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你好我最爱的人读后感细选50句-读后感

前些天无意中在微信上看到一篇关于《飘》的

《飘》又被称为《乱世佳人》,主要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以战争的进程为情节推动点,讲述了主人公斯佳丽的情感故事。其实这本书早在大学时代便囫囵吞枣地读过一遍,只是当时年少无知,没有读懂其中的艰辛与苦难,没有读懂女主人公在命运面前的苦苦挣扎与化茧为蝶,没有读懂那战火洗礼中的风雨人生。

之所以被朋友的读后感打动,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的名字。《若不是世事艰辛,谁愿意让自己的双手结满生活的茧》。初次看到这名字,心里莫名的激起一阵感慨。是的,若不是生活艰辛,谁愿意让自己的双手结茧?

斯佳丽出生在一个庄园里,从小衣食无忧,过着天真浪漫的“富裕”生活。享尽上流社会的奢华,性格飞扬跋扈,自私且自恋,仿佛是一个长不大的“刁蛮公主”。但是随着南北战争的爆发,随着宠她爱她的母亲病逝,随着父亲的沉沦,她的生活被战争冲击得“支离破碎”;她的人生从此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

为了生存,为了活命。她不得不像一个男人一样战斗,与饥饿战斗,与随时可能到来的北方佬战斗,与贫穷战斗,甚至于内心的恐惧战斗。她从一个自私自利的刁蛮公主,摇身变成一个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农妇”。她的前半生享尽人间的浮华,后半生却孤苦无依、如同风雨之中的一朵蔷薇。在战争与命运的双重打击下,她的双手开始结茧。

她下地种植棉花,稚嫩的手指被磨破乃至结茧。为了生存,利用瑞特、欺骗弗兰克、抢了自己未来的妹夫;为了得到木锯厂,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与虎谋皮。但不得不承认她是最后的赢家,战争本就没有对错,战争本就是残酷的;为了能在战争中活下去,她不得不抛下身段,开始自我拯救。她坚强、勇敢、智慧,如果不是生活的艰辛,她愿意让自己的双手结满生活的茧?她一个锦衣玉食的“公主”何必遭人冷眼,何必遭人唾弃,何必在一个个黑暗的夜晚找不到心灵的归宿?

为了生活,她选择了面包,放弃了爱情。年少时,她如同一个纯情的少女,幻想着自己的白马王子阿希礼给她穿上最美的嫁衣。可自从她的表白遭到拒绝以后,自尊心作祟的她草率的将自己一生的幸福交给了一个比她小几岁、一个还未“断奶”的查尔斯。自此便开启她苦难人生的序幕,因为战争的爆发她沦为寡妇,带着嗷嗷待哺的孩子,飘零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为了钱财,她改嫁给比自己大很多的弗兰克。本就是不是为爱情而结合的婚姻在不久的时间后再次发生逆转,弗兰克死后她再次改嫁瑞特。或许是因为上天眷顾她的艰辛与不易,这一段的婚姻之旅让她走的略显平坦。

瑞特本就是最了解她,最爱她的人,一直在默默守护她、帮助她。患难见真情,在历经各种磨难之后,彻悟的斯佳丽果断的选择了与瑞特的结合。可斯佳丽对阿希礼的执念蒙蔽了自己的双眼,等到幡然醒悟时才发现已经伤害了自己最亲爱的瑞特。尤其是女儿死的那一刻,瑞特对她的爱消弭殆尽。至此,斯佳丽的三段婚姻画上了不完美的句号,可悲可叹。

结语处更是让人叹息。没有人规定谁应该一直无条件地爱着你,宠着你,得不到回应的爱,终将死亡。

是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应该无条件的爱着你,宠着你。除了自己的父母,没有任何人可以不计回报、不计前嫌的对你好,更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一辈子坚持着一份得不到回应的爱。

不由得想起曾经最爱的电影《东邪西毒》里的一段话,“有些人离开了,才发现离开的人是自己的最爱”。有些人醒悟了,才发现最爱的人已然离开。人生之中,没有任何一段感情是没有厚度的给与,也没有任何一份感情是可以不计时间、不计空间的默默付出。年少时,我们以为爱一个人就可以一生一世,可后来才发现,有些人,有些情,时间走了,人也就淡了。那些年少时的轰轰烈烈,最终化作平淡流年里面的一缕青烟。

曾经,我们以为只要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没有牛奶、没有面包,也可以很幸福。后来我们才发现,没有牛奶面包的爱情,是无法坚持长久的。没有经济基础支撑的理想爱情是不存在的,没有物质买单的理想爱情是不现实的。当理想遭遇生活,当斯佳丽遭遇战争,当我们被现实冲击的“体无完肤”时,我们才发现,那一句最深沉的“爱一个人,就为之计深远”是多么的恍如天籁。

如不是生活的艰辛,谁愿意让自己的双手结满生活的茧?

