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的读后感精选90条-读后感
《当我遇见一个人》读后感1
爱孩子,便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我不要改变你,我只是“如你所是”地爱你。——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
孩子到底该穷养还是富养?对此,李雪说:真正的富养,是内心丰盛流动。决定孩子将来能物质丰盛的是心灵,而不是现有的物质条件。真正的高手只需轻轻一点,即切中要害,直击问题的本质。
想起我小时候,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不过爸爸妈妈总是竭尽所能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我,不管在什么事情上都不会让我等,比如学校要交钱了,妈妈总是第一时间把钱给我让我去交,不会因为暂时没钱给我就让我等着,即使真的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妈妈也是跟我讲清楚的。
好习惯无法培养,换习惯只因匮乏爱。一提到习惯,我就会想到小时候养成了边吃饭边看电视的习惯,那时候看西游记特别迷,一次吃饭的时候吃了一两个小时,饭都凉了,并且把碗摔了。
又一次妈妈把刚买的盘子放在柜子里,我就去开柜门玩,玩着玩着把妈妈刚买的盘子都给摔碎了,当时非常害怕,就吓哭了,但是后来妈妈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情打我,在我的印象中妈妈什么也没说,看我哭了就抱着我,过一会就去给打扫干净了。
后来,我吃饭的时候并没有只盯着电视看,知道自己应该先吃完饭再看电视,或者是看电视的时候也得好好吃饭。
《当我遇见一个人》读后感2
卷卷刚刚过了两岁的生日。最近我感觉到她已经有了同理心。吃过晚饭后,通常是我和卷卷单独相处的时间,我会问她是出去玩还是在家玩。这天,她选择在家玩扑克牌。玩了一会儿,我已经给她放了一半的洗澡水了。她突然想出去玩。我同意了。
小区里有个“广场舞天后”,应该是有过舞蹈基础的阿姨,舞姿优美,我也是她的粉丝。
我们出去的时候,恰逢“天后”在教新的舞蹈动作,我便学起来。此时,卷卷跑向旁边的滑滑梯。跑了一段路后,看我没跟上,又停下来等我,嘴里说着“玩滑滑梯”。我便过去跟她说“妈妈想学会儿舞蹈,我们在这里跳舞好不好”。她同意了!
于是我们就继续跳舞,结果抬手时不小心碰到了卷卷,原来她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我身边了。好在只是轻轻的碰到,我赶紧蹲下来给卷卷道歉,发现她眼里含着泪水,喃喃道“滑滑梯,玩滑滑梯”,很明显的,是压抑了自己玩滑滑梯的欲望。她很爱妈妈,所以选择陪伴妈妈。
最近,我在微信读书上读了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书中提到:接纳并完善自己,教育是一种传递,当自己杯满之后,孩子自然会顺着对的方向蔓延。这本书的很多观念与我们的“常识”相背:“好习惯无法培养,坏习惯只因缺乏爱”。但值得仔细读读。
幸运的是,从卷卷很小的时候,我就请教过长辈,学习了与《当我遇见一个人》中提到的类似的教育理念,倾听孩子的需求,竭力去满足,尽量不评价孩子(详见:不评价的交流方式是怎样的——李松蔚,惭愧,自己有些时候还做不到完全不评价)。所以,即使卷卷偶尔淘气的乱扔东西,我也只是默默收起来,不批评。现在看来,只要多回应孩子,她自然的就培养了同理心,健康的成长。
读了《当我遇见一个人》,我又学习到了一些具体的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比如提到了: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试图解决对方的情绪,其实只要确认对方的感受就好了。孩子失去心爱的小猫,非常想念。如果父母提出解决方案——别太伤心了,再买一只。其实是否定了孩子对小猫的`爱。如果父母只是陪伴或者回应——妈妈看到了你的悲伤,孩子就完整的体验“失去”的悲伤,变得自然平静,或许自己就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再买一只小猫。
《当我遇见一个人》读后感3
20xx年7月我成为了一名父亲,家里买的书大部分是关于育儿以及如何与孩子构建良好关系,培养孩子的书籍,当我看到这本书就被这个名字吸引了,这本书颠覆了我的很多观念。整本书都在诉说着作者的最基本的观点:母婴关系,其实在我来说也是亲子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并从多方面阐述我们要爱孩子如他所是,而不是如我们所愿。
本书其实也是作者李雪自身经历的一些体验和提炼,从客体关系心理学的角度认为母婴关系决定了这个婴儿长大后的生命底色。婴儿出生的头两个月里处于“正常自闭期”。这个阶段的婴儿对外界的反应很少,基本上只有吃和睡。因为这时候的婴儿的感觉里,世界和自己是一体的,就像还在子宫里一样,尚不存在外在的母亲。母亲的积极关注和陪伴,维持了婴儿的这种“全能自恋”,即“世界与我一体,呼奶换抱。无所不能”。
当婴儿的“全能自恋”得到较充分的满足后,心智自然向前发展,逐渐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开,不仅仅关注自己,也开始关注别人。爱向内灌注满了,自然回流向外界。这就是所谓的“主客体分化”。完成这种分化后,婴儿对世界产生了最基本的信任,将来不会再遇到挫折时想要毁灭一切。如果婴儿在最初的体验里体验到自己的“无所不能”,他以后的生命底色将是温暖多彩的,反之则将是孤独灰暗的。
在没有接触到本书前,我们听说的”哭声免疫法”、”哭声控制法”、”定点定时哺育”、”睡眠训练”、”延迟满足”等,觉得会很好的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规范孩子成为一个有秩序的人,本书中却恰恰反对这样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教育方法,这样做的后果会让婴儿的“全能自恋”的心理基础严重受损,为以后的心理问题埋下了隐患,有损婴儿的生命底色。
