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亭林诗集读后感集锦100条-读后感
湖北麻城有“中国板栗之乡”的美称,而对麻城的这一点了解,缘于网上与留光兄的结识。与他的结识也让我对麻城和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了当地过年最浓重的习俗是“剁肉糕”,每当过年时家家都要兴师动众地蒸上几笼。也看到了他童年的梦境和一生的经历,他记录下的儿子的趣事趣语,也曾为妻子获省级优秀护士荣誉题诗报喜,曾拍案讲述办公室惊疑。网名从最初借用日本围棋名人赵治勋别号“怒涛”,到后来的“楚留光”、“夜空光芒”还有“书剑飘零”,都见证了他在不同阶段的心境。但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他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诗词之作。
“麻城小地方也,然有三位‘怪’人,亦喜欢于网上蹦达,虽不及当年‘扬州八怪’之贤名,却也自成一番情趣。”楚留光将自己与犁园耕夫、美人剑并称为“麻城三怪”。在介绍自己时,他用文字向世人呈上一幅自画像,让我们得以一睹这位“怪”人的风姿,“不趋权贵慕参禅,独倚痴心作靠山。闲弈闲吟闲得乐,总将梦境笔中环。”(《七绝?麻城三怪》)读后感觉留光胸存块垒之气,颇有陶公当年不为五斗米折腰之遗风,昔日的“终南捷径”终究“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家。”而留光兄在当今时代能够守住自己那一份淡然自若,写诗、对弈怡然自得其乐,满腔意绪笔端倾泻,诚有古人逸雅之姿。他的曲作《凭阑人?素性生来几许狂》,将他的性情写得更是酣畅淋漓,“素性生来几许狂,闲觅诗情夜构章。得词幽梦香,得神心自扬。”洒脱堪比当年的狂客,疑似谪仙身后人。“早把功名类布衫,一身瘦骨硬如岩。”(《山中六首?如岩》)仿佛是板桥画笔下那一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翠竹,一身傲骨如寒梅傲雪吐蕊芬芳。
留光早年在乡下上班,为了照顾家小,要来回赶路,经常风雨兼程。一九九八年,其工作地点发生变动,从城里轮岗到了山区分局。需要时常骑着摩托车在山道上奔行,却也因此得见那山中别样的风景。清晨整装出发,只见“一片红霞白鹭衔,莺掀晨幕闹云杉。苍峰含翠雨来润,旷野无人风自喃。”(《山中六首?山晨》)傍晚归来途中,“山黄树黯日西斜,拂面风香岭上花。天地凝然惟独我,忽闻空谷起啼鸦。”(《山中六首?暮归》)林幽如海,金轮欲坠,嗅着四溢的花香,一片心思移诸于眼前美景。看过后两句,脑海中闪现过两位唐朝著名诗人的诗句:首先是“诗仙”李白的“坐看两不厌,为有敬亭山”,留光放眼山中怡人景色,亦如太白观赏敬亭山时的感觉,爱山中美景无价,料想眼前美景也爱他,爱他妙笔生花,将如此景致向世人传达。其次是“诗佛”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写动写人声,而愈显山中的幽静,“忽闻空谷起啼鸦”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看过他的《灰领手记之猪倌》,你就会了解他工作环境的艰苦,“上路拦猪大约坚持了半年时间,我几乎每天夜里象一个剪径的强人般隐蔽在黑暗的路旁,在那寂静的乡路边守猪待税。”此等工作使得他“与星月山川为伴,与风雨虫鸟同行,摸黑回家是家常便饭。”(《夜行记》)与此同时,山区的夜也打开了他那扇尘封多年的记忆,从童年时期就在心底埋藏下的那种对夜的欢喜,跨越时空时时撩拨着他脑中的诗弦,激发出他写诗的灵感,他用文字记录下山区夜行的感受,于是有了组诗《山夜行十六章》。在组诗前的小序中他也提到自己的这段经历:余曾轮岗山乡四载,摸黑兼程悉已寻常,虽百里之遥,赖胯下铁骑一“匹”,车灯如剑,长驱山径,御风驰电,排云挑星,自得夜行一境,每念及此,久萦于怀,乃感赋绝句16章(寓一路顺风之意)铭记此段经历。夜的肃穆、端庄、宁静、妩媚,在这四年里都深深印着了他的脑海里,而那星月满天的群山,灯芒如剑交相映衬下的夜景,都在他的诗中得以淋漓尽致的诠释。
下面就来欣赏这组组诗。“罡风呼啸路回环”,“铁骑飘如大海帆”,单人独骑径取重山阵,径取雁关,一路上碾过了山路崎岖,惊险而刺激。夜的美丽,夜的辉煌,在这里都化作他一个人的浅吟低唱。“香风透骨爽胸怀,一骑轻将夜色裁。”(之四)车灯像一柄稀世利剑,发出的光芒剪破夜的黑幕,一人一骑穿越了一年四季,留光的笔下也不停的流出串串美丽的诗句。“似钻寒星嵌满天,清溪脉脉婉如弦。”(之六)“星若流萤良夜醉”,“浮云轻拥月微醺”,如此良辰美景,独对皓月群星,确实令人心生“且行且醉且逍遥”之感。“清风如助车生翼,绝胜长安促马蹄。”说不出的畅快悠哉,“山下犹疑我是仙”!“万山屏息北风号,一骑凌空浑似雕。”面对凛冽北风,更显一腔豪情!“身若孤鸿茫雾里,轻衔夜色过群峦。”(之二)驱车途中,两侧青山如夹道迎客,直奔入眼。但见山卧如龙,加之“僻道更深罕人迹”“一山才过一山横”,处处幽幽山影,再时逢寒雨击打落叶沙沙作响,迷人的夜色也显露出令人恐怖的一面。可有万古星辉为行夜擎灯,空中多情的流萤伴行,百里的蛙声壮胆,且“孤胆此身原淡泊”,故将“此山何复鬼神哀”付之一笑,反而叹息“才疑竹影藏人影,却笑多情未遇狐。”遗憾自己没能邂逅蒲松龄笔下多情的狐女。“遥看何处灯如豆?百转清溪是故乡。”(之十六)转过溪桥,坡下是万家灯火,一股暖流便迅速涌向周身,那便是家在的地方!那样的月光,那样的夜色,让他感到寂寞和忧伤,也带给他喜悦。“我穿着山,山拥着我,融合着山的'情意我的呼吸。”夜行岁月的馈赠,生命里的呐喊和无所畏惧,都以诗的方式印在他的生命里。
