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的表情的读后感精选86句-读后感
《天空在脚下》
不久前,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天空在脚下》。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埃米莉·麦卡利。主要写了一个灰姑娘成为名人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国巴黎,当时巴黎有许多的戏院和音乐厅,吸引了大量的艺人。在英格兰大街有一个葛太太开的旅店。她有一个女儿叫米瑞,十分得勤快。有一天,一个走钢索的演员来到了葛太太的旅店,他就叫贝利尼。贝利尼走钢索时,被正在收床单的米瑞见到了,米瑞真想立刻就跳上去。于是便求贝利尼教他学走钢索,遭到拒绝后,她便一个人偷偷的学练习,尽管摔下多少次,可是依然坚持着,从不放弃。她想迫不及待的把练习成果表演给贝利尼看。从那以后,她每天坚持两个小时的练习,最终和贝利尼同台表演,成为了一名非常有名气的走钢索的特技演员。人们都说这次表演是“了不起的奇迹”。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道理。我明白了“害怕”是做不成任何是的,只要心里充满恐惧,就什么事也做不成。正如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名言一样:害怕危险的心理,往往比危险本身要可怕一万倍。我还知道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获得成功,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才会做成想做的事情。
这本书就是要告诉我们生活在继续,生命在继续,梦想也在继续。
《天空在脚下》读后感2
不久前,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天空在脚下》。这本书的故事很短,但其中的真理绝不败于任何一长篇大论。
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国巴黎,当时巴黎有许多的戏院和音乐厅,在英格兰大街葛太太的旅店,吸引了大量的艺人、演员。葛太太有一个女儿叫米瑞,她非常勤快——切洋葱、削土豆、洗床单、拖地板……没有一件不是她拿手的,当然,他还是一个很好的听众,最喜欢听流浪艺人讲城里和旅途中的各种冒险故事。后来,一个走钢丝的人来到了葛太太的旅店他叫贝利尼。有一天,贝利尼在后院走钢丝,被收床单的米露看见了,便请贝利教自己走钢丝,遭到拒绝后,她便自己偷偷练习,不久,贝利尼看到了米瑞能走完全程,便开始教她走钢丝的礼仪,最终和贝利尼同台表演。
读完这本书,我被米瑞的毅力和贝利尼能战胜自己的勇气打动了。这个故事带给我的感受,不仅仅是“失败是成功之母”、“坚持才能成功”,而是教给我,学会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感受乐趣,才能真正用心感受到成功时无限的欣喜与快乐。
《天空在脚下》读后感3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绘本《天空在脚下》,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勤奋好学的女孩子米瑞,她跟着特技演员贝利尼学习走钢索,经过她的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了环球演出的梦想。
一天米瑞去后院收床单的时候,看见陌生人贝利尼在横跨院子的绳索上走钢索,感觉非常神奇,她心想我也一定能学成,于是她鼓起勇气和贝利尼说,我想和你学走钢索,可是贝利尼拒绝了。但米瑞不放弃,每天都仔细观察贝利尼如何滑上绳索,然后自己学习走钢索,一次一次的摔下来,但是她仍然坚持学习,最终学会了走钢索和贝利尼计划环球演出。
米瑞是一个永不放弃的女孩。当她看见贝利尼在横跨院子的绳索上走钢索,感觉非常神奇。于是她想向贝利尼学习走钢索,但被拒绝了。米瑞没有放弃,她每天都仔细观察贝利尼如何滑上绳索,然后自己学习走钢索。虽然一次又一次的摔倒,可是她没有灰心,仍然坚持练习。贝利尼也被她的精神所打动,最终收她为徒。
想想自己,遇到一点小小的困难,就打退堂鼓,真是不应该。
这个故事让我体会到做任何事情只要好好学习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没有做不成的事情,终究有一天能达成自己的梦想!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以米瑞为榜样,努力学习,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天空在脚下》读后感4
《天空在脚下》是一部图画书,书中主要介绍了主人公米瑞生活的环境以及某些生活细节。小米瑞勤奋、活泼而又乖巧,生活一直很平静,直到贝利尼的'出现才出现了涟漪。