本书中还介绍了满足孩子的“全能自恋”后孩子的表现,使父母对孩子的各种认为不乖的行为表现不至于太焦虑。同时本书还举例说明了很多对孩子的评判行为,转变评判思维,而不是一味的规范价值取向,需要通过事件本身来说明问题,而不是直接主观用自己以为的价值取向思维去规范孩子,作者主张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多一种规则就给孩子的无限可能多了一道枷锁。
通过这篇书籍的学习,我联想到了大学时期渐渐快遗忘的专业课程社会心理学:人格的形成是在婴幼儿时期就养成了,比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是人类之父,人格主要决定于童年经验”。
他把心理发展阶段分为:口唇期(0—1岁)、杠门期(一、5—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8岁)和生殖阶段(成年人);还有美籍的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这些心理发展阶段以及心理理论不禁让我想到了与本书的关联与差异,关联在于孩子都有各种心理时期以及不同的心理实际的满足程度对孩子的人格形成有影响,差异在于具体操作方法上是否使用行为主义心理学方法还是使用充分满足孩子的”全能自恋”,例如:当婴儿饿了需要哺乳满足”口唇期”阶段时是使用“迟滞满足”原理还是使用本文中作者观念,这样的差异也许只能在不断的认识和共同成长中慢慢的印证。
《动机与人格》(一)
自从看了《动机与人格》这本书以后,这种感觉消失了。感谢马先生写了这么好的书,呵呵。我觉的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是说明了自我实现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说明了“实现”自我实现的过程。那就是满足自身的需要。就好像另一位姓马的伟人——马克思的思想那样:世界上不会出现有一个完美的社会,而是从低到高发展的,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但是即使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也不会停止发展。也正因为人类不会停止发展,因此社会永远不会完美,因为完美意味着无法超越。马斯洛的思想类似:人的心理也永远不会真正完美,而是从低到高发展的,要经过生理需要的满足、安全需要的满足、爱与归属需要的满足、自尊的满足、最后才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人达到了自我实现的阶段,也不会停止发展。因此人生不是一个最高价值的寻找过程。而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追求更好的过程。不是形而上学的完美主义,而是辩证法的不断进化。
自从看了这本书,再也不“怀疑人生”了。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二)
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刚刚读完,合书之时突然有个疑问:本书哪个地方提到人格?又将目录重看一遍,目录里面没有找到相关章节,又翻翻不同颜色划过的地方,也没有找到,估计是翻译者(许金声)的问题。已将书放回书架,但仍不甘心,最后在附录中发现译者提到:我最初想给本书起的书名是《人性的高境界》。试图通过深入探索人性的高级层次来扩展我们对人格的理解。是这样的一句说明使我稍稍释然地将书重又放回。
马斯洛的高境界
高级层次的人性人格是怎样的呢?那一定是健康的人格: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开放的,对所承担的学习、工作、活动有胜任感,对父母、朋友、自然界有爱的能力,有安全感,有创造性,有自由感,以问题为中心、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高级层次的人在本书中也就是自我实现者:基本需要(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得到满足再加上最起码的天才和丰富的人性。马斯洛临终前四个月在
这种高境界是自我实现者的情怀。
马斯洛的以人为本
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并称为三大思潮或三大势力。其人本心理学和以人为本在字面上有些接近,其实际上也有着内在的密切关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幸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而马斯洛人本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研究要以人为中心,强调不仅要研究人的低级本能,还要研究更高的本性,强调自我实现是人的高级需要。
无论是高级需要还是低级需要都具有类本能的性质。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一切活动的动机或驱使。以人为本就是以人需要本性为本、为根、为目的。
马斯洛在本书中提出了类本能的概念,批评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与传统的本能理论的绝对两分法,即:不是本能的,就是学习的。
质疑马斯洛
马斯洛的研究对象是心理健康或自我实现者人群,所以他的感情世界里没有悲观,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专注于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症者、精神变态者、罪犯、违法者、意志薄弱者,他对于人类的希望会越来越有限制,越来越目光短浅,越来越退缩。针对研究者他提出一个简单积极的措施:就是淘汰精神病人、精神变态者、神经症患者只选择相对完善的人类代表作为试验对象。他称这是积极心理学。
淘汰是一种丢弃、回避,不负责任,是一种知难而退。选择是一种明智,是成功的保障。那么未被选择和被淘汰者要被社会弃绝吗?由此,我更加赞叹以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的弗洛伊德代表者们,他们对那些不被理解、被边缘化的人不离不弃。
也许这正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的表现:敢于说实话?!
