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尼采孩子和结婚读后感汇编96条-读后感

《尼采》的读后感1

尼采(1844-1900),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他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的生命已经俨然站立在二十世纪的地平线上;而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尼采是最不能忽略的人物,同时也是最富有争议的人物之一。由于观点与立场的不同,人们对其毁誉不一,对他的思想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不仅如此,尼采的思想由于采取了独特、强劲、充满隐喻和矛盾,甚至是“疯癫”的独白形式,因此常常遭到误解,以至于波达赫说,“尼采的生平和著作是近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受到最严重曲解的现象”。

笔者认为,凡是那些对尼采思想的褒扬抑或是极力的批判,都可以不加理会。作为一名读者,最重要的是你从其中汲取到了什么。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尼采,你只需要你心中的尼采。

在读了丹尼尔的《尼采传——一个特立独行者的一生》与尼采的《瞧,这个人》、《快乐的智慧》、《偶像的黄昏》、《善恶的彼岸》、《人性的、太人性的》、《查拉图斯特如是说》等著作后,我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重估一切价值体系。

尼采说,“人们既不相信我的话,也不了解我,这是一个事实,这个事业将我事业的伟大性和我同时代的渺小性之间的悬殊,明白地表现出来了。”于是他便允诺去完成最后一件事——“改良”人类。正如他所说的“我没有建立新的偶像,我只希望旧的偶像们了解所谓赋有人类双脚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打倒偶像非常接近我的工作,打倒偶像然后对一切价值体系重新评估。”

对一切价值体系重新进行评估,这是对现代性与一切业已存在并且牢不可破的社会意念、价值体系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扫、批判和颠覆。这场重估运动成了尼采思想和“文明”之间的针锋相对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战争。瞧,这个叫尼采的人,这个离经叛道者正在试图摧毁一切清规戒律。

这似乎是一种极端性的反抗,用自身的自由思想对抗社会意志。尼采抛弃了那令其不屑的过往的历史,理智也被随之摈弃,取而代之的.是意志的抗争,尼采打算用狂热、敏锐和梦幻般的目光将旧的道德体系杀死在那温床之上,当然,他的双手也是强硬而熟练的,几乎被他自己赋予了颠倒乾坤的本领,那么,对一切价值体系进行重新评估立马便变得必要而且是可行的。

然而,重估一切价值体系是对是错呢?正如我们看见的一样,但凡存在的并非是完全合理而正确的,业已存在的旧的价值体系在某种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个体的自由发展;存在着的一切表象都是值得审视并依靠自己进行甄别。笔者认为,对一切价值进行重新评估,是每个个体的权利,也是个体在人生路途中的义务,因为只有如此,一个人才不至于在俗世中迷失掉了自我与灵魂。

《尼采》的读后感2

自从一个二十三岁的年轻人卡米耶德兰穆以一个果敢的手势打破了巴士底狱,自从那个像男孩般瘦弱的律师罗伯斯比尔让国王和教皇在他的法令飓风前颤抖,自从矮个子少尉波拿巴拿破仑凭一把宝剑任意修改欧洲疆界,眼望星空,历史冲过新世纪门槛。

正当十八世纪的伟人们都在弥留之时,毁灭也对那些刚刚跨进十九世纪门槛的诗人、精神斗士、解放心灵者举起了屠刀,从未有过如此不屈的鲜血浸渍神的圣坛。

这个偷听并打破诸神谎言的预言家,善妒的诸神没有杀死他,却使他处于无穷无尽的混沌梦境中,他的唇依然能开启,他衰弱的身体还能感受日耳曼民族的土地,他的目光还能无神地飞掠出窗外,却再也不能从抽动的嘴角冒出波浪般沉重而激情的思想。

英雄的风景中没有天空,宏大的演出中没有观众,只有众人的缄默在寂静中颤抖。

宽阔的前额刻满了沉思的皱纹,深深的眼眶下闪烁着鹰的敏锐,皮肤紧绷的脸上凝聚着超人的意志,残暴的罗马勇士般的髭须悲壮地盖住严肃的下颔,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博兰登堡上手握缰绳、持着锋利权杖的女神。