画面从米瑞看到贝利尼走钢索那一页转为明亮的基调。拜师学艺,勤奋练习的场景都发生在晴朗、明媚的天空之下。米瑞动态十足的肢体表情在明亮的色彩衬托下生趣盎然。看着这些画面,我们的心中不禁联想到那些悠扬轻快的曲调,想象中,应该有这样一首诙谐愉快的曲子伴随米瑞的成长。
当米瑞学会了在钢索上行走、跑动、跳跃、平躺、行礼甚至翻跟头之后,她不禁高高跃起。这时候,她穿着和封面上一样的蓝色连衣裙,雀跃的身影已经不经意地超过了屋顶的高度,似乎就要和天空融为一体。我们想象中的音乐,也仿佛在这一刻推向高潮。
虽然贝利尼是一位以高超的走钢索技艺震惊世界的大人物,他身处在任何宏大、喧闹的场面中都是自信笃定,意气风发,可贝利尼内心其实是孤单、忧伤的,甚至无法直面自己内心的恐惧。最后在米瑞的激励下,贝利尼终于直面了内心的恐惧。在那个满天繁星之夜,米瑞如梦想中一样和贝利尼一同穿越了天空,两人专注的神情、优雅的动作以及气定神闲的风度摒去了一切的嘈杂。
我爱书中的人物。
《天空在脚下》读后感5
米瑞的妈妈在巴黎开了一间小旅馆,有一天晚上有个杂技演员贝利尼来住小旅馆。他是一个走钢索的杂技演员,非常出名,米瑞很想跟他学习走钢索。
贝利尼是一个很严格的老师,米瑞很认真的学习,米瑞学会了走钢索,她会在钢索上面保持平衡,跳跃和翻跟头!
最后,米瑞还帮助了贝利尼走出了恐惧。他她们变成了杂技演员,登上了海报!
《天空在脚下》读后感1
今天,我读完了《天空在脚下》这本绘本故事。它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葛太太开着一家生意不错的小旅馆,女儿米瑞是她的好帮手——切洋葱、削土豆、洗床单、拖地板,样样拿手。生活本来可以这样继续下去,如果米瑞不是更喜欢听流浪艺人讲城里或是旅途中的各种冒险故事的话。
有一天,走钢丝的贝利尼出现了,看到走在钢丝上的贝利尼,米瑞呆住了。她想,人所能做的事情当中,这一定是最神奇的了。米瑞知道了贝利尼那些伟大的表演,请求:“你真的做过那些事吗?我要拜你为师,跟你学走钢丝!”此后,米瑞经过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她学会了在钢索上行走、跑动、跳跃、平躺、行礼甚至翻跟头。这时候,她穿着和封面上一样的蓝色连衣裙,雀跃的身影已经不经意地超过了屋顶的高度,似乎就要和天空融为一体。可是,在米瑞与贝利尼长时间的相处中,她慢慢了解到,以高超的走钢索技艺震惊世界的贝利尼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孤单和忧伤,而让他孤单、忧伤的原因却是他在钢索上害怕了。令人欣慰的是,在米瑞的激励下,贝利尼终于决定直面内心的恐惧并最终战胜了它。年轻的生命、梦想的力量、自我的召唤,轻而易举地把恐惧抹去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埃米丽·阿诺德·麦卡利,生于美国盖尔斯堡,伊利诺伊州。她曾经在布朗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并获得艺术史硕士学位。她的代表作有《天空在脚下》等。她的《天空在脚下》荣获了凯迪克大奖。
《天空在脚下》读后感2
《天空在脚下》是一部图画书,作者以充满情感的创作,将画面赋予了借喻的`意味,使我们在欣赏静态画面的同时,好像能感觉到音乐的旋律。它引领着我们的情绪不由自主地随着情节辗转起伏。书中主要介绍了主人公米瑞生活的环境以及某些生活细节。小米瑞勤奋、活泼而又乖巧,生活一直很平静,直到贝利尼的出现才出现了涟漪。画面从米瑞看到贝利尼走钢索那一页转为明亮的基调。拜师学艺,勤奋练习的场景都发生在晴朗、明媚的天空之下。米瑞动态十足的肢体表情在明亮的色彩衬托下生趣盎然。看着这些画面,我们的心中不禁联想到那些悠扬轻快的曲调,想象中,应该有这样一首诙谐愉快的曲子伴随米瑞的成长。当米瑞学会了在钢索上行走、跑动、跳跃、平躺、行礼甚至翻跟头之后,她不禁高高跃起。这时候,她穿着和封面上一样的蓝色连衣裙,雀跃的身影已经不经意地超过了屋顶的高度,似乎就要和天空融为一体。
我们想象中的音乐,也仿佛在这一刻推向高潮。虽然贝利尼是一位以高超的走钢索技艺震惊世界的大人物,他身处在任何宏大、喧闹的场面中都是自信笃定,意气风发,可贝利尼内心其实是孤单、忧伤的,甚至无法直面自己内心的恐惧。最后在米瑞的激励下,贝利尼终于直面了内心的恐惧。在那个满天繁星之夜,米瑞如梦想中一样和贝利尼一同穿越了天空,两人专注的神情、优雅的动作以及气定神闲的风度摒去了一切的嘈杂……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与年龄、性别、身世背景都没有关系。每个人都有难言的隐痛在心里,或大或小,有些可能会改变人的看法甚至一生。敞开怀抱关心身边的人,亦或是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超越自我。平静的生活中的小波澜,是我们自己送给自己的礼物。
《天空在脚下》读后感3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绘本《天空在脚下》,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勤奋好学的女孩子米瑞,她跟着特技演员贝利尼学习走钢索,经过她的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了环球演出的梦想。
