和苦闷但爱国热情并没有消减,如“丈夫不虚生世间,本意灭虏救河山”(《楼上醉书》)
颔联,写作者在镇江前线时,雪夜遥望瓜洲渡口宋军高大战舰;在南郑前线上,乘秋风,跨铁马,奔驰在大散关道上。这是陆游亲历的两次难以忘怀的抵抗金兵战斗。“瓜洲渡”在江苏省扬州市南面的瓜洲镇,此事指宋孝宗隆兴二年,陆游任镇江通判,劝说支持张浚用兵,准备北伐事。“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边界,此事指宋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做王炎幕僚,曾筹划恢复中原大计,领军队强渡渭水,策马直驱大散关前线与金人作战。作者采用列景手法,两句用六个名词简洁却巧妙地写出了战斗的情形和作者想抗金杀敌的心情。宋朝的军队曾经在东南瓜洲渡和西北的大散关打败过金兵,一处是在冬天, 一处在秋天! 一次是兵船作战,一次是马队交锋。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战生活,流露出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
颈联,叙自己的豪气尚在,但壮志难酬。隐用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比“万里长城”的典故。是说自己曾以捍卫国界的名将檀道济期望自己,可惜志愿落空,如今衰老,一事无成,无限感叹哀伤。深切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想为国立功却又报国无门忧愤。本诗语言精练,概括力强,前三联写出了作者青、壮、老三个时期的不同感情与生活情况,青年时期的爱国豪情,壮年时期的意气风发,老年时期的壮志南酬,作者虽然壮志犹存,但抗金复国的愿望还是落空了,究其原因是南宋朝廷内部的妥协投降路线所造成,国无良相,庸人误国,令人义愤填膺。
尾联,慨叹世无名相,国事不堪设想。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曹魏,临行写了《出师表》给后主刘禅,千百年来,谁能够和他的忠义智勇相比呢?作者借缅怀三国时的诸葛亮,希望现在也能出现一位如他那样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把侵略者赶出家园。我们知道,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方面表示北定中原的决心,一方面规劝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对政治提出了建议,这样的结尾自然是含义深刻,发人深省,这两句也是慨叹现实小人当权,没有象诸葛亮那样的忠义智勇的名相。
全诗除了巧用典故,还巧作对比,一处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愿望无法实现;二处是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三处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此外本诗起结有力,对仗工整。如“楼船”对“铁马”,写出抗敌水陆两战;“夜雪”对“秋风”,点出两个时令一秋一冬;“瓜洲渡”对“大散关”,地名相对,表示抗敌方位一南一北。名词相对,内容丰厚, 形象鲜明,很好地发挥了律诗的对仗艺术。刘克庄说:“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后村诗话》前集卷二)沈德潜:“放翁七言律,对仗工整,使事熨帖,当时无与比埒。”(《说诗�语》)
题目为《书愤》,写出愤激之情的意思。全篇不露一个“愤”字,却又在叙述中使人感到一种雄伟的浩然之气,充满了自己恢复中原的决心和壮志难酬的愤恨,感情也变得慷慨愤激。全诗塑造了自己鲜明的爱国形象,也表达了理想不得实现后所带来的深切悲哀。梁启超对陆游高度评价:“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文学名著读后感500字 篇1
我读了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我深深地被这本书所吸引,它让我体会到了鲁滨逊那惊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鲁宾逊是本书的主人公。在一次航海中,鲁宾逊所乘的船在一个荒岛附近触礁,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被淹死了,只有鲁滨逊一个人幸运地活了下来。海浪把他卷上了沙滩。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观与绝望之后,他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与大自然展开了英勇卓绝的斗争。他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利用和简单的工具,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地过起了荒凉的野岛生活。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不仅仅有了自己的住所和家具,还有牧场、种植园,甚至还养了宠物。在如此艰难的状况下,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是很不容易的,这完全是他凭借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创造的奇迹。
