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书的读后感集合80句-读后感
(一)萧红作品
读过的第一部萧红的作品是她的《呼兰河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呼兰河边的故事。通篇文字透着一种洗尽铅华的平淡,又因为在写作过程中融入了诗歌的特点,使整部作品更具艺术的魅力。被誉为诗化小说。在那些看似寻常的文字下,隐藏着女作家对生命独特的感悟和体认。有人评价这是一部不会随岁月老去、永远年轻的作品。
最近只偶尔翻过些散文,想写写看过《蹲在洋车上》、《失眠之夜》和《同命运的小鱼》后的感想。
萧红是那种以全身心投入写作的女性,文字便是她灵魂的自传。在她的作品里,看不到炫耀、卖弄、制造的成分。有的是一种与大地相连的美好品性。创作的素材也大多来源于她的真实生活体验。
《蹲在洋车上》讲述的是一个童年的故事。作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对儿时的生活流露出一种牧歌式的情调。
“我眼看着那个驴子飘飘地不见了!我的心魂也被引了去。等我离开窗子,祖母的斗篷已经脱在炕的中央,她嘴里叨叨地讲着街上所见的新闻。可是我没有留心听,就是给我吃什么糖果之类,我也不会留心吃,只是那夜的车子太吸引我了!太捉住我小小的心灵了。”
在《失眠之夜》中,女作家对自然的那种朴素的颖悟,使得文字中充满了许多细致优美的抒情。“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的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
可又有谁知道,出生苦难的萧红,在她的内心深处,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她将自己浸透着个人身世之感的悲剧感,与生活中弥漫着、浮荡着的悲恋剧气氛相融合,从而传达出深远的人生悲凉感。
所以在《失眠之夜》中她这样说道:“家乡这个概念,在我本部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萧红写出的都是生活,她笔下的人和事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她非常懂得人性中的贪婪和漠不关心,也懂得人间的爱与温暖。
由此我便明白了,为何有人评价说萧红的作品永远不老,永远年轻的真正涵义。
(二)萧红作品读后感
第一次翻开萧红作家的书,我是带着崇敬的,崇敬里还夹杂着一丝喜悦。当看到第一行字时,我便被这高妙的文笔深深吸引。我看的《呼兰河传》是分两大事件的。《生死场》便把我引进了我从未经受过的地方。
细腻的文笔勾勒出一个又一个人物。丑陋却朴素的面婆,粗使却善良的二里半,美丽却可怜的月英……太多的人物了,有些人的性格特点并不突出,但却无疑是最真实人的写照。最使我感慨的还是月英。她是村里最美丽的女人,她家也最穷,她是如此温和,生就是一双多情的眼睛,每个人接触她的目光,好比落在棉绒中那样愉快和温暖。可是上天却赐给了她最悲惨的命运,她患上了瘫病,并且一个月比一个月重。起初丈夫还为她烧香拜佛,悉心照料。但渐渐的却不在管她,她就像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她瘦弱柴,甚至臀下都腐了,小蛆虫在那里活跃,她的身体变成了小虫们的洞穴!读到这时,我曾潸然泪下,这些乡村的女人哪个不是命苦,可怎么会仅仅只有这些呢!日本鬼子的来临使她们雪上加霜,最后,这村里的人们战死的战死,惨死的惨死,只剩下几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渐渐走远……这些看似虚幻的故事有哪个不是旧社会真实的写真?萧红,你以细腻的文笔像我们展示了历史的长河,怎能不令人敬佩!现在的我们翻阅岁月的史书是何等惭愧!
