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陶瓷史读后感合集66句-读后感
散文家钱汉东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由于对传统文化的炽烈热情,工余之瑕,浸沉于古玩鉴赏,达到入迷的程度。鉴赏必须要有实物,博物馆的大门敞开着,但不可能天天泡在博物馆里,于是他开始从市场、甚至摊贩手里,逐步精选了一些瓷器收藏起来,晨风月夕,加以观摩甄审。就这样,他对瓷器从鉴赏走向收藏,再迈步跨入了瓷器研究者的行列。这一发展的过程顺理成章,但在当初,他自己未必料想得到。
2002年6月,钱汉东的《人间瓷话》在学林出版社问世。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陈香梅女士为之写了序文,指出“他用散文笔调轻松地品赏古陶瓷,用文化人特有的视角写出了他内心的真切感受。”对这本书的文风和可读性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另一篇序文是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先生写的,对书中所收《雷峰地宫与瓷无缘》、《烽烟催生长沙窑》诸文的学术成就也作了毫无保留的肯定。《人间瓷话》出版不久,就被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指导委员会推荐为2002年读书活动用书,也是作品深受读者欢迎有力的证明。
《人间瓷话》的出版之后的第三年,钱汉东又有研究瓷器的新著《寻访中华名窑》出版,无论对他个人,还是对学术界,应该说是一件十分值得庆幸的大事。
把《人间瓷话》和《寻访中华名窑》两本书作一比较,可以发现在三个方面有显著的提高:
一、钱汉东当初从散文家的角度,写鉴赏瓷器的文章,主要是凭兴趣,而且只能“有啥写啥”,《龙山黑陶举世一绝》用了《辞海》较多的释文以及20世纪30年古家尹达的论述。图片则是蛋壳黑陶高柄杯、黑陶罐、黑陶圈足豆三帧。主要论点认为当时人们用黑陶作礼器、神器,所技艺显得特别精巧。在《寻访中华名窑》的《在青岛品龙山文化》则是作者亲自到离青岛不远的胶州三里河村实地考察龙山文化的调查报告,也引述了1974年、1975年在遗址发掘的经过和收获,内容自然丰富多了,图片也作了调整。
把《人间瓷话》的《神奇的马家窑》等文和《寻访中华名窑》的《破译马家窑彩陶之谜》等文作比较,都会发现虽然内容大体相似,但后来写的更准确、更全面而系统化,而且经常有新的第一手材料。
又如反映辽代契丹文化的赤峰窑,《人间瓷话》未有记载,作者为了填补这一巨大空白,亲自于2004年金秋到了赤峰市西南60公里的缸瓦村,对现场作了周密的考察,并与赤峰市博物馆馆长刘冰作了学术交流,写出了图文并茂的《草原瓷都赤峰窑》一文,对辽金元文化贡献甚大。这一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因为钱汉东立志要展示中华古代名窑的全景,所以凡是中国陶瓷史上所有的空白凡是能填补的,他都填补了。
二、经过对中华名窑的全面考察,他对每一座名窑的历史演变,整个兴旺走向衰落的过程以及名窑之间彼此的关系有了系统的认识,甚至国内外的前辈学者对中国古代文物、瓷器的研究成果也看得更具体更准确了,因此其学术价值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4年写成的《苍凉的西夏灵武窑》内容十分精辟,特别提到1997年出土的西夏黑釉槽心瓦。他还从遗址上采集了“一些姜黄釉瓷片”,发现灵武窑曾受耀州窑的影响。这种种,为我们了解基本已失传的给人以无限神秘感的西夏文化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再如对曾任瑞典地质调查所所长的安特生,作者在《破译马家窑彩陶之谜》一文中,专门写了《安特生其人其事》,十分客观地论述了他发现周口店“北京人头骨化石”以及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寺注文化、辛店文化的重大功绩。附带地阐述许多事实,安特生并非偷盗敦煌文物的伯希和之流。
三、《人间瓷话》主要是坐冷板凳写出来的,而《寻访中华名窑》是长时期田野考古的报告。工作的方式方法决定了《寻访中华名窑》的文学色彩更浓厚,诗情画意随时有所涌现。例如《杜甫故里唐三彩窑》说到“举世闻名的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命著名艺术家阎立本主持设计的,将自己生前骑乘过的六匹骏马以高浮雕形式刻画上石,作为自己陵墓的永久纪念物。它凝聚了这位一生戎马生涯的开国皇帝对战马的生死情结,对大唐创业艰难的深切眷顾。”文字流畅而激情充沛,在考古学术论著中迄无先例。
又如《中华瓷魁汝窑》有这样一段话:“面对这堆美不胜收的汝窑瓷片,我看到了皇室的奢华,看到工艺的绝伦;……我仿佛聆听了一次生命诞生的过程,生命的博大与渺小,永恒与短暂,竟然那么和谐自然地融会在一起。”这是在评述汝窑美丽的'瓷片之后说的作者的感觉,却又很像抒情的散文,很容易引发读者的同感,从而加深对汝窑的印象。
