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传奇的读后感锦集96条-读后感
张学良传读后感1
张学良,堪称传奇的一生,中国历史上闻名的人物,他传奇的一生经历与他所处的历史背景深深吸引了我,所以我阅读了《张学良传》。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张学良将军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那时中国的历史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张学良传》通过大量翔实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张学良将军公正评价,是一部很优秀的历史着作。这本书叙述了从张学良将军的青少年时期一直写到他住在台湾的晚年生活,包含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众多,书中展现出了张将军的曲折坎坷、又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道路,并从多方面角度表现出了他那纷繁复杂的精神世界,揭示出了他从一个封建统治集团成长为一个杰出爱国将领的过程,他的一生,更是从民国初年至今的一部历史画卷的缩影。在我看来,张将军面对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者蹂躏,国破家亡的局势,主张爱国一家,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力谏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要改弦更张,联合同抗日。
1928年,在张将军父亲被日本人炸死后,也就是“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张学良将军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政府,改旗易帜,背负国耻家仇的他,为国家的统一和对外抗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张学良将军在个人利益的与国家利益选择中,选择中选择了国家利益;在个人安危与祖国安危的选择中,选择了祖国安危,正确处理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安危与祖国安危的关系,使日本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企图变为泡影,使南京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他这种顾全大局的行为以及他将民族、国家放在首位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都说是时势造英雄,但我认为张学良将军能成就一生,还在于其优秀的'各种品质。从张学良早年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自幼处于“东北王太子”地位,年纪轻轻就带兵打仗的年轻将领来说,他能虚怀若谷,团结部属,并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随波逐流,确是难能可贵的。但他的不同凡响之处,还不止此,在瞬息万变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他也是敢作敢为、雷厉风行的。据说,他有一把刀,那是大帅的珍贵遗物,他很喜爱,一直把它带在身边。这刀做工精致,锋利无比,刀柄上有一行字,写的是:事到临头须放胆。看得出来,这对他以后的行动也不能说没有影响。
张学良一直在探求着救国救民的出路,为了追求一统的中国,爱国情怀一贯始终。在他28岁的时候他以少帅身份成为东三省的领袖,按理他完全可以独树旗帜称霸一方,但他深明大义,以统一祖国为己任,怒斥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利诱,拒绝日本顾问要他做满洲的皇帝,毅然宣布东北易帜,归属南京政府,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游历欧洲期间,受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影响,相信领袖至上,以为这样就可以救国,可以实现统一,但在后来的实践中他发现,单单的领袖至上,仅仅依靠蒋介石是不能救中国的,必须联合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他敢于承认错误,知错必改,敢于承担责任,胸怀坦荡。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团结,他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顾全大局。晚年的张学良,他反对台湾脱离祖国,期盼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并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在答记者问时,借于右任的诗“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表达思乡之情。
看了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他是一个性情中人,有雄才有大略,可是一辈子因为一个西安事变再也无法为祖国的建设出力,这怕也是他的一生的遗憾,看完张少帅,突然联想起三国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觉得这两位在气质上到真有些相仿——“出身官宦,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壮志未酬。”但是,张学良将军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也是十分重大的,其为国贡献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实践的。
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但暇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 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
