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读后感600字左右汇合50条-读后感
数学书籍读后感600字1
“可怕的科学”这一系列图书都是我最为喜欢的。到了图书馆,我一看到它出了新的系列——“要命的数学”,便立马揣了一本飞速带回家,生怕别人抢了似的。
这本书整体用诙谐的语调,幽默生动的语言告诉你了许多看起来简单,但深入下去就会发现很奇妙的数学道理。由简入奢,令你脑中大致有了数学的一个全面了解。拿计时器来说,许多人都认为它是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个物品了。家里人人都有时钟,可他们从来不会想到时钟还可以用来破案。本书列举了一个事例,福尔摩斯在破案——一位夫人的珠宝被盗了。现场一个破碎掉的时钟显然是小偷不小心打碎的,时钟上的时针刚好停在五点多的位置。由此我们可以通过计时器来知道小偷的作案时间,比对每个人的不在场证明并找到凶手。但这和数学又有什么关系呢?《要命的数学》告诉我们时间对数字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你能说时间和数学没有关系吗?测量那些需要计时的工作时,我们记下的数据难道不是数字吗?当然,时间和数字的联系可不仅仅是这一种,其他的很多还等着你来探索。
发现了吗?这就是这本书最奇妙的地方。它用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带你进入每一个章节,最后还会有生动的游戏来帮你更加巩固数学知识。从这本书里面,我读到的可不仅仅是老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更多的是知识的拓展,知识的延伸。它使我知道了数学不再是毫无感情的冷血,而是有一些看似浅显的小窍门,学会了可以受用一生。
这就是这本书十分有魅力的地方。你也感兴趣吗?感兴趣的话就和我一起来发掘他的魅力吧!
数学书籍读后感600字2
喜欢华应龙的课,更喜欢他的书,华老师的课之所以那样精彩,很多都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他的书,耐读,实用,都是课堂我们天天经历的故事,他处理的有趣,得当,令人佩服。
他备课认真,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否定了这一情景,几易其稿,才定稿。
了不起的“善待差错”“感谢差错”,的处理法则。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要学习华老师那种教师的智慧就是要善于从学生95%错误的解答中发现那5%的正确的东西,给予热情的肯定,并积极加以引导,让学生一步步推倒那95%的错误。这就是大师的风范,所以华老师是数学,我们均应学习他的融错艺术。
最让我值得学习的就是华老师的课后反思,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思考良久。课后他都会回想每一个教学环节,总结好的地方与不当的地方,最应当学习的当是他反思后的再实践,他认为再实践是对反思的检验与进一步反思的催生。
当我学到这里时真的感觉甚是惭愧,因为自己在讲过新课后并没有认真去写反思,去记录,反而每当讲完一节课,把很多生成,和资源白白浪费。我为自己的怠惰而感到深深的不安,所以,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手不释卷,也要去思,去想,去记录,做教书的有心人。
数学书籍读后感600字3
最近一段时间,我花两天时间认真阅读了《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这本书。这使得我对数学的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
通过这本书的内容,我了解到了数学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和一些为数学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集体或个人。从这本书里,我知道了,数学是从古代中东地区发展起来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之后便在古希腊,印度,之后再是伊斯兰帝国成长和发扬光大,后来再在欧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本书还告诉了我,数学不是男性的天下,因为书里还提及了一些十分杰出的女性数学家,她们也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数学史是一个庞大的内容,可以说,自从文明开始,就有了人去研究和在生活之中使用数学,数学为人们的生活带去了巨大的`便利。这本书在做表述数学史这一庞大的内容时,还将其尽量简化,简化成了几个板块并且还是用十分生动的有趣的语言,但这样也有缺点,就是有很多其他的事情没有介绍到,同时对于中国的数学,作者可能是没能找到太多相关的资料,所以并没有介绍太多。
《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这本书先是说了数学在各个古代文明中的发展,之后又讲了其中世界上有名的数学科目,并分别介绍了在这些方面出名的数学家,在后面又讲到了现代数学,通过这儿我知道了,我们现在所学的数学是非常古老的,几千年前的东西了,我们甚至连中世纪的水平都没达到,也由此可以看出数学的发展之快。数学在一次次的个性与进步当中,变得越来越深奥,难以理解。
从千年前的1+1=2再到函数,再到微积分,再到现代数学,数学也开始运用在更多地方,像航天,工程等,所以说,只有学好数学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数学书籍读后感600字4
