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读后感两千字细选96句-读后感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
《庆余年》,是一部值得细读的好书,也是一部值得细品的好剧。这里有人间至善的亲情,人间至美的爱情,人间至性的友情,有尔虞我诈,有勾心斗角,有利益权谋,有家国情怀……
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讲的是放远目光,谋图大业。
为什么所有的东西到最后都会成为大义,也许历史告诉了一切,只有胜利者才是真理,只有胜利者才可以书写历史,只有胜利者才知道真相,那些不懂事理的愚民,那些不懂原委的士人……对于范闲,他说:“我不在乎,只要我在时,可以看到我喜欢的花草,听到我喜欢的鸣啼,触摸到我的爱人,这就够了,哪怕我死后洪水滔天,地裂山崩,又与我何干。”自私又何妨,人本如此,对于不是身边的人,何必要投入真感情,虚伪又何妨,只要自己身边的人好,这就已经足够了。
对于皇帝,在一个男尊女卑的世界里,一个心怀大业的男人又岂会让一位女子压过自己的辉煌,杀死自己心爱的女人,隐忍二十年,所有的一切,便是这位非人似神的男子。冷漠、无情、自私,神一般的男子……对于院长,也正如范闲所说的那样,身为是世间最大的'特务头子,接触着最黑最黑的黑暗,远远看着这世界的温暖。院长身无命脉,孤独一生,真羡慕他,最后死于凌迟,身刮三千六百刀,躺在范闲的怀抱,应该是最好的归宿吧。
庆祝残留的余年吗?因为怕死,所以要庆祝?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争先恐后的为自己的信仰去死的人呢?
愿「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愿有一天「乌托邦」不再是一种空想,愿有一天「天下大同」......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
最近抽空看了一部电视剧——《庆余年》第一季。和同事谈起此事,觉得如果不写个观后感,时间花得太不值了,遂写了感想来发。
这是讲述一个带有现代记忆的人,降生在了封建专制、南北对峙的南朝,不断陷入权力争斗、阴谋杀戮、家国情仇,依靠自己的智慧、高人的相助、忠诚的情谊、天降的救兵,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故事。情节紧凑、人物鲜明、波澜迭起、轻松愉快,大棋局套着小阴谋,虽然剧情还有一些逻辑上的瑕疵,但应该算是中等以上的国产剧集了。故事从网络“爽文”小说改编而来。所谓“爽”,就是故事里的人很爽——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人生一个巅峰接着另一个巅峰;看的人也爽——跟着主角一路春风得意、峰回路转、高歌猛进,起朱楼、宴宾客,决没有楼塌了,只有惊心没有揪心,“宝宝健康、妈妈放心”,观众开心就好。
现在的“影视作品”,最好就是家庭伦理、穿越言情、宫廷争宠,再加上流量明星、帅哥美女、豪宅豪车,满足对精英、高端、富豪的憧憬和对政治的想象,完全不必寄予思想含量的预期。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直接告诉你“我是虚构的”、“我就是要很爽”的剧集,虽然少了点深刻,也不会引起内心反思和共情,但比那些移花接木戏说历史、误导小朋友的编排不知道要好到哪里去了!