以上,我分别谈了此书三个方面的特点。但是,还有一些想法、看法:
任何一本书,不外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的问题,学者写学术论著,当然要考虑怎样才有可读性。散文作家的作品首先有取材问题,专写春华秋月也不行。我认为《寻访中华名窑》的意义和价值,决不仅限于书的本身,而是对所有的学者、作家都有启发。
一位作者要兼有新闻记者的敏感、作家的才华文采和学者的渊博精深,并非易事。在前辈之中也不多,萧乾先生是一位,别的人我一时还举不出。如今钱汉东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前途未可限量。
我曾说过此书是中国陶瓷研发史上的里程碑。现在要作补充说明:因为在此之前,学术界并没有出版过在全中国进行地毯式寻访的全面调查古代名窑的著作,此书是空前的一本。而这一大批古代名窑如今得到妥善保护,或建立了博物馆的,仅是一小部分,有的淹没在荒烟蔓草之中已极难寻访、遗存散失殆尽。铁路、公路、飞机场一直在兴建、扩建,地震、洪水、泥石流等灾害不断发生,现在能寻访到的名窑,若干年后也可能荡然无存,那时再写此书,困难将更多,不可能再掌握到如此多的第一手材料,因此,此书不仅空前,而且也是绝后的。从这两点来看,《寻访中华名窑》当然是中国陶瓷研究史的里程碑。
庐陵文化的读后感1
读了《庐陵文化读本》这本书后,使我感受到中国,这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国度,涌现出的千千万万个爱国英雄。其中最让我感受深刻的一篇文章是《抗日英雄姚显微》。
文章中姚显微担任国立中正大学教授兼导师以及战地服务团团长。在教学中,他热情地歌颂国民抗战的伟大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忱。
在一次战斗中,年仅37岁的姚显微教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临死前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万岁!”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姚显微这个名字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头。他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中国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甘愿舍身救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充分体现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凡我中华有志之士,必须先尽自己抗日救国的天职,到前线去!到战壕中去!做一个中华民族的好儿女!”这声音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
山有山的特性,水有水的特性。我们中华儿女的特性是:国难当头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拯救祖国。这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特有的情怀。这种高昂的情怀永远激励着华夏儿女。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得幸福、安宁,但是这美好的生活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这美好的生活,是千千万万个爱国人士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我们不仅要好好的珍惜这美好的生活,还要继承他们那种高尚的爱国情怀。这就是先烈们托付给中华儿女的重任。因此我们必须要好好读书,长大成才,为祖国的发展而贡献出一份力量,使祖国变得更加强大,更加繁荣。这样才能对得起长眠于地下的英烈们。
我们要让先辈的英灵自豪地惊叹:啊!这就是我的中华!这就是中华的少年。
成语国难当头:国家正面临着巨大的灾难。如: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在国难当头的现在,白天里讲些冠冕堂皇的话……不就正是这些人么?”又如:国难当头,我们应该尽弃前嫌。
庐陵文化的读后感2
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庐陵文化读本》,收获了很多知识和快乐!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吧,我刚拿到这本书时,还不知道“庐陵”是什么意思呢!我悄悄地问妈妈,妈妈笑着说:“很久以前,吉安叫做庐陵,所以庐陵就是现在的吉安,庐陵文化就是吉安的历史文化。”哦!,原来是我们吉安的文化呀!