数学也许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门枯燥且乏味的科目,但在学习数学这门科目的时候,谁又曾想过数学是从何而来的,数学的发展历程又是怎么样的……
本来我并不知道这些,或者用词恰当一些,数学对于我来说是熟悉却陌生的:说熟悉,从最初的小学一年级接触数学,可以说到现在时间已经蛮久了;说陌生,从最初接触数学以来,我并不了解关于数学的发展经过以及数学的由来。
《数学史》这本书概括了数学的出现以及发展,将数学发展的几千年的历史写以书的形式,让人们更加容易理解。同时,《数学史》也在讲述发展史的同时,将数学概念本身讲解的十分清楚。
从希腊人到哥德尔,在数学的发展中一直人才辈出。数学的发展虽追踪欧洲数学的发展,但也不失中国,印度和阿拉伯文明。《数学史》将世界上的数学文明都总结在了书中,十分经典。
在书中,我了解到:在早期人类社会中,数学史抽象的科学,恩格斯指出:“数学在一门科学中的应用程度,标志着这门科学的成熟程度。”到现如今,数学对科学和社会提供着不可缺的技术与理论支持。
数学也是一门累积性强的学科,重大的数学理论总是在继承和发展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们不仅不会推翻原有理论,反而总是包容它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做更多的钻研。
读了这本书,让我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也让我从更深层次了解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伟大以及对前辈的深深崇敬。《数学史》这本书是一本十分难得的记录数学发展史的书,它不仅条理清晰且易读,实为优秀的数学史教材。
数学书籍读后感600字5
数学是历史的长河中一颗闪亮的明珠,闪闪发光。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处处都能看到数学的影子。这个寒假老师叫我们读了一本叫做《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的书。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不同国家的不同数学发展历史。让我从中对数学有了不同的理解。
我们在学校也一直在学习数学,却从来没有学过数学的发展历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明白了,从古至今的数学发展是很漫长的但却十分有意义。就像现在我们所学的数学,其实背后都有着数学家们探索的故事。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数学家不断追求真理的那种执着。这本书不仅讲了中国的数学发展,也还讲了许多国家的数学发展。我们也看到了数学的辽阔,现在我们学的只是皮毛。
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光辉一直不掉的数学家们,他们推进了数学的发展,真正的印刻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但是在探索数学的道路上,在他们的背后还有许多一直默默探索的人,而能够支持他们一直走下去的理由,我想只能是热爱吧。因为热爱,所以想探索更多。
对于数学的探索。并不是只属于某一个国家,而是属于全人类的。就像古希腊数学的中心是几何,他们也探索出了许多关于几何的真理。但这些真理最后也被全世界所使用,所以在探究数学这条路上全人类都是一致的。虽然在公元五世纪标志着古希腊数学的终结,但是,古希腊的数学也给了人们许多真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到了数学的发展历史,也明白了数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具有创新,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篇一:《数学简史》的读书感受
我阅读《数学简史》,完全在一种休闲的、轻松的,也是舒坦的、愉快的状况之中。碰到繁复的数学公式、定理及其证明等,我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一如我读大部头的小说,往往常规地跳过向来不太在意的大段心理描写一样。读《数学简史》,我却十分留意它行云流水的叙述、缜密思维的演绎、多姿多彩的话语、宏大紧密的结构。有时,我按图索骥,对着目录,找准其中的某一篇章,仔细揣摩;有时,我随意打开其中的某页,顺势而读,总能做到乐在其中。我不求透彻的理解、不求系统的把握,数学简史》让我与牛顿、高斯这些巨人亲密接触,也让我循着代数、几何、算术、三角学发展的脉络,靠近(还不能说走进)数学。在我来说,只是追求阅读视野的扩大、知识背景的重构。
数学是人类创造活动的过程,而不单纯是一种形式化的结果;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数学科学及数学教育,在他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但表现出矛盾运动的特点,而且它们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一般人类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的内容涉及到从上古时代到19世纪初的这段时期。为了跟踪过去20XX年当中主要数学概念的发展,作者非常重视第一手