一个全面的心理学应该涉及到善与恶两方面,而马斯洛在本书的研究中只看到善的一面,邪恶和人性黑暗的一面的心理状况是如何的',他并没有提及。也许他以后的研究中会涉及到这方面,但最起码在本书发表以先没有看到。
人本心理学,既然以人为本,那自我实现者的男性和女性的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会不会有差异呢,我作为一名女性,目前不是一个自我实现者,但心理是健康的,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路途中,感觉对被爱的需要、依附和亲密关系的重视会更强烈一些,这方面在人本心理学中也值得关注。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三)
看完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一书,我对于其着重论述的自我实现者颇感兴趣,进而陷入思索,试图将其理论与东方的文化作一下比对,看看两者能否融合贯通起来,且共同点与差异又在哪里,这些问题背后的答案着实让人兴奋!
根据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特征的描述,我试着对东方历史上以及现如今的著名人物作一番粗放性的筛选,看看有哪些人的人格类型吻合这些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而筛选的结果诸如尧、舜、孔子、管仲、包拯、王守仁、周恩来、稻田和夫等人的人格特征都符合了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的特征的描述。
由此试想,东方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圣(人)贤,不就是马斯洛所描述的自我实现者吗?一个被马斯洛称之为真正健康的人、全面得到发展的人,实现了人的最高级需求的人。
深入透析后我们会发现中西方的文化其实是互为交融、相互联系着的。
让我尤为深刻的观点还有一个: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东方称为圣人)的这部分极少数的人是真正的健康人,而绝大多数人是病态的、发展不健全的,正是由于这一点,因此,社会才呈现出一副病态的样子,而人与人之间也在不休止地上演着矛盾、争执、冲突、怨恨、痛苦、悲剧……
另外让人感到兴奋的一点是,不管是东方的儒家学说,还是西方马斯洛学说,都明确的认为,通过自身的努力,每个人都可能达到自我实现者的高度——在这个高度的个体,体验着作为健康自由人的所有的美好与幸福。
回望新中国成立60余年,教育领域有许多重大的变革与创新,然而,值得今人反思的是,当今社会的科技实力,依靠的仍然是曾经的“三钱”,曾经的那一批辉煌的科学家。在改革开放后的30余年,中国就再也没有培养出像钱学森等一批优秀的人才,毫无疑问,这是教育之失。本篇
《learning to solve problems》这一本书是一本较新的教育学专著,作者David H.Jonassen从学习的本质问题problem solving开始说起,结合最新的研究——情境设计来谈怎样解决问题,怎样设计问题,怎样使得整个教育质量提高。本书主要详细的分析了3个问题,story problems, troubleshooting problems 以及case and system and policy analysis problems。作者从这三个问题入手,分析其问题的模型创立,情境设计以及衍生的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支持论据,从而给读者以思想上的启迪与实践的帮助。
学习为何物?教育又为何物?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困惑,曾经问了一个高中教师,他的回答是:“学习是学方法,教育是教育人。”我不禁感叹“精辟!”