留光的业余爱好除了写诗就是与人手谈,文集前的个人介绍中曾云:20岁时喜欢围棋,曾达业余4段。《五律?弈棋四章并序》序中再次重申对围棋的痴迷,“在下以棋为乐几乎20年”,“诗棋误我,我误诗棋。”(《殿前欢?自嘲》)对于手谈的特别爱好,使得他将棋盘上演绎的情形种种纳入诗作之中。虽然他自谦“棋艺不高”,但他的“自有小得”却给我们带来了这组有关围棋的佳作。“日暮东山静,庭除气渐沉。”夕阳度过西岭,群山幽静,池月渐升至柳梢。“得闲因友约,拈玉总神扬。”平日里因为事务繁忙,为了生计四处奔波,无有闲暇用来下棋,如今适逢好友前来相约,终于可以一次杀个痛快。昔日杜甫《赠卫八处士》曾感慨朋友之间的相聚,就像参星和商星,往往实在难有机会。正因如此,“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如今留光旧友相逢,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百盘犹不足,乘兴尽千觞。”不止写出了对围棋的痴爱,更显示出朋友间的情意绵长。“棋开争四角,子落布乾坤。银燕双飞度,乌龙一爪分。”“胸中藏万骑,枰上自千钧。雨疾秋风劲,云舒紫燕巡。”“虎啸千钧发,龙腾一影闲。”龙争虎斗、燕雁翻飞、疾风舒云意图展现棋盘上或激烈或平和的种种变化,并从开头的围棋娱乐竞技功能延伸“到围棋与宇宙(夜来星正灿,弈兴欲巡天。)、围棋与社会(一朝谙小道,是处可容身。)、围棋与战争(风烟起何处?兵马驻雄关。)、围棋与兵法(胸中藏万骑)的关联,”所谓“棋如人生”大抵如此,其博大处亦堪玩味。
陆放翁“位卑未敢忘忧国”,顾亭林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始自《诗经》关注现实生活的精神,似乎也跨越千载将保存的火种在留光诗作中点燃,这一点在他的组诗《小人物素描三十四首》中体现的最为明显。看过之后,觉得作者手中像是握着一架随时对准四面八方的摄像机,用镜头捕捉着那些生活中我们周围的场景,如油条摊,“青烟袅袅雨潇潇,街角流年一筷捞。”电话书报亭,“一线飞驰连四海,百刊精彩合千窥。”把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人物拉入人们的视野,都市剃头人、擦鞋人、补鞋摊主、送牛奶的人、早点摊主、菜摊业主、屠夫、送纯净水的人、送煤气坛的人、走街串巷的小贩、磨剪子人、修自行车摊主、配钥匙摊主、瓦匠、木板车业主、电动三轮车业主、小城卖花人、流浪汉、乞儿、小偷、拾荒者、收废旧者、环卫工、算命先生、职业乞丐、小姐,留光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用截句点染他们的处境和生存境遇,让人们接触他们的生活世界。每首诗都像是一个精心剪切的镜头,经过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后,再出之以“戴着镣铐跳舞”的古诗形式。以组诗写下层人物的形式,让我想到了大梅山人的《八怀诗》组诗,姚燮塑造了卖菜妇、船工、女佣、艺人、老兵、难民、乞丐等形象。而留光的这组诗不只在精神上高举前人“风雅”传统,而且在刻画的人物形象上更较之《八怀诗》多出三倍有余,足见其在关注现实方面用力之深。组诗关注下层百姓,关注普通“草根”,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下万众瞩目的民生问题,楚留光为此做出了他自己的努力。希望更多的笔触深入民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留光现在红袖论坛“诗风词韵”版块任版主,与志同道合者谈文论诗,期间自少不了作诗赠答。“欲说当初还困惑,江湖烟雨汇成河。桩桩细数如珍帚,一段风云一段歌。”在网上结识诗友众多,谈古论今之中,自有许多难忘的记忆。任凭时间似白驹过隙,纵然倾尽长江水终难冲走这一段段友谊,说不完的思绪像淘出的金沙,沉积在记忆的盘底,化成闪光的诗句。除了《赠知音网友三十一首》这等成组的赠答之作,单章的作品也有很多,如《贺林间流水兄步入天命之年》、《戏赠咸鱼店主》等。赠答的内容包括:对网友的喜事表示祝贺,如《祝水晶杯子订婚快乐》,“百年好合蝶双飞,吉日天时花作媒。”《贺云飞扬昨日喜得千斤》:“红尘最是添丁乐,更祝他年燕越洋。”对那些遭际不幸的网友寄与深情同情,如《祭网友无泪之城》:“病魔摧折岂无痛?天国蜿蜒应有生。莫道人间情意少,读君一帖泪纷呈。”其余诗作还有甚多,这里不作一一细说。
“休言格律无人继”,麻城留光有佳句。看过留光的诗作,一篇篇一句句都似画布上不断添加的笔墨,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眼前作者的形象也越来越清晰,让人清晰可见其真性情。“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读罢诸首作品,愈觉其为人为文真诚感人,所题诗句直指人心。“撼树蜉蝣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一时克制不住心手之痒,聊学元遗山对留光诗作妄加点评,尚请方家莫笑,留光莫怪!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1