米瑞是一个永不放弃的女孩。当她看见贝利尼在横跨院子的绳索上走钢索,感觉非常神奇。于是她想向贝利尼学习走钢索,但被拒绝了。米瑞没有放弃,她每天都仔细观察贝利尼如何滑上绳索,然后自己学习走钢索。虽然一次又一次的摔倒,可是她没有灰心,仍然坚持练习。贝利尼也被她的精神所打动,最终收她为徒。想想自己,遇到一点小小的困难,就打退堂鼓,真是不应该。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以米瑞为榜样,努力学习,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天空在脚下》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天空在脚下》。
读了之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崇拜书里的小女孩,她让我受到很大的启发,她告诉我成功的道路上有很多的艰难和坎坷需要我们勇敢的面对不要退缩要有毅力,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以后要向她学习。
《天空在脚下》读后感5
我们都应该学习故事中的小女孩米瑞,刚开始她学走钢索时,遇到了困难,失败了很多次,但她做事情永不放弃、坚持不断,付出了辛苦的努力,最后收获了成功。
我的好朋友郜铭学骑自行车也是这样,刚开始学骑车时他有点。害怕,但是他克服了自己的胆怯心理,大胆、努力、坚持练习、永不放弃最后他成功了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篇1
今天我读完了傅佩荣先生写的《国学的天空》,感觉非要写几句不可,否则难言我收获的感受。
通俗易懂、博古论今、中西合璧是这本书的特点,而且还告诉我们看一件事情、一个人、一个地方,要了解他的背景,来龙去脉,才能深刻理解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
可以说,我们社会上的道德和约定俗成很多是受孔孟的观念影响。但我感觉我个人的思想、行为有时候受老庄的影响更多一点。里面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40岁之前,我们要学习孔孟,40岁以后要懂得老庄。
一、孔子说,要真诚。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绘事后素,一个漂亮的女子不需要化妆,只要穿上白衣服就可衬托得非常漂亮;礼也是白色的,它不是给人性加上什么色彩,而是把人向善的本质表现出来。学习东西要一以贯之,要有一种中心思想来贯穿所有的知识,任何技能、知识都是触类旁通的,孔子认为这个东西是“仁”,儒家说“仁”是人生的目的,人活在世界上,从真诚开始,主动走向正路,一步一步把自己的生命更大众的福祉结合在一起,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说不惜。孔子欣赏曾点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着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兮,风乎舞兮,咏而归。”你不能选择别人对你怎么样,但你可以自己选择怎么样。所谓无志于外,有志于内,无志于用,有志于体。
二、孟子认为人性是向善的,而不是本善。人性有一种善的趋势,只要环境合适,就会体现出来。要与古人做朋友,把孔孟老庄,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这样的大哲学家做朋友,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了解他们怎样面对和处理问题,并设想如果自己在当时的情况下,会不会跟他们一样选择,或是有不同的想法,这就是阅读的好处。读书要做圣人,而不是为了考状元。王明这样说的。状元只有一个,但人人都可以做圣人。
三、老子认为世界万物背后都一个“道”,这个道不能说出来,一说出来,就不是道了,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治大国若烹小鲜,做小鱼不能随意翻动,否则要碎掉的。所以一个统治者如果要治理国家,频繁施政,肯定是难以周全,不是顾此失彼,就是难以久安。“夫物或行或随”,世间一切万物,各具特色,在参差不齐中保持了整体的均衡。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只是想回复到自然如此的状态,否则会留有后遗症。老子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慈为慈爱,要想母性一样包容、低位。不能为了追求“名”“货”而牺牲自己身体,人说要维持生命的很少,所以要俭朴。做人要低调,这样别人不会嫉妒你,而且可以充分发挥众人的积极性,即使你无为,也可以办成事情。