很难以置信的是第二篇《呼兰河传》,你却以另一幅新面孔展现在我们眼前。童年的你任何人都不疼爱,却偏偏祖父对你疼爱有加。你在世外桃源里是玩得如此愉悦,令我看着也深深被感染。最吸引我的是你摘玫瑰和祖父开玩笑的故事。童年想必是任何人都爱的吧,你真大胆,摘了几十朵玫瑰花悄无声息的插在了祖父的帽子上,于是便不断笑。祖父也是童心未泯啊,竟还傻傻地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我看着也笑得合不拢嘴。“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快乐的日子总是不长久的,祖父去了,快乐也去了,那些难忘的往事只能成为回忆,离别总是痛苦的,正如她所写:“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仿佛上天真的是不尽人意的,萧红还这么年轻却已去了,也许人们都在惋惜,但我认为,她是快乐的,她此时定然在和祖父玩耍,她是毫无忧愁的。
人生会有那么多往事莫过于那些难忘的人。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1
这个暑假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它让我了解到了作者小时候的快乐和小镇上的人与景的美。
这本书的第一章节写的内容,让我感觉到呼兰河的冷。从地裂了,水缸被冻破了,让我有一种凉丝丝的寒意渗入我的骨髓。天冷的时候是灰色的,镇上的人们几乎是不会出门的,马儿也都待在家里防寒。它还让我了解到呼兰河镇上的凄凉景象,它只有两条大道,一条是从南到北,另一条是由东到西,只有在十字路口处,才能看到最繁华的景象,也集中了全城的精华。
第二章主要讲解了小镇上的一些节目,例如:跳大神,扭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节目让我对其充满了好奇,想去亲自感受一下那里的风俗人情与热闹的气息。
第三章作者说了他最喜欢的两个地方:家里的花园和储藏室。花园是他夏天最爱去的地方,储藏室是他冬天最爱去的地方。我知道了作者的童年是非常快乐的,一年四季都有玩的地方。
第六章介绍了古怪的二伯,你要是买了花生桃之类的东西不给他吃,他会骂你,你如果给他吃,他却不吃让给我们。二伯还不允许别人喊他的乳名,只有祖父可以。
《呼兰河传》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童年时的快乐,小镇上人们的欢乐,邻居之间的快乐与忧伤。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2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的一部小说,这本书讲述了作者童年的故事。通过回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场景,读者可以看到一种悲伤压抑的社会现象,引发我们的思考。在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是祖父对这位作家的爱。
“我”走了,爷爷带着“我”走了,爷爷和孙子相互依存,有着无尽的幸福。
作者的祖父快七十岁了,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在家只有祖父最关心作者。所以,作者每天都呆在祖父的身边。祖父经常教作者读诗,带作者到后花园玩耍。当作者走不动了,祖父就会抱著作者,如果可以走路,祖父就会拉著作者。作者和祖父相互依靠,有着许许多多的'快乐。
想想自己,在学习困难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帮我分析问题,指导我解决问题。有时候,为了激发我的学习热情,他们会故意说一些我听不懂的话,让我给他们解释,逼我查字典。有时我们听“喜马拉雅”的故事,分享其中的乐趣和感悟,让我懂得了很多关于生存、勤奋、良好的知识,懂得了努力学习、自力更生、和睦相处带来的好处,也提醒了我自己盲目冲动,不考虑后果,不问“为什么”等一些坏习惯。
这本书讲述了很多很多的人物和故事,虽然我不理解他们的很多想法和做法,但我仍然看到了希望、幸福、社会的复杂性和生活的困难。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3
今天,我有幸捧起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细细品味着文字间铺天盖地袭来的无奈与忧伤。
呼兰河,是个平凡又萧条的小城,封建思想与迷信,像一块张牙舞爪的乌云,笼罩了这些无知又愚昧的人民。他们日复一日地做着活儿,生得普通,死得平淡,似乎对生、老、病、死已近麻木,不再对美好生活有任何幻想。这让我情不自禁地感叹:我知道你们都是十分善良的,但难道活着就是为了死去吗?为何你们宁可顺从所谓的“天意”,也不肯认清眼前的事实,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未来?