这个受尽折磨的人充满感激地用他伟大的颂歌感谢磨难,因为它使生活于他不是一种习惯,而是一种更新,一种发现,充满意义。所有认识来自痛苦,病痛永远使我们追问根源,而快乐倾向于迟钝、无知的满足,在痛苦的面前,心灵的土壤被开垦了,有了耕种的空间。

他陶醉于短暂的健康之中,他觉得健康应当是世界的意义,生活的目的,大地的尺度,一切价值的标准,现在他以高涨的激情,热烈的颂歌,生命的色彩高高挥舞着权力意志的旗帜,语言带着原始的力量从他话语的每个毛孔中流淌出来。

不论是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还是其他哲学家,都从未有震撼人心的感觉,他如横扫的风暴,充满急剧的掉头,撒下对于伪善、教堂僧人、艺术谎言、爱国空话以及任何一种使人丧失良心的麻醉品,因此他的认识就像激越的血液,颤抖的神经,堆积成一部充满激情的心灵史。

诚实,纯洁,这是我对尼采的评价,这个反道德的人身上积聚了如此优秀的品质,不能不使人惊讶。人们平时作为精神生活酵素来冷静地感受自己所成为的美德,这是穷人的美德,是乞求的象征,是奴隶的烙印,是冷漠甚至惰性的魔鬼——阴暗的幽灵,在尼采身上却像音乐给予人一种享受,他对于真实的热爱,壮丽的超越,雄浑的行板上升为壮阔的庄严。对于他来说,强度意味着一切,内容并无意义,对于他能去考察的地方也必须想去看,而绝不可出自一种多愁善感的宽容、胆怯,而顾左右,言其他。尼采作为哲学家,就像艺术家一样不寻求结果,不追寻那凝固在大理石上僵死的定局,他只有形而上的风格,一种道德上的人的风格,并且保持着成为真实和保持真实的强烈意志。

他的伟大不在于建立了一种体系,而只是给出了一种气氛,一种自由、强健的空气。大自然在向更高形式进发时,否定自身,从而表现为地震,海啸,暴风,每个时代也同样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力来反抗共同性和道德的腐朽。

重要的是永远具有活力,而不是永远活着,所有他反叛过的都似乎在那独一无二的形象中找到了情感的深度,生命的广度。

《查拉图斯特拉》读后感1

《战斗与战士》这一节,是阐述尼采有关人类生存方式的一节,只要听过希特勒演讲的人在这一节当中都要找到一些希特勒思想的影子,在这一节中,尼采认为生存的意义在于战斗,在于胜利,在于进步。“迈向超人的道路,参与克服(超越)自我的战斗的战士,乃是查拉图斯特拉的战友”可见,尼采认为人必须不断的进步,直到诞生出“超人”,“你们应当做这样的人,眼睛总是在搜寻一个敌手——搜寻你们的敌手。你们当中有些人,眼睛一看,就露出憎恨。”“你们应当搜寻你们的敌手,你们应当进行战斗,为你们的思想战斗!如果你们的思想失败了,你们的思想的诚实还应当高呼胜利!”“我劝你们不要工作,而去斗争。我劝你们别追求和平,而追求胜利。你们的工作就是斗争,你们的和平就是一种胜利。”“你们说,正当的理由甚至可使战斗神圣化?我告诉你们:是正当的战斗是任何理由神圣化。”这些荡气回肠的语句教导人们不要屈从生活,而应该面对生活的压力而勇敢斗争,想现实发出挑战,使自己迈向更完善的境界。