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了解到,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是数学与语言、艺术以及宗教一并构成了最早的人类文明。数学是最抽象的科学,而最抽象的数学却能催生出人类文明的绚烂的花朵。这使数学成为人类文化中最基础的学科。对此恩格斯指出:“数学在一门科学中的应用程度,标志着这门科学的成熟程度。”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正在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着不可或缺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数学史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学成就的编年记录。数学的发展决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跟读的情况下是充满犹豫、徘徊,要经历艰难曲折,甚至会面临困难和战盛危机的斗争记录。无理量的发现、微积分和非欧几何的创立…这些例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数学创造的真实过程,而这种真实的过程是在教科书里以定理到定理的形式被包装起来的。对这种创造过程的了解则可以使人们探索与奋斗中汲取教益,获得鼓舞和增强信心。
篇二:数学简史
《中学数学简史》内容概要:所选内容贴近高中生数学水平,针对中学实际,以史为据,精选史料,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介绍数学产生、发展规律,数学思想方法等。适于高中学生、中学教师和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其他读者阅读……
《中学数学简史》读后感,来自卓越亚马逊网友:比想象的要好很多,MorrisKline的名著《古今数学思想》完全忽视了中国的曾经灿烂的数学历史。看了这本书,你会为中华民族曾经领先世界几千年的杰出数学文化而自豪,可惜在元代以后没落了,书中的大量数学家轶事也很生动有趣!很值得一读……
中学数学简史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我不得不说,这是我看过最生动有趣的数学史书籍,而且看过后对于各数学分支的来龙去脉即可得到很清晰的形象,我觉得本书对于中学数学的学习不但不是额外的负担,对于想在数学领域扎根的人们,掌握数学史,绝对是不可绕过的必要之路!而本书恰恰是非常适合中学生,甚至对于离开校园20多年的我仍然给于我极大的阅读乐趣!(最近3个月为了工作需要我重拾中学数学内容,买了超过50本相关数学参考书,所以对此书绝无过誉)我在此,极力向你推荐本书,因为它不但能保证让你“学到你以前所不知道的数学史实”同时还让你“惊叹于著者活泼、生动、有趣且深入浅出的笔法”,所以看这本书绝对是一种享受……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科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数学的历史。它不仅追溯数学内容、思想和方法的演变、发展过程,而且还探索影响这种过程的各种因素,以及历史上数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数学史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具体的数学内容,而且涉及历史学、哲学、文化学、宗教等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内容,是一门交叉性学科。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科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数学的历史。它不仅追溯数学内容、思想和方法的演变、发展过程,而且还探索影响这种过程的各种因素,以及历史上数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数学史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具体的数学内容,而且涉及历史学、哲学、文化学、宗教等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内容,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从研究材料上说,考古资料、历史档案材料、历史上的数学原始文献、各种历史文献、民族学资料、文化史资料,以及对数学家的访问记录,等等,都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其中数学原始文献是最常用且最重要的第一手研究资料。从研究目标来说,可以研究数学思想、方法、理论、概念的演变史;可以研究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可以研究数学思想的传播与交流史;可以研究数学家的生平等等。
篇三:读《数学简史》有感
一气呵成,读完《数学简史》,心底不由得涌上一股冲动,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对了,是感动,是一个对数学有着宗教般虔诚的仰望者的心动,是一个对历史有着无尽探索欲望的追求者的向往。
我不知道人们为什么长久以来称数学为“科学的女皇”,也许是女皇有着一种让人无法亲近的神秘感,但是她的面容又是如此的让人们向往和陶醉。女皇陛下,揭开你神秘的面纱,让我目睹你绝世的风姿,体会你无尽的风韵,感动你带给我所有的感动吧!