萧红的童年,却是轻盈欢快的,因为有那慈祥的老祖父,陪她一起嬉戏玩耍,被小萧红视作乐园、天堂的后院里,永远回荡着欢声笑语。在小城这朵乌云下,老祖父就像那仅存的几缕阳光,照耀着小萧红这朵幼嫩的小花儿,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成长……童年美好的岁月,天真的记忆,即使以后人生会悲凉凄惨,也会有这些温暖支撑着吧。读完这些平静如秋水的文字,我脑海中“路上有大坑却没人付出真正行动去补”“小团圆媳妇被迷信的夫家人活活折磨死”这些画面却久久不散,万恶的封建社会!我轻叹口气,心中的悲愤却一直不得散去。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4
作者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城一个具有维新倾向的乡绅地主家庭,和祖父一起生活,祖父老去,她也在长大。
本文是作者对幼年开始有记忆后,对自己、对祖父、对邻里四舍和呼兰城的回忆录。其中对东二道街上大泥坑的描述和因这大泥坑而发生一系列的故事及呼兰城百姓的生活方式、心性进行了画面感很足的精彩上演。呼兰城人的封建迷信,对女人不公平的对待,人性的冷漠和无知。
如此,一批批悲惨人物从出生到死亡喜剧般呈现着,团圆媳妇只是其中一个。有二伯、冯歪嘴子、王大姐这样的小人物,代表着底层社会的真实性。有二伯性情古怪,一辈子一心为东家做事,内心觉得东家应该对他好,又明白自己的身份,他也像个高贵的人一样,想要的是尊重和价值的认可。
对于王大姐和磨倌在一起的前后,邻里截然相反的态度,更让人觉得当时人性的无知和世俗。冯歪嘴子是本文中我相对喜欢的一个人物,他认真努力的活着,并知足而快乐着,一份简单的生活似乎正适合一个低层平凡的人。
作者是以一个小人的眼光看待周遭,语言中不带任何或评判或揭露的偏向性,只留给读者体味。因此,本文充满了幼童的好奇心和单纯的理解力,讲述着留在记忆深处的童年时光。
相比作者电视剧般的童年,我的童年就是个简单的PPT,童年(我妈说我小时候),都是这样弱弱地讲述着。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5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
初识萧红,是因为三大影后——李冰冰、汤唯、宋佳都曾在影视作品或话剧中饰演过她。而恰巧在毕业设计的时候,我选择的课题是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丁玲和萧红是黄金时代的女性作家代表,她们代表着时代的女性意识,是近现代女性思想启蒙的先行者。时代创造了她们,她们为时代发声。
《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1940年创作于香港。小说共7章,文学巨匠茅盾为之作序。萧红以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般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追述了家乡呼兰河小城的平凡人物和生活琐事,控诉了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旧社会。《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录,关于故乡,关于童年。茅盾曾这样评价这本小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初读《呼兰河传》是轻松愉悦的,作为自传体的小说,会让人轻易地将自己置入故事情节之中,细碎的文字不会让你留下深刻的记忆。但倘若你真正地解萧红,你会发现《呼兰河传》所要传递的信息,并不如同你想象的一般。第二次读《呼兰河传》,是在看完电影《黄金时代》之后,了解了萧红,才能读懂萧红。
萧红创作的地方,是一个简陋的房间,狭窄又阴暗。写字台上的油灯是整个空间里唯一的光源,光源映照下闪亮着的除了萧红深邃的眼睛,还有她手中那一支老旧的钢笔。尽管房间简陋、钢笔破旧,萧红笔下的文字依然是坚强有力的。呼兰河小城,生活着一群鲜明、低微、顽强的小人物,处处散发着特有的时代气息。萧红的文字纯净而真挚,以一个童真童趣的儿童视角,讲述着一件件小事,而孩童看见的,不过是一群灵魂居无定所的普通小人物罢了。
