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名著读后感
求一篇爱国名著的读后感。
读完《红旗谱》总共花了一天大约整整十四小时,不算快,但由于是一次读完,所以明显仓促。
何况,本身对这类小说带一些成见,虽然读时尽量避免,然亦必有影响。
所以下文的许多是非,都全属个人的主观意见,写之前也只看过极少的评论它的书。
对观点的正确与否,不敢自信,聊资一说而。
想分几点来说说我对《红旗谱》的看法: 第一, 有关内容主题方面。
首先在主题定位上,大都认为是为“中国的革命”立下“英雄的谱系”,这一说法我认为有人为自作之嫌。
小说描绘的诚然是北方农村乃至城市革命运动的代代兴起,但明显并不是很有代表性。
首先就说北民的粗犷显与南方不同,而革命之星火实起于南方,而北方受五四影响又好于南方,教育发达亦胜之,故小说里才有运涛,江涛很容易就上学的条件,此条件在南方农村并不具备。
如此种种,我觉得所谓谱系一说相当程度上是读者评论家甚至观作者主后加的。
其次在主题集中性上,作者尝试农村与城镇相连的用意是好的,但我感觉不大成功。
就说江涛吧,原是农村气很重,但到小说后期则完全是个城市革命者,其中作者强调的革命思想、教育的作用或者可信,但缺少必要的交代,而这些交代是很重要的,关系到农村到城市的链接。
而小说恰好略去了这些,所以感觉主题农村-城市的变换显得生硬。
再有是《红旗谱》一个比较出色的用意,就是紧扣历史。
从革命源起到412反革命政变,再到革命高潮的慢慢复苏,都很自然地融入书中,并与人物性格的发展结合得很好(主要是江涛)。
当然应指出的是这些反映有些太直接,我不知道当时的情况果真如何,只是个人觉得。
我想这与小说主角们的身份有关,他们都是农村革命的顶先人物,所以描写下来给人以“政治变动直接广泛影响农村”的错觉。
第二, 小说结构方面。
小说是以时间为序的,中间亦有小段的回序(如张嘉庆的回忆),这些都是表面,不值一提。
要说的是小说视角的选取,大部分是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有时心里独白也有第一人称的时候)。
全知视角给作者统筹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发展的优势,但对那时的作者而言,它有时也有些极大的缺陷。
首先小说的人物思想显然受到了作者自己思想的限制,而我印象中那时候作者们的思想又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意识的限制,从而不可避免的使小说中的人物过多地体现时代的“共名”。
从现在的观点看,这样的小说往往失败的成分多。
其次,由于作者全知的高高在上,当人物过多时,受作者努驾能力的限制,人物往往趋向类型化。
《红旗谱》里就有这种现象,除朱老忠外,其他农民有过多相似,即如革命者里,运涛和江涛的革命思想也缺乏区别之处,更不用说保卫“二师”的革命者了,感觉就是“一堆”。
对张嘉庆的描绘成功处很多,但仍有主观建构的痕迹。
这些都是当时那个思想体系下,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下,选取无限制的全知视角带来的毛病。
当然,这些似乎都是那么必然而不可避免。
第三, 小说人物及场景的若干成功之处。
对老一辈农民的刻画,简直只能用一个“神”字来形容,作者中国传统文学的功底可见深厚。
从朱老巩到朱老忠,两人性格的传承以及发展,十分契合中国人的逻辑,也合情合理。
而且,人物多方面性格的塑写也很成功,特别是那种“侠”“义”之气,从开篇“大闹柳树林”始,就始终绝荡全书,虽然到后期与江涛他们的理性显得有些不容了,但仍不失为最成功之处。
对此有句评论叫:“把现代小说民族化。
”实是不假。
典型场景的聚焦,有戏剧的强烈效果。
朱老巩大闹柳树林,朱、严车站相会,大贵架锅杀猪反割头税,保卫二师时抢面运动…这些都是非常出色的典型场面描写,不仅构成了小说的亮点,也可以说就是小说的主干。
最后要说的是小说的语言。
佩服它其实很大部分是处于对北方人民豪爽性格的钦佩,这样的语言配上这样的性格,让原本略显生气不足的小说有了强烈的“内气”,仿佛一股粗野的呼吸扑面而来。
这无论如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掌握的。
以上即为我读《红旗谱》后的一点琐碎的看法,很不成系统。
个人天真地认为,如果作者现在能看到我地这些言语,应该不至于生气于我的肤浅,甚至还会做一些对“愚者千虑”之言的认真分析。
外国名著读后感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它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其社会风情画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实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说家,在英国小说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部作品没有滂沱的气势,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种简单,精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奥斯汀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英国的乡间度过的,也许就是周围朴素,宁静的氛围孕育了她淡然的气质.并不能因为没有丰富的经历,就对她的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怀疑,读过《傲慢与偏见》的人一定会为她细腻,敏锐的情感所折服.在写《傲慢与偏见》时,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难道这不是一种天赋么?她的确很少接触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这一切的存在就足够。