张学良将军的历史,也是中们,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要时刻以他为榜样,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为祖国的繁华民族近代史的一个缩影,读完整部书,让我看到了在那个年代,一个铮铮青年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兴亡的顽强拼搏,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高风亮节。张将军已经离开了我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时刻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扞卫国家主权,随时响应国家号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新的年轻一代,我们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那个年代对我们来说也很遥远,但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为祖国更加强大,更加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祖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的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挑战,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读完这本书,深深感受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作为个人一个时时将民族、国家放在首位,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真正的站起来。
张学良传读后感2
他在1901年6月降生于东北的一驾飞奔着的大马车上。19岁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开始了戎马生涯。此间,奉父命参加军阀混战和对抗北伐军的战争。1928年6月,日军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张作霖遇难。28岁的张学良执掌东北军,创办东北大学。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从封建军阀变成国民军。1930年4月,爆发了蒋、阎、冯各派军阀的中原大战。9月18日,张学良全力支持蒋介石,进行武装调停。事后,30岁的张学良在沈阳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三军副总司令,蒋、张关系情如兄弟,在此后的八年间,张学良“一切唯蒋之命是听”,但蒋却有意削弱东北军的实力,不把张的军队作为嫡系部队。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
张学良想保存自己东北军的实力,希望蒋能出兵一起全力抗日,从而东北军做出了不抵抗的行为。但蒋坚决将“安内攘外”确立为南京政府的一项基本方略,最后东北沦陷。张学良也背上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后来由于外部的压力而被迫下野,出国考察\。回国后又升为陆军一级上将。后来蒋让张学良兼任西北剿总副司令并代行总司令职权,让东北军全力剿共。张学良不愿国共内战,消极对待蒋的命令,暗地寻求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机会。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亲临西安,严令张学良进剿红军。张学良当面表示反对,并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遭到了蒋介石的训斥。经过多次面谏后,终没得到蒋的同意,最终张学良发动了兵谏,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划时代的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及其随行的军政要员,发表了八项抗日救国主张的通电。蒋介石被迫下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六项诺言。西安事变结束了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后来,周恩来总理称张学良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直到周恩来死时还不忘身在台湾被软禁的张学良,对手下说“不要忘记老朋友”。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亲自送蒋回宁,到后蒋翻脸不认账,将张送上了军事法庭,被判了监禁十年。后来监禁满十年后又被蒋以“家法”一直监禁,直到蒋在1975年4月5日,由于心脏病突发,蒋介石在台北士林官邸去世,终年八十九。蒋直到临终前,在同“后主”蒋经国谈到张学良时,他还郑重交代:“不可放虎!”,可见他对张有多么的痛恨。
蒋介石在西安成了阶下囚,张扣蒋十四天,后是蒋扣张五十四年。张学良三十七岁被蒋软禁,从大陆到台湾,一直被蒋不停地换地方关押。再1990年6月1日张学良90大寿为标志,他恢复了全面自由,结束了54年的铁窗生涯,1995年定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l0月15日,张学良先生与世长辞,走完他长达101年的漂泊人生。
《巨流河》是台湾文学家齐邦媛在80岁时花费4年时间写下的回忆录,那么大家阅读这本书之后有哪些感想呢?
巨流河
经朋友强烈的推荐,也为自己不久将来的台湾之行作准备,我网购了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一书,大概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本有兴趣再读,但禁不住源源不断的好书的诱惑(最近在看《南渡北归》三大本)。既是积习使然,更担心初读和粗读之后形成的印象如烟逝去,所以还是在再读之前留下一点文字,算是给自己和给阅读一点交代吧。
此前不知道齐先生为何人,此后也难知道更多,因为她还不算大名人。但这样的身份似乎更容易切近我等。《巨流河》如她的自传,所以读来真实亲近,还有几分别致。