纵观当今教育,从小学到高中,所谓的素质教育只是披着应试教育的羊皮,这种本质上为应试制度的教育模式导致的是“学习为了解决问题,教育是为了规范学生。”
从David H.Jonassen的观点来看,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是避无可避并且随处可遇的,因为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都遇到相当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习。然而,“学习为了解决问题”这种思想是一种误区,学习的本质是为了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仅仅解决问题。
观今日中学,学生们奔波于数理化,政史地的题海中,而不知其乐,而不知其本质,更不知其为何物。为何如此之说?因为观今日大学,有多少学生记得那些知识的原理?又有多少同学知道,所谓的物理运动学的相关题目与数学的简单代数文字题有何联系,更不要提与化学、生物的背景知识联系题有什么共同点了。我们在课堂上,在学校中所学的仅仅是解决问题,而这大多是一一对应,而那些好老师与差老师的区别就在于差老师只能一一对应,仅仅是一个做题工具,而好老师能一对多,教的是解决这类题目的方法,但只是一个加工机器而已,本质而言,都属于加工厂的机器,唯一的不同就是高级与低级而已。
为何教育的本质从培养人到了培养机器呢?这不全是学校之过,也不全是教师之过,而是整个选拔人才之过与教育方式之过。
David H.Jonassen把世界上的问题分成两种类型,一种叫良构问题,一种叫劣构问题。所谓的良构问题实则是我们在学校学习的一些简单问题,这些简单问题的特点是有逻辑性,单一领域,结构简单而且相对静态。而劣构问题则是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不仅没有逻辑性,也就是没有特定的方法去解决,甚至没有方法去解决,它更是复杂的,有各个学科领域而且是动态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遇的。
有了对问题类型的理解,我们不能发现,我们在学校中所接触到的有良构问题与劣构问题,而好教师所教授的是解决良构问题,对于劣构问题的解决,一般不会教授。为什么有如此现象?我们不妨来再考试,所谓的中考,无非是良构问题的结合,最难的题目也就是复杂的良构问题。比如中考的
正因为中国的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导致了人才的畸形,只能是“矮个子中挑长的!”,真正的长个子几乎绝种,或者被掩埋于题海中,而钱学森之流已经不复存在。下面,我就结合当今中国国情与当今世界比较流行的“情境”教学谈一下教学方式的改革设想。
中国教育的人才选拔制度,众所周知,极为不科学,然而,由于地广人多,在众多考生中选拔出人才是势在必行,只要经过考试,那么就必然导致应试,然而不经过考试,那就无法选拔人才,正因为这样的矛盾,所以,所谓的素质教育无法正真推行。
那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解决素质与应试之间的矛盾,这也是实施新的教育方式改革的必要条件。素质与应试有起矛盾的一面,然而也可将其统一,通过考试来测定素质与能力。就如理科而言,除去其基本知识,教师希望教给学生的是其思维能力,是其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解决这道题,甚至这类问题的方法。那么,只要把试题改变,仅仅把整个专业知识难度下降,而考察其对实质的考验或者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度,那便可以达到目的。在此仅提一个想法,将生物多样性,适者生存的理念为背景,物理能量为题目,数学函数为模型来出一题,其考察的`内容就是多样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理能量题,或是数学的函数题,更是由于增加了每一个不同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所以采取的不同做法融入其中,这样原本一道十分简单的“良构”题,就变成了一道复杂的“劣构“题目。再如文科,文科的老师更偏重人物,事件,然后上升到哲学思想。那么在出考题的时候,完全也可以互相融合,把“良构”的问题转换为“劣构”的复杂问题。一旦考试大纲有所变动,这势必也就影响了教学的方式与方法。
那么,怎样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是比较科学的呢?
正如David H.Jonassen所言,当今的潮流已经是“情境”的设计了。曾经的行为主义过于死板与呆板,题海大战乃秉承其原理而创,有助于强化训练。然而,中国的教育体制,只能使这种强化转变成机器人式的训练。再后来的认知主义与实验主义,整体效率过低而不佳。之后的潮流便是建
构主义,建构主义中也存在着很多流派,这仅仅是一种思潮,随着双向建构提出,种种矛盾便凸显出。就如我曾经问过一个老师关于预习是否有好处的问题,他的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当我反问他,“当课本内容过难,学生能力与认知有限,最终误解课本中的内容,从而导致原本的非难点变成了难点(由于双向建构,导致把原有经验变成科学经验的一个过程),这同样是一件好事么?”于是,他便不知如何回答。然而,情境的建立可以避免这一些问题,因为一些问题的学习是在一个特定的条件与环境中,那么设置这样一个符合条件的情境,便能帮助教学。根据这个原则,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堂中模拟许多“良构”问题的情境,然后通过改变情境从而改变问题的性质。也可以通过一个特殊的情境,让学生学习到许多在书本上完全没有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与能力。
我想《learning to solve problems》这一本书,更多的给我们的是思想上的启迪与开放,而不仅仅是在于其对许多课程与问题解决上的应用价值。凡一个事物,当其大方向有所改善变好,那么那些小麻烦才会被逐一清除。如果一个教育模式还不够正确,那么教学方式又如何能够正确的改变呢?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752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