我一口气就把书读完了,我把书中内容分成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写庐陵的今天,新吉安各地的发展变化。我喜欢的文章有《遂川三宝》、《三代人的书包》、《第一次坐飞机》和《家门口的大学》等。它们告诉我,吉安经济发达了,物产丰富了,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第二方面是有趣的又有意义的故事。《三把锄头擒匪兵》讲了三个农民机智勇敢,用三把锄头,活捉了25个拿枪的匪兵的故事。《小青蛙的理想》描写了小青蛙不断地变化理想,却不去学习,最终一事无成。还有《小猪和小猴》、《账单在我心里》很多故事,我都很喜欢。
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三方面的内容。它们描写了吉安是革命的摇篮地,红军战士在吉安各地打土匪闹革命的感人故事。《一根灯芯》讲了毛主席为了省油,坚持只点一根灯芯,在昏黄的灯光下写出了《井冈山的'斗争》。一盏油灯,一根灯芯的亮光,最后照亮了全中国。特别是《张师长献盐》的故事,感动得我流下了眼泪。张子清师长负伤住院,伤口发炎却没有消炎药。战友们将平时省下的一些食盐送给他洗伤口,他一直舍不得用,每天只用茶叶洗伤口。当医院里断盐,重伤员增多时,张师长把省下的一小包盐毫无保留地交给护士,给了其它重伤员用。不久,张师长自己因为伤口恶化,光荣牺牲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张师长,您是我们吉安的骄傲。我们庐陵子孙一定努力读书,长大后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成语一事无成:一事无成[yī shì wú chéng],意指一件事也没做成。指事业毫无成就。语出唐·白居易〈除夜寄微之〉诗。[源]唐·白居易〈除夜寄微之〉诗(据《全唐诗·卷四四六·白居易》引)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共惜盛时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老校於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典故]唐代诗人白居易和元稹是好朋友,经常诗文往返,联络感情。这首〈除夜寄微之〉诗,就是白居易寄给元稹的一首诗。诗中,白居易在除夕团圆的夜晚,感叹起自己年纪老大,两旁鬓发在不知不觉间变得斑白细长,却连一件事没做成,令他十分难於承受。“一事无成”从此常被引用,或指一件事也没做成,或指事业毫无成就。
成语人生自古谁无死: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但应死得有价值。如: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又如:人生自古谁无死,嗟此恨凭谁语。可怜衰绖拜坟茔,不作锦衣归故里。——元·高明《琵琶记·风木余恨》
庐陵文化的读后感3
在学校图书馆偶尔看到一本名为《庐陵文化》的书,还觉得奇怪,一个公园怎么会有这么厚的文化历史?拿起来一翻,原来“庐陵”是今江西吉安市的古称,而“庐陵文化”是指以庐陵古治属为核心,辐射而涵盖现今吉安市十余县(区)的区域性文化。顿时觉得特别羞愧——我对自己所在的城市了解太少!