呼兰河小城是一个灰色的封建社会,在那里,人的生命不被尊重;在那里,人生轨迹被父母决定;在那里,人们用愚昧的言语掩饰自身的脆弱与无助;在那里,人们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幻想。可是,我在萧红的文字中,读不出一点悲哀。萧红用她温柔的笔触,控诉着那个时代。萧红生活的时代给了她无尽的苦难,也赋予了她深深的悲悯心,就像《呼兰河传》题记里所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呼兰河传》中萧红饱含思念,怀念记忆中的故乡。回忆越是鲜活,越是反衬现实苦涩。萧红的文字,越是生动,就越让人感到她深入骨髓的寂寞,她终其一生都在渴望温暖和爱。萧红英年早逝,在生命的最后,她虽有不甘,却也能凭着思念在每个星光闪烁的夜里,与曾经美好的时光道别。
在赏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
初识萧红,是在儿子读初一心海老师送儿子电子阅读器时。儿子看到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可免费下载,就顺手下载了下来。虽说下载下来,我们俩却并没有去阅读,但让我得以知道有萧红这个女作家的存在。但那时如张爱玲一样,只是知道她是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与张爱玲齐名的"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但并未认真拜读她的文章。
送儿子去读大学后,我定下余生之路为‘静下心来,通过读书学习成长自我’后,开始真正静下心来,为完善自我而读书。四个来月来看了二十多本书,这些书包含再读的书,如:《小王子》《窗边的不豆豆》等;有教育类的书,如:《非暴力沟通》《正面管教》《解码青春期》等;有名家名篇,如:《罗生门》《张爱玲中短篇小说》,还有这本《萧红自述》,从中受益颇多,可以说自我完善又前进了一大步。
这本《萧红自述》分为七编,精选了作者的自述、散文和书信等二十余篇,内容既有其童年的追忆,又有其漂流生活和家庭生活,还有其与当时一些名人的交往及游历的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我读她的文章时,并未引起很大的共鸣与感觉。萧红的文字如张爱玲的文字一样,都需要用生活的阅历慢慢去品才能够品出味道,如果没去了解作者的生平是无法体会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而我在读她的书前,对她可谓是一无所知。但好的作品是经得起反复去读的,初读读不懂正常,读后可先放一放,等机缘巧合时,再读,会让你更懂些,三读,四读……直至真正懂。
每到周末,或是身体比较疲累时,我都会安排自己看电影,通过优秀导演与演员演绎的屏幕故事去体会最多彩的人生。在我放在书没两天的周六晚,我在找寻电影看时,机缘巧合就被我发现由许鞍华执导,李樯编剧和监制,汤唯、冯绍峰、黄轩、袁泉、王志文、朱亚文、丁嘉丽、沙溢、祖峰、张译、张嘉译、杨雪等知名演员主演的电影《黄金时代》,讲述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特立独行的人生以及爱情经历。
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许鞍华拍得挺客观,没有过多煽情或评判,如她自己所说的:力图接近真相,呈现萧红的一生。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简直就是这本《萧红自述》的呈现,有些在文章里间接看到的场面,都成为了直观的画面,《萧红自述》很多文字更是成为电影里的对白、旁白与独白。萧红实在留给了我们太多的传奇色彩,她31岁就已经完成了一生,悲剧也罢,喜剧也罢,轰轰烈烈地完成了。深入感受她的一生可谓让人觉得荡气回肠,影片真的触动了我, 看完后思绪久久不能平复,那晚甚至失眠,脑海中充斥着的满满都是她的身影,她的故事。
丈夫看完影片后,很困惑地问我:“我看不懂萧红怎样看待情感的?本来反抗家里安排的婚姻逃出来,为什么还要与反抗的男人同居,还怀上孩子;在被抛弃的时候,又怀着孩子与萧军在一起;在与萧军的情感出现问题时,又怀着萧军的孩子嫁给端木?”