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读完了钱穆先生写的,中国文化精神。读完的第一个感受就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自信,都应该把“应该”这个词去掉。很多时候我们不自信,是我们对自己根的文化了解的太少,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中,我们少不了对物质的追求,但在物质追求中,不能忘了我们的精神文化。
书中说到,中国文化就体现在中国人身上,就像英国文化也体现在英国人身上一样。从中国人身上就能看到传统的家文化,国文化,中国文化看中如何“做人”;西方文化看中如何“成物”。因此中国文化更重在“践行人道”;而西方文化则更重在“追寻物理”。让我想到大学老师说的,希腊哲人在爱琴海边上思考着人与物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上思考着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哲人则在黄河边上思考着人与人的关系。
可以看出来中国文化更注重的是精神,做人。这就是中国文化伟大的地方,做人得大家做,所以要无条件的做。我们今天,还能学做孔子,至少可做一不贤的孔子,复兴中国文化的大道就在此。
书中写道,作者去日本,感受到日本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日本的本民族氛围也很浓,他们能不忘本,日本人很以日本为荣,甚至还带些傲慢,而在中国讲中国,中国人则觉得中国的全要不得。我们就要学习西方的,我们急于前进,要变,使我们陷在一时常的病态下,我们知变而不知化。让我想到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作战方式都与苏联不同,苏联是从城市开始进攻,而根据我国实情,则是从农村包围城市。所以在面对文化交流,学习中,我们首先想到的也应该是根据自身情况的基础上,加以了解判断与吸收。
在讲到文化传统中的冲突与调和时,我感受到了我们中国文化强大的调和性,想想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有西方文化的帝国主义国家发起的,他们之间的冲突乃是西方文化内部自身的大冲突,西方文化中一面讲“个人自由”,一面讲“集体统治”,这本来不就是一大冲突吗?看看我们中国文化,照中国人的想法,一男一女,配合在一个家庭之内而成为了一夫一妇。既同在一家之内,大可不必再各争自由互论平等。在中国,就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路贯通下去。之所以说中国文化调和力量很大,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很有“分寸”。比如,佛教再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传入中国的,那时的中国人,一面信受了一个出家的宗教,而另一面又保留着一个大家庭传统,其间却没有发生过冲突。不得不说,中国文化调和性,兼容性都很大。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完整性,先要学“为人”。学为人,要“尽人道”。中国文化的完整性,寄托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每人可以影响其他人。穷则独善其身,先影响我自己,其次可以影响到我家,影响到我朋友。达则兼济天下,就从这里达去。范仲淹为秀才时有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亭林有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这些流传下来的名句中,就能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一种士的理想与培养。我们现在提倡文化自信,我觉得首先就要弘扬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士精神。
都知道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中国人不看重外面事业,而看重在内面的性情上。看到这句话时,我首先想到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读后感里面的108位梁山好汉,个个都是性情中人啊,这就是中国文化。在家可以做好儿女,好丈夫,好妻子,对外可以做一个够得上朋友的,或做一好下属,好上司。这些从哪里来,一切皆从“性情”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这是中国人一番极高深的道理,而在一种极平凡的人生中表现。
看完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竟了解的那么少,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上都有很好的体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品读一下《论语》《道德经》。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2
