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爱都教育读后感

爱的教育 读后感

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记载了小学生安利柯整整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

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

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最不染世俗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

这里有让安利柯深以为傲的好友卡隆的侠义之举,有品学兼优的班长代洛西的助人为乐;也有华梯尼的虚荣狭隘,诺琵斯的傲慢无礼;还有朴实可爱的“小石匠”,坚强不息的克洛西……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读书心得400字十篇

人生快莫如读书。

它能们知天地、晓人生。

它能让我们陶冶性情,物喜,不悲。

书是我们精神的巢穴,生命的源泉。

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到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

从阅读中养成爱好读书的习惯,体会读书的乐趣,学习和掌握一些读书的方法,这不是人生的第一大快事吗

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读书的各种乐趣吧

读书的一大乐趣莫过于当你当你正为一个问题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或对某一个问题似有所闻的时候,打开书一看,你就会发现早已有人对这个问题做了充分的论述,正好骚到了你的痒处。

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那么舒服,那么的自在。

读书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乐趣,对于从事体力劳动来说,读书一种休闲;对于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来说,书可能是一种灵丹妙药,烦闷时,读书可以解闷;愁苦时,读书可以忘忧;兴奋时,读书可以畅流……读书给人恬淡、宁静、心安理得的快乐,是名利、金钱不可取代的,书就像人类的精神营养剂,缺了它,生活必缺陷。

让我们别留下遗憾,拿起书吧

相信你一定也能从书中懂

爱的教育《在阁楼上》读后感

假期中,我读了一书,其中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

本文讲了一个叫克洛西的残疾孩子家中十分贫苦,一次“我”同母亲和姐姐去资助他们,发现只有克洛西与母亲相依为命。

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甚至连克洛西学习用的桌子也没剩下,屋里光线暗,克洛西只能跪在凳子前写作业,“我们”十分感慨的事。

文中妈妈说的一句话感染了我:“你看看那个可怜的孩子,不管多么困难,都坚持着学习

可是你呢,什么困难都没有,还觉得学习是很难受的一件事呢

那个孩子一天的学习简直比你一年的学习还要有价值得多呢

只有像他这样的孩子,才应该受到赞赏呢

”是呀,生活中的我不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吗

家中有父母好吃好喝地供着,学校里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可还不知足。

有的同学不努力用功,如果是这样,不就辜负了家长的养育之恩,辜负了老师的一片期望了吗

如果是那样,我们又怎么对得起家人,对得起老师,对得起自己。

文中,克洛西家境贫寒,可他那矢志不渝的学习劲头是没有几人能及的,试想,假如我就生活在这个穷苦家庭,我会怎样

我想,我一定没有克洛西的那种冲劲。

那么既然我有这么优越的条件,就要好好利用,我要好好学习。

是呀,克洛西一天的学习比我一年的学习有价值得多,因为他的学习环境要比我们恶劣得多,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经受了风雨的洗礼,必定会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我明白了,我会珍惜良好的学习环境,去厉炼自己,我也会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爱的教育读后感20字

《爱的教育》让人深受感动,里面的所有日记都体现出对老师、父母、同学的爱,让人倍加感动.《爱的教育》全文采用了日记的形似,讲述一个叫恩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十个月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和他家人的信和老师讲的动人的每月故事. 爱就像空气,虽然天天都在我们身边,但经常被我们忽略.《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快乐,可爱的少年.他们的身份各不相同,有出生于富裕家庭的,有出身于贫穷家庭的,但他们互相尊敬,互相关爱.这些孩子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 《爱的教育》里到处都体现了爱.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每月故事——万里寻母记,讲述了主人公马尔可的妈妈为了让家里付起债务,便远渡重洋,孤身一人来到了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富人家去做女佣,后来断绝了联系.13岁的主人公马尔可,不顾去美洲的危险毅然向他爸提出了一人去美洲找母亲的请求.这件事一开始虽没成功,可两天后他父亲的一个船长朋友听说了这件事后,便去找到了他父亲告诉他可以免费带马尔可去美洲.于是,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 掩卷沉思,马尔克是这样的爱妈妈,为了妈妈,他甚至不顾一切危险,远渡重洋,从热那亚来到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真另人佩服.并且每当他来到母亲曾经住过的地方,见不到母亲时,心是多么难受,但他并没有放弃,依旧没有抛开母亲,真叫人感动. 我有时和马尔克一样爱母亲:每当母亲吩咐我时,我总会去做.在母亲生日那天,我还给她写了一封信,洗了一次脚呢!当然,我有时会犯错,每当母亲打骂我的时候,我对妈妈的那些尊敬的地方顿时无影无踪.回想起来真不应该. 让我们深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让我们携手共起,一起乘上爱的小舟.

