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修养爱默生读后感整理90条-读后感
《爱默生随笔》读后感1
读完《爱默生随笔》,让我更深刻的了解爱默生,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国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他的生命几乎横贯19世纪的美国,他出生时候的美国热闹却混沌,一些人意识到它代表着某种新力量的崛起,却无人能够清晰的表达出来。
爱默生在这本薄薄的书中论述了爱情,友谊,礼物,自助等主题,这些都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然而,让我感触深刻还是那节“论美德”。
文中说道“真正的美德是以公众的利益为旨的。一个做事只为自己着想的人是不道德的。”结合现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多少医生护士、多少平凡人民前往一线付出了多少心血,让我们感到无比心酸以及自豪。然而那些已患上病情自己肆意妄为想着要到处感染别人或者不听劝阻到处乱跑的人,我有时甚至感到这些人如此可怜,因为他们心中恰恰缺少的是“美德”。
假如一个人一心向善,那么他就拥有了大自然所赋予的全部力量,于是就强大无敌。然而,一旦他偏离善途,他就会失去自己的力量与援助。他的生命将会一点一点逐渐地萎缩,变得越来越渺小,变成一粒尘埃,一点渣屑,直至绝对的恶带来了绝对的死亡。
也许你会说,人类受到灾难的威胁,那不过是因为意外,我们不用杞人忧天般去担心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我们不必做过多的担心,但只要发生了一次,那么就很有可能还会再次发生。并且,如果在灾难中我们逃不过这些打击,那么我们的心中就会有所畏惧。
这些灾难与打击其实也不是时时刻刻在发生,所以那些法则的运用在我们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每个动物的自然形态都是命运所规定的既定模式。鸟的喙、蛇的颅骨也决定了它们无法突破的局限之所在。世间的任何事物都会被各类条件所约束,十全十美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当我们离“粗茶半盏,藏书满架”的境界越来越远时,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永远被定格为历史。谁不向往着那山高水远,风轻云淡的生活。
正如,美德是无形的,但却又融一切于其中。
《爱默生随笔》读后感2
《爱默生随笔》的作者爱默生是一位塑造了美国人心灵的思想宗师、散文家和诗人,被尊为近代“美国文艺复兴”的.旗手。他那种对大自然的挚爱和对精神的推崇,恰恰是今天的大多数人所缺乏的;他注重亲身体验,倡导凭直觉认识真理,足以让我们这些早已被理性与教条禁锢的地球村村民茅塞顿开。他尤其强调人的自助,这种曾促使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的理念,至今仍不乏现实意义。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19世纪美国著名思想家、散文家、诗人。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因为大多是说理的文字,浮躁的心灵只能获得浮光掠影的印象。
我只能承认自己理解力还不行,有些文案显然读不懂。否则的.话我只能怪译者,因为这本书实在翻译的太别扭了。这本200多页的书看到80页就再也看不下去了,必竟艾默生的成名之作不是我这个初中生所能参透的。
有人这样评述:语言简练到位并且富于诗意,完全可以把它当作诗来读。当我们离“粗茶半盏,藏书满架”的境界越来越远时,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永远被定格为历史,谁不向往着那山高水远,风轻云淡的生活。
这篇读后感只能用粗略的认识来填满了,显然我的认识只是这本书的不多的一部分,爱默生的观念不是一下子就能体会的,更多的倒是有一种哲学的意味。不过唯一能感觉到的是爱默生坚持从自我的角度出发,认为改造首先应该从个人着手,这显然是很正确的。
爱默生的语言深奥、雄辩而富诗意,其中蕴含的睿智令人折服。爱默生被誉为“美国的精神先知”,它属于美国,也属于世界上所有思考的灵魂;属于今天,同时也属于过去。
这,便是一个中学生读完《爱默生随笔》的感受。
《爱默生随笔》读后感3
“每天的琐碎经验总是在向我们证实着某个古老的预言,并把我们听而不闻的语言和视而不见的迹象化为实物。”就如同我现在敲击键盘一样。三分之一的人生,不算经验丰富,却悲喜参半;每一次成长,都百味夹杂。