文化无疑是一个高频率使用词语。但究竟何为文化,少有人能说得清楚。再进一步讲,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什么,更是很难说清。张岱年先生与弟子程宜山博士的《中国文化精神》一书,则试图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出发,将这些文化问题讲个明白。
文化定义的中西之辨
在世界文化研究史上,曾发生过一场文化(Culture)与文明(Civilization)的词义之争。英美学者在指称文化时,常常用文明这个词,但是德国学者则常常使用文化这个词。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咬文嚼字的争论,实则体现了西方文化研究中两种对立的传统:即英美的实证社会学传统和德国的历史哲学传统。在实证社会学传统的研究者看来,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历史哲学传统的研究者认为,文化是一种以生命或生活为本位的活的东西,或者说是生活的样态,他们认为文化的形态化、制度化、模式化正意味着文化的死亡,因此也就有“文化是活着的文明,文明是死了的文化”的观点。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是“文治与教化”之意,西汉的刘向曰:“凡武之光,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皙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不难看出,文化不仅是一种在人本身和身外自然的基础上不断创造的过程,而且是人不断从动物状态中提升出来的过程。通俗地讲,文化是“文”与“化”的合称,如果“文”不能影响、教化、感化人类的心灵,给人精神性的启迪,那就不能成为“文化”。比如,自然界中的一座山,本身是没有文化的,可文人对山进行赞美写成优美的诗句,并给人带来美的感受与启迪,那么自然中的这座山,就赋予了文化的意蕴。
此书对文化如此定义:“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生活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书中探讨中国文化精神时,基本上也是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之上拓展开来。也许,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赞同这个定义,可是对此定义中提到的物质、精神等关键要素,想必不会提出强烈的质疑。
文化精神的中西之异
任何一种文化能持续发展,必然有着特定的精神作为支撑。文化失去了精神,就如同失去了灵魂。何为中国文化精神?这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此书中,张岱年和他的弟子把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四点。一是刚健有为,这涵盖了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两个方面。二是和与中,其思想主要是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三是崇德利用,主要是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四是天人协调,其精神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对这四种基本精神进行重要性的排序,那么天人协调的精神,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今天,唯有进行横向比较,才能更清晰地认识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书中认为,中西文化精神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方面。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何去何从
中国传统文化曾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自15世纪以后逐渐衰微,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国步入现代化的历程。这种论调虽然偏激,可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是客观存在的。至于最主要的缺陷,张岱年在书中认为:那就是缺乏实证科学的文化传统。
它具体表现在人们重整体轻分析、重直觉轻知解、重关系轻实体、重实用轻理论。这对于以分析、知解、实体和公理化体系为特点的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显然是不利的。另外,中国古代强调“天地一体”“变化日新”,其许多结论与支配近代自然科学的“理学自然观”格格不入。
