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手记读后感总汇86句-读后感
十三邀片头——许知远身材不错,十三邀写的很棒
《十三邀》是一个名人访谈类节目,近两天观看了三集分别是采访蔡澜、罗振宇和贾樟柯。之所以选择观看这三集,是因为对蔡澜和贾樟柯的作品有所涉猎,想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观点;而选择观看罗振宇的采访,是近来突然发现罗振宇的名字已经很响亮,而我还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借一集《十三邀》作为一个直观的了解渠道。
再回归到为什么选择观看《十三邀》这个节目,其实完全是因为这个节目名称的吸引,我对这个节目的策划人和采访人许知远更是只是甚少。
做人当做蔡澜——边吃边喝边聊顺带把收视率和Money赚了——何其乐哉!
然而在观看第一集时,对许知远的节目开场白留下很深印象,感觉他首先一定是个很有想法和有自我认知的人。我观看的第一集是采访蔡澜,不同于其他访谈类节目主持风格的是,许知远是与蔡澜约在一条街山碰面,在许知远见到蔡澜到达后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打招呼和问候,而不像有些节目主持人表现出来的对被采访者的诚惶诚恐或者说是毕恭毕敬。我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并不是说许知远不够礼数,而是赞叹和推崇许知远这种不卑不亢、自然而然的礼遇方式。当然能做到这一程度必定需要有强大的自信和内涵。
罗振宇——自信的力量很强大
随后观看的其他两集,许知远与被采访人之间的开场也近乎是同样的方式。访谈过程中他在嘉宾表述的某一段话之后会偶尔出现无言可叙转而用泯然一笑代替,这一笑的背后或许是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就嘉宾的观点继续展开聊下去,亦或是他对嘉宾的观点持保留意见但不直面回应。仅凭一个人可以面对不同领域的佼佼者进行约访和侃侃而谈已经足以说明采访者本人也是某个领域的佼佼者。
抽雪茄也是门艺术——贾樟柯抽雪茄的感觉怪怪的,贾导得导一导
今天观看了采访贾樟柯的一集。说起对贾樟柯的认知,是在大学时代经由被艺术熏陶良久且有向艺术方向发展的同学介绍的。不过当时也仅限于观看过一两部贾樟柯的电影。对他所拍摄的影片,凭观感觉得是与其他影片差异明显,当时同寝室几位同学给他的影片归类为纪实类纪录片电影。或许有些许对艺术抱有兴趣的人都会特别愿意观看这类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影片。贾樟柯的电影在国内连通过审核上映都难,但是在国外却会屡获殊荣。
《十三邀》中的贾樟柯已经在20XX年趁躲避雾霾之机从北京回到了老家山西临汾贾家庄过起了隐居性的生活。访谈过程中,贾樟柯自顾自的`燃着雪茄,面对镜头毫不避讳,甚至表达观点时偶尔还会爆出几句粗口。我能感觉到这是他现实生活状态的一种真实展现,不是装模作样更不是做作。根据他所描述的远离了都市,在家乡的房屋内,夜晚独自观望一轮冰月,想象着或总结着一些自己的新观点或旧想法,好不惬意、好不令我艳羡。
人到某个时间点会发生一些质的改变。正如贾樟柯通过一年的"家乡隐居"已然变化巨大——他不再刻意追求别人的认同和共识,反而背道而驰,转向独裁。用他的话说,是精英就应该有着与普罗大众不同的思想认知,否则精英就不再是精英。
节目中贾樟柯还表述了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好奇,他已然在向科幻方面思考和预设场景。他有一个想法对我有所触动,即我们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或许像VR虚拟世界或游戏场景中的一样,我们也正在被外太空中的某群生物控制着,像游戏操作一样,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通过工作,积累财富,建造起一个又一个新的领域。