若不是生活艰辛,我们谁不想在追梦的路上风雨无阻,一路披荆斩棘,向着太阳奔跑;若不是生活的艰辛,我们谁不想在乌托邦般的世界里,守护着自己的“象牙塔”,坚守着自己的心灵净土;若不是生活的艰辛,我们谁又会在历经风雨、在日暮西山的时光里,蓦然发现那一份执手偕老的平淡才是尘世间最美的花儿;若不是生活艰辛,我们谁愿意在渐行渐远的天空下、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踽踽独行?

常听人所,每读一本喜欢的小说,就是经历一次人生。是的,看完《飘》,看完朋友写的读后感,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片叹息之中。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但是对于某个人,你是他的整个世界。

一滴水里见世界,一粒沙中见人生。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尘世中的一粒沙。从出生到死亡,我们无法决定人生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人生的宽度。对于世界,我们是独立的个体;但对于某些人,你是他的世界。所以,请珍惜身边那个默默陪伴你的人。

他或许不够帅气、不够英俊、不够温文尔雅;但是他十年如一日的陪伴在你身边,快乐时、忧伤时、孤独时,能有一个人默默陪伴在你身边,他或许不是你最爱的人,但是他一定是你最重要的人。尤其是在这个世事艰辛的年代,在这个喧嚣嘈杂的年代,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能够坚守一份平淡,坚守一份真纯,寂静相伴、默然喜欢是多么可遇而不可求,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写至此处不由得想起明代著名诗画双绝的才子唐伯虎。年少时,疯狂地喜欢他那一首《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子种桃树,又折桃花换酒钱。折花换酒,年少时每每读到此处,眼前总是忍不住浮现出一位桃花仙子折花换酒、煮茶赏诗的画面,对唐寅充满了钦佩与爱慕;而等到自己真正长大时,才明白他折花换酒、生活艰辛的另一面。他是明代著名的才子,却沦落到锄田种地、折花换酒的境地,可见生活的艰辛。

再次重温《飘》,轻吟着唐寅的折花换酒,心底蓦然升起一阵唏嘘。

不管是《飘》里面的斯佳丽,也或者是笔者曾经爱慕的唐伯虎,在艰难困苦的人生道路上,始终坚持着一颗向上的心,始终坚持着与命运抗争,在飘零的尘世中铿然远行。一如我们自己的人生,既然选择了远方,就注定风雨兼程;既然选择了追逐梦想的红日,就只能留给世界一个背影。

纵使生活艰辛,纵使年轻的双手结满生活的茧,纵使人生的路风雨飘摇,我始终坚信只要守住心中的真纯,守住心底的净土,折花换酒,且歌且行。

篇一:《情书》

今天连看邮件都曲折了一下,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的邮箱有问题了。坏了也满好的,我一向是个唯恐天下不乱的坏家伙。

写封读后感吧,其实小猪的文笔还行,看起来还是满感人的,大概是从来没有用心写过什么东西。这可是我收到的他的第一封情书,简直是杰作。认识这么久以来写给我的第一封邮件。点评一下,整篇文章条理清晰,文字流畅,呵呵,不错80分。

其实,真的,我也不想为这些破事情发作,真的没劲。我一整天开心的心情就这样给自己发作掉了。可是如果我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话,我也不是今天这个样子的人了。原来我认为自己很强,可是不是的,我是凡人,不是神仙。我是个小小的人,有颗小小的心,反而,这颗小小的心更精致,更需要好好呵护。我也脆弱,只是希望自己表现的坚强,不把眼泪流给别人看,可是有的时候真的是委屈,我可以倔强的说不,倔强的收起眼泪,可是却装载不下太多的委屈。

好了,日子总要好好的过,我也不想撮的,撮到最后,总是我自残的。

还是开开心心的做我的青天白日大头梦,象猪一样开开心心的生活。

篇二:《情书》读后感

上大学的时候,我曾经看过一部日本拍的电影《情书》。那时候我第一次看,给了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感觉是一种淡淡的喜欢,是一种暗恋的滋味。