娱乐也经不住思考,一旦思考,轻松的氛围也就变得严肃起来。剧中主人公常说常想“每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但他所关心的“每个人”并不是两国百姓、芸芸众生,而是自己的亲人和圈内人。自己的朋友仇一定要报,那些被他害死、杀死的无名兵丁就如同蝼蚁草芥。所有的圈内人,都是靠血缘、权力联系在一起,结成牢不可破的联盟。无论在南朝还是北朝,越是底层民众,国家认同就越强烈;上层反而思想自由,有的为了国家以身赴死,有的在两国之间、不同势力之间随时改换门庭,有的只看重文化认同强调文宗文脉。同时,每个人又都是国家的机器中的一员,甚至绝大多数是暴力机器的一部分。这些设计,一方面是有意为之,主动迎合观众对政治想象的需要,那就是激烈的朝堂斗争、深幽的宫闱阴谋、惊心的算计弄权,另一方面又是无意之举,从主角到路人、从原著到主创,都没有想传递什么确定的价值观,因此出现了求平等的皇子、爱自由的权臣、悯众生的杀手等等,而且完全没有讽喻隐射的意味。上述这些并不是这部剧能吸引人的原因,重要的是主人公聪明、自信、调皮、善良,爱自己的家人朋友,他异于常人、高高在上、机缘际会,寄托着观众们的自我期许、美好愿望和白日梦想。而这些怀揣着自我期许、美好愿望、白日梦想的人们,就是生活中普通而平凡的.大多数。
在众多精神生活方式中,读书显得高端而深刻,刷剧就显得低廉而浅薄。对于围着孩子转、围着老人转、围着锅台转的朋友,这种最廉价的精神生活就像背景音,让流动的画面充实到时间中,使得生活显得不那么单调;对于白天枯坐办公室、守着流水线、穿行在街巷的朋友,就像天天吃着食堂营养餐,偶尔来了一顿火锅、烧烤加啤酒一样,那感觉确实挺爽;对看着直播打着赏、刷着抖音点着外卖还天天追剧的朋友,这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没有高低贵贱,看书或是刷剧都可以在反思、体悟和创造中提升精神境界。或许有人能达到主人公反复吟诵的老杜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沉郁顿挫境界,或许能做到剧名由来的“劝人生济困扶穷”的《留余庆》这个程度,也或许就是明白了他常说的“只想好好活着”这个最简单的道理。
篇一:《人生》读后感2000字
路遥这篇小说题目为《人生》,这个题目颇大,人生,千姿百态,酸甜苦辣,又岂能是短短的十万字所能书尽、写完的?所以,路遥小说中展示的只是发生在一个小角落,在浩瀚人生中的一段故事,可是故事中不同人物有不同追求,这折射出的条条纹线不断延长,不断纵横交错,俨然已是那千姿百态的人生。
小说主角高加林的人生正如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一样,有低谷,亦有高潮。加林是一个有才华,又有远大抱负的青年,他的才华让大队书记高明楼都佩服、忌惮。作者借高明楼之口这样评价过加林:他会写,会画,会唱,会拉,性子又硬,心计又灵,一身的大丈夫气概,别看你我人称“大能人”“二能人”,将来村里真正的能人是他!但是,加林只是一个没有后门可走的农村青年!这是一个巨大的矛盾,我想,这个矛盾已经决定了加林的人生走向。故事发展的曲曲折折,正体现了矛盾斗争的孰强孰弱。
因为没有后门,加林丢了村里的教师工作。在小说这段可以看到加林性格里那很重要的成分:不服输,敢做!告状被敢怒不敢言,害怕大队书记高明楼权势的父母拦了下来,加林是愤懑的,可是,上天也是十分眷顾他的,这段时间他有了一个可爱的恋人:巧珍。
巧珍这个人物堪称完美。她温柔善良,她是村里“二能人”刘立本的二女儿,她是前村后沟数一数二的俊女子。我想,作者也是十分偏爱巧珍这个人物的,让如此众多的优点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巧珍没有上过学,却有着极高的精神追求,她崇拜知识人,所以,她暗恋加林。她的爱是安静的,同时也是炽热的,在加林低沉的时候,她以自己的方式走进了加林的世界。
加林与巧珍的爱情发展的相当快,很快就成了村里的焦点。巧珍这个对待爱情火一般炽热的女子,对待爱人却有着水一般的柔情。她听加林的话刷牙遭来全村人的白眼,她跟随家人为井水漂白更有众人的不解与嘲讽,可她依旧恋着加林,在她的心里,加林就是一切。
我敢肯定,加林也是深深地爱着巧珍的,因为看着巧珍他会感到高兴和发自内心的愉悦,跟巧珍在一起,他很开心,当他听到那首信天游:
上河里(那个)鸭子上河里游,
一对对(那个)毛眼眼望哥哥。
