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爱读书的犹太人读后感

为什么犹太人那么爱读书

世界上最有智慧的民族是犹太人。

有这样一句话:智慧掌握在犹太人的脑子里。

为什么呢

因为犹太人是最爱读书的民族

在每一个犹太人的家庭里,孩子出生后不久,母亲就会读《圣经》给他听。

而每读一段后,就让孩子去舔一下蜂蜜。

当小孩子稍微大一点时,母亲就会取出《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书甜如蜜。

读书就像蜜蜂在采香甜可口的蜜一样,当你打开一本本书,就像来到了充满欢声笑语的乐园。

犹太人读书的启示

犹太人为何多出伟人 犹太人不论在以色列或世界其他地方,都有非凡的成就。

近代和现代史上就出现了诸如、、、、、、、、、爱因斯坦等一批伟人和名人。

据资料统计,从1901—1970年的70年间,每百万人口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犹太人为0.64,非犹太人为0.023。

犹太何以多伟人和才人

并非他们有特别的脑袋瓜。

爱因斯坦的头颅经科学家检验,脑容量比一般人还少。

世界专家们一致认为:犹太人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出伟人和才人的根本原因。

犹太人每个家庭的父母,为了子女的求学,往往不惜倾家荡产;国家和政府对教育也有严格的规定和优惠政策。

以色列的《义务教育法》规定5—16岁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如本人愿意,到18岁仍可享受免费教育。

重视教育,成了犹太民族的优良传统。

犹太人好读书,爱看报。

以色列全国500万人口,平均每5人有一份耶路撒冷邮报。

该报每日48版,年定价180美元,发行100万份。

每个村镇都有优雅的图书馆和阅览室,人均占有图书馆和出版社居全球首位。

犹太人的家教很重视读书。

当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让孩子意识到书本是“甜”的,从小爱书。

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大人这样一个问题:“有一种没有形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

”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大人就会告诉他:“孩子,它比金子、宝石更值钱,只要你活着,它就永远跟着你,它———就是智慧。

”犹太人历来尊崇学者,使教师和学者得到极高的声望。

对一个犹太家庭来说,没有比家庭中有一名或几名博士更为荣耀了。

可见犹太多伟人不是偶然的。

人的智力和精神财富,来源于接受教育。

我们国家把教育也摆到了重要的位置上,提倡尊师重教,提倡为“希望工程”作贡献。

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少人对文化意识淡薄了,为饱满“钱袋”而空了“脑袋”,新一代文盲在扩大。

贫困人家则又因缺钱上学而让孩子“失学”。

国民文化素质的下降,已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我们当从犹太人重视教育中得到启示和鞭策。

如果都能像犹太人“倾家荡产”为孩子读书,“希望工程”就大有希望了

三个进监狱人的不同选择读后感

凡是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成大器。

凡是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成大器70年前的中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能够用英语上高等数学课。

今天,清华大学的学生阅读美国小学生的数学课本有语言障碍。

无论英语还是汉语,今天的硕士生,不如70年前的中学生。

70年前的教育,是“先念书、后读书”的教育,是四两拨千斤的教育——中学生花200小时学英语,一年而能读林肯传;今天的教育,是老师辛辛苦苦、满头大汗“替学生学习”的教育,是千斤拨四两的教育——中学生花4000小时学英语,7年而不能读安徒生。

那时候的老师,几乎没有人得咽炎;今天的老师,几乎没有人不得咽炎

那时候,培养人才的效率,与犹太人相比都毫不逊色。

西南联大几千人,留在大陆的有118人成为院士,去了台湾的成大器者并不比大陆少,去了美国的有世界级数学大家陈省身,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以及一大批美国一流大学的教授;燕京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每年招生300多人,1919年创办,1952年结束,历时33年,前后共计9988位学生,产生了33位院士,91位学科奠基人。

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感慨:“大学之谓,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今天的学生,从6岁步入校门,到二十一二岁大学毕业,一直都是考生——一个忙于做题而无暇读书的学生,不可能成大器;一个忙于考试而无暇读书的民族,不可能有希望

念书是修路,读书是走路。

用读书的方法念书,用走路的方法修路,必然失败。

许多人甚至有些老师,也不明白念书与读书的不同。

犹太人格言说:“学习就是重复。

”犹太法典《塔木德》说:“念101遍肯定比100遍要好。

”强调的是重复的价值。

《塔木德》还说:“只要把一本书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

”犹太小孩在12岁的时候,人人都把相当于《三国演义》那么厚的《旧约全书》读了100遍。

《旧约全书》不仅仅是圣经,更是一部文学名著。

美国政府为青少年开列了100本必读书目,排在第一位的是《独立宣言》,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旧约全书》。