有人说这是一种法西斯,有人说这已被时代所淘汰,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并不是尼采的学说不合适这个时代,而是这个时代还没有准备好迎接尼采的学说!难道不是吗?生而为人,努力完善自己有什么错误?不满现状,就努力抗争!在我们的身边,我看过有很多人抱怨现状,抱怨这个社会如何不公。我只能说:“这些软弱无耻的臭虫!”他们并不是真的对社会的不公不满,只是因为不公的得益方不是他们!只因为他们得不到好处!对现状感到不满,却只会在一旁说风凉话的根本无济于事!他们一方面对自己的收益感到不满,一方面又没有勇气去抗争,这就叫做“软弱无耻”!他们对尼采的学说一笑而过,“这不适合时代”,他们是这么说的。而我只对他们感到羞耻。

《孩子和结婚》这一节是尼采的婚姻观,这一节常常为人所纠病,而对我却又豁然开朗之感。“你不应当单单把你的种传下去,而要让你传的种高于你!在这一方面,结婚的花园对你大有裨益!”“结婚,我指的是:两个人的意志,就是要创造一个胜于他们自己的后代。作为这种意志的愿望者,彼此互相尊敬,我称之为结婚。”“确实,当一个圣人和一只雌鹅结婚配对时,我愿大地震得抽搐;有一个男人,他像英雄一样出去追求真理,最后却获得一个小小的化装的假象。他称之为他的结婚;另一个男人,对交际很冷淡,选择对象很挑剔,可是一下子就永远破坏掉他的交友关系:他把这叫做他的结婚;第三个男人找了一个具有各种天使美德的婢女。可是他一下子变成一个妻子的婢女,而现在,他需要让他自己也变成天使。”

这一节尼采奋力驳斥世人一般认为的婚姻,在我们眼中,婚姻到底是什么呢?是真爱的结晶?是安定的家庭生活?是女性的依靠?尼采给予了现实狠狠的打击。结婚的意义在于诞生出比自己更优秀的后代!这样不断的使人类进步!为什么爱别人就要他或她结婚?爱情本来就是人类之间无聊的幻想,退一万步讲,即使爱情值得人们追求,爱情与婚姻,应当是分开的!因为爱情不能产生后代,而婚姻能!如果爱情的要求就是爱另一个人,那么通过婚姻诞生出更优秀的后代,不就是对全体人类的进步负责吗?不就是对全体人类的热爱吗?有人说仅仅为了后代的婚姻是野兽的婚姻,我认为此言差矣,野兽仅仅是为了繁殖而繁殖,而人类却可以为了进步而繁殖,我认为这对人类的进步是具有非凡意义的,因为按照传统的进化手段已经无法对人类起作用,如果人类也不审视自身,通过优生产出更优秀的人类,那么人类在进化的路途上将停滞不前。

《查拉图斯特拉》读后感2

有些人读书不求甚解,走马观花,这也是一种境界,不是吗——莫雅平

这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中的一句话,用的是反问句,多少有些无奈,讥诮,惋惜,知音难觅的愁绪。我之所以重视它,在我看来,我看到了,而且我刚好应该算作是他所指的这类人,多少不是让这个讽刺意味的话更深刻了点。

对于黄明嘉的这个译文,实话说,我真的读懂的不是很多。对于西方哲学,我一直持有的是有一种崇尚敬畏的心态,要说曾经给到我冲击的作品,那还是高中时代看过的《博尔赫斯》,这本书我也没看懂多少,但是里面有些话,到现在还印在脑海里,我也一直带着这本书,偶尔闲暇我都会看。只是从广州来上海后,这本书借给一位同样喜欢西方哲学的朋友,我还没有去拿回来。

也正因为莫雅平的这句话,触动了我,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真正的不求甚解是不注重细节,而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个人要求读懂的.层次不能相同,但一定要在你的思想境界水平上理解,而后让你的思想水平能上一个台阶,我是这样理解读懂一本书的。

我句句锱铢的读了每一部分,对于每个小的篇章我还清晨大声的朗诵一遍,我以一个演讲者的口气,主人翁的口气和心态去感悟。目前为止读了三分之一。

一本好书对成长总是有好处的,我很欣赏的是尼采的三种精神:独立思想,批判思想,开创思想!层层递进,一个比一个境界高,处身立世,不就是需要经历这些思想的蜕变吗。尼采还用了三种形象的寓意代表物展示这三种思想境界:骆驼,狮子,婴儿。