继续读下去,才知庐陵文化源于七千年前的青铜文化,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庐陵文化既有以青原山佛教禅宗青原派系为主体的宗教文化,又有以吉州窑黑釉天目瓷为标志的陶瓷文化,更有以人才辈出的白鹭洲书院为代表的书院文化。
空闲的时候我和同学一起去了青原山、白鹭洲书院和吉州窑这三个庐陵文化的代表性地点,更深切地感受了庐陵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最开始去的是青原山,那时是和学校老乡一起。登山路上,不时能看到路两旁充满佛理的佚名题词,往山下俯瞰时,隐隐约约能见到林间的净居寺。途中有几个木制的休息亭,到达山顶还有一个古老的塔。不愧是佛教圣地,处处透露出一种静谧感。下山返回山脚时,一个小水库吸引了我们的眼睛。从未见过的蔚蓝色湖水,像仙境一样,美得让人窒息。潺潺水声也恰到好处,给旁边的净居寺增添了不少雅致。顺着溪流,我们来到了净居寺的正门前,还未入内我就感觉到佛教的威严。尽管佛教属于外来宗教,但净居寺建于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佛教思想对庐陵人的影响比较久远。
白鹭洲书院建于赣江的白鹭洲上,远远望去,只能看到树木葱郁的白鹭洲。初见时我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沙洲,完全没想到还有一个书院藏在里面。去之前,我猜想书院里可能会有种私塾的氛围,但是没想到书院和现代中学气息融合在一起,古今书香交织相依。我去的时候刚好是旱期,赣江水位下降,露出了细细的河沙。恍惚中有海岸读书的愉悦感。胡乱探索一番,我发现一堵刻了书法的墙,虽然不太认识上面的书法,但看墙身就觉得很可能是与书院有关的人物留下的真迹。书院里设有云章阁,书院独特的构造体现出庐陵特有的书院文化。
去吉州窑的那天,刚好是大雨过后,走过一段泥泞的小路,仔细看的话会发现一旁的泥土里混杂着破碎陶瓷片,不愧是古代名窑之一。越往里走,古瓷片、窑具俯拾皆是,一条条用窑砖铺成各种图案的长街古巷,纵横交错,依旧保留了古瓷镇的风貌。看着现在的吉州古窑包,不难想象南宋极盛时期的“民物繁庶,舟车辐辏”的繁荣景象。吉州古窑的风格给人一种中国古建筑的韵味美。置身其中,新奇和兴奋涌上了心头。
成语恰到好处:恰:恰好。指说话做事恰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如:清·况周颐《惠风词话》卷一:“恰到好处,恰够消息。毋不及,毋太过。”又如:只是平心静气的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朱自清《经典常谈·春秋三传第六》
成语人才辈出:辈出:一批一批地出现。形容有才能的人不断涌现。如: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元纪·世祖至元二十年》:“得如左丞许衡教国子,则人才辈出矣。”又如:我们的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
散文家钱汉东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由于对传统文化的炽烈热情,工余之瑕,浸沉于古玩鉴赏,达到入迷的程度。鉴赏必须要有实物,博物馆的大门敞开着,但不可能天天泡在博物馆里,于是他开始从市场、甚至摊贩手里,逐步精选了一些瓷器收藏起来,晨风月夕,加以观摩甄审。就这样,他对瓷器从鉴赏走向收藏,再迈步跨入了瓷器研究者的行列。这一发展的过程顺理成章,但在当初,他自己未必料想得到。
2002年6月,钱汉东的《人间瓷话》在学林出版社问世。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陈香梅女士为之写了序文,指出“他用散文笔调轻松地品赏古陶瓷,用文化人特有的视角写出了他内心的真切感受。”对这本书的文风和可读性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另一篇序文是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先生写的,对书中所收《雷峰地宫与瓷无缘》、《烽烟催生长沙窑》诸文的学术成就也作了毫无保留的肯定。《人间瓷话》出版不久,就被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指导委员会推荐为2002年读书活动用书,也是作品深受读者欢迎有力的证明。
《人间瓷话》的出版之后的第三年,钱汉东又有研究瓷器的新著《寻访中华名窑》出版,无论对他个人,还是对学术界,应该说是一件十分值得庆幸的大事。
把《人间瓷话》和《寻访中华名窑》两本书作一比较,可以发现在三个方面有显著的提高:
