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糖内容读后感精选100条-读后感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
中国童话读后感篇一
大家一定都知道著名的作家--黄蓓佳吧!我最喜欢看黄蓓佳写的《中国童话》了!
《中国童话》主要讲述了我国从古代流传到今天的几个典型的民间故事,例如牛郎织女,海力布的故事,大家小时侯都听妈妈或奶奶们讲过吧,这本书将民间故事用文字和插图展现出来,让我大饱眼福。
读了《牛郎织女》,我知道了人长大了应该学会独立,不能一直依赖父母,让父母省省心,别太累了;读了《小渔夫和公主》,我懂得了我们要勤劳刻苦,凭着父母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来享福,最终肯定一事无成;读了《碧玉蝈蝈》,我明白了人不能仗着自己有钱就可以殴打他人,要人人平等,否则是不会有好下场的;读了《猎人海力布》我认识到了我们小孩长大了要成为一个帮助别人、为别人着想的人。
这些故事中,令我难以忘怀的是《美丽的壮锦》这个故事。《美丽的壮锦》主要写了壮族的一个阿妈靠织布养活三个儿子,有一年过年了,阿妈用一年所有存下来的钱买了一幅如同仙境一般的画。阿妈日日夜夜地织着这幅壮锦,......一年过去了,阿妈眼睛熏烂了,背也驼了,终于完成这幅美丽的壮锦。突然一阵狂风刮过,美丽的壮锦飞去了东方,三个儿子都去找了,但阿大阿二都拿了一盒金子去城里玩了,而阿三却上火焰山,下冰冻海,历尽千辛万苦找回了壮锦。当阿妈把美丽的壮锦铺在阳光下时,壮锦上的美景全都变成了真的,阿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个故事令我深有感触的是:阿妈为了梦想日以继夜地工作着,阿三为了阿妈能上两次火焰山,下两次冰冻海,还不受金钱的诱惑,最终才有了幸福的生活。要想得到,就必须付出。这本书里还有着更优美的词句等着你们去欣赏,去发现......
《中国童话》是一本令人读了一个故事就想继续往下读的书,从书中一个个故事中可以感受到我国丰厚的文化内涵。小朋友们,你也快来读一读吧!
中国童话读后感篇二
黄蓓佳老师坦言她写《中国童话》,是受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影响。卡尔维诺曾整理本国以各种语言流传的民间故事,写了部 《意大利童话》。把散乱的民间故事整理起来,无论是谁,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绝不缺乏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和神话,中国人从来都 不缺乏浪漫精神。散乱在民间的故事经过数千年的心口相传,可能会变形,但它们的生命力、它们的艺术魅力是经过数千年来丰富和见证的。敢问哪位国人没受过民 间神话传说的影响呢?但中国散乱的民间传说确实需要一个优秀的人来整理一下。
黄蓓佳老师希望给孩子们“一次华美的阅读享受”,希望以“饱满和浓烈的文字,引领他们走进民族的历史,走进人类在童真稚拙 的年代想象出来的天地,同时也领略到中国的汉文字之美。”通部书读下来,总体感觉基本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但总还有个另外的感觉:不够简洁明快,有些情节过 于拖沓,有些故事枝蔓偏多,有些时候还有点前后矛盾。清代的戏剧家李渔在阐述他的戏剧创作理论时,曾着重提出要“立主脑”、“减头绪”,就是要突出主要故 事情节,减少枝蔓。特别是要把这些故事冠以“童话”之名介绍给少年儿童朋友,更应该注意这一点。儿童识字少,读书慢,要让他们一直以饱满的热情读那些可能 他们已经熟悉的故事,并不是文字美就可以做到的。
民间故事心口相传的特点,注定每个故事必然“版本”众多,故事情节雷同。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母题就是“大哥二哥心肠不 好,欺负小弟,小弟心肠好,最后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有时大哥二哥和小弟又换成大姐二姐和小妹,或者是哥嫂一起欺负小弟。有时几个母题又揉和在一起。这 无疑加大了整理改编的力度。我想之所以会让我有“不够简洁明快”的感觉,跟这个有很大的关系,作者可能很想兼顾几种版本或几种情节,反而造成篇章的臃肿。 厚厚的一本书,原本可以放好多美丽的中国童话。
卡尔维诺很英明地注意了这一点,《意大利童话》我选了部分来读,很吸引人,简练,精彩。
作者介绍
黄蓓佳,女,1955年6月27日生于江苏如皋市,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干部,省作协理事、副主席,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专业作家。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代表作品:《夜夜狂欢》《午夜鸡尾酒》《何处归程》《世纪恋情》及《含羞草》等。
成就荣誉
儿童长篇小说《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分别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全国优秀少儿图书奖、冰心图书奖等奖项。