她1924年出生,今天近90岁高龄。其间身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台岛建设。虽然一生主要事业即读书、教书和编书,似乎并不耀眼,但能见证近百年的变迁,人生自然带几分传奇。但她对这样的传奇,无丝毫的夸张、炫耀和突出,她尽量把自己放 “平”,只是以一个亲历其间的女人、学人和教徒,来观察、感受和叙述。这一段历史,有中日之战,有国共之争;有东北的流亡,有大陆的远离;有党内的倾轧,有学理的争持。她以一个敏感女子的心性,以一位虔诚教徒的心境,以一介普通平民的心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这段最近的历史,于我们更真实,更生动,更细腻,稀释了以往它给我们的抽象感、宏大感和倾向感,让我们对战争之痛、乡愁之伤和建业之难有更为深切的体悟。
作者一生,投入地读书,而获丰满的享受;执着地教书,而富有成就感;勇担使命去编书,对台岛文学和教育卓有建设、革新和推广的意义。其间,和张伯苓、朱光潜、吴宓和钱穆等大家亦师亦友的醇厚经历,也让人欣羡不已。同样重要的是,她竟把这一切写成了眼前这本30余万字的《巨流河》,让我直叹斯人不虚此生,不负此生。
巨流河读后感600字2
《巨流河》是台湾文学家齐邦媛在80岁时花费4年时间写下的回忆录。2010年在中国大陆以简体中文出版,三年间增刷10次。喜欢这本书的不仅是作者同年代的人,还有很多可以称作者为祖母的年轻人。
书中讲述了齐邦媛和她的父辈两代人波澜壮阔的人生。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是国家民党元老,早年留学日本德国,回国后投身革命,追随郭松龄兵谏张作霖、战败巨流河后被迫流亡。后来受到蒋介石的重用,在国民政府内从事教育文化工作,曾创办东北中山中学。抗战爆发后,领导东北地下抗日。后来带着700多东北流亡学生从北京、南京辗转到汉口,经云南、贵州到重庆。齐邦媛六岁离开巨流河流经的辽宁铁岭故乡,曾就读于南京鼓楼小学,重庆南开中学,武汉大学,在战乱、躲避日本飞机轰炸中读书。在那场战争中长大成人的她,心灵上刻满了弹痕。同时在流亡中她师从朱光潜、吴宓等名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47年大学毕业,为躲避内战,专心致学,23岁赴台湾大学外文系任助教。她毕生从事教育,在台湾有“永远的齐老师”之称。
读过这本书,难以忘怀的是齐邦媛与东北少年张大飞的荡气回肠的爱情。张大飞的父亲原是沈阳县县长,因掩护同胞被日本人在广场烧死。张大飞放弃学业报考空军,成为一名飞虎队员,“生命中,从此没有眼泪,只有战斗,只有保卫国家”。在整整七年的时间里,张大飞都与少女齐邦媛保持通信,直到二十六岁战死。齐邦媛说,“我十二岁认识他,看到两代东北人以身殉国的悲怆,那不是美丽的初恋,是尊敬、亏欠、患难相知的钟情”。
读过这本书,受到触动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国家民党领导下的大批青年的爱国热情。当时重庆南开中学的口号是,“中国不亡,有我”。在齐邦媛的大学时代,很多同学响应国家民党“十万青年十万兵”的号召,主动放弃学业走上战场,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当时国家民党领导下的青年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青年一样,有相同的国恨家仇,有相同的赤胆忠心,只是投奔了不同的党。而在我们过去学过的历史课程中,共产党的这段历史代替了中国当时的历史。更悲惨的是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很多国家民党将士,又死于四年国共内战。作为一名共产党党员,看到这些过去没有记忆的历史,心情是复杂的。希望永远不要有战争,不要有同胞之间的相互残杀。但古往今来,似乎这种内战推动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很茫然。
有人说,齐邦媛是台湾乡愁文学最后的守夜人。从6岁起她就永远地成为了外省人,辽宁铁岭只是纸上的故乡。齐邦媛非常坦率地讲与大陆作家的交往,“虽然彼此认识一些可以交谈的朋友,但是‘他们’和‘我们’内心都明白,路是不同的了。诚如佛斯特《印度之旅》结尾所说 : 全忘记创伤,‘还不是此时。也不是此地。’(not now,not here。)”这种强烈的历史隔膜如冰难融,与亲切的乡愁形成强烈的反差。
《巨流河》让我深思。什么时候去南京,很想去看看在紫荆山上的航空公墓,为张大飞献上一束花。
巨流河读后感600字3
数度哽咽,数度流泪,数度澎湃,然后归于平静。读这本书时,许多的画面烙印在心灵之上,给了我从未有过的震撼与感动。
《巨流河》与其说是一部个人回忆录,不如说是一部记录中国二十世纪的大事记。一位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人生,承受着巨大悲伤,心灵上刻满弹痕的八旬老者,深沉如大河般和缓而有力量的述说家国的命运,即使在生离死别至痛时刻,也显示极大的谦抑和低回。也许这正是此书的魅力所在。
书作者齐邦媛,一九二四年生,辽宁铁岭人,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巨流河就是现在辽宁百姓的母亲河——辽河,她的父亲齐世英,是当时东北革命军的辽字一号,深入参与了抗日战争和内战过程,亲身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精通德日英三国语言,还只是个少年时,便深感那时的北方乡村,国民知识闭塞,对国家和自己的命运几乎全然无知,在淳朴美德后面常常是冷漠愚昧。长大后,他坚定地认识到,只有真正的知识和合理地教育才能潜移默化的拯救积弱的旧中国。在战火中,为保中国薪火,临危受命拼力保护一千多名师生撤离南京,在防空的警报声中创建了水深火热战线后的一扇窗——《时与潮》杂志。在与父亲走过的几十年岁月,得以建立较高的价值观和对知识的认知与追求的方向。
朱光潜先生,中国近代最知名的美学家,抗战时期在乐山武汉大学任教,教授作者英诗课。在战火中一字一句吟哦着理想中的美好。我在读到第一百一十三页"某日,在先生教到长诗《玛格丽特的悲苦》中‘若有人为我叹息,他们怜悯的是我,不是我的悲苦。’时,取下眼镜,眼泪流下双颊,突然把书合上,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满室愕然,却无人开口说话"时,竟发现眼泪早已霸占了自己的面颊。这何尝不是朱先生忧患家国无处呐喊的内心不经意间的决堤,让人动情,深思。正是在这样大师的引领下,作者得以系统的学习着知识,逐渐健全着人格,培养起高尚的`情操。这就是大师的本色,静静地站在那里,静静地站在学生的生命力?