这里要指出,中国人缺少实证科学的传统,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没有科学技术。比如,当前很多人都套用西方科学的标准,认为中医药学不是科学,原因是中医药学不能把病理说清楚,中医药学中的“穴位”“脉象”“养气”“食补”等学说,在西医科学中根本就不存在,也没有“科学”根据。然而,中医药学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不能因为中国缺少实证科学的文化传统,就彻底否认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盲从或者贬损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种极端,必须引起警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充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要将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正可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真正做到美美与共。中国传统文化之探索,是一条没有止境的道路,无论世界变化的节奏有多快,作为中国人,永远都可以从中汲取力量。
论语别裁读后感篇一
暑假开始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有点顿悟的感觉,就来写写自己的感受。
首先从一个节目开始,某个晚上看某电视,李连杰给人感觉很沧桑的感觉,他说出了他的人生感悟,人一辈子,光溜溜的身子来到人间,光溜溜的离开人世,来的时候,需要别人救济帮忙,走得时候也要麻烦人火葬帮忙,每个人其实都是在别人的救助下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所以还是利用在世间的日子去多救助一些别人,才有意义。当别人问他,慈善最大的感慨,他说是"给别人的才是你的",解释到比如别人送一个表给他,他每次看表的时候,其实都在想念那个送表的朋友,其实他朋友已经戴在他的身上,他认为,在我们离开世间的时候,什么都不能够带走,为什么不在自己活着的时候,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呢,这样一来,自己就永远的存在在世界上。他把人生归结为"助人"和"爱人",我想就是他的伟大和成功,他在人生中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真精彩的感受!
一直以来,很多人在教导我们,要学做人,但是可能在概念中,做人是个很虚的东西,尤其是我们后生晚辈,总觉得做人好空洞,也许是前人为了回避现实的一种手段。论语教材,大家都是为了应付考试才来死记硬背一下的,即使像奥运上那么大声的"学而时习之",我想实际上十几亿国人,没有几个真正去理解孔子的真实含义。而且,现代人都有一个想法,就是时代不同了,中国人不能够总是停留在远古的那些历史上东西上了,必须和西方靠拢,从别人成功的体制中吸收经验去进步。
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才知道原来我们以前为了论语而论语的思维使我们认为古文化没什么用处,其实我们根本就没有读懂论语,而且由于没有生活经历,对论语之道也没有真正的体验。
经历了10年的社会生涯,有时候会对社会有悲观的想法,对人生有无奈的想法,现在周围,好象始终是那些有关系的人吃得开,利益始终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熙熙攘攘,皆为利往",不但是那些社会的宠儿,哪怕是平民百姓,都在为手头的工作而生存,有几个人可以超脱的生活,有几个人可以做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毕竟说什么生活还得继续。正因为工作的辛苦和无奈,大部分人都觉得不快乐,混日子的感觉很厉害。有钱的人也不快乐,因为他想更加有钱,也不知道怎么把钱转化为长期的快乐,最多就,那种穷快活很少了。
总之,我们的生活,得为"利"字。在这个前提下,那论语的做人学问,仁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呢?毕竟这个不管我们饭的。我结合自己,想了一下认为其实是我们还是没有理解人生之道。
首先,不管我们怎么样一个人,其实都有一个做人之道,诚实之人,狡诈之人,其实都在修炼自己的人生的道。这个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有些高人,如南怀瑾先生,就会去把做人理论化,找到人生的修炼理论,可以更好的指导做人。而大部分人,则是根据自己的教育和周围人的影响,在无理论的实施而已。
其次,做人之道,其实并不与谋生之道不相容,它可以知道我们更好的谋生。可以认为,做人之道,是和做事的态度和方式相辅相成,只是做人之道越明确,做事就越清晰,不会出现原则的问题。
最后,做人之道,其实是给人寻找真正的幸福和快乐的根本。始终人生必须明白,财富和享受不是人生真正的意义,疾病、穷困、死亡、失败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情况,真正人生不败的境界就是人生的修炼。一个人做人明确了,他可能事业失败,可能遇到疾病,但是他始终还是会有生存的勇气和决心,因为他可以面对。否则,则可能会由于某个原因,他失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也许,我们每个人,不管读论语也好,还是西方哲学也好,或者自己确定一个准则,找一个健康之道,做自己的人生指南,才是健康的人生,确保永远不失败。