《心声》是当代女作家黄蓓佳的作品。小说写一位与凡卡有着相似命运的小男孩--李京京,希望在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凡卡》,但遭到老师拒绝,最后,他终于如愿以偿朗读了课文,并且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师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该故事揭示了社会生活和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小说以其深沉的思想内涵,凄楚的人物形象,纤丽的情节叙述和令人伤感的语言表达,感染着读者,使人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闪光的一面,只在于它是否被他人注意。小说思想独特,被选入《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儿童文学集》 。
《心声》已被选入语文出版社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12课。
《作文上的红双圈》已被选为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中的第五课。
我每每在电脑桌旁放上一小袋芝麻糖,边听音乐边咬糖,那惬意的感觉便散布了全身。在我年少而朦胧的脑海里,外婆就是拿着芝麻糖,哼着那不知名的乡村小歌,搂着哄着我入睡的。
芝麻糖甜甜的,带着一种淡淡的诱人香味,咬起来嘣嘎地响,在我的眼中它算得上是类似薯片的休闲食品。妈妈和外婆也很喜欢吃黑芝麻糖,这是我早就知道的,但我却不知,外婆和妈妈的脑海里,这种糖在她们的童年是遥远的
午后,窗外杨柳轻摆,我和妈妈面对面坐在沙发上,听她讲述关于她童年芝麻糖的故事。“那时候哪有糖吃。”妈妈感叹道,“和现在真是没法比,我第一次吃芝麻糖还是学校里老师掏钱买来给同学吃的呢。五六块芝麻糖,班里二三十个人分,每个人就只有一小块,即使这样,有几个条件差的同学也只掰一点碎末,剩下的包起来回家吃。”“那能尝出味儿吗?”我小声的嘀咕道,但还是被妈妈听见了,她微微皱了皱眉说:“哪能像你一样,能吃饱就已经不错了,饿肚子是家常便饭。”妈妈似乎是想起了什么,又说道:“对了,我记得只有学校旁边才有一家小店偶尔会卖芝麻糖,老师说他就是那儿买的。不过大家没钱,只能向老板娘讨点剩下的小碎块。要知道在我小时候,芝麻糖算得上是奢侈品。”听了妈妈的话,我不禁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年代了。“呦,两个人干嘛呢?”外婆一脸笑意地向我们走来。“妈,没事儿,这孩子,让我讲故事听。”妈妈应和着。外婆弯腰坐下,和我们一块儿闲聊起来。过了一会儿,她又站起身来:“不说了,有空我来给你们讲讲。”“好啊。”我在心里有些许期待,外婆和芝麻糖又有怎样的渊源呢?
她和我们第二次聊天已是傍晚了,太阳被薄云遮住,留下淡淡的金色余晖。坐在沙发上的外婆,欲言又止,又不知为何深深叹了两口气。过了一会儿,她说出了一句令我俩震惊的话:“我小时候连芝麻糖都没见过哩。”“不会吧。”我觉得不可思议,又看向妈妈,但虽是在贫困时代长大的她似乎也不可避免的带着些小小的吃惊。“能读到书已经是很不错了,学校也没几家,大部分读的是……是……”“私塾?”“对。”“我呀是长大后才偶然看见这糖的,不过也没舍得买,因为没多少钱。后来赚钱了才买过吃了一回,但马上就心疼了,也就很少吃了。”听了这番话,我陷入了沉思,一直心情不错的妈妈也沉默不语。我们都没有想到外婆小时候的生活条件竟然是这样贫困,虽然在听妈妈讲后已经对外婆的话有了心理准备,但还是感到说不出的心酸。对比自己平时的行为,我有些惭愧,但我又为自己感到幸福。
外婆,妈妈,我,三个人,三段记忆。我从未想到,自己会从芝麻糖里了解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过年的时候我到异地去做客,正巧碰上路边有个小摊上正在炒芝麻糖,香极了,味道很纯正。我准备买上半斤尝尝。“买半斤芝麻糖。”我叫道。“只有这一点了,行吗?”老板娘为难的看向我,她说的话有着浓厚的乡音。犹豫了一会儿后我说道:“好吧。”她似乎也挺失望的。和大部分炒货一样,芝麻糖总是刚做好时味道最好,所以一买好我就拿上了一块咬了下去。“咔”一声,浓浓的酥香在嘴里蔓延开来,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我想起了什么,问道:“明天还卖吗?”“啊,明天不卖了。”老板娘笑着说。我很疑惑,因为很明显她是长期在这里摆摊的`。“嘿,家里新开了间店铺,瞧,就在前不远的大街上,你过几天可以到哪儿买。”说这话的时候她脸上明显带着笑意。不知为何我也有些开心,新农村的政策让工作本没有保障的劳动人民也开起了自己的店,做起了小生意。
看着桌上一颗芝麻糖,仿佛能让我想象出妈妈和外婆童年时的艰辛。60余年,芝麻糖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六十周年,在妈妈眼中奢侈的,在外婆眼中可望不可即的芝麻糖成为了人人都买得起的一种炒货,不再是从大锅子里出生,而是从专业的机器里被运送到各地。六十年的岁月,一个甲子的逝去。经历了这六十年的外婆常情不自禁跟我感慨道:“中国这六十年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1] 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下面是童眸
读《童眸》有感1