他会裂开嘴笑。可是,这并不代表他满足当前的生活。在城里与人打架就是他心中压抑的爆发!终于,加林的机会来了,他的叔父回来了,很快地,加林被得罪过他的人帮忙走了后门,到了城里。加林到底不愧高明楼的称赞,他努力的工作,属于他的光彩很快耀亮了所有人的眼睛!这时,黄亚萍来了,跟巧珍不一样,黄亚萍大方,前卫,有主见,有文化,她更能与加林成为知己。当黄亚萍主动向加林示好时,加林矛盾了,他深爱着巧珍,可是他的抱负、他的理想需要在更大的世界才能施展。他感觉“城廓是这么小!街道是这么短窄!”正如黄亚萍那首诗一样:
赠加林
我愿你是生着翅膀的大雁,
自由的去爱每一片蓝天;
哪一片土地更适合你生存,
你就应该把那里当作家园。
加林正如一只大雁向往更广阔的蓝天,向往外面的世界。当他知道与亚萍在一起可以实现他这个理想时,他放弃了巧珍。我想,这会是他人生中错误的决定,像德顺老汉评价的一样,他失去了有着金子一样的心的巧珍,金子一样……
小说尾章写得那么凄凉和萧索,加林被揭发“走后门”回到农村,巧珍却已嫁了人。尾章的章名是:不是结局。确实不是结局,以加林的能耐,他还会有他的未来,可是那个爱他的巧珍呢?
小说结尾与那个大字不识当了一辈子老农民的德顺老汉的话来点题,这说明了除了文化,经验和阅历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德顺老汉说:“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代养活了我们。没有这土地,世界上就什么也不会有!是的,不会有!只要咱们爱劳动,一切都还会好起来。”德顺老汉是爱生活的,正因为这样,他的一生未必有多么精彩,可他却活得潇洒,活得明白!
我一直在想,加林追求他的抱负有错吗?肯定是没有的。他错的只是没有认清现实,他错的只是没有把握好他最珍贵的东西。世事多变,人生浮沉,我们更应该注重今时所有。纷扰的世界需要我们的镇静,所以,我们必须拥有无比广阔的胸怀。怀有一颗平常心,才能像德顺老汉一样活得潇洒,活得明白。
篇二:《活着》读后感2000字
偶然,在往码头去的路上邂逅一家叫河床客栈,环顾里面有蒲团、干草、光秃的荔枝树及一排书架等,而店主在点着橘色的灯忘我品读书籍,时而沉思时而放空,于是,冒昧的上去闲聊一二,店主甚是了解外国意识流及发展史,在谈论中国文学推荐余华的作品、外国文学推荐卡夫卡的作品,说写出最好的作品是将当代的时局发展或是政治现状糅合到作品里,观看的人在了解背景的情况下看书会更深入的触碰,对我这种嗜书如痴的人来说也算是一个视野的开拓,因为要么“身体走在路上”,要么“灵魂走在路上”。巧合难以分辨是意识驱使还是早已天定,接二连三的朋友也是闲聊之余推荐余华的作品,于是在公司团委读书漂流的平台上选购了余华的作品集。
余华给自己在《活着》这本书写的自序是: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让我引思的是,我认为写东西是很随心所欲的,但又是偏执的,因为每个爱好写作的都是折翼的,于是,他们在用寻找平衡。
了解到余华是在1960年出生,当时的年代应该是发生了很多的大事件,有着翻天覆地的改变,随着这些改变苦难的是生存在1960年前后分水岭的人,身边也是有那个年代出生的老先生,他们因为历史的深刻而记忆犹新,于是长征、大跃进、钢铁时代、xxx、人民公社的都是随手拈来,对现在二十出头的我来说倒是新异的很,仅仅了解到这些就翻开这本书,一半是撑着留在血液里自我主人翁的`意识,一半是他的自序更像是剖析自己的文字让我迫不及待。
《活着》里的主人公叫福贵,他唱着: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福贵出生在一个人毕恭毕敬的会喊他叫少爷的家庭。福贵的女人家珍是城里米行老板的女儿,有钱人嫁给有钱人,就是把钱堆起来。他听他爹说:“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在福贵不学无术、吃喝嫖赌时,小日本投降了,国军进城收复失地,解放了,他被人挖坑往下跳,把家产输光了。他娘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他爹咝咝的说:“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传到你这里,鹅变成了鸡,现在是连鸡也没啦。”福贵的女儿凤霞在家道败落前六岁,至少还过了几年好日子;儿子有庆在家道败落后在肚子里随着母亲家珍接去老丈人家住到半岁,就回来受苦了;他爹也在这个时候蹲在粪缸上掉下来去世。于是福贵被迫向之前是债主现在是地主的赌场老板租了五亩地,看得见的时候都在田里,晚上,只要有月光,还是要下田,嘲笑自己笨鸟先飞,他还得笨鸟多飞,这样,过了一段磕磕碰碰的日子。