哲学家是心理学家也是预言家,他的思想毫无疆界,随时可以驰骋万里,而同样他们所想到的都是一般常人难以想到的。我一直在思考这三种思想的境界是怎样的,能理解这三种精神,但是生活中我该如何应用却并非容易。

《查拉图斯特拉》读后感3

原来只知道尼采是一位哲学家,后来学了鲁迅的《拿来主义》,里面有一句“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想给予,不想获得”,因此对尼采算是多了一点儿了解。虽然鲁迅的原话中还有一句说他(尼采)终是疯了。但我唯独对前面部分记得深刻。借由这句话,很早的时候,在我的思想感知中尼采就是神人般的存在,因为一般人不敢自诩太阳。正好此次推荐书单中有尼采的著作,便找来一读,见识见识这位太阳一般存在的人物能有怎样超凡脱俗的论点。

尼采的确不一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序言中,查拉图斯特拉就对圣者宣称“上帝已死”。在当今这个言论自由、思想多元化的社会,这样的论断也许不值一提,但在当时盛行基督教的西方国家,这绝对惊世骇俗。在宣称“上帝已死”后,他向世人宣讲怎样做一个超人。在尼采的观点中,“超人”就是要“超越自我”,要发挥自己的无限潜能来提升自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尼采通过查拉图斯特拉之口说:“超人必定是大地的意思”。我认为,“大地”应该是指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他摒弃了基督教关于上帝、天国之理想之类的超尘世观念,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说:“可能你所能遇到的最坏的敌人总是你自己。”由此可见,他希望世人都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去努力超越现在的自己,不断地让自己进步,而非信奉上帝能派来诺亚方舟拯救你我,改变命运。他还说:“你必须想要把你在你自己的火里烧死:如果你不先烧成灰,你怎能希望成为新人!”对此,我的理解是:在自我完善的路上,我们要破斧成舟,要置之死地而后生,要竭尽全力,并且这种动力和决心都来自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成为“超人”。而我们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人是必须要被超越的一种东西”。

我很喜欢他说的“人类之所以伟大,正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终点;人类之所以可爱,正在于他是一个跨越的过程与完成。”正因为人生是个不断前进的活动过程,在这前进的过程中人的存在如“千百桥梁与阶梯,投向未来”,有无数的可能。那些杰出的、超人的必定是经过艰辛无比的考验走过来的,而一个人的价值就在于体验,在于过程,在于从自我到超越自我的过程。在这本书里,尼采用他的“超人哲学”回答了我们“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给我注入了无尽的行动力量和永恒的坚定决心。

看完整篇文章,不见一丝风的午后显得更加的闷热,尼采---鞭影下的尼采 的

如今通过这篇将近两万八千字的文章,颠覆了所有对尼采的印象,如果之前的那个也算的话。尼采的生平并不是这篇文章叙述的重点,而与莎乐美短短七个月的爱恋以及由此引发出来的段落却是文中最令人唏嘘与不解的地方。如果算上尼采的铁哥们、德国另一著名哲学家雷波,借用时下最流行的说法,这简直就是一段不折不扣的三角虐恋。可惜无论是尼采还是雷波都不是莎乐美的男一号。真是让我等看官读得心酸觉得心碎。

文章的开头,在压抑的氛围中描述了尼采在都林的大街上,护住一只被鞭打的老马,被认为狂人正式发狂的标志。尼采的一生,似乎都不是那么的顺利,离经叛道似乎是最贴切的形容词,和许多一样离经叛道的天才一样,尼采承受了由此带来的各种折磨和苦痛。深究所学——发现问题——提出见解——不被理解——生活困顿同时精神崩溃——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中度此余生。恍惚之间,我觉得这些桥段有些熟悉,梵高?纳什?我在想,是不是名人受苦的模式都差不多呢?当然梵高更惨一点,因为这个过程他老是自虐,纳什幸运一点,因为他最终清醒。