《童眸》这本书记载了四个故事,虽然只有四个故事,但文章很长。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芝麻糖。故事写了白毛、朵儿、马小五、细妹、大丫头、二丫头、卫南、卫北、丁蛋儿等人。他们都善良、勇敢、勤奋、厚道的心灵。他们一起在那积淀久远的仁字巷里过着清寒的童年生活,然而在这些孩子中,就有人没有读完书。这些没有读完书的人却和他们的父母经历了辽阔的社会的洗礼,正如文章中的马小五为了帮细妹卖芝麻糖,却遭人打。白毛一出生,全身都是白的,他走在小路上,有些人会吓一跳,有些人会嘲笑他。大丫头本来很漂亮,可是陈老太一心情不好就会拿她出气,结果大丫头被打出来羊角风。她变得越来越丑,越来越蠢。二丫头因为在河边看见大丫头拿萝卜,脚一滑,淹死在河里了。在文章的最后一篇,白毛搬家了,二丫头死了,马小五和细妹去了上海,连闻庆来也不打声招呼就消失了。小孩子总会长大,大人总会变老。可是有谁能知道,朵儿小小的脑袋里,藏着多少对于往昔的怀念,和对于未来的恐惧。岁月永远都是像流水,要不停歇地带走过往。在这里我希望大家看看《童眸》这本书,也希望大家长大以后,都不要忘记童年的快乐。
读《童眸》有感2
一提到童年,我们想到的大都是无忧无虑、欢快无比的日子。可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很多人的童年并不是那么的美好,它充满着贫穷、忧伤、无助和痛苦。《童眸》是我读到的第一本黄蓓佳女士创作的儿童小说,便被她那独特的视角所描绘的另类童年故事所深深地吸引。
书中述的是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苏中小镇一个名叫“仁字巷”里的一群孩子的'童年故事。作品中的白毛、朵儿、马小五、弯弯、大丫头、二丫头等,在那积淀久远的“仁字巷”里过着清寒的童年生活,时光永是向前,他们也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经历的人和事,经过社会生活的洗礼,慢慢的长大。读《童眸》就像在重温自己的童年时光。那时候,没有种类繁多的玩具,孩子们只能聚在一起说故事、变卖草、跳房子……这些经典游戏在作者的笔下,穿越时空,与我们再度重逢,倍感温暖。
书中最令人感动的是作者对白毛、大丫头、闻庆来这些身体有缺陷的弱势儿童的关注。作者通过朵儿这一生性温柔善良的十岁女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加上大量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写出了这些弱势儿童痛苦的生活现状,尤其是把身体上的残疾带来的心灵上的折磨描写的淋漓尽致。《灰兔》是我读到的第一本关于描写白化病这一罕见疾病的小说,白毛的自闭以及周围人对白毛的冷落读来都让人心酸不已。尤其是白毛那绝望而又尖锐的呐喊“我恨你们!我就是恨!恨全世界的人!”这一声呐喊,是对冷漠世界的一种控诉,也是对照进生活里的那一缕阳光、一丝温暖的倾诉。那一缕温暖、一缕阳光就是弯弯、好婆、朵儿以及学校的老师对白毛的关心,我们也愿这一缕阳光能够照耀白毛以后的人生之路。《大丫和二丫》更是一个让人唏嘘不已的故事。年仅十三岁的心灵手巧、自尊要强的二丫因为患羊角风的姐姐发病后的丑态百出和对原本已经贫困不堪的家庭带来的拖累,时常对大丫恶言恶语甚至萌生过把姐姐推下河去淹死的念头,但在姐姐嫁人遭受毒打、关押之时,小小年纪却能挺身而出救姐姐于危难之中,独自供养姐姐,最后为救落水的姐姐溺水而亡。我们随着作者的文字,时而为二丫的尖酸刻薄、自私自利愤恨不已,时而又为她小小年纪所承受的压力和委屈而心疼落泪。二丫头走了,带着一个年轻女孩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带着对姐姐的牵挂与责任,悄无声息的离开。愿天堂没有疾病,没有贫穷……
《童眸》让孩子们读到了不一样的童年故事,同时也呼吁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关注残疾儿童的身心发展问题,让世界对他们多一份关爱,多一份包容,多一份鼓励。《童眸》虽是一部儿童小说,却也道出了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贫穷疾病状态下的人生百态,通过感人至深的故事发人深省。让孩子们通过《童眸》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学会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积极勇敢地迎接生活中的每一天。
《童眸》读后感3
童年童真童趣,总能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童眸》里的孩子们的童年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他们的童年吧。
《童眸》里的孩子们性格特点也各不相同:善良的朵儿、心灵手巧的细妹、性格孤僻的白毛、暴力的马小五……
这本书中共有四个感人的故事:灰兔、大丫和二丫、芝麻糖、高门儿楼。这几个故事当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芝麻糖。因为这个故事既写出了细妹的心灵手巧,更写出了细妹对妈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芝麻糖的甜是不寻常的甜,更是细妹和妈妈之间爱的甜蜜蜜。这个故事令我非常感动,平时都是妈妈在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可是这几天妈妈生病了,发烧好几天了,嗓子疼得水都难以下咽,我真的很心疼。给妈妈倒水,按摩,尽量不去吵到她,让她好好休息。互相体谅、互相关心和照顾,这就是亲人之间的爱的体现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691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