仰望者,唯巨星也!数学的漫漫长河中,涌出过无数的璀璨巨星,从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德得、祖冲之到牛顿、欧拉、高斯、庞加莱、希尔伯特……当他们一个个从我的心底流过时,有一种兴奋,更有一种感动,他们才是时代真正的弄潮儿。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开创了数学最早的典范,是漫漫长河中的第一座丰碑,公理化的思想由此而生;
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密率(355/113)给了国人足够骄傲的.资本,也把“割圆术”发挥到了极致;
牛顿和莱布尼兹联手创造了微积分(尽管他们之间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开创了数学的分析时代,微积分也被誉为“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恩格斯语);历史就是这样被书写,历史就是这样被引领,历史就是这样被创造。
一个多世纪前的1900年,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正在做一个题为《数学问题》的演讲,提出了23个需要被重视和解决的数学问题。正是这23个数学问题,引领了整个二十世纪数学发展的主流。
1994年,当二十世纪即将落幕的时候,年轻的英国数学家维尔斯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费马大定理获证,从而结束了这场长达300年之久的竞逐,给二十世纪的数学演奏了一首美妙的终曲。
就这样一次次的被感动,不仅为成功者喜悦感动,也为不被承认的成功者默默感动。
天才往往是孤独的,先知者注定得不到世人的理解。
许多天才的数学家,英年早逝,终生难以得志。
椭圆函数论的创始人阿贝尔一生贫病交加,大学毕业长期找不到工作,在他仅仅27年的短暂生命中,却留下许多创造性的贡献。但当人们认识到他的才华,柏林大学终身教授的聘书下达时,他已经离开人世两年了。
同维尔斯一样,伽罗瓦同样攻克了历经三百年的难题——方程根式解的存在问题;但不同的是,维尔斯成为数学的终身成就奖——沃尔夫奖最年轻的得主,那年他44岁,而伽罗瓦死时不到21岁,他的研究只能藏身于废纸篓中。
集合论和无限概念的创始人康托尔,由于他的理论不被世人理解而广受排挤,最后郁郁而终。
天才的思想往往是超前的,在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眼中,的确很难理解他们。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依然默默的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执著着自己的理想。除了感动,我还能有什么呢?
在那漫漫长河中,璀璨巨星令我欣然神往,惊涛骇浪更令我心潮澎湃。三次数学危机掀起的巨浪,真正体现了数学长河般雄壮的气势,海洋般伟岸的身姿。
每一次危机巨浪之后,纳百川,聚众流,数学以更加广阔的胸怀滚滚向前,尽管这其中有很多悲壮的成分。
第一次数学危机,无理数成为数学大家庭中的一员,推理和证明战胜了直觉和经验,一片广阔的天地出现在眼前。但是最早发现根号2的希帕苏斯被抛进了大海。
第二次数学危机,数学分析被建立在实数理论的严格基础之上,数学分析才真正成为数学发展的主流。但牛顿曾在英国大主教贝克莱的攻击前,显得苍白无力。
第三次数学危机,“罗素悖论”使数学的确定性第一次受到了挑战,彻底动摇了整个数学的基础,也给了数学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歌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却使希尔伯特雄心建立完善数学形式化体系、解决数学基础的工作完全破灭。
滚滚巨流,势无可挡,数学的长河竟拥有如此的悲壮和激情,那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长能不被感动吗?
《数学史概论》读后感1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曾说过:“了解历史的变化是了解这门科学的一个步骤。”李文林先生的《数学史概论》即为我们了解数学提供了重要途径,本书系统全面,且一反寻常论述类著作的晦涩,理性与趣味并举,严谨与生动兼备,尽显数学的神圣与魅力。成书的初衷是为一些高等院校的数学史课程提供一个参考范本,但事实上,本书除了为数学专业师生提供参考外,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对数学史感兴趣的各类读者的需求,自2000年8月出版第1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推崇。
初读此书时,我还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一次偶然的翻阅,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那些陌生的、新奇的领域逐渐豁然开朗。原来数学的演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从远古到现代,它不断发展完善着;原来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定理都承载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它简单却厚重;原来数学是一门理性却并不冰冷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鲜活且生动。正如李文林先生在书中所言“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对自然的探索是数学研究最丰富的源泉。但是数学的发展对于现实世界又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一门数学分支或一种数学理论已经建立。人们便可在不受外部影响的情况下,仅靠逻辑思维而将它向前推进。并由此导致新理论与新思想的产生。”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语言,有自己的文字符号,有自己的内在逻辑体系。它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从微小到庞大,它所经历的每一次危机,又由此所取得的每一个重大突破,让我为之震撼与景仰。