丈夫发出的如此疑问,是因为他看待萧红对待情感,是站在现在年代的角度去看的。如果能够站在民国初期封建礼制里社会动荡时去看,可能更能够理解她的处境,她的做法。
萧红的一生都在反抗与妥协中求生存。萧红生于民国伊始的1911年,封建社会里,女人的生活与婚姻,都得由父母等长辈来安排。从小到大她就不想服从命运与别人的安排,小学毕业为了出外读书,她绝食反抗得以继续学业;20岁时为了反抗家里安排的婚姻,和表哥私奔到北京,第一次被抛弃后回呼兰河老家后,又再次出逃,彻底脱离了家庭。
可是,那时候的社会是男人的社会,社会的规则是他们写下的,时代没有贫穷的女性作家自给自足的空间。她逃出来后,生活无以为断,贫困潦倒,为了生存下去,她只能向生活妥协,在遇到被她背叛逃婚的未婚夫时,选择与他同居求生存。但因为她的背叛,不仅让她的家族与她断绝了关系,更让她未婚夫的家族对她痛恨不已,切断了对俩人的经济供给,没有担当的未婚夫在她怀孕后于某天毫无征兆地离开了她。
未婚夫的离开,让萧红的生活更加陷入困顿中,不仅怀着孕生活无以为断,更是欠下了旅馆的住宿钱无力偿还(旅馆老板打算在她生下孩子后,把她卖给妓院来偿还住宿钱)。这时候,她再次选择不屈服命运与别人的安排,写信给报馆求救,就这样得以认识了萧军。
同样作为文人的萧军是赏识萧红的,就像萧军在后来回忆萧红所说:“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作为男人(不同时代的大多数男人),需要的是温柔懂持家,才情能力不如自己的女人当妻子,会欣赏有才情能力的女人,但当作妻子,却不会喜欢也无法包容。萧军也是大多数男人中的一员,无法免俗。他在初识萧红的'时候,被她的才情吸引爱上了她,选择与她在一起共患难。但相处久后,面对才识比自己强的女人,他内心失落与失衡了,于是他开始对萧红家暴、不忠、讥笑。这时候的萧红虽然生活不那样困顿了,但情感上更加的痛苦,一方面受不了家暴、不忠、讥笑,另一方面想起往日萧军对她的种种情义,一时半会又丢不开这份深厚的感情。幸好这时候,她有亦师亦友的鲁迅帮助与安慰,让她不断受伤害的心得到一丝的慰籍。所以在鲁迅去世后,所有回忆鲁迅的文字中(所有回忆鲁迅的文章都收录在《萧红自述》中),萧红的写得最深情、最好。
鲁迅去世后,她也就结束鲁迅为她安排的去日本疗养,回国继续与萧军生活在一起。后来在战乱与萧军等文人逃离中,她与萧军终因生活志向不同而分开。为了生存,她只能选择与端木在一起。但这却是解决了一个问题(与端木在一起,是为了解脱与萧军情感上的纠缠不清),又陷入了另一个问题中,端木虽然性格温和,但却公子哥的脾性,少了担当,大小家务都不会做,也不懂处理问题,因此生活的所有重当全落在萧红身上,甚至端木动手打了仆人闯了祸,都是萧红出面去处理。在战乱逃离中,她又大着肚子在战乱的武汉被端木抛下,最后好不容易逃到香港,在战乱中病死了,结束了她困苦的人生。
所以萧红的所有亲密关系,都是因为她太饿了,躺在徒有四壁的小床上,闻着四邻飘来的饭菜香,为了生存,她无法选择,只能妥协。但即便是这样的困顿,在她的笔下也幻化得充满生气和天真活力,她生得寂寞,活得倔强,死得孤独。短短31年的人生,面临着我们当代人不敢去细想的可怕困难,却活出了很多人几辈子才有的精彩,这就是她的人生可贵之处!
萧红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但在那个给女人套上紧箍的旧时代,尽管她一路走来,遍体鳞伤,却用她自强的意志、顽强的精神,为后世新时代的女性,留下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和一份开拓勇者式的精气神!
看了《萧红自述》和电影《黄金时代》后,我在叹惜的同时,深深地庆幸我没有生活在哪个年代,而是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的新中国,没有战乱,没有给女人套上紧箍的旧世俗,我们女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奋进活出精彩的人生。写到这,我抬头望天,天空正升起明亮温暖人心的太阳,生活是那样的幸福与美好,但愿我们的世界永远如此和平与幸福,我为之祈祷着!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749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