论语别裁读后感篇二
工作都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最近一段时间,按照教育局的要求,读了一点《论语别裁》来充实自己。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二而撰写成《论语别裁》,通过南怀瑾先生的论述、诠释,希望自己从《论语》中学道行多的方法,去治我的工作、生活。下面谈一丁点读《论语别裁》的感受。
《论语别裁》这部书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这部书别出心裁的解释,特别是有别于明朝朱熹对《论语》的解释。他认为现在人们对于儒家学说的错误认识和理解,多是由于朱熹的解释给人们的误导。《论语》这部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部书的绝大部分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或者其他人的问答的话。聪明的学生问他,有聪明的答复,愚笨的学生问他同样一个问题,他的答复便又不同。孔子说话,是因人而异的,即"因材施教".孔子是一个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他将人看作是平等的。《论语》中有"性相近,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就是说,除了绝顶聪明和绝顶愚笨的人没有办法教育以外,其他都是平等的,可教育的能力是一样的。孔子提出了四个字,可以说是中国的民主主义教育哲学,就是"有教无类",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的教育,他"教"什么呢?孔子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字,就是"仁".孔子的看重"仁"字,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个"仁",就是人的人格,人的人性,人的尊严。孔子说"修己以敬".孔子的学生问:"这就够了吗?"孔子又说:"修己以安人".这个学生又问:"这就够了吗?"孔子又说:"修己以安百姓".这句话就是说教育并不是让你去打坐念经,"修己"是让你去做自我教育的工作,但是还有一个社会目标,就是"安人".安人是给人类以和平、快乐。这个教育观念是新的。教育并不是为自己,为的是一个社会目标。所以《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身的基础,而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社会的目标。所以孔子时代的这种"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观念就是将教育个人与社会连贯起来。教育的目标不是为自己自私自利,不是为升官发财,而是为"安人、安百姓",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这个使命,就感觉到"仁"------受教育的人。人本来有人的尊严,到了做到自己感觉有"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使命时,就格外感觉到一种责任。所以《论语》中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就是说,必要时,宁可杀身来完善自己的人格。这就是《论语》中的"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仁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就是说受教育的人要有大气魄,要有毅力,因为"任重而道远"."任"就是担子,把"仁"拿来做担子,担子自然就很重。孟子说:"自任以天下之重",曾子说"仁以为己任".以整个人类作为我们的担子,就是2500年来一个了不得的传统。后来宋朝的范仲淹也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修己以安人"而感觉到"任重而道远"的缘故。()明朝的顾亭林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是这个道理。
《论语》是一本由只言片语构成的伟大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论语》的深邃,是即便南怀谨先生这样的国学大师也要穷数十年的精力才能入其堂奥的巨制。我作为一个后学晚辈,只希望随着人生经验、阅历的增加,对《论语》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入,对于我的教学和生活不断带来更大的帮助。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805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