也许天才的痛苦要远比常人来得深刻,特别是来自于事业和爱情上的。天才得为自己成为天才的过程付出代价。而且天才的标准从来和常人的就不一样,天才的事业是突破,因为突破就必须与原有的桎梏做斗争,越腐朽的原有就有越坚固的桎梏,一己之力难以突破所以遍体鳞伤。天才的爱情是独一无二的。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而且正常情况下,英雄遇到的美人都不是普通的美人,什么才貌双全色艺双全都是基本要求,通常能让英雄发狂的都是无数男人趋之若鹜的聪明绝顶的极品尤物,况且没有人规定英雄一定在桃花路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读后感《尼采---鞭影下的尼采 的读后感》。至少莎乐美就是尼采攻不下的那个堡垒。而且莎乐美从开始到结束都没有把尼采当能恋人来发展,世上最最遗憾的事情莫过于你找到了一个和你一样高度的既可以做知己又可以做恋人的那么一个她,而她却不愿意扮演任何一个角色。在欧洲可没有“发乎情止乎礼”这种说法,所以尼采毫无收敛的投入让痛苦来得理所应当。

本来就是,普通人错过了小A,可能会遇到或更漂亮小B或更有才小C或更有钱小D更爱自己的小E。可是天才错过了他心中的独一,可能就真的无二了。天才成为情种,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而且失业失恋失去健康的三失去中年老男人天才让我们花痴多心痛啊!

如果你是忠实的尼采粉丝,并牢记“美人在怀时,第一个要小心的,是你的铁哥们儿” 雷波一定是你唾弃的.对象,这人真坏,还哲学家呢,不知道朋友妻不可欺就算了,还装忍者神龟,还两面三刀,实在是可恶至极。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讲,雷波对莎乐美的爱并不亚于尼采,如果不是深爱,怎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做忍者神龟呢?这份隐忍实属不易,况且在尼采正式宣布和莎乐美结束后的若干年中,确切的说是四年中,雷波向莎乐美求婚的频率是一周一次。一周一次……(从不滥用省略号的我,此时只想用省略号表示我的惊异和无语)。

这种越挫越勇的精神实在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典范。可惜莎乐美还是嫁给了另外一个男人。虽然这个男人以自残方式威逼,并且答应了极为苛刻条件,开始了一段长达四十四年的无性婚姻。但订婚当日雷波的离去还是宣告了他求爱的最终失败。精诚所至,金石不一定为开,我一下子想到了另外一个名人——金岳霖。为林徽因终身不娶的金岳霖,凡夫俗子之一的我用凡人之心度金岳霖之腹,坚持做梁思成和林徽因的邻居,难道真的甘之如饴吗。我只觉得雷波离开的时候背影一定很落寞。这位哲学家后来改行做了医生,为穷人治病,的精神还是令人敬佩的。严重失恋后一不自残二不伤人反而悬壶济世普度众生,这样的男人实属难得。

其实我一直不知道尼采和希特勒有那么紧密的关系,毕竟借由种族主义发起的法西斯战争是在尼采趋势30多年之后开始的,可是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尼采的妹妹伊莉莎白自我为是的扭曲尼采精神并发扬广大,让尼采某种程度上担负了那么多的误解和污名。好吧,如果尼采那时尚且在世尚且清醒,对于这种被利用行为又会发表什么样旷世惊俗的言论呢?

尼采真是很可怜哎,虽然我是仰视他的芸芸众生之一,但我真的很同情他。写到这我已经口干舌燥,同时贵的双膝麻木。尼采怎么会知道,他去世后的111年后,有一个因为烫伤养病才得以浅浅了解他生平的女孩,会忍着酸痛痒痛和胀痛贵了一个多小时写下自己的感悟呢?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698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