和你在一起后,我又一次看了这部电影《情书》,我开始感觉到淡淡的味道里,有一种爱的感觉。

今晚我决定和你分手,说了很坚决的话,想你不要再来找我。我的小猪自尊心很强,估计你也不会再来找我了。我想这辈子都可能没有机会与你见面了。 2013 年8月18日下午3点20分,你那天是穿着黑色的上衣,穿着蓝色的牛仔短裤,依旧是长长的的头发。临走时,回头看了我一眼,挥了挥手,似乎想和我说再见。然后你转身,离去,你的身影消失在我的视线里 …… 那是我最后一次见你,你我的回忆便到结束了。我看《情书》里,我想起我最后一次见你的情景,可能也是这辈子最后一次见你了。我的压抑已久的情绪终于释放出来了,我想对你说:我爱你,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做了什么样的事,我这辈子最爱的人是你,陈慧瑶!

在我陷入回忆的那一刹那,我想我似乎看到《情书》里面一种爱,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爱。当不能再爱你时,我选择将你放入我的心里,将你装进我的回忆里 ……

篇三:《情书》读后感

藤井树。宛如一小片雪花一般的飘落在了心头。明明一打开始就知道结局了,但到最后心中总还是会被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孩子弄得平静却又微微的动荡着。

结局写得很是平静,没什么动静。藤井只是微微的有些脸红罢了。但在心中却让所有的东西都化开了。也不知怎的就结束了,但是又不是遗憾。

有人说:“真不甘心!怎么就这样结了!肯定还有后续的!一定是被谁撕了!”

但我却觉得正是这样的结局,太无趣的结局让之前在雪中醒来的博子,让之前下的雪都恰倒好处的融化掉了。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犹如一片小雪轻轻地到来有毫无声息的离开了。

让人不觉得想:啊,下了一场雪啊,只是下了一场小雪罢了。

好像真实却又不实际,却在人们不知道时洗净了人们的心灵。下过了一场雪,一场似梦非梦的雪,留下了一片空白的世界。让人什么都不想做了,只剩一点点思绪,回忆着树与树他们之间微妙的、古典的爱。

岩井俊二,《情书》,也许只是一份无法割舍的爱吧。

“你好吗?我很好。”一开始不抱有任何希望,只因为不可能,却创造了接下来神奇却平常、疑惑却清明的故事。虽然有总觉得博子不是很可怜吗?成了树的代替品。但这样不断地思念着谁,不也是一种美好的幸福吗?虽然还是有些残忍,但不需要了,已经足够了。因为最后它不留痕迹,是全部被融化了。被我,被博子,被树与树统统融化了。

博子将树与树的所有回忆都还给了树,树也将他的爱在十多年后传达到了。虽不是个喜剧,但古典的雪,古典的爱,让人觉得,美得深沉啊。

篇四:《情书》读后感

早前一个中午在图书馆看完了《情书》,也许看得太快,很多地方的味道还未嚼清便已翻过贯穿始终的淡淡的情愫,小小的伤感,不同于一般的生离死别,阴阳相隔,人鬼情未了,但就是那般轻轻萦绕在你心头,你无心拂开,也无力拂开,或许根本就不想拂开。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探究,也无需探究主角们的情感归属问题,你如果真要问男藤井树到底有多喜欢女藤井树?女藤井树对男藤井树可有过一丝喜欢?

博子走出藤井树的阴影没?藤井树是真的爱过博子吗?还是把对女藤井树的爱转嫁到了博子身上?很可能就陷入一个回答问题的死循环,答完一个问题,扯出下一个问题,再继续回答问题,一串串的问题在我看来没有深究的意义,有时候看书是看一种感觉,而有些感觉更是无法言喻的。

两个藤井树,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原本不相干的两个人,因一个相同的名字绑在了一起,但这不意味着就一定要碰撞出什么大火花,一样可以平平淡淡,无波无澜地度过,所有事物总在相交后分离,没有例外,中间是毫无联系的几年,在后来便是一个已在地下,一个还在地上,仍旧没有太强烈的情感,只因一封阴错阳差的信才又勾出了以前的事,我至今还记得博子写给藤井树的第一封信,藤井树:你好吗?我很好。

