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斯理大夏读后感汇合50条-读后感
说实话,《黄金故事》第一节让我看的很勉强,觉得不像卫斯理其它故事那样吸引人。甚至还有些摸不着头脑的感觉。我也做了一些故事可能发展的假设,后来证明都不对。
看到后来,自然是越来越吸引人。不过已大致明白作者要表现什么了。
作者说《黄金故事》采用了一种新方法的写作,但其实在叙事的手法上自然还是卫斯理式的。
这种新的方法也确实有与其它卫斯理显然不同之处,最明显的就是不时插那么一些普通的科学知识进来,说普通,我是指拥有高中理化生知识的人都明白。当然这些科学知识不是乱插,总是在讲到相关时插入,不过部分还是觉得有些多余。
例如说杀一个人,先说是刺到哪些肋骨之间,再接着说那正是心脏的所在,于是就顺便告诉了你一个人体结构的知识。
写的比较好的,要数刺杀哥老会龙头那一段。作者于动作描写中穿插了一些物理规律,如开普勒定律公式,牛顿第三定律,以至后来讨论子弹的速度和声音在什么温度下的速度,感觉很是那么回事。
如果没有“卫斯理系列小说是科幻小说”这种新入为主的干扰,在开始到后来的大篇幅内绝对不会认为这是什么科幻小说,甚至幻想类小说也说不上,不过那种推理性还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说卫斯理系列中许多小说是穿了一套科幻的衣服,那么《黄金故事》顶多也就是戴了一顶科幻的帽子。甚至可以这样讲:如果卫斯理向读者摆掉那种似真还假的感觉,这个故事可以完全不与幻想小说沾边。
但此篇卫斯理却还真不能摆脱,故事虽然只是一个故事,但它所要表现的东西却又是实实在在的。这种实际的存在是固有的,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不受人类社会时空的限制。或许正是基于此,文中的科幻色彩,故事情节正是通过两个不受时空限制的人来表述。(这两个人是谁?在故事中将要说而未说的时候我就已经猜到,我想这是一直看卫斯理小说后自然形成的`,看来我“中毒”也不浅了。)
文中,尤其是开头出现了许多很有道理的话,但无疑都是对人类劣性的概括。这些语句富有一定的哲理性,好似古龙小说的写法。谁叫两位大家本就是很要好的朋友呢?
对于一个一生之中,只有杀人意念的人来说,要他悔改,是不可能的事。这可以是一个公式,可以用任何字眼来替代“杀人”,例如说:对于一个一生之中,只会争权的人来说,要他悔改,是不可能的事……
或许,只有在濒临死亡之前的一刹那,才会有一丝悔意,然而,一当有了一线生机,原来的意念,立时又会掩盖一切。
像这样的话,到底算不算真理,我不敢说,也无法去印证,但给人的感觉却总是很有道理的。最巧妙与智慧之处,居然是倪匡先生竟将他的哲理提炼为一种公式。对人性的分析真可谓透彻了。而这篇故事也正是透彻的鞭笞了人类的劣根性。
人类就是人类,强者为大的社会(相关著名小说如《射雕英雄传》之黄药师为人,显而易见的现实如当今之美国),如文中所写:
只不过,在人类的历史上,还没有脑袋碰赢过钢刀的例子,要碰赢钢刀,唯有更利的钢刀。一次一次下来,人类的文明,遂得以进步,从石块到铁器,从铁器到火器,乃至今日的火箭大炮核弹,花样翻新,科学进步,可是原则却一直存在,没有变过。
这其实是一种矛盾,人类的文明是在人类野蛮的行径中得来的。事务在矛盾中得到发展。
从卫斯理系列小说的时间上看,该篇是第一次正面提到文明的进步是因人类的劣行。以往的小说基本上都是鄙视人的残忍可怕,羡慕外星文明的纯洁。
这篇小说叫《黄金故事》,自然是表现人在金钱诱惑下的丑态,扩展开来,就是人类在利益驱使下的丑态,这是一种本质。作者也不清:这到底算是正常的还是变态的。当然,故事不能枯燥,于是其间还包括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爱情是神圣的。我自然还不清楚这是一句真理,或者只是某些人一厢情愿的想法与追求。白素认为爱情可以超越物质什么的,而卫斯理则和我的想法有些一致:一切的基础首先是物质的。
再说一点关于该篇小说的,文中有两处地方,很明显是悬念:一是卫斯理打哈欠突然没听到的话;二是白老大欲说而突然被车声打回去的话。后者后来很快就有了结论,而前者直到该篇小说结束也没有再提,是不是为卫斯理以后的小说作伏笔,现在自是无可知道。
《黄金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金沙江。在《千字文》中就有提到“金生丽水”,这个丽水就是指的金沙江。本人于20xx年5月到过丽江香格里拉那一带,远眺了玉龙雪山,也远看了金沙江,感受了长江第一湾。身临其境中彻底鄙弃了看到“金生丽水”后产生的淘金想法,看了《黄金故事》后,想想当初的想法,只觉更加荒诞不经。