福贵在一次进城为他娘看病时,与人打架,被国*党抓去拉大炮。当时情况是,想逃跑的话,命大的打不死,也会被别的部队抓去,与日本人打仗啊,与共产党游击队打仗。他们开始渡长江,来到了一个光秃秃的树和一些茅屋之外,就什么都没有的村庄扎营,十来万人的国军都被包围了,最后在国*党也放弃了,只剩下二十多排,一排二十多人,全部给解放军俘虏了,他们给了点盘缠给福贵,于是福贵就跟着解放军的屁股回家,回到家刚好两年。两年内,他母亲死了,凤霞发完高烧不会讲话了。两年后,村里搞土地改革,福贵分到原先租的五亩地,赌场老板最后被枪毙了,正是应了福与祸所依。过了几年,为了有庆读书,把凤霞卖了,后来凤霞又跑回来了。
到了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成立了,地也没了,锅也没了,因为要煮铁,办了食堂,慢慢的食堂没吃的了,又各自散货,重新买锅,记工分干活。因为接连下雨,粮食也没了,大家都是躺在家里不动不讲话,这样比较省力气。在一次献血给县长女人救命时,由于医院抽血过多,有庆死去了。过了许久,闹上了xxx,凤霞出嫁了,丈夫叫二喜,是个偏头的,城里人。城里满街都是大字报,越贴越厚,像是口袋鼓起来似的,县长由于被指认为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被批斗,最后上吊死了。凤霞有喜了,但在生孩子的时候大出血死去了。孩子的名字叫苦根,因为一生下来就没有了娘,家珍也随后去世了,二喜也在苦根四岁的时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的,苦根在五岁的时候吃豆子撑死的,不是嘴馋,而是家里太穷。福贵又孤身一人生活,自己留了十块钱,是给别人帮自己下葬用的。福贵在牛市场看见一头老牛,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于是买了它,给它取名叫福贵。他在犁田的老牛深感疲倦的时候响亮的说道:“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那头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又吆喝道:“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书的最后写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者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我是一鼓作气看完这本书的,不喜欢停顿;但是看完之后,觉得是沉重的,是直接而粗暴的。作者以冷酷的姿态写出来,最后却是以人本有的韧性和耐力坚持的活下去。曾经有人形容将死的人是带着对世界的最后一道曙光而去,我想他想要表达的是觉得,人生的姿态苦乐也好,该顺其自然的话,就这样过活吧。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事物而活着”我并不懂他的意思,看完了《活着》之后心里很深的感触,慢慢理解,慢慢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同时也明白了“活着”的真正伟大。当然,在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会对人生有不满,或多或少都会有过厌烦和无奈。然而《活着》这本书讲的正和我们当今社会有着相同感受的故事。我们从“福贵”的人生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对人生对生活,对于生命,都有很好的诠释。每个人都有个好好活着,活出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的精彩。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5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