在中国,把三国那么厚的一部书读100遍的人很少,大概只有三人:一位是巴金,把《古文观止》读了100遍;另一位是茅盾,把《红楼梦》读了100遍;再一位是苏步青,童年放牛时把邻居家一部残缺不全的《三国》读了100遍。

在中国,凡是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成大器。

犹太人人人把一本书读了100遍,因而人人都成大器。

犹太人的祖先在500年前就感悟到了这样的道理,将此写进了经典《塔木德》。

为什么把一本书读100遍,就能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

为什么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人人都能成大器

一篇关于战争的读后感或观后感。

350字以上

读《钢铁是怎成的》第五章片段有感片段:打算和保尔说话,但是控制住时的冲动,只是作了一个打招呼的手势。

保尔非常担心引起那个押送的匪兵的注意,便转身走向一旁,打算让两个人走过去,就好像什么也没在意似的。

这时,保尔心中忽然冒出来一个念头:“要是我开枪没打准,万一射中朱赫来那可就糟了……”可是,当那个彼得留拉匪兵跟他走到并排的时候,在这生死攸关之际,哪容他再犹豫不决了——什么也不能多想了,只有当机立断。

就在与匪兵走在并排的一刹那,保尔出其不意地向他扑了过去,死死地抓住他的步枪,把他牢牢地按在地上。

感想: 上述片段是保尔营救自己的同伴朱赫来时的情景,体现出保尔的勇敢和机智、果断。

当我们面对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歹徒行凶时,要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与其斗争:有能力将其制服时,要勇敢地同其搏斗;没有能力将其制服时,要用机智灵活的方法逃脱。

但需要果断。

见义勇为也是如此,要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进行,需要果断、灵活,不能蛮干。

总之,干任何一件事情,都要经过大脑的思考,灵活处理,才能事半功倍。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四章片段有感 (2010-07-23 12:02:25)片段: 有一天,当他经过自家菜园正打算回家时,突然看见一个人正沿着公路猛跑着。

原来是一个犹太老人,身穿一件打满了补丁的长衫,光着头,吓得面色煞白,又有一点发青。

他连吁带喘地跑着,绝望而又求救地挥动着双手。

一个骑在马上的彼得留拉匪徒跟在老人的身后,拼命地追赶着,一会儿工夫,便追上了这个可怜的犹太老人。

他正向前探着身子,打算抽打他。

犹太老人听到身后的马蹄声已到了跟前,便无可奈何地举起了双手,好像这样就可以保护住自己免遭不幸似的。

说时迟那时快,谢廖沙飞身冲了过去,直立在马前,用身体护住犹太老人,高声断喝:“,你这个强盗,我看你敢动他一根汗毛

”骑在马上的彼得留拉匪徒见势,并为想示弱,把已经举起的军刀朝 着这个见义勇为的少年砍了下去感想: 读了这个片段,我被谢廖沙见义勇为的精神感动了,原因有三: 一、面对凶狠的歹徒不畏惧。

谢廖沙只是个孩子,面对骑在马上、举着鞭子、凶神恶煞的歹徒却毅然保护犹太老人,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

二、不qi视犹太人。

当时,俄国正遭受德国的侵lue,德国人普遍qi视犹太人,在这种情况下,谢廖沙能对一个犹太人见义勇为,实属不易。

三、付出不求回报。

从原文中可以看出,犹太老人的穿着十分简朴,一般不会有很雄厚的经济实力,。

所以,谢廖沙的行为,的确是出于善良的本性,只想给他人带来温暖与帮助,不求回报。

有一句话说的好:给予比拿快乐。

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每一个人,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就会收获快乐。

犹太人 都看些什么书

犹太人,特别是犹太正统教徒一般都看他们的经书,他们承认《圣经.旧约》,《圣经.新约》他们是不承认的。

他们的经书里,《塔木德经》又是首屈一指的。

另外还有有关所罗门王的智慧的一些书籍,也有犹太人写的一些智慧书籍。

另外犹太人很提倡旅行,所以很多人都有希伯来文版的《Lonely Planet》。

本人收藏的有《Gloda Meir》是以色列前总理,也是以色列史上第一位女总理的传记,果尔达.梅尔。

还有讲几乎所有著名的犹太人的书籍《伟大的犹太人》上下册,里面包括大卫王,所罗门王,以色列国父本.古里安,爱因斯坦等,非常值得一读。

另外还有希伯来文的《Lonely Planet.India》---《孤独星球之印度》。

希望能帮到你。

请选择你读过的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100字)