读《永别了武器》 一个告别了武器的人,不是敌人的俘虏,就是爱的俘虏.我不是不善于自我保护,实在是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就如同生命的数据库,已经不需要进入的密码,随时都可以打开全部程序,可以读出全部的文件.我说的俘虏,就是这个意义上的俘虏.当我把自我放到阳光下的时侯,我明白从此不能有所伪装,隐蔽的日子一想起就令人不安.当我意识到抗拒的无奈,有多少时间无可挽回,有多少记忆渐渐从内心淡出.说到底,俘虏就是一个不能抵挡伤害的人,就是要有足够的勇气放弃希望,必须承受生存的全部压力.本来,在属于个人的空间,可以沉浸于独自的幻想,可以从尘埃里开出虚拟的花朵.而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是连欺骗自己都不能,只有不断地净化内心世界. 《哈姆雷特》读后感 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经典的代表作.这本书在表面情节上与历史的传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讲的还是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其中充满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剧中人霍拉旭所说: 你们可以听到奸淫残杀,反常修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 曲折选宕的情节,紧紧围绕着复仇而展开.哈姆雷特从德国的威登堡匆匆赶回国内,是来参加他父亲的葬礼的,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未赶上父亲的葬礼,却目睹了母亲与叔叔克劳迪斯的婚礼,这已使哈姆莱特疑窦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宫城堡的露台上与父亲的亡魂相见,亡魂哀诉,这桩暴行是哈姆雷特的叔叔所为,并要他为父报仇.至此,他开始了艰难的复仇历程,与克劳迪斯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最终,向克劳迪斯发出了复仇之剑.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 爱也彻底,恨也彻底.报恩也彻底,复仇也彻底.这就是在我读完《基督山复仇记》后最大的感受.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也是需要养精蓄锐的,并不是凭着一时的心绪就可轻举妄动的.而基督山伯爵,则是最具体的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这句俗语的.在经历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义就是找寻曾经的亲人,曾经的恩人和曾经的仇人.在确认了所要寻找的人以后,他并没有如我们在武侠小说里所见的那样,于恩人抱拳云赴汤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剑刺死.他选择了他自己的方式.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却从来不让他们知道其实自己就是为了报恩而来.如果说他的报恩令人感动,那他的复仇则是如此的淋漓尽致,在我们也有几度的叫好后不免有点心惊. 简爱读后感 《简爱》是一本具有多年历史的文学著作。
至今已152年的历史了。
它的成功在于它详细的内容,精彩的片段。
在译序中,它还详细地介绍了《简爱》的作者一些背景故事。
从中我了解到了作者夏洛蒂.勃郎特的许多事。
她出生在一个年经济困顿、多灾多难的家庭;居住在一个远离尘器的穷乡僻壤;生活在革命势头正健,国家由农民向工业国过渡,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的时代,这些都给她的小说创作上打上了可见的烙印。
可惜,上帝似乎毫不吝啬的塑造了这个天才们。
有似乎急不可耐伸出了毁灭之手。
这些才华横溢的儿女,都无一例外的先于父亲再人生的黄金时间离开了人间。
惜乎,勃郎特姐妹
《简爱》这本小说,主要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