渡边博子那是在一种怎样的心情下写的呢?还是无法描述,只知道原来简简单单几个字就已胜却长篇大论。

书中有很多小情节,印象最深的就是男主喜欢在空白的借书卡上添上藤井树这三个字,开始觉得不过是无聊的小把戏,可最后还是有那么一点感动的,特别当流行“寻找藤井树”时,发现心里被什么东西堵着,很压抑,很难受,很沉闷,很抑郁,反正都是些消极的词。

篇五:《情书》读后感

说起读岩井俊二的《情书》的感受,犹如我对书中提到的那只“翅膀和尾巴都是在舒展的时候被冻住了的”蜻蜓的感受一样:美丽、浪漫、哀婉。

透过晶莹剔透的冰看舒展的蜻蜓是那么的纯净。少年时期暗恋的往事是那么的纯洁、那么的纯真。“有一个可以想念的人就是幸福”的认知又是那么的纯朴、那么的纯粹。认真写信给天国的阿树的博子是美丽的,陷在与阿树相遇相知相爱的回忆中的博子是美丽的,在雪地中央冲着大山放声呼喊的博子是美丽的。同样,认真回信给博子的藤井树是美丽的,明白自己也喜欢阿树的藤井树是美丽的,佯装平静想把画像放进兜里的藤井树是美丽的。因为纯,因为不做作,所以《情书》很美丽。

定格在最美丽时刻的蜻蜓是如此的富有诗意。小说中男藤井树对女藤井树表达爱意的方式是如此的浪漫:在没人借过的书的空白书卡签上“藤井树”名字;继续要求做图书管理员;在《追忆逝水年华》的图书卡背面画着女藤井树的样子。我能体会男藤井树在图书卡上签名的心情,他签下的不是自己的名字,而是自己喜欢的人的名字。继续要求做图书管理员是假公济私,是为了能与喜欢的人名正言顺单独呆在一起,即使没有言语。而让喜欢的人帮自己还那本夹着有她样子的画的书,其实也就是间接的表白。可惜这些做法浪漫,但太过含蓄,两人只能是擦肩而过。

冰封的蝴蝶即使美丽,也透着哀婉,即使浪漫,也透着悲伤。对于女藤井树来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她不该到那人走后才明白他心中的秘密。对于渡边博子来说,还君心思双泪垂,恨不相逢更早时。她不该是另一个人的影子。

当一切真相大白,当博子与藤井树都面对了自己的感情,当书中洁白的雪花融化在我心中最柔软的部分的时候,一只冰封的蜻蜓也成为了我记忆中永恒的标本。

《情书》观后感1

1995年,岩井俊二 推出了他的剧场电影处女作《情书》,以清新感人的故事和明快唯美的影象首先在日本国内引起了空前的轰动,而影响很快就波及到整个东南亚甚至欧美。现在,这部美丽动人的《情书》不但为众多亚洲影迷所喜爱,更是被众多影评人视为日本新电影运动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很久以前就看过《情书》那个时候还不能完全看懂,但我能隐约的感觉到其中的情感,它是那么的细腻,如同女人的思维,记录着心理的微小变化,随这年龄的增长,我能从很多的方面入手再回头重温那种难得的记忆。

影片一开始就以优美的构图唯美而静谧的画面开始,一个年轻的女子躺在雪地上似有所思,短短的几秒钟的镜头像是持续了几个世纪,犹如陷入了深深的回忆,“坚强”的站起来,仰望天穹,是难以言表的沉浸,还是一种难以说清的感伤。在接下的叙述当中给出了故事的原因:渡边.博子的男朋友远去了天国,她陷入的是悲痛和失落,只有将她那份真挚的感情埋于心中。导演岩井俊二从细致入微的情节中表达出,她在—家中看到的毕业纪念册,看到了她最爱的人滕井树的名字,怀念的她偷偷的把名字记了下来,写在了手臂上,如此微妙的细节却有一番寻味,接着写入的是同她长得一样的人-藤井树(女),两个毫不相识的人通过一封信件有了联系,一段真挚唯美的感情之诗就这样铺开了!开头的叙述让头一次看到这部片子的我不知所云,但是往后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耐人寻味。虽然贯穿整个故事的书信都是两个女孩之间对另一个男孩回忆的点点滴滴,但正是这点点滴滴的回忆,让一直潜伏和深藏的情感被小心翼翼地抽丝和剥离出来。回忆是岁月的书签,回忆是成长的印迹,回忆是情感的累积,谁的青春没有回忆呢?明明知道那是一封寄不出去的信件,但是还是执意把它寄了出去,如同心中久藏的一股未曾释放的情感,寄出一封无人接收的信件,让信件寄托着那份忧思安然的释放。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对他的镜头语言没有多大让我惊讶的地方,可能是因为这么优雅的情节没有必要用什么特殊的镜头特技,但是画面的构图却是那么的讲究,那么的富有诗意,让我没有办法不服气摄影师唯美的构图法则,让这个感情细腻的影片更加上几分光彩,记得好朋友说过 ,现在已经很少能够看到像这张影片中表现出的那种干净和舒服了。世间的爱情总在呈现两种可能性,得到和失去。得到的时候教会我们珍惜,失去的时候又我们懂得回忆。光阴似水流年,嗟叹,哀婉,无力回天,唯有回忆才能教我们振作下去。