小时候能待在外婆家门口的大院,拖着扫帚当车头,五六个一伙,没有终点,一股脑的转圈,就走遍了全世界。现在海陆空如此发达,却偏爱待在狭小的空间,埋头于电脑、资料、手机,许多不可触碰的新鲜事物一网打尽,我们却沦陷在孤独里。如果爱默生活在当下,不知他是否还会写下“人就是那个被制服的巨人,尽管软弱,可是他有与大自然交流的习性,从而使他的身体健壮起来。”不论是孩子从小接受的环境还是教育,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已经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保护,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从一开始就树立围墙,我们不能说对与不对,更别说人与自然。没有信任何谈信赖,没有信赖一切交流都失去真诚的意义,所以雾霾、地震、台风...还有许多生物远离这个世界,当然也有许多人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有各种公益和自发性的善举,那又怎样?这不该就是我们的本能吗?现在却成了稀罕之举,不免有些悲凉。
“这个世界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教育每一个人。”岂止是教育,我想更多的是体悟。身体行动去接触并感知世界,哪怕只是世界的一角,不变的道是一样的;而这个道是需要悟的。自身本是愚钝之人,三十而立之年却依旧离悟甚远,但我始终相信坚持是唯一的途径,“没有历史,只有传记。每一个心灵必须亲自汲取全部教训,必须重温全部课题。”在人生这场修行课上,每一步都必须脚踏实地,一个脚印一个脚印踏出,就像小时候下雨天光着脚丫走过狭窄的田埂一样,不管回家的路还有多远,路上的伙伴还有多少,雨点是否会变的更大.......不慌不急,朝着家的暖灯,就可笑着前行。
尽管一些好心人说的天花乱坠,我还是信奉自己的哲学思想,要轻松愉快的去写作,而不是为了发表而去写作,那太累人了。一想起谁的说教,我连写的勇气都没有了,那个还说要和有钱的人打交道,才嫩有所作为什么的,我浑然开来,一种像睡大觉什么都不想去做的感觉了,我感觉着一下子像个废人一样的沮丧。我又在网上或者什么教诲的在实际中去寻找什么,结果我感觉很累,那个的话我也感觉是太过绝对的。没有必要那样做,我没有钱,也无需做那事情。我还是我,一个有血有肉的我,无需要那样去做。晚上我又继续读爱默生散文选,他使我眼前一亮,于是又坐下来写字了。我感谢这些伟人的教导,使他们给我写作的勇气、希望和快乐。爱默生说:“‘为什么不去实现你的世界?’但我绝没有那种微不足道的`经验主义来预先判断规律的绝望情绪——因为没有成功就谈不上努力的正确。坚持,再坚持,我们最终会获得成功。我们一定要对时间因素的欺骗性保持怀疑的态度。吃饭、睡觉、赚钱占据了把部分时间,只留下很小的一部分供我们心存希望与洞悉,而这才是我们的生命之光。”说得多好呀!他把一些琐碎的事物与最宽慰的语言用朴素而有哲理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我们可以再他的光辉下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另一面人生价值,至少我们不要怨天尤人或者感觉一切事物的成功是高不可攀的恐惧。
只要我们心存快乐与勇气,做我们该做的那一点事情,我想一切都是可取的。“一个人只能正视前方,不应当左顾右盼。全神贯注就是对别人缠绕不休的轻浮举动作出的惟一回答,不容上诉,不容烦神曲想对策。”所谓的好书,他能给你指明一条你在当前有些模糊不清,左顾右盼的时刻的方向与目标,让你在迷失路途中寻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那也许就是一条金光大道,是属于自己的路。
爱默生说:“我们整花园,进餐饭,同妻子商量家务,这些事情没有留下任何印象,在下一周就被忘得一干二净;然而在那每一个人都将回归的孤独寂寞之中,他心清智明,豁然开朗,这就是他进入新世界时会具备的情况。”我们都有同感,但是我们没有伟人的语言那么丰富,那么有洞察力和文字能力,我们没有想到会把这些看似清楚却无法表达出来,这就是每一个世纪的伟人形象。至少我把他们看成是真正的伟人!试问,你能牢牢记住你和你的亲人们商量了什么事儿了吗?昨天的都已经忘记了,还别说是上个礼拜的事情呢,但是,你做的一种像神灵一样的选择却你却永远记住的,这就是一个人在清静时的明快感。
“不要在乎嘲笑,不用担心失败,振作起来,苍老的心!——它似乎在说——一切的正义总会胜利;这个世界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实现一种真正的梦想,而这种梦想将会把天赋转换为实际能力。”多么好的、鼓舞人心的文字呀!他既朴实,又高尚,我们怎么不去赞美他的能力呢?我被感动着,有时候看到这样地语言,即使我还没有去行动,我也已经得到了超脱了,得到了启发了,得到了指引了,得到了流下感激涕零的热泪了。我还是我,随遇而安的好!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537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