小学生分类作文大全读书心得

[小学生读后感作文大全]小学生读后感作文大全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感我读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对我深有感触,小学生读后感作文大全。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父母对他小时侯写的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一事。

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因为她知道巴迪还是个孩子,他需要鼓励。

而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因为他认为只有严厉才能教育孩子写好作品。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极端的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父母对作者的爱。

所以,巴迪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个慈母,又有个严父,这样,便使他在不满12周岁的情况下,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如果这些爱都是片面的,母亲的话会使作者沾沾自喜,骄傲自大,导致目中无人,而父亲的话会使作者对写做没有兴趣。

所以,爱是需要有父母的爱来衡量,这样,既能使孩子在得到表扬的同时,还能得到一定的评判,让孩子依据评判来对文章进行修改。

在生活中,我也同样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我的父亲不管是在生活和学习上,一直都对我很严厉,而母亲却恰恰相反,母亲是在我取得不佳的成绩时给我鼓励,让我充满信心去迎接挑战。

而每次我取得好成绩时,母亲总是夸我:“不错、不错,继续努力。

”当电视在播放《百家讲坛》时母亲说让孩子看看,可以增长一些知识,而父亲是极力反对,说影响学习,为此,父亲和母亲几乎要吵架了。

一下子明白过来,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无论“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罢。

这两种极端的断言的背后,是爱。

就像大人们说的一样,因为爱你,才批评你、挑你的错,那是希望你进步;因为爱你,才鼓励你、赞扬你,那是希望你能树立起自信心,再创佳绩!

【第2句】:爱的教育读后感爱的教育是我在寒假里所读的一本书,这本书是中外十大名著之一。

我非常喜欢它,现在我已经看了第2遍了, 还是那样好看,百看不厌!它主要讲: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安利柯在父母慈爱的教导下,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别人的优点。

性格:极富有同情心,喜欢帮助他人,一个极富有上进心的不可多得的少年,作者用日记的形式把家庭、社会、学校都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都建立在爱的基础上。

这本书充满了儿童情趣的幽默语和十九世纪意大利引入胜的习俗风尚,描写了发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它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孩子的眼光来写孩子的内心世界,更贴近我们。

如今,社会主义教育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了,再我们的中小学里,仍有体罚学生的行为,有的学生家长经常把孩子领到老师面前说:“他(她)要是不好好学习,你就狠狠打他(她),我们家长决不姑息。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对这点最反感。

“有话好好说”这不是大人们经常强调我们的吗?为什么到他们那就一文不值,以“打”来解决问题的所在?《爱的教育》是为人父母,为人师长,为人子女者一生必读的教育经典!朋友们!家长们!师长们,读这本书吧!它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扩展阅读篇】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

“读”是“感”的基础。

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

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

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

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

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

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

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

爱的教育梗概700~1000字

<<爱的教育>>简介第一篇 爱的教育》把爱比喻成很多东西,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界限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帮助希望工程……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爱的教育》读后感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 唐艳《爱的教育》是流传世界各国的一本儿童名著,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于1886年,书的原名是《Hou re》,翻译是“心”。

它的英译本是《Hea r t》,译意也是“心”。

儿童文学翻译家叶君健在《爱的教育》代序中说:“心”这个字又可以作“感情”解释,在中外文都是如此。

夏尊先生说原来就想译成《感情教育》。

序言中他还说,在1920年,他得到这本书的日译本后,一边读一边流泪。

他许愿要译成中文,不光是给孩子们读,让父母和教师都跟他一样,流一些感动的眼泪、惭愧的眼泪。

夏先生终于在1923年将书译成中文,并首先在当时一本有影响的成人综合月刊《东方杂志》上连载。

后由开明书店作为《世界少年文学丛刊》出版单行本。

五四期间,《爱的教育》就被匡互生、朱光潜、丰子恺、陈望道、黎锦熙、茅盾、夏衍等知名学者作为当时“立达学园”学生们的重点读物,几乎人手一册。

当时不少学校教师,也把这本书定为中小学生的必读课外书。

那是2001年,为了教育孩子们念书,我在书店买了一本《爱的教育》。

没想到,读着读着,我也被书中的故事所感动了。

这才明白,这本17万多字的书,不仅是给孩子读的,也是写给父母的啊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爱的教育》书中那些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卖炭人、父亲的老师、我的老师、铁匠的儿子、盲童等等,依然浮现在我眼前。