影片一开始,大雪漫天而下,房屋错落,白色的山间,白色的弯曲小道,白色随风起舞的窗帘,白色的试卷,这么多白色的印象,也许就是它的情感基调吧,就像少年圣洁水晶的爱情,永远的纯洁清纯。一个初入青春门槛初恋的故事,或者准确地说,应该是暗恋吧,哪一个少年不曾有过那甜蜜又苦涩的经历呢?

少年的藤井树(男)似乎总是与女孩藤井树作对,图书馆的工作从不帮忙,古怪的他老是借阅一些被人遗忘的'书籍,可以最先在借书卡上写下名字。男孩藤井树会是想等女孩藤井树一页页翻过,终于找到那张卡片再发现他对她的爱恋吗? 我想少年的恋情最开始大都是以和心爱的人搞恶作剧开始的,借以吸引她的目光。 从而引起对方注意建立联系吧,就像他骑车冲下山坡将口袋套在她的头上那样。傻傻的男孩。还有,英文考试卷发错了,女孩在车棚里等待着男孩出现交换试卷。然而男孩直到华灯初上才姗姗来迟,偌大的车棚只剩下了两个人。在女孩费力摇动自行车踏板发出的微弱灯光下,男孩不紧不慢的对比这两份试卷,喃喃的自语:"原来break的过去式是broke啊!"他有些幸灾乐祸的毫不理会女孩的焦急和催促,因为他享受与她在一起的时光,这美妙的独处...... !

在这部影片中表现出的不仅仅是那种久远的回忆。在这部影片中表现初恋的单纯唯美,可以说到了极致,千百回转的思绪在心头流转,可以不表白,但定会在蛛丝马迹中展露无遗,是这般的美好.甜蜜,就算是长大.年逾花甲之时回首这段往事,那段时光也定会激流回荡,难以平静。还有一处让我感慨,国中时代的藤井树看到在雪地中溜的时候见到了一个蜻蜓葬在雪中,黯然神伤 ,这让我想起了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感时花溅泪,女子的独特情感一下子就表现了出来,我想只有心中有爱才能表现出爱!有那种淡淡的友情表达,故事的结尾,尾老头轻轻的唱起了藤井树死前唱的最后那首歌,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人不在了 但是歌还依然存在。 最后,博子和秋场爬到山上,博子对着白雪皑皑的山喊道你好吗?山回应着你好吗,博子又说我很好,山回应我很好……我很好,这样的结局很好……

在这部影片中还有重重的亲情在里面,藤井树去医院的时候,回忆的那一段让我记忆犹新阿 ,想起了爸爸的离去, 还有家人的惊慌失措 ,另外让我深深感动的一幕就是她和爸爸一样患上了肺炎,爷爷不顾一切的背着她奔跑于大雪之中,七十六岁的老人为了孙女的安危奋不顾身。亲情被那一瞬间挥洒的淋漓尽致。

故事的结尾,回到现实,学妹们拿着画着她肖像的借书卡给他看,那一刻,藤井树的心被感动填得满满的,那一刻,激动的她说不出一句话,满脸的羞涩也代表着幸福。一个男孩的心是如此缜密细腻, 其实有很多事情是不必要讲出来的,一个人独自等待, 一生都不会忘记。

《情书》观后感2

你好吗?我很好!