鲁宾逊是一个善于帮忙别人的人,他从一帮食人族手中救下一个俘虏,那天是星期五,所以就给他取名叫“星期五”。从那以后,“星期五”就成为他忠实的伙伴和仆人。鲁宾逊还教他学会了说英语。不久,他又从食人族手中救出了几个俘虏,和他们一齐劳动,共同生活。之后,一艘英国船只经过荒岛,鲁宾逊帮忙船长制服了叛乱的水手,乘船离开荒岛,回到英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鲁宾逊从落难荒岛到回到英国,这段时间竟长达二十多年。
看完这本书,使我深受感动。一个人身陷绝境,竟能这样对生活充满信心,勇敢地应对生活,创造生活,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使我认识到,人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勇敢地应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持续一种用心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去应对和挑战厄运。只有这样,才能像鲁宾逊那样,永远是一个胜利。
文学名著读后感500字 篇2
《罪与罚》这本书已经在书橱里摆放了两年多,这次最后能够在寒假里去细细地品味它了。
书的作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八二一年出生在一个俄国贵族家庭,是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充满传奇,28岁时因参与农奴解放运动而获刑,出狱后重返文坛继续写作,被人们公认为是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驾齐驱的俄国文学巨匠。
每次读完一部小说,心里都会百感交集,这部小说也一样,结局很好,一个人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却深深的被小说中的人物震撼。小说描述了贫困交迫的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因痛恨放的老板娘的盘剥,愤而行凶,却自认为是伸张正义。然而良心的谴责,使其饱受心灵煎熬,最终在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帮忙下,投案自首。小说中写的最多的就是“罚”,“罪”只仅仅占了全书一小部分,但“罚”却贯穿整个文章的中心,这不仅仅仅是身体上的惩罚,还有的是比这更严厉的道德上的惩罚。所以法律只是一种惩戒犯罪的一种途径,而另一种就是人内心心灵深处的谴责。有时候法律不能使人真正认识到自已所犯的罪,但是心灵深处的谴责则会让人更明白自已所犯下的错误,并为之深刻地忏悔、自责。这本优秀的世界名著还包含了很多东西有待我们去理解,或许等以后我再去读它时,又会有一番见解吧!
文学名著读后感500字 篇3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记叙了从黄巾之乱到建立汉朝这一漫长历史时期所发生的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佳作。
《三国演义》对人物描述是十分成功的。如对刘备的描述体此刻“仁义”二字上。刘备兵败后,带着百姓一齐逃难,众将劝刘备弃民逃难而刘备去却说:“你等欲陷我于不仁不义乎?”而对另一主人公曹操,作者则用奸雄二字来描述。曹操虽有远大的志向和聪明的头脑,但为了实行自己的霸业,不惜杀害忠良无数,还狂妄地高呼:“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人物描述观点鲜明。
读了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无论是黄巾之乱,诸侯相争,还是三国鼎立每次受苦受难最多的总是无辜的百姓。刘备尽管挂着“仁义”的牌子,但在逃难时曹兵追上无辜的百姓,尽情的屠杀,血流成河。苦果还是百姓尝。董卓迁都时火烧洛阳城三天三夜,还把居民迁往长安,一路上累死,病死的群众无数,洛阳城上火光冲天号哭不止。
读到那里,我悲愤至极,为什么必须要用战争解决问题?到底何时才能换来真正的和平?我也只能默默的为死去的亡灵悲哀。安息吧!愿你们的遭遇能唤醒那些腐朽的脑袋,愿世界早日恢复和平。
文学名著读后感500字 篇4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车夫祥子的悲惨故事。
青年农民祥子由乡下来到城市,他对完美生活充满了憧憬,也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买上自己的洋车。最后,在祥子诚实努力的劳动中,祥子攒钱买到了他梦寐以求的车。那辆车对于祥子来说,是那么重要――在他眼中,车能“产生烙饼与一切吃食”。但是命运捉弄人,他的车被乱兵抢走;当他再次攒足了钱后,又被孙侦探敲诈一空;之后他又被迫与虎妞结婚,因虎妞难产而卖掉了第三辆车。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使了他心中最后一丝期望也消失了。从此,祥子便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落为自甘坠落。正如本书所写,昔日“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的祥子,成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真是一个浸透了血泪的杯具。