《爱的教育》是以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100个与孩子有关的故事:《扫烟囱的孩子》、《班长》、《穷人》、《虚荣心》、《感恩》、《嫉妒》、《争吵》、《告别》等等,歌颂了儿童应该具备的纯真感情。

同时书中也表露了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都在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塑造着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

从《爱的教育》中,我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 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第二篇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记载了小学生安利柯整整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

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

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最不染世俗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

这里有让安利柯深以为傲的好友卡隆的侠义之举,有品学兼优的班长代洛西的助人为乐;也有华梯尼的虚荣狭隘,诺琵斯的傲慢无礼;还有朴实可爱的“小石匠”,坚强不息的克洛西……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爱的教育》是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完成的伟大小说。

作者于1846年10月31日生于意大利古利亚地区一个名叫奥奈季亚的小村镇。

他自幼酷爱学习和写作,1868年发表处女作《军营生活》,并由此出名。

1886年,《爱的教育》出版,使他的创作生涯达到顶峰。

女儿的故事读后感

【第1句】:暑假里,我看了一本,深有感触。

是叔叔写的关于他女儿小时候的故事,也有一段是写的“我的故事讲给你听”。

两个人的笔法都很幽默,不相上下,把我和妈妈都逗得哈哈大笑。

我发觉和我有很多相似之处。

她是一个认真的小女孩,她买东西很有节制能力;她是文学脑袋,数学也和我一样一般般,她一开始弹钢琴,后来也让钢琴“睡了觉”……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篇短文。

一般家庭中,孩子和爸妈的共同语言很少,大人想大人的,小孩想小孩的,很少说到一起去。

但梅思繁和他的爸爸妈妈却很有共同语言。

她爸爸和她喜欢的歌曲都很相似,买CD的时候,她爸爸常带一个激光唱片,戴着耳机,由梅思繁挑选,她爸爸监听,他常常听了说好好,弄得其他人都把梅思繁当权威。

梅思繁和她妈妈也很有共同语言,他们都喜欢看足球,不过要是申花队和比,他们就会吵吵闹闹,因为梅思繁想要申花队赢,她妈妈想要赢。

她爸爸很喜欢年轻人的东西,喜欢里的……在这一点上,我和梅思繁也很像。

比如说看书,我和我妈很喜欢凑在一起,我妈为了爱护我的眼睛,还要读给我听,一边读一边笑,很有意思的。

如果遇上很悲伤的情节,她还会读得热泪盈眶,最后我们俩互相给对方擦眼泪。

我和我妈最喜欢勾肩搭背去逛街。

快开学了,我们俩一边逛街一边伤感地说:“最好咱俩不要上班不要上学整天逛街就好了

”“可是不上班,就没钱买东东了

”“最好我有个魔法棒,想要多少钱就有多少钱

”当然啦,对于这种,我们总是一笑了之的,我们可都是非常用功的人哦

我和我爸的共同语言在吃喝玩乐上。

我爸有志要把我培养成一个运动员,他认为我有运动天赋。

我喜欢和他一起打球、兜风、看车展,至于面对共同爱好的美食,我们也没少共同斗争过

我和爸爸妈妈有时也会赌气,沟通出现问题。

我妈妈说,问题可能是当时大家都不肯“凑凑”,大家如果都肯互相“凑凑”,应该都可以解决。

我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话,但我相信长辈与小辈之间如果互相多了解对方,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肯定会多一点欢乐,生活才会更美好。

我非常喜欢这本,她让我思考了一些东西。

【第2句】:《女儿的故事》读后感这个读书月里,老师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自己和家长共同读一本书,并写下两人的读后感。

妈妈把选书的“大权”交给了我,很快,我就选中了一本书——叔叔写的《女儿的故事》。

我第一个看,这本书真是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女儿的故事”,一个是“我的故事讲给你听”。

“女儿的故事”是叔叔在日常生活中听梅思繁(梅子涵叔叔的女儿)讲的故事记录下来,或是自己观察到的故事。

而“我的故事讲给你听”,则是梅思繁自己写的故事。

也是一样的有趣,和梅子涵叔叔写的不相上下。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名叫“你今晨几点睡的