张大飞,东北子弟。作者笔下一个让人痛彻心扉的英雄。与作者有着至真至纯的超越了爱情的感情,曾在日本人的狂轰滥炸下,在心底一起呐喊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国不忘,有我!"的人。在七七事变时加入了空军,胜利前夕,在河南一场空战中殉国。作为读者,我无法接受一个26岁英姿飒爽,满腔热忱的青年,在丧失父母成为孤儿之后会欣然平静的迎向死亡。抗日战争中,正是有无数个张大飞才会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张大飞的故事悲惨壮烈,他对少年齐邦媛的呵护成为两人最深刻的眷恋,当他宿命式的向死而去,却在生者心里留下了灼伤般的疼痛?
一九四七年,齐邦媛先生去到台湾,成为台湾大学外文教授,教学,著书,翻译,成为将台湾代表性文学英译推介至西方,引介西方文学到台湾的先行者。她庆幸自己,在战时,依旧按部就班的接受了系统的学习,更是在名师指导下专心文学。一生受用不尽,齐邦媛以亲生经历见证了知识之重要性,教育之重要性。所以,在大学任教期间,自编教材,训练学生敏锐思考,培养阅读能力。讲义几乎是节节课都会从新做。这不得不让我想起在我的少年时代,总会有用"发黄的讲义"来形容老师的辛苦,现在看来到像是某种讽刺了。
这是一本厚重的书,翻开它,你便不舍漏去一字一句。于是,任何简单,断章取义的读后感,都会是对历史得不敬重,只有亲自用心阅读,才能感受到作者那一生的情怀。
《巨流河》,一位历史见证者的回忆,随着往事的追忆,我仿佛听到了那个战火死亡阴影下一群流离失所学生在流亡的路上,在月光下,在炮火中,依旧希望不灭的唱着《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整日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中外历史故事读后感1
《中外历史故事》是班主任苏老师向我推荐的一本书。这里面的知识非常的丰富,犹如温暖童年的“心灵鸡汤”,犹如陪伴我成长的“心情宝典”。
《中外历史故事》最让我难忘的一个故事是《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就逃学。他后来看见一个老人在磨铁杵,于是李白奇怪地问道:“你磨铁杵来干嘛啊?”老人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李白又问那要磨多久呀?老人意味深长地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老人的这句话让李白恍然大悟,从此勤奋学习,成为了一代大诗人。
读了这个故事,令我羞愧不已。小时候我不喜欢读书,妈妈非要我每天看书一个小时。我总是骗妈妈我读了,因为妈妈不在家,我只会等妈妈回来了,我才假装拿起书来读。读了这个故事,让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我明白了我们平时做事要有耐心,只要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到一点上,天天坚持下去,这样就能成功。
阅读《中外历史故事》,让我收获良多。我不禁想起了为我们捐赠图书的林嫦娥奶奶。如果没有她,我们就不能在这优美的文字中沐浴,就不能畅快地吸收书籍的养分。我相信,我会继续努力下去,不断阅读,让自己更快地茁壮成长!
中外历史故事读后感2
寒假中,我阅读了《中外历史故事》这本书。书中记载了很多历史人物的传奇轶事,例如“夏完淳巧骂叛徒”“于谦保卫京城”“张作霖手黑”等等,但读完后,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屈原投江”。
屈原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在他投江前,他对渔夫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灰尘。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埃呢?”寥寥数语,却表露出了屈原的铮铮傲骨!在他的眼中:祖国重于生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读书时也会想,屈原干嘛要投江呢?他才华横溢,年纪轻轻,只不过国家沦陷了,如果去另投明主,不是一样可以身居高位吗?还可以为后世留下更多的佳作呢!可是,读了他的《怀沙》之后,我明白了:德如名香,碎之益烈。屈原是要以他宝贵的生命,来警示后人,什么是爱国!