如今我已是一名入职两年的数学教师,再看《数学史概论》,又能从中汲取许多教学灵感。学生对数学没兴趣,认为数学枯燥,学无所用,一方面是因为多年被数学作业支配的恐惧,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他们对数学的不了解。倘若在一个孩子还小的时候,就依据他的认知水平,给他讲一些数学家的和数学发展中的逸闻趣事,例如,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阿基米德给国王测量王冠体积、祖冲之父子与圆周率、数学王子高斯与其卓越的数学天赋、费马与费马大定理、理发师悖论与芝诺悖论等等,那么,在日后的数学学习中,他也许不会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在学习到相关内容时,看到一个个熟悉的人名,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亲切感和兴趣,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而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也可以将数学史融入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仅接触到冷冰冰的知识,还接触到知识背后所蕴藏的数学家的情感和意志,体味其中的数学思想,感受到数学的文化魅力。比如在必修一“函数与方程”的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讲,从塔塔利亚到阿贝尔和伽罗瓦的方程发展史,让学生明白利用“函数与方程的关系”求解方程近似解的意义。在必修二解析几何的教学中,可以根据笛卡尔的“通用数学”思路,引导学生发现:解决几何问题的一大途径,是将它转化为代数问题。
数学是一门历史性或者说是累积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学习数学的过程应与人类认识数学的顺序一致,这样更符合我们的数学认知规律。学习数学的道路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或许都有数学家为它绞尽脑汁过。读数学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学演化的真实过程,体味数学思想的诞生与发展,可以使我们从前人的`探索和奋斗中汲取教训和经验,获得鼓舞和增强信心。那些悠悠长河中的数学人所做的每一份努力,都是为了让我们可以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更清楚地认识这个世界。
数学是各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推进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数学史不仅是我们这些数学相关人士需要了解的,任何一个关心人类文明发展的人都值得了解。
《数学史概论》读后感2
此书是《数学史教程》的第二版,这本书还得到了诸多数学界有望人士的高度赞扬。嘉兴学院名誉校长,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为此书惠赠了墨宝:了解历史的变化是了解这门科学的一个步骤。此外,吴文俊院士也在百忙中赶写了读后感,对《数学史概论》一书在数学史学科研究上的肯定,并称之“翻阅此书都会开卷有益并感到乐趣”。
数学是一门历史性或者说积累性很强的学科,重大的数学理论总是在继承和发展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们不仅不会推翻原有理论,而且总是包容原先的理论。所以说数学是历史最悠久的人类知识领域之一。因此也有数学史家认为“在大多数学科里,一代人的建筑为下一代所摧毁,一个人的创造被另一个人所破坏,但是有些学科就像数学,每一代人都在古老的大厦上添加一层楼”。
作者是按如下的数学史分期为线索进行展开论述的:
一、数学的起源和发展;
二、初等数学时期;
一、古希腊数学,
二、中世纪东方数学,
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三、近代数学时期;
四、现代数学时期。
此书从上古的巴比伦、希腊、中国、印度、阿拉伯,以至当代数学,对于数学的贡献与影响都有中肯的评论和解说。在原始社会,从原始的“数觉”到抽象的“数”概念的形成;随着计数的慢慢发展,出现了石子记数和结绳记事等记数方法;接着经验算术与几何法的发现;再在此基础上加工升华为具有初步逻辑结构的论证数学体系;随之发展而来的便是近代数学;之后数学的发展更是迅猛:微积分的创立,代数学的新生,几何学的变革......
在很多人看来数学总是那么枯燥乏味的,没有多大的兴致看完这本书。而此书中作者不仅对数学史实有详尽而忠实的介绍,还借助各种例子来让读者理解,甚至加入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及奇闻轶事,例如阿基米德解决皇冠难题的故事,牛顿苹果落地的故事等等。读之趣味盎然,大大增强了书本的可读性。书中还写到了很多著名的数学家,并就其学术成就做了概括的介绍,尤其重要成就,不惜花了很多篇幅以详细说明。
最后,作者还就数学与社会的关系及两者互相之间的影响发表了论述。他精辟地阐述为:数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双向的,即一方面,数学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环境,受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数学的发展又反过来对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方面的影响。接着,作者从数学与社会进步,数学发展中心的迁移,数学的社会化三方面进行了展开说明。
我想我本是数学系的学生,多少是得对数学史有所了解。虽没有过于仔细的拜读,但我想通过这次翻阅还是受益匪浅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4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