看《情书》总有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觉,很多感觉都转瞬即逝,舍不得在大脑中停留哪怕一秒钟。或许这样的感觉也是有自己的意识的,根本不愿意与像我这种粗线条的人相处,绕脑三匝,发现无处可依,便飘然离去。所以很多感觉我已经无法描述,只能描绘一些比较深刻的印象——

这个故事好浪漫,可以说整个故事的起点都源于博子的浪漫情怀。新婚的喜悦还没有消退,就披上了丈夫死于“意外”的悲伤。两年过去了,仍然不能放下藤井树,其爱可以说是刻骨铭心了。当她怀揣着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想再接近自己的爱人时候,收到了同样署名为“藤井树”的回信,理智告诉她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感情却试图说服她相信这就是真实的。而秋叶同样怀揣着真挚的爱,戳破这个假象时,博子指责他“过分”——他的确过分,不过他的过分不过是想帮助博子走出藤井树的阴影,迎接美好的明天。当然,我们可以指责秋叶先生的自私,可是真正的爱,又有几个是不自私的呢?秋叶的自私和藤井树的自私,又算得了什么呢?藤井树爱上了与自己同名的姑娘,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便一遍又一遍地书写着“藤井树”这个名字,可是他的千呼万唤并没有得到回应。当他发现与自己初恋情人神似的博子时,便“一见钟情”了,以致最后和她结婚。他宁愿找一个初恋的替代品,也要把替代品据为己有,是何其的自私啊!可是我仍然不能责备他,谁让他的爱也那么刻骨铭心呢?刻骨铭心的爱,有什么错?

博子爱藤井树,藤井树爱藤井树,而藤井树却迷迷糊糊会错意。这种不平衡的浪漫终于没有被容于世,所以藤井树死了,我甚至觉得他可能是自杀了。因为当他发现博子对自己的真爱时,自己背负着满满的罪恶,为自己的自私感到羞愧,所以很快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以给博子自由。秋叶就是在博子深陷藤井树的阴影中时,把她从阴影中拉了出来。一开始,博子似乎已经适应了这样的阴影,所以她不愿意,她反抗。但是当她知道自己只不过是个替代品的时候,她好悲伤,好想哭,但是她已经学会了说谎,她对着雪山不停的呼喊“我很好,我很好!”我想她的心是在滴血的,不过有秋叶站在她背后,所以对她而言,可能的确是最好的结局,所以她真的很好!这种浪漫除了热血腾腾的爱,没有任何杂质。

藤井树因为一个名字的巧合,遭遇了一场懵懵懂懂的爱,当她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写下第一封回信的时候,就进入了给自己写“情书”的旅程,只是她不能看清两个“藤井树”究竟对应怎样的面孔。就像她看到那些无聊的书的阅读记录卡时,总认为那个“藤井树”就是那个调皮捣蛋,不务正业的男孩一样,她还始终认为自己笔下的“藤井树”就是那个文文静静的女孩儿。当她看到那个背面画着自己画像的读书卡时,差点儿接受学妹们的八卦了。可是那个叫藤井树的男孩,已经不能归来了——这份刻骨铭心的爱,终于传道到了早该到达的地方,却几乎无法继续传递下去了…这种浪漫,让人期待,又让人心疼。

爷爷栽了一棵树,同样叫“藤井树”,所以“藤井树”就只是一个名字而已了,是一顶可以戴在任何人、任何事物头上的名字,而最重要的却不是名字,而是名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面孔。那阅读卡上的“藤井树”究竟指的是谁?是“藤井树”对“藤井树”的呼唤,只是这种呼唤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所以这里的爱,也陷入了失衡的状态——完全失衡的爱,是不能持久的。所以藤井树离开了,藤井树病了,藤井树差点儿死了,但是她不能死,因为如果她死了,这赤诚的爱又将归于何处呢?只有把这份爱藏在心中,才能永葆其生机。

造物主真是一个奇怪的存在,他规定只有平衡的爱,才能持久,可是他总是在千方百计地打破这种平衡。他就像一个调皮得小孩儿,总是把人与人之间的爱换来换去,让人刻骨铭心,以此检测人性的存在。当藤井树自己的信变成了另一个男孩儿写给自己的情书,她既成了爱的付出者也成了爱的接受者,所以爱再一次在她一个人身上得到了平衡,所以她没有重蹈父亲的覆辙,她活了下来。当博子知道自己不过是一个替代品的时候,她把自己的爱转移到了藤井树的身上,这场由她引起的爱的传递终于在别人身上达到了平衡——她终于自由了,终于重见阳光了。当博子的爱四处飘荡,无处可依的时候,刚好遇到了秋叶的爱,就这样两份赤子之心散发的爱,几乎一拍即合了,达到平衡了。他们都经受住了人性的考验,所以他们都该是好好的……

“你好吗?我很好!很好!!”无论活着,或者死去……

你还好吗?我很好。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820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