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思乡的感情的读后感精练50条-读后感
乡愁读后感1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少小回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自古以来,有多少思乡的名句流传下来。牵肠挂肚对家人的思念,道尽了中国人对家乡及故土的依恋。
由《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中“母亲带我从上海乘船至安南,然后乘火车北上昆明。滇越铁路与富良江平行,依着横断山脉蹲踞的余势,江水滚滚向南,车轮铿锵向北。也不知越过多少桥,穿过多少山洞。”作者在抗战之中奔波,迁徙,离开了自己的故土。多次与家人聚散离合。这样的童年经历造就了诗人敏感而又细腻的心。
《乡愁》中,余光中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实体化,表达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乡愁的理解。引起终日奔波、阔别家乡的人的共鸣,引起人们无尽的哀愁与相思。它将自己对祖国统一的期望与乡愁结合在一起,在内在感情中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乡愁》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使诗歌具有音乐般的节奏。篇幅虽短,但表达的感情却滔滔不绝。对母亲、对妻子、更多的是对祖国的思念。使读者读起来更加亲切。
余光中先生在《浪子回头》中写道“一百六十里这海峡,为何渡了近半个世纪才到家?当年过海是三人同渡,今日着路是一人独飞。”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大陆的向往。《舟子的悲歌》中所说“昨夜在海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即使在梦中,也希望自己回到大陆,这是一种多么深切的`希望。纵使他只到过中国的九个省而在美国的足迹遍布二十八个省。而他对中国的思念却没有在美国的喧嚣中迷失,相反而是更加的深厚。当作者阔别大陆二十余年,内心对大陆的思念如滔滔洪水一般倾洒在洁白的纸上,一字一画都是对大陆深沉的思念。《乡愁》是作者在厦门街的故居中,仅用了二十分钟完成,这怎么不是对大陆深沉的思念与爱的见证。
游子的乡愁,是渴望大陆统一与亲人团聚的乡愁。诗人那颗火热赤诚的心脏,燃起了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乡愁。无论你身在何处,思乡之情是不会被那无边无际的大陆和海峡所阻碍。
乡愁读后感2
余光中先生的去世,是文学史上一颗星辰的陨落。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等候回家的灵魂,带着满腔的乡愁,在世界上消散于烟云之中,只剩下精魂留存于世。
余光中先生的身世是让人唏嘘的。他二十二岁时,写出了多首流淌着浓浓思乡情的诗歌。比如《乡愁》这首广为人知的,读来让人悲哀婉转的诗歌。尽管只有只言片语,可是诗人将自己的思乡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都隐含着无尽的乡愁。
余光中先生活至九十岁,却依旧像二十多岁——年轻时候那样,思念着故乡。那是他永远回不去的热土。
虽说余光中先生在文学史上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但实际上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的浓浓乡愁。他的每一首诗,都融入了自身的真情实感,是他呕心沥血而写就的。他用浓浓的思乡情,创造出了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从古至今,乡愁都是多种多样的:有一去不复返的乡愁;有久别重逢的乡愁;也有短别重回的乡愁。可是,命运捉弄人,偏偏让余光中先生只能在一去不复返的悲哀中度过自己的人生。带着深深的遗憾,最终魂归天堂。
乡愁可以创造出艺术,但更多时候却会创造出无奈。余光中先生迫切回到故乡的心情,使他走向了创造艺术的道路,在一场轰轰烈烈中走向沉静。但他的离世,却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思索。
乡愁读后感3
余光中先生的去世,给这片大地留下了无尽的哀伤。但是他留下的情怀,让我们始终铭刻心中。
先生已经永远地离开我们了,但是我们依然觉得他一直在我们身边低声絮语,那么温暖,那么亲切。他的离世,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尤其是李叔同先生。得知余光中去世的消息,李先生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甚至不吃不喝。他一直在窗户边仰天长望。有时候待在那里,几个小时下来一动不动,述说着无言的哀伤。
虽然诗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广为传诵的诗歌,却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回味无穷。没有他,就没有这一首首震人心魄的诗歌。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想要回到大陆的决心。只是没有办法用其他方式来表达乡愁。所以他笔耕不辍,用这种持续燃烧的方式,抒发自己的乡愁。
我很敬佩余光中先生的这种坚持不懈的品质。正是因为他的坚持不懈,才有了今天这么伟大的成就。正如诗句中说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所以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勤奋,否则“老则老矣,无能为也矣”。