通过观看《十三邀》这种类型的访谈类节目,在对被访谈者有所了解的同时,感触更深的是每个被访者都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和某种专长,在自己专注的领域内充分发挥和释放自己的能力并悠然沉浸于其中,乐此不疲。愿我们都能够在人生的某个节点,寻得一个兴趣支点,点燃自己的激情,释放自己的能量,温暖和丰富自己同时照亮和影响他人。
《陌生的经验》读后感1
本月读完两本陈丹青的书《荒废集》和《陌生的经验》。没看书之前,我一直认为陈丹青是既敏锐又尖锐的。读完了《荒废集》,发现敏锐在,却少尖锐。读了一半的《退步集》却完全找不到尖锐了,加之谈话和文章都过于繁冗,只好放弃。
陈善于批评教育,看似尖锐,指其源于体制问题。可谈及体制,又折回“你们的时代终究比我那时好很多”的论调。不明就里的年轻人会陷于他的高明和变通。自然一时风靡。但我认为这样无法培养出有骨气的青年人。
姜文曾经说过一句特爷们的话:站着也要把钱赚了。那气势确实了不得。可能跪者仰视他时以为他是站着,其实他是蹲着的好吗?陈丹青在我看来也是姜文一类。大家等他们随时站起来,他们也多次做势站起,却始终是蹲着。而我心里更敬佩那些默默弯着腰耕耘的人,比如贾樟柯,比如周云蓬。更敬仰站着的牺牲者和受害者,如刘先生和高先生。一副不与主流利益相妥协的姿态是我真正尊重的。
当然陈丹青的艺术鉴赏力还是令人服气的,《荒废集》里的部分画评和《陌生的经验》还是蛮好看的。
有位青年曾给陈丹青递字条:“陈老师,你这样说来说去有什么意思?会退步的!”我深以为然。
《陌生的经验》读后感2
上个月决定开启约读美的历程,开始读了高尔泰《论美》,后来无意看到陈丹青的节目《局部》(书作为《陌生的经验》)觉得甚好,于是干脆从绘画、音乐、诗歌等美的多种形式进行探索一番,然后再回到纯粹美的讨论上。绘画艺术就从陈丹青这本《陌生的经验》开始。
由于优酷视频是倒序的,一不小心就从最后一集《杜尚的决定》看起了。很有意思,杜尚的决定就是再也不画画了,他觉得绘画不是那么重要了,至少在当今这个时代是这样子的,所以他就摆弄一些前卫的东西,比如非常有名的“小便池”。
那时有个很大型的展,据说杜尚就是把自家小便池拆了署上名后就提着去参展了,取名为“泉”,这自然饱受争议。别人看不懂他不去解释,对于他人的艺术他也不点评,总之他对艺术态度就像今天的佛系青年,来之便来,不来就去沉浸在国际象棋的世界里了。直到今天这作品还在展览,说实在的,谁懂呢。
关于艺术道不清说不明白的事,其实也贯穿陈丹青整个节目说辞。没办法,说多了就是说教,要是拿着一张绘画作品对观众说,你看这里用的`是什么笔触,那里的颜色调和有多么精妙,估计没人听了。反倒是讲讲一些艺术历史,东拼西凑,中外结合,还更有趣味。陈丹青也在节目中多次谈到对一些作品看不懂,只能谈谈自己的感受,所以把节目讲稿汇成书就是《陌生的经验》。
对于像绘画、诗歌等文艺的作品,我们除了更多地谈论自身感受或经验外,我们还有谈论什么呢。每个人对同一束花的感情是不一样的,但如果没有人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也很难达到引导他人或者寻找共鸣的效果。不过这又有了新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表达出来呢?不管你认可于否,贡布里希在他的《艺术的故事》里说过,美感是需要引导和学习的。陈丹青在节目中做的就是一次美感的引导,而我们则是学习者。
节目没有非常明确的时间主线,陈丹青想到什么就随性讲点什么,看着有点散,但整体还是非常明确的,因为看了最后一集再往回头看就会似懂非懂知道为什么杜尚要做出那样的决定了。