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然而,她并没有绝望,她并没有自我摧毁,并没有在侮辱中沉沦.所带来的种种不幸的一切,相反,换回的却是简.爱的无限信心,却是简.爱的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不幸,在学习生活中,简.爱仍然是承受着肉体上的受罚和心灵上的催残.学校的施主罗可赫斯特不但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诋毁她,而且把她置于耻辱台上示众.使她在全校师生面前丢尽了脸.但简.爱仍坚强不屈,化悲愤为力量,不但在学习上飞速进步,而且也取得了师生们的理解. 不久,简.爱又陷入了爱情的旋涡.个性及强的她同样保持着个人高贵的尊严,在情敌面前显得大家闺秀,毫不逊色,对于英格拉姆小姐的咄咄逼人,她从容面对. 同样,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她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
使得罗切斯特感到自惭性秽,同时对她肃然起敬,并深深地爱上了她。
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后来,简.爱发现罗切斯特已有了妻子,她的自尊自重再次出现,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他,她对爱情的专一,让我敬佩. 最后,简.爱得知,罗切斯特为了拯救在活中的妻子不幸双目失明.躯体严重残疾,完全丧失了生活能力,而同时又妻亡财毁.简.爱全身心的爱再次投入了他的怀抱......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它塑造了一个体现新兴阶级的某些要求的女性形象,刻画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时代精神。
外国名著读后感
1000字左右。
罗亭•贵族之家:作者:(俄)屠格涅夫。
类型:言情哲理。
罗亭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青年(其实说青年有点儿装嫩,罗亭已经三十五岁了),本质上是一个好人,但可惜懦弱寡断。
一直一事无成。
娜塔丽娅是一个大家闺秀,罗亭偶然到她家做客,她对他一见钟情,但她知道她的母亲不可能同意他们结婚,于是,坚强执着、为爱不顾一切的娜塔丽娅,决心要和罗亭私奔。
可是,尽管罗亭赞颂爱,担当一份如此热烈的爱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还是退缩了。
他拒绝了娜塔丽娅,理由是他不能够给她幸福,私奔很简单,逃走就是了。
但是,去哪里呢
罗亭没有一份安稳的工作,一直过着漂泊的生活。
与其私奔后抛弃,毁了娜塔丽娅的一生(从理性的角度说,我很赞同罗亭的想法,只有拒绝才是对娜塔丽娅负责,才是对她好),不如现在就放手对大家都好。
娜塔丽娅伤心不已,她说罗亭并不爱她,只要他说带她走,她就会跟他走,不惜一切代价,无所畏惧(初恋啊)。
连罗亭都不禁钦佩她的勇气,觉得自己配不上她(顺便说一下,娜塔丽娅只有十七岁,罗亭比她岁数的两倍还多)。
他们幽会的事最终还是被娜塔丽娅的母亲发现了,罗亭再也没有见到她。
多年以后,娜塔丽娅已嫁为人妇,过着幸福平静的生活。
而罗亭,依旧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宿,不管是事业还是爱情,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
罗亭最大的缺点就是他的懦弱和迷茫。
让人同情也让人觉得恨铁不成钢。
最终,罗亭找到了值得付出的事业,为了革命,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记得看贵族之家的序言的时候,译者说自己年少时看《贵族之家》的结局的时候,泪水淋湿了半条枕巾。
拉夫列茨基是一个贵族,但生活很不幸,童年孤单,长大之后又娶了一位背叛他的妻子。
丽莎也是一位千金小姐,她默默地爱着拉夫列茨基,他也默默地爱着她。
当然,丽莎的母亲是不会同意的(和罗亭差不多吧),他们爱得那么苦。
就在他们快要有结果的时候,拉夫列茨基的妻子回来了,她乞求他的原谅,并带回了他们的女儿阿达(不知是真是假)。
拉夫列茨基无奈地接受了这一现实。
拉夫列茨基的妻子很快还是走了,丽莎看破红尘,出家了。
又是多年以后,已迈入老年的拉夫列茨基独自在丽莎家的花园里静坐,那是一个美好的夏夜。
虽然丽莎走了,但是这座宅子还是充满着活力,丽莎的妹妹和他的许多朋友在其中狂欢,青春的欢乐深深触动着拉夫列茨基。
“就让我燃尽吧,孤独的老年
”最后丽莎和拉夫列茨基还是重逢了,只是像陌生人一样擦肩而过。
在那两人并行,却面向不同方向的一瞬间,丽莎长长的睫毛抖动了一下,至于她此时心里在想着什么,就只能让读者自己来体会了。
读序言的时候,译者说自己年少时看《贵族之家》的时候,哭得湿了半条枕巾。
当时心里想有那么夸张吗。
看完后虽然没有像译者那样哭得稀里哗啦,不过心里还是有一种深沉的悲伤。
求几篇国外名著的读后感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美丽而又善良的女神艾丝美拉达,和相貌丑陋却品德高尚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他们演绎着一段传奇,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1482年,法王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的气氛中。
艾丝美拉达在广场上欢快的舞着,她有...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43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