”一篇文章。

一看没什么,但是仔细一看发现是“今晨”而不是“晚上”。

再往下看,就出现了这样一段对话:梅子涵:“我弄不懂,你每天怎么会弄到那么晚

”梅思繁:“我弄不懂,每天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功课

”梅子涵:“我看你没有那么多功课也会弄到很晚。

”梅思繁:“对的,没有那么多功课可是还有那么多卷子怎么办

”后来我了解到,功课是指老师布置的作业,卷子则是梅思繁的妈妈弄来的。

我的妈妈看完这篇文章就对我说:“不用紧张哦,我不会像她一样的

”但此时我心里却不是想的这个,我在想:“小学生怎么会有那么多功课呢

太奇怪了

”继续往下看,文章里说梅子涵叔叔天天都要陪着梅思繁做作业。

为什么呢

因为自己是大学教授,应该很刻苦钻研、学习知识才对啊,但是一个小学生竟然比自己学得更晚,自己好意思吗

所以只好天天陪着梅思繁熬夜,凌晨才睡下。

这样导致了梅子涵睡眠的严重不足,在大学里也睁不开眼。

但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吃苦又算什么呢

第二天深夜,梅思繁房间的灯和书房的灯一直亮到很晚。

对此,我不禁为他们一家人感到同情。

这本书幽默、风趣,是一本孩子们都喜欢的书,虽然书中只是有一个个的小故事,但是一个个的道理深深的刻在了我们心中。

【第3句】:对于每一位父母来说,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是一件最快乐的事儿。

这本书的作者把自己女儿成长的过程一一记录下来,快乐的事、不快乐的事,都在里面,就成了《女儿的故事》。

在阅读中,我也发现,在这些故事中,有的充满欢笑,有的也还包含着一些无奈。

“所以,下学期,外语学校的一个名额来了,要送人去考,就没有送梅思繁,虽然她的外语和语文在年级里面可以说都是最好的,参加市里的外语竞赛还得过奖,但是她的数学不是最好的……”没办法呀,学校不送她,送了她也没用,因为她不会,这就是一个家长的心急和无奈啊。

这是梅子涵在《数学数学数学》一章里讲述的故事。

暑假里,我在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上编程课,和许多小朋友一起努力备战南京市“信息与未来”夏令营的时候,也体会到了。

我暑假编程集训只在鼓楼一个地点上,而送我上学的妈妈听其他家长相互聊天时说到,有的孩子要上三、四个地方的课,上午下午四处奔波,晚上还不歇着,因为还要请家教来补习、帮助练习和答疑。

孩子累,可家长更累。

除了把孩子这里送那里送的,有的还站在门口张望,看孩子是不是认真了;更有家长直接往教室里一坐,也跟老师“学”,甚至在孩子做练习时都能指出孩子的错误……这就是“现状”,就是现在的紧张。

我感同身受。

在《钢琴睡觉》这一章里,有这么一段描述:“回到家,他说,刚才我在南京西路,到以前买钢琴的那个琴房去了……”。

又是一个无奈啊,以前弹钢琴的那段时间,爸爸妈妈天天都听着琴声,高兴着。

但现在不弹了,琴声也没有了。

当爸爸要女儿弹的时候,女儿却说,我还要做功课呢。

我想,那个爸爸的心里一定是有一些伤心和无奈的。

女儿小时候弹琴弹得那么好,现在就因为一件事——功课,而不能弹了。

记得我们班有同学会拉小提琴。

一次“六一”儿童节班会上,同学们希望他上台表演一下,可他连声说“不行,不行,我不拉;不行,不行,我拉不好”。

问其原因,回答“好久不练了”。

大家都有些沉默,也就不劝他了。

五年级的暑假即将结束,我的QB编程课也告一段落了,本以为在六年级我可以每周末多一些空闲时间,可是妈妈布置了新的任务“儿子,你用从六年级到高三的时间学习一种兴趣爱好,体育类或者乐器类。

自己选,开学前要告诉我。

”我说,我以前都没学,为什么现在要学啊。

结果,老妈“忧心忡忡”地说,以后如果有需要“才艺展示”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我噎了一下,没的说了。

正如这本书里《绿色学校》这一章里提到的“T”一样,不能只是学习,如果只是单向发展,那就变成“I”了。

也要抓抓兴趣爱好,“I”上面要有一横,兴趣就是那一横,这样学习生活才会更加丰满和健康。

原来,我最最亲爱的妈妈苦心长远着呢。

这是梅子涵写下的他女儿的故事,我的父母并没有像梅子涵先生一样记录下我的成长的故事,但我知道在他们心里一定是点点滴滴都不会忘记的,天下所有的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4384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