什么叫爱国?爱国,就是对我们的父母之邦,怀着深深地眷念,深切的关注。危机四伏时,捐躯国难,视死如归是爱国;百废待兴之时,献身建设,无坚不摧,更是爱国!因此,我们作为中国人民的一份子,无论是丽日晴空,国家处于坦途,还是阴云密布,国家遇到什么逆境我们对组国的爱都应坚贞不渝。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丹可磨,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人可死,而不可灭其国。读过《中外历史故事》我对祖国的敬意又加深了一层。
中外历史故事读后感3
你知道古今中外的历史故事吗?你知道一共有多少将士为了国度不惜就义自己的生命吗?你知道……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回答。
不外,我最敬仰的仍是十九世纪中叶,诞生在英国一个富饶家庭的名叫南丁格尔的妇女。“她苦读医书,当上了护士长,后来为了前线不再有伤员大批逝世亡;她通过父母的辅助,率领医疗护理队上了火线。成果,有很多伤员都被她们从生死边沿拉了回来,同时伤员们都称她们为‘白衣天使’。后来南丁格尔病倒了,当她醒来,又立刻投入到了工作中……”南丁格尔始终保持赞助别人,把爱忘我地洒向世间,因而被称为“白衣天使”,我以为世界上的爱有良多种,然而,最高尚的就是无私的爱。把爱给你的`亲人、友人,那是人情世故;能把爱给天下所有须要被关爱的人,那就是巨大。然而,南丁格尔就做到了这样!
“十九世纪初时,有两名战俘,他们从战俘营里逃了出来,并做了一只便利适用的木筏,只是依然被士兵发明了。后来,天子拿破仑十分钦佩他们的勇气,便放了他们。”当然,我看了同样无比钦佩他们两个战俘的`勇气;我认为:他们依附自己的勇气博得了人们的尊敬,只要你不损失勇气,你永远都是生活中的强人……
中外历史故事读后感4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往生活广阔的海洋。优秀的书籍,像一座座宝库,你好奇地走进去,立刻就被里面的奇珍异宝吸引住了。
记得有这样一句名言:“书籍,它真正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大地没有阳光;学习上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
《中外历史故事》一书充分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演变过程,也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上缔造了一段辉煌历史,这一件件代表着我们的事件上映衬着我们的文章,好像一副活的画面在演义着上下5000年中的历史仿佛让你走进了以前的事件。这本书能让你真正领略到人世间的真谛。
读了这本书我感到我伟大的祖国是多么不容易创造这么繁荣的祖国,它凝结了人们在不同时期的人生感悟,在那些风起云涌的历史长河中所发生的惊天动地的故事,被我们用话句铭记在书中,让我们的历史上那些永恒的片段一一再现。
让我们的祖国更雄伟吧!
中外历史故事读后感5
老师说:读历史可以使人明辨是非,提高智力,特别是男孩子更要多读一些历史故事。所以,我买书时就特别留意有关历史方面的书,我也很喜欢看故事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一下发现了《中外历史故事》这本书。我一阵激动,想都没想就立刻掏钱买了下来。回家后就迫不及待地钻进书房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了。书里面有很多中国的、外国的历史故事,深深地吸引我,激励我。看完后我觉得有很多收获。
从书中我知道了很多中国的历史故事,力大无比、充满智慧的英雄盘古开天辟地,把自己的身体化作世间的万物,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世界;大禹为了治服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扑在治水事业上,让我敬佩无比;诸葛亮七次擒住孟获又七次把他放了,终于俘获了孟获的心,真是让我和孟获一样心服口服地佩服诸葛亮的智谋和宽容。还有很多很多这样让我从心里敬佩不已的英雄人物: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一身是胆的赵云,忠心爱国的苏武、杨家将、岳家军、邓世昌、谭嗣同等第。还知道了很多外国历史故事,并让我从中明白了很多道理。例如《特洛伊木马》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取得什么成绩,都不能骄傲,不能得意忘形,不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要谦虚,要沉着冷静,要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才不会失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让我知道了哥伦布做了大家都知道而恰恰没有做的事,他的成功,是因为他为自己的理想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一个人一定要有理想,并且要为自己的理想付出努力,即使遇到艰难险阻,也不能放弃,要想办法克服,只要我们有信心,能够坚持下去,总有一天,理想一定会实现的。《偷袭珍珠港》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让我痛恨那些制造战争的邪恶的法西斯们,更厌恶战争,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和平,这是全世界共同的心声,只要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一定会打败那些可恶的法西斯,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的。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祈求和平、抵抗战争,让全世界人民都生活在幸福快乐的祖国怀抱中吧!我长大后要为世界的和平祖国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5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