开篇讲的是王希孟,他十八岁交出了《千里江山图》这份答卷,千古独此一人。《国家宝藏》上张国立也讲了此画,主要是在画卷的用墨等上,而陈丹青却重点说了为什么是十八岁这样的年龄能出这样的大作,饶是有趣味。
古代的十八岁跟现在不一样,那会儿多少都有手艺谋生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三十岁了还觉得自己是孩子,他(王希孟)有自信。不过,十八岁也保留了年少的那股胆大野心,不然也画不了这样画,像那些上了年纪的画家都画得小心翼翼,十八岁的他是全息的。相比,现在十八岁顶多是个附中学生,没有赏识也无这份底气。
后面有一集《未完成的画作》中讲的是梵高那幅连脸都没画完的海边男孩画作,再次提到了十八岁。陈丹青说,每年艺考那么多人,画的肖像都比梵高好多了,但他偏爱梵高这张初习作品。“我到现在说不出这幅画好在哪里,他就是一个小混蛋站在海边……我总是觉得这幅画有味道,说不出的喜欢,每次看到心里面都会叹气。”
所幸美,无年龄限制。因为从作者个体角度来讲,很难靠年龄积累下来,王希孟也就《千里江山图》这一幅画。另外从欣赏群体来讲,我们看二千多年前的作品再看现代的作品,很多都没法比。再从欣赏个人来看,虽然年龄大了欣赏经验会丰富,但每个年龄段欣赏的点是不一样的。就像十年前爱周杰伦,后来喜欢陈奕迅,现在喜欢张学友一样的道理。个人觉得,现在喜欢什么不妨多索求一些,多写点感悟,特别像赏美这类文艺东西,或许过了年龄段,就不是那个味了。
当做人情片也好,当做创业片也好,这部由孔笙和李雪在2012年上映的电视剧在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电视剧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快乐就是一辈子痛苦”
整部剧中戏份最足的就是一家四口遭受各种困难与挫折的剧本,捡垃圾也好,住拖拉机上也好,做苦工也好,创业失败也好,被人逼债也好……我已经数不清导演究竟把人生中的多少苦痛写进了脚本,每一个角色都从从年少无知达到了他们自己应有的高度,历经千辛万苦,那些苦痛与挫折不过是成长历程的一个阶段,回过头来看,都是幸福。
“这辈子最难的.就是做一个好人”
小孩子尊老爱幼,讲卫生有礼貌是人之本性,难就难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阅尽了人性的阴暗、残忍、黑暗之后还能保持“善意”。很多年前,在合肥公交车上,我看到一个新闻:被凶手残害的受害者的父亲忍住强烈的伤痛在人性的指引下探望凶手母亲并恳求法庭对凶手进行无罪释放,就像影片中阿雨所说的:爱才是永恒的主题。
“就算全世界都是黑暗,我依然用最朴实的心对待每一个人”
周阿雨的经历可能有些夸张,但事实上,我身边的有识之士的确是用真心待人,没有架子,不会炫耀,面容和蔼可亲,性格温文尔雅,社交网络广泛,并且时刻保持愉快乐观的态度,睁大眼睛,用真诚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痛苦终将离去,而美丽永存”
活了二十多年,没看过一部中国电视剧不是大团圆式结尾的。
在一个与全世界任何国家都不一样的国度中国,有着最强有力的武器,那就是人情,我一直以为我是个念旧的人,现在才发现中国人都念旧,一起生活了大半辈子,即使你一无所有,我也愿意不离不弃,父母见不得儿女受半点委屈,毫无保留的奉献着自己伟大的爱。
国外那一套在中国玩不转,因为中国太重人情,总想把最好的留给自己身边的人,从而被贴上自私的标签,几十年不见的亲人,在相见的那一刹那泪流满面,因为骨子里是亲人,是血脉相承的人,在中国,人情大于一切。
借用贾樟柯导演的一句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7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