我不由地为祥子的命运所感叹。祥子一开始是那样老实善良,正直勤劳,但是在生活一连串的打击下,他变了,变得不求上进,对这个世界也充满了敌意,开始报复身边的所有人。从前讲义气的祥子,如今却开始欺骗自己的朋友、利用他们,他变得奸诈,甚至能够说是无耻。为了拿到钱,他什么都做得出。
读到这些资料,我感到悲伤、愤怒。我对祥子的前后反差感到悲伤,也对他之后可耻的所作所为而愤怒。然而,我更多的是心酸以及失望。祥子生活的社会是黑暗的,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面目也是丑恶的。黑暗社会中,人性变得扭曲,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仇恨。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社会环境下,祥子一类的下层市民被压迫,祥子在理解了几番打击后最后明白:即使肯吃苦受累,即使心地善良,也不能实现自己的完美理想,过上完美幸福的日子。祥子变得堕落,除了他本身的目光短浅、狭隘自私,更多的则是因为这种强大的社会压力。
此刻的生活条件优越了,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要学习骆驼祥子一开始奋发向上要强的精神,而不能学习他之后的堕落。
文学名著读后感500字 篇5
《美国悲剧》一书是西奥多·德莱赛(TheodoreDreiser)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的是克莱德·格里菲斯受社会上邪恶风气影响,逐渐蜕变,堕落为凶杀犯,最后自我毁灭的全过程。
小说共分三卷:第一卷描写克莱德这个天真幼稚的青年人怎样受到外部世界的腐蚀与毒害,逐渐演变成一个玩世不恭、怙恶不悛的人,一直到汽车碾死一个女孩,逃离堪萨斯城为止,这是小说的准备阶段。第二卷描写克莱德与富商伯父萨缪尔·格里菲斯邂逅后,以穷亲戚的关系来到莱克格斯厂内充当工头的助手,随后陷入与穷女工罗伯达,阔小姐桑德拉的三角恋情,为了高攀桑德拉,克莱德甘愿违背自幼接受的基本道德准则,牺牲罗伯达,于是,他就通过翻船阴谋干掉了罗伯达。事后,克莱德却落荒出逃,逍遥法外。第三卷主要描写案发后,克莱德如何被捕入狱,受审和定罪,期间还穿插着美国两党和司法机构利用克莱德一案大搞政治投机的丑闻。最后经过终审判决,克莱德被送上了电椅。小说结尾处,还描写牧师出场,为临终之前克莱德寻求灵魂拯救的故事。
《美国的悲剧》是我所看过的一部比较感人的作品,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一个人的影响如此之大,可以使一个人蜕变如此也是必然的。在一个物欲世界中要想保持自我是很难得,但我相信还是有这样的一批人,他们在世俗的世界中保留着自己的一份纯真和执着,我想他们是最清醒的。
文学名著读后感500字 篇6
看完小说和电影,还是觉得电影没有小说那么深刻。将近一年多没有看过书了,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才看完这本书,是一本值得女性去品味的书,女主斯佳丽自私贪婪却自信勇敢坚强,除了玫兰妮和瑞特,在这乱世之中没有人真心对待她,她也从来不在乎他人的看法,无所畏惧的做自己想做的,为了一直得不到的阿希礼,承诺着照顾玫兰妮,自己心里总是想着自己无比讨厌玫兰妮,却一边也在为她付出,可能她自己不知道,玫兰妮在她心中已经占据重要位置,知道玫兰妮死去那一块才发现。
阿希礼是位君子,同时也是个懦夫,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走不出来,对斯佳丽也是暧昧不清,或是说为了自己上等人的尊严,不敢表现出来
玫兰妮的善良可爱,端庄大方,确实是位上等人,但也让人心疼,最心疼的还是瑞特,没有人比他更了解斯佳丽,他爱她,却不想卑微,一直以一种欲擒故纵或是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斯佳丽,每次看着他们吵架,痞痞的样子,就觉得好笑,斯佳丽到最后才发现自己爱上瑞特,阿希礼只是她儿时得不到的一个梦,一个幻想,她不能忍受还有人不败在她的石榴裙下,因而被蒙蔽了双眼,错过了很多美好风景,以至于失去了瑞特
斯佳丽的很多作风着实让人不讨喜,但是却是真真切切为自己而活的,瑞特和斯佳丽很相像,都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为了自己想要的去努力,其实这样的人也算的上是洒脱的活着,因无所畏惧所以勇往直前。
文学名著读后感500字 篇7
在我广泛的兴趣爱好中,我最喜欢读书了。我最近读完了一本《世界十大儿童文学名著》。
这本书包含了十个故事,它们分别是《格列佛游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木偶奇遇记》、《绿野仙踪》、《丛林奇事》、《彼得.潘》、《柳林风声》、《小王子》。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丛林记事》。它是在英国作家吉卜林的笔下诞生的。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只名叫莫里格的小狼崽子,它在独自外出散步的时候,碰到了一个猎人,猎人看它可怜把它带回了家。谁知,随着莫里格慢慢长大,最后长成了一个小孩子。它懂狼语,更明白人类的语言。它常常在外和狼群一起玩耍。狼王退役后,狼群推举莫里格为新一届的狼王。可是好景不长有一年,一群毒蛇前来侵略。莫里格带领狼群殊死抵抗,经过三天三夜的顽强拼搏,终于打败了蛇群。可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毁于一旦。莫里格只好带领狼群转移到了另一个地方建设新家园......