很喜欢倪匡先生的卫斯理系列小说。尽管《卫斯理》属于科幻类小说,但是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倪匡先生将自己对人性、友情、爱情、科技、环境、生命意义等问题的探索融入小说中以引起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其中一篇名为《玩具》的小说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和人生存价值的思考。
《玩具》讲述了卫斯理通过逆转装置到了未来的太阳能时代成为机器人玩具的历险过程。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对电脑的高度依赖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人们不愿意学习任何知识,而是一味的依赖电脑,最终造成太阳能时代机器人成为世界主宰的局面,而那时的人类在恶劣的环境中几乎灭绝,残存的少部分人不幸成为了机器人的玩具。这些人被安排在宽敞舒适的.房子中居住,每日有丰盛的食物送来,还有美丽的异性作为配偶……这情形和贵妇人养宠物差不多。而可悲的是人甘心沦为玩具,事实上人也无法逃脱机器人的摆布,因为那时的环境已无法让人活下去。主人公卫斯理历经艰险,九死一生终于回到了他原来所处的时代。然而与具有同样经历的陶格夫妇的一番对话使他明白他仍没有逃出玩具的命运。所谓逃亡不过是机器人玩玩具的另一种花样罢了。
小说中提到人是机器人的玩具,可是没有机器人,人还是玩具。“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种种式式的社会道德,求生的本能和欲望,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负担,犹如一重又一重的桎梏,加在每一个人的头上,而人们还努力使桎梏变得更多!人们早已是奴隶和玩具,每一个人都是另一些人的玩具,为另一些人活着,不是为自己活着,没有一个人有自由,没有一个人可以自由自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不顾及种种的牵制,自由,早就消失了!”此时陶格先生愤怒的话语不仅震撼了卫斯理,同样也震撼了我。我想这时期的倪匡先生是有些迷茫的吧。小说中体现了对人世的无奈、悲观和绝望。可是不管怎样生活仍在继续,在卫斯理大醉一场后,陶格夫妇早已不见,他还是继续原来的生活,一切犹如做了一场噩梦。
小说结尾写道:每一个人,都是其他人的玩具。或许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是命运的玩具!命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存在,和那种“小机器人”差不多。命运在玩弄着人,人好像也很甘心被它玩弄,一旦人不甘心被命运玩弄了,他会有甚么结果?其实,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根本没有人可以摆脱命运的玩弄!人,根本就是玩具!对此我是很不以为然的,什么是命运呢?命运存在吗?的确人活在世上有许许多多的束缚,可是没有束缚的话,怎能证明人是实实在在地活着呢?没有线牵扯的风筝还能飞上天吗?
我们追求美味的食物、舒适的居所、美丽的配偶……这些都是物质追求,其实算是精神追求。这些美好的事物都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快感,从而让人得到满足;在事业上的不断追求,达到成功后的成就感也是一样的,所以即使有这么多的束缚又何妨呢。倘若没有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岂不是人人都可以抢银行了。如果人和机器人一样,不需要呼吸,不需要吃饭,什么也不需要的话,那么人在呼吸清新空气的顺畅感,大快朵颐后的饱足感自然也无法体会到了。更何况连吃饭这种原始动力都没有了,那么人活着又为了什么呢?什么也不要的话,存在感从和而来呢?尽管人在体能上不如机器人,可是人毕竟是人,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当然人活着不只是为了吃饭,追求金钱美女也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人醉心于艺术,有人致力于科研,有人喜欢医学……只要我们活着就会有束缚,而这些束缚就相当于游戏的规则,使人生这场游戏更出彩!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680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