思乡诗读后感篇一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代】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白居易的诗常以语言浅近、平实质朴著称,其意境也多显露。这首诗平实质朴,构思精巧别致,字里行间流露着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
思乡诗读后感篇二
《滞雨》
【唐代】李商隐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所谓“滞雨”即因雨而停滞之意,可诗的首句却不说“夜雨滞长安”,反而说“滞雨长安夜”,于是,“雨”也因“滞”字多了几分厚实、缠绵的`质感,让人觉得有无法排解的凝重。有雨的夜向来最引人迷醉,最让人动情,因为夜晚、雨水总是让人与怀念结合起来,这怀念因夜而深远,因雨而厚重。更为重要的是,有雨的夜总是为我们创造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属于倾听的。
杜甫的思乡诗读后感(一):
杜甫,一位诗作万首的诗界泰斗;一位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工程部员外郎;一位后人敬仰的诗坛巨星。
诗如虹,句如锦,字如珠。“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辽阔,意境深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意,深远高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笔力雄健,大气磅礴……
家乡逆贼叛乱,他不得不携妻带子流落他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无论春光多妩媚旖旎,面对支离破碎的疆土,一切都凄凉破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自然界宏伟绮丽的景象与忧国忧民的宽广胸襟互相托衬;“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落寞惆怅,排斥贬低,但是一切都无能为力啊!
他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不管;雨夜屋漏,长夜无眠,不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不管!永远放在他心头第一位的,是普天之下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民百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是他的崇高理想,是他的博大胸襟,是他的`伟岸情操。
读罢惘然,掩卷沉思。“烽火连三月”啊,何日是归期?乡愁啊,“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尽管这样,却依然发出这样的心声:“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就是杜甫如明镜般澄澈的心灵,这就是真正的诗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才想襄阳下洛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那浑厚的声音正穿越时空,清亮亮地一代又一代传颂,随之传颂的,还有中华民族的精魂。
杜甫的思乡诗读后感((二):
让纸张挽起时代的屏幕,让笔墨播转岁月的年轮,让我们对你的遥望在历史的长河上架起一座用仰慕之心筑成的时代桥梁。
从你的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读出了你的心胸之开阔,襟怀之豁达,志向之高远,读懂了站在山顶上的身姿才潇洒,把众山饱览于眼底的感觉才快乐。于是,在我自己心中,便有了一种充满了自信的豪爽。
当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次又一次的浮现在眼底,我的大脑中仿佛出现了一个用怨恨织成衣衫,用愁苦覆盖脸面的你,。你的脚步里透着沉重,你的举止中含着压抑,你的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对世道的不满与无奈。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迫,而是天下百姓生活的艰难,令你担忧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整个国家的危难。于是,在我心目中,无私与伟大两词早已悄悄跟定了你。我为你的才华不得重用而感到惋惜,为你的豪情壮志得不到施展而感叹,既然上帝塑造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你,又为何让你在悲哀中死去?既然你带着不凡的气质来到世间,却又为何匆匆离开人世?
当读完你的《春夜喜雨》,我发现,原来在你的人生中还有愉悦欢乐。是啊,你是热爱生命的,热爱自然中的一点一滴,但是,黑暗的社会世道偏偏摧毁了你平静的心,世道不允许你有快乐,战争不同意你过得洒脱,一切都阻断了你与快乐之间的绳索。
从某种意义上说,你自小就被培养了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民族忧患意识。你是中国历朝历代中最特殊的一个之一。身体并不强大,手无缚鸡之力,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一身的傲骨,不管是面对外族的侵逼,还是权贵的压迫,始终坚守着一种特定的文化精神,保持着对国家的忧患意识以及对百姓的关怀之情。
你用悲苦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却用诗章延续了自己的生命,你的不朽灵魂会因你的诗而永葆青春活力!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663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