一本书的100字在这个暑假里,我阅读了,这本书是一个犹太女孩在德国纳粹大肆屠杀犹太人期间躲在阁楼上写的一本日记。

她原本拥有一个,爸爸、妈妈、姐姐们都很爱她。

但是大屠杀的到来毁灭了这一切:无数人没有了亲人,没有了家,无数人倒在了子弹下,还有无数人被送往了集中营……但那些人并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就是死亡!安妮一家选择了躲藏,他们与几个邻居一起躲到了他爸爸的公司楼,生活了25个月之久,在这段时间里,有警-察来访的恐惧,有生日到来的欢乐,有小偷拜访的绝望,还有安妮恋爱的兴奋……他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乐观,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

她天真、可爱、活泼、率直,在受到委屈和责备后,仍未笑着面对生活。

他们在那里渴望生存,不顾一切的去寻找活下来的希望。

安妮也在这里学习到了很多的道理,成长了许多。

但,不幸的是,他们最后无奈还是被送往了集中营,最后只有安妮的爸爸一人生还。

看了这本书,我很感动,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儿竟然能够在这么非常的情况下写出这么细腻的日记:她渐渐学会思考,沉着和冷静。

在这之后,为了更加深刻地了解安妮当时的生活处境,我又看了一部叫做的电影,我很震惊,一个人的生命居然这么的没有价值,人的尊严被践踏:一个军官早上起来拿着枪对着下面的犹太人乱打;一些人试图躲在房子里,却被纳粹兵发现,士兵对着他们扫射……这部影片除了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儿和和给与人希望的红色火苗是有颜色的,其他全部都是黑白的,茫茫人海中,唯一看到一个穿红色大衣的小女孩儿,是多么的令人欣慰啊!小女孩最终还是死了,这么可爱的孩子被这样无情的杀死,也等同于希望破灭了。

大屠杀是上最黑暗的一夜,安妮用她的笔表达了对的德国纳粹的控诉,也告诉了我们她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和平,祈祷明天的安宁!在这个暑假里,我阅读了《安妮日记》,这本书是一个犹太女孩在德国纳粹大肆屠杀犹太人期间躲在阁楼上写的一本日记。

她原本拥有一个,爸爸、妈妈、姐姐们都很爱她。

但是大屠杀的到来毁灭了这一切:无数人没有了亲人,没有了家,无数人倒在了子弹下,还有无数人被送往了集中营……但那些人并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就是死亡!安妮一家选择了躲藏,他们与几个邻居一起躲到了他爸爸的公司楼,生活了25个月之久,在这段时间里,有警-察来访的恐惧,有生日到来的欢乐,有小偷拜访的绝望,还有安妮恋爱的兴奋……他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乐观,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

她天真、可爱、活泼、率直,在受到委屈和责备后,仍未笑着面对生活。

他们在那里渴望生存,不顾一切的去寻找活下来的希望。

安妮也在这里学习到了很多的道理,成长了许多。

但,不幸的是,他们最后无奈还是被送往了集中营,最后只有安妮的爸爸一人生还。

看了这本书,我很感动,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儿竟然能够在这么非常的情况下写出这么细腻的日记:她渐渐学会思考,沉着和冷静。

在这之后,为了更加深刻地了解安妮当时的生活处境,我又看了一部叫做的电影,我很震惊,一个人的生命居然这么的没有价值,人的尊严被践踏:一个军官早上起来拿着枪对着下面的犹太人乱打;一些人试图躲在房子里,却被纳粹兵发现,士兵对着他们扫射……这部影片除了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儿和和给与人希望的红色火苗是有颜色的,其他全部都是黑白的,茫茫人海中,唯一看到一个穿红色大衣的小女孩儿,是多么的令人欣慰啊!小女孩最终还是死了,这么可爱的孩子被这样无情的杀死,也等同于希望破灭了。

大屠杀是上最黑暗的一夜,安妮用她的笔表达了对的德国纳粹的控诉,也告诉了我们她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和平,祈祷明天的安宁!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4378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