四、庄子认为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人生不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在,与道同游。世间是一个统一体,不要计较得失,只要与道同在,就是人生的目的。人在宇宙中式沧海一粟,一个人在世的时间是一只鸟从漆黑的窗外飞进屋子转了一圈又飞回到窗外的过程。人最放不下的有两个东西:一是空间,我家的地方越大越好,地盘越多越好;二是时间,人往往希望自己获得越久越好。但最终是要结束的。所以时间和空间,包括这个世界上的名利得失,都不要太过计较,最后连生死都不能计较了。我们要计较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让我们的智慧得到觉悟的机会。如果我们能将自己的眼光提升到一个高度,然后再看所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所有的痛苦和烦恼大概很容易化解了,就不会局限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了。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篇2
"国学"一词能让人想到的是深奥高深以及敬而远之,而一想到"国学"最先想到的应该是儒家的孔子、孟子之学说,以及道家的老子、庄子的学说。而《国学的天空》这本书讲的就是儒家的孔子的真诚、孟子的向善,道家的老子的智慧、庄子的逍遥。
这本书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讲述,而我所要讲述的只是其中的几个让我感受颇深的分点。
首先是孔子的真诚,孔子是我们最耳熟能详、最熟悉的国学巨人。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所教授的是什么呢?孔子的智慧又体现在哪?孔子的智慧一是真诚,二是重视知识和教育,给予理性思维极高的评价。"真诚"一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无数次说要待人真诚,但是真诚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书中提到真诚的最高目标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并且说这是人类生命的最高价值,如此便可见要真正做到真诚的难度了。
在谈孔子的真诚时,有一点谈的是珍惜时间的,这大概算是十分常见的话题了。但在看到其中提到的浪费时间的两种情况时,我感觉很有意思。浪费时间的两种情况,一是无聊,二是一群人在一起说无关道义的话,卖弄小聪明。第一点无聊我感觉这是十分有道理的,无聊便是在那里发呆什么也不做,或者说什么也不想做,白白的虚度了时光。现实生活里我们不就是这样的吗?当我们感到无聊时,我们不会去想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有什么能做,我们要做什么,而是坐在那里放空自己,在那里希望时间飞快的流逝,感觉在等一个节点,等过了那个节点我们就不会无聊,有事可做了。然而,在那里发呆的时间其实也可以做这些事情,但是却让我们白白的虚度了。我们的生活中不应该出现无聊,所谓无聊,只是我们不想去干什么,当我们无聊时,我觉得我们可以去仔细的思考一下,我们应该利用这段时间干什么,尤其是现在的我们,我们已经是高三的学生了,我们即将面对的是高考,我们没有权利去无聊。而第二点现在也是很常见的,经常可以看到一大群人聚在一起开玩笑,或者是说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就是那样也能聊上两三个小时。而在这两三个小时之中所谈的内容,我们可以谈完就忘,这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因为那些根本就没有什么价值,只是说些什么让时间过得快些。
然后就是"诲人不倦"这个词了,书中说这个词可以用于老师对学生、父母对子女、上级对下级或者是同仁之间。我觉得这个解释很新颖,但又觉得应该是在情理之中,只是我没有去想过罢了,因为我一直以都觉得"诲人不倦"应该使用于老师对于学生的,却没有想过这个可以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还有同仁之间。然而现在仔细想想觉得的确如此,父母在我们出生之后便开始教我们说话、走路、做人,他们一直耐心的教导不会不耐烦、甩脸色,反而是我们,我们将他们的教导不当一回事,对他们甩脸色。而上级对下级,上级在教导下级做事情时,也会十分有耐心、真诚的教导下级如何去做好事情。而同仁之间互相帮助,也是很常见了,比如说在我们班上,大家互相请教题目的时候,教导的同学大多会十分有耐心的教请教的'同学写题目。
有一个小标十分吸引人,这个小标是"老师帮不上忙",这其中提到了老师教不的两种学生,一种是自己不愿反省自己、认识自己的人,第二种是乡愿。第一种很容易理解,老师遇到了这种学生那也是真的十分头疼,教也教不进去。第二种"乡愿"是什么意思呢?乡愿是伤害道德的人,是一般所谓的好好先生,乡愿是不真诚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这样的人油盐不进,也是很让人苦恼的了。