莫里格带领狼群,靠着沉着冷静、机智勇敢打败了蛇群。同样,我们在学习中也会经常碰到类似的困难,我们要像莫里格和狼群一样,不怕困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把困难击败。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此,我呼吁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多读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还可以积累到许多的好词好句,更能从书中明白很多道理,得到很多快乐。同学们,读书,从我们自己开始!
文学名著读后感500字 篇8
那晚当我重重的合上那本书心里就有一种极大的满足感。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笛福,生于1661年,于1731年辞世。笛福生于英国伦敦,虽然只受过中等教育,但是却因为写出了在文学史上有着极大影响力的《鲁滨逊漂流记》而闻名于世。
读完这本精彩的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他那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深深吸引着我。
鲁滨逊放弃了富裕而又舒适的生活,开始航海,然而这是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大挑战。他第一次航海就流落荒岛,但这并没有使鲁滨孙,向苦难低头他将船上的食物、衣物,凡是能用到的东西他都搬上荒岛,他不仅自己在岛上种植大麦和稻子,自制木杵、筛子,加工面粉,烘出了粗糙的面包;而且还制作陶器等等,保证了自己的生活需要。
鲁滨逊长达二十几年对生的希望就是毅力,我不禁想到现在的一些人们,他们有的只因为受到了一点点小挫折,就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跟鲁滨逊比起来他们所遇到的困难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
读完之后,我也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岛,能活几天?一天?两天?我又能干些什么?会劈柴?会打猎做饭?所以重今天开始我做事一定要亲力亲为,这样遇到困难就不用害怕了。
文学名著读后感500字 篇9
今天我读了《中国文学名著导读》这本著名的书。是长江出版社,主编是:陈智勇和吴雨时两位著名的人。袖珍典藏的一本名书!
这里面我最喜欢看小说篇,小说篇里有几个主要的,是:搜神记、唐宋传奇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绿野仙踪和红楼梦。我最喜欢看了!
三国演义是我首先看的,我一边看一边画,看得津津有味。
桃园三结义各有各的缺点和优点,他们的缺点就是:张飞太暴躁,关羽太性急,刘备太轻敌。他们的优点就是:张飞暴力很强、很猛。关羽武功高强,信心坚定。刘备兵力很大,而且每一位兵都很忠心、勇猛、坚强。
唉!他们要是能把自己的缺点补上,那就不至于死的那么惨了。什么,你们问我桃园三结义是怎么死的?那我就告诉你:张飞喝完酒以后,就很狂,总是打死士兵,所以士兵在趁张飞睡觉的时候砍下了他的头,把头给了别人,有投靠了别人。关羽也是砍下头后死的。刘备是想为关羽报仇,于是攻打别国,没有打过,被别人火烧连营,回到了属于他的国家,最后脱骨生气而死。唉!
三国里面有最厉害的三名大将,身穿盔甲,骑着战马,手拿锋利的武器。他们就是:赵子龙、吕布、马超。
我可喜欢看三国演义了,书上也很有意思,电视上也很有意思,小朋友们,以后再给你们介绍别的小说。拜拜!
文学名著读后感500字 篇10
《鲁滨逊漂流记》是“欧洲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晚年时代创作的一部小说。他塑造的鲁滨逊是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一个理想化的英雄。他不仅赋予鲁滨逊种种人类优良的品质,像勇敢、坚强、聪明和热爱劳动,并使他具有一个“理想的”资产者的所应有的实干精神,宗教信仰和严谨等。作者用生协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使故事具有强列的真实感。
拜读这部小说后,我不仅对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大为赞叹,更对鲁滨逊这一人物在坎坷经历中表现出的刚毅、坚强不屈的品格钦佩至极。
我深刻体会到,鲁滨逊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经历,与他的实干精神和坚强性格是分不开的。而我正是缺乏这种精神和品格。
我早已习惯了父母为我创造的优越条件。像温室里的花朵,不经历风雨,没爱过生活的磨励,根本无法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成天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只会空谈理想,缺乏认真扎实的奋斗精神。
在学习中,我常碰到一些困难,但这点困难与鲁滨逊独自生活在荒岛上碰到的艰难险阻相比,是微足不道的。他能用双手创造奇迹,我为什么不能鼓起勇敢战胜困难呢? 读过样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英雄的传奇生涯后,我深深的被一个英雄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灵魂震撼着。那么从现在起,我应该坚强、勇敢,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向对美好生活。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420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