一、钱汉东当初从散文家的角度,写鉴赏瓷器的文章,主要是凭兴趣,而且只能“有啥写啥”,《龙山黑陶举世一绝》用了《辞海》较多的释文以及20世纪30年考古家尹达的论述。图片则是蛋壳黑陶高柄杯、黑陶罐、黑陶圈足豆三帧。主要论点认为当时人们用黑陶作礼器、神器,所技艺显得特别精巧。在《寻访中华名窑》的《在青岛品龙山文化》则是作者亲自到离青岛不远的胶州三里河村实地考察龙山文化的调查报告,也引述了1974年、1975年在遗址发掘的.经过和收获,内容自然丰富多了,图片也作了调整。
把《人间瓷话》的《神奇的马家窑》等文和《寻访中华名窑》的《破译马家窑彩陶之谜》等文作比较,都会发现虽然内容大体相似,但后来写的更准确、更全面而系统化,而且经常有新的第一手材料。
又如反映辽代契丹文化的赤峰窑,《人间瓷话》未有记载,作者为了填补这一巨大空白,亲自于2004年金秋到了赤峰市西南60公里的缸瓦村,对现场作了周密的考察,并与赤峰市博物馆馆长刘冰作了学术交流,写出了图文并茂的《草原瓷都赤峰窑》一文,对辽金元文化贡献甚大。这一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因为钱汉东立志要展示中华古代名窑的全景,所以凡是中国陶瓷史上所有的空白凡是能填补的,他都填补了。
二、经过对中华名窑的全面考察,他对每一座名窑的历史演变,整个兴旺走向衰落的过程以及名窑之间彼此的关系有了系统的认识,甚至国内外的前辈学者对中国古代文物、瓷器的研究成果也看得更具体更准确了,因此其学术价值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4年写成的《苍凉的西夏灵武窑》内容十分精辟,特别提到1997年出土的西夏黑釉槽心瓦。他还从遗址上采集了“一些姜黄釉瓷片”,发现灵武窑曾受耀州窑的影响。这种种,为我们了解基本已失传的给人以无限神秘感的西夏文化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再如对曾任瑞典地质调查所所长的安特生,作者在《破译马家窑彩陶之谜》一文中,专门写了《安特生其人其事》,十分客观地论述了他发现周口店“北京人头骨化石”以及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寺注文化、辛店文化的重大功绩。附带地阐述许多事实,安特生并非偷盗敦煌文物的伯希和之流。
三、《人间瓷话》主要是坐冷板凳写出来的,而《寻访中华名窑》是长时期田野考古的报告。工作的方式方法决定了《寻访中华名窑》的文学色彩更浓厚,诗情画意随时有所涌现。例如《杜甫故里唐三彩窑》说到“举世闻名的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命著名艺术家阎立本主持设计的,将自己生前骑乘过的六匹骏马以高浮雕形式刻画上石,作为自己陵墓的永久纪念物。它凝聚了这位一生戎马生涯的开国皇帝对战马的生死情结,对大唐创业艰难的深切眷顾。”文字流畅而激情充沛,在考古学术论著中迄无先例。
又如《中华瓷魁汝窑》有这样一段话:“面对这堆美不胜收的汝窑瓷片,我看到了皇室的奢华,看到工艺的绝伦;……我仿佛聆听了一次生命诞生的过程,生命的博大与渺小,永恒与短暂,竟然那么和谐自然地融会在一起。”这是在评述汝窑美丽的瓷片之后说的作者的感觉,却又很像抒情的散文,很容易引发读者的同感,从而加深对汝窑的印象。
以上,我分别谈了此书三个方面的特点。但是,还有一些想法、看法:
任何一本书,不外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的问题,学者写学术论著,当然要考虑怎样才有可读性。散文作家的作品首先有取材问题,专写春华秋月也不行。我认为《寻访中华名窑》的意义和价值,决不仅限于书的本身,而是对所有的学者、作家都有启发。
一位作者要兼有新闻记者的敏感、作家的才华文采和学者的渊博精深,并非易事。在前辈之中也不多,萧乾先生是一位,别的人我一时还举不出。如今钱汉东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前途未可限量。
我曾说过此书是中国陶瓷研发史上的里程碑。现在要作补充说明:因为在此之前,学术界并没有出版过在全中国进行地毯式寻访的全面调查古代名窑的著作,此书是空前的一本。而这一大批古代名窑如今得到妥善保护,或建立了博物馆的,仅是一小部分,有的淹没在荒烟蔓草之中已极难寻访、遗存散失殆尽。铁路、公路、飞机场一直在兴建、扩建,地震、洪水、泥石流等灾害不断发生,现在能寻访到的名窑,若干年后也可能荡然无存,那时再写此书,困难将更多,不可能再掌握到如此多的第一手材料,因此,此书不仅空前,而且也是绝后的。从这两点来看,《寻访中华名窑》当然是中国陶瓷研究史的里程碑。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78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