真诚倒真的是一样十分重要的东西,一辈子都不真诚,一直在演戏、作秀长此以往,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脸上一直戴着面具,面具后面的脸也许自己都不认识了,自己脸上带了多少层面具也不记得了。脸上带着面具不管做什么表情都是有些僵硬的,就是因为这种僵硬不真诚的人也只能交到不真诚的朋友。向人请教需要真诚,不然顶着一副虚假的面孔谁愿意真的教你呢?与人交友需要真诚,谁也不愿意交一个心怀不轨的朋友。
接下便是自我修养,孔子完全没有四种毛病,就是:他不凭空猜测,他不坚持己见,他不顽固拘泥,他不自我膨胀。而这在现在是十分难得的,因为我们总是会在了解到事实真相前,不自觉地去凭空想象猜测这事情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有时会在与他人争辩时,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哪怕自己的意见是错误的,也不会去相信他人、不会去了解他人的想法、解释;有一些人也会十分顽固地拘泥于一种思想,不去接受新的思想,将自己藏在一个圈子里不去接触外界;而自我膨胀是很常见的,有些人因为一点成就,甚至没有成就只是自己的臆想,也会沾沾自喜感觉自己最厉害,这时若有人再去吹捧,那就更了不得了。而孔子却完全没有这四种毛病,也怪不得有着"圣人"之名了。
而"孝敬父母"这是一个不能熟悉的话题啦,但在《国学的天空》之中给出的解释却是十分吸引人。它首先提出的是孝出于天性,它说孝是我们生就有的,我们天生就有着孝的特性。而且书中提到了如何去孝顺父母,它所说的并不是愚孝,而是仔细地列出了三点:第一内心感受要真诚,第二对方期许要沟通,第三遵守社会规范。有一些人对于父母是敷衍,他们不在乎父母想什么,他们只在乎自己,他们就算是所谓的孝顺父母也只是表面上,心里也许并不那么孝顺;而有一些人他们从不与父母交流;还有一些人是愚孝,他们不管父母说的是否正确都会去遵守;这些都是要不得的。书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那就是"孝与健康"书中的健康并不是父母的健康,而是子女的健康。我们一直觉得孝顺父母便是要让父母身体健康,但是子女们身体健康也是对父母的孝顺,因为父母他们总是会担心的子女,子女身体有一点儿什么问题父母都会十分担心,而不让父母们操心自己的身体,这也算是一种孝顺了。法与情这倒是从古至今十分有争议的话题了,而本书中提到儒家的观点是你要出于内心的情感保护父母亲,但是如果法律判父母亲有罪,也不用抗拒,做错事应该负责任,这才是正确合理的态度。也许不用"大义灭亲,法不容情",也许"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也是一个好方法。
这本《国学的天空》读完让人受益无穷,书中内容十分详尽而我所写下的只是书中的一点点内容。好的书需要人反复诵读,闲暇之于这本书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篇3
国学的天空是一部国人都应该看并且能看懂的书。
提到国学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和道家,他们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历史。
对于入世者,孔孟之道可谓必修;出世者则与老庄相伴。
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孟子认为“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与伟大。
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以道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化解于无形。庄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何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得,与道同游。
儒道两家亦颇有渊源,孔子多次问礼于老聃。而在百家争鸣后,唯有儒道两家存在至今。究其因缘,大有说头。
两者既有对立,也有互补。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中国历史起过很大的作用。在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实施正是对道家之学的借鉴。而武帝时期,重用儒生也是国家要强盛的一种思想需要,正所谓不立不破。
对于中国的士人来说,儒家之学可立伟业,道家之学养天年。两家之学为中国读书之人提供了两条可以选择的路,此路不通还有一条,众人又何乐不为呢?
当然了,一般都是先想平天下的嘛,人最初的理想总是很宏伟的。在现实的打击下,理想破灭了,心灵需要慰藉。这就找到道家之学。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道家仍可存在发展。当然也和起清静无为,与世无争有关。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5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