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与动力读后感选录90条-读后感
【篇一:兴趣不是最好的老师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观念在我的小学生涯中根深蒂固。我总会以兴趣为由,拒绝我所不喜欢的一切。虽很少成功,但我依然信奉这句话。
文中的大学生们,老师要求他们背诵一百多篇古文。虽然他们很不情愿,但迫于压力,他们还是完成了任务。老师对他们说,兴趣不是最好的老师,大家都觉得吃惊。
的确,有时候帮助我们战胜困难的往往是压力而不是兴趣。老人说的好,兴趣不能当饭吃,只有意志坚定了才能走向成功。面对压力给你带来的一切困难与不便,悲观者会说:“压力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日俱增”,但是俗话说适者生存,如果你不去面对压力你又怎能在这世界上生存呢?怎样在这社会上立足、占有一席之地呢?既然你出生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那你就必须学会接受这一切生活所带来的压力,接受一切不快,用“以不变应万变”的老套着数来对待压力。
不要再以兴趣当借口,兴趣不能当饭吃。做些你不感兴趣但是有意义的事,你会发现自己,潜力无限!
【篇二:兴趣不是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人们都说兴趣最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当我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时,心中便充满了困惑,于是就继续读了下去。
文中提到了一位新上任的中文系老师,第一件事就是要求每人背一百篇文学作品,全系里叫苦连连,无奈还是在老师的监督下,坚持背了下来,竟全部通过,虽然不是兴趣爱好,但获得的却是实实在在有用的东西。之前很长时间的忙碌,都不比现在充实。
在小学升初中的暑假里,一点作业都没有,高兴了好几天,晚上电脑被我拽着不放手,早晨窝被子里不起来,但这样的日子没持续多久。一天,我正睡的自在,妈妈就拉着我奔数学辅导班去了,之后每个上午都被占用了,更是布置一大堆作业,让我忙活了一暑假,却因此在第一学期数学考了前几名。
许多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兴趣不是最好的老师,正如文中所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顶多只在幼儿启蒙阶段哄孩子听。”所以常做做自己不敢兴趣的事是一种进步,一种锻炼自己的方式。
【篇三:兴趣不是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从长大到现在,一直听大人们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人们鼓励我们去培养兴趣。而大人们有没有想过,兴趣所含的东西太肤浅。
当然,做事需要兴趣,那只是一个前提。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业,不是兴趣就可以办到的。关键的是自己的努力,奋斗。文中提到背诵要一百篇古代文学作品,是“我”背诵下来的不是兴趣,谁有兴趣背,我敢说百分之九十的人没有这个兴趣,而是自己持之以恒的决心,是动力,是努力,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真理!
一个人靠兴趣走不了多远,做什么是不能靠兴趣。自己喜欢做就做,不喜欢就不做,那这成就不了你绚丽的人生。我们要做事真正有意义的事,不管自己喜不喜欢,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要去做。
所以,兴趣不是最好的老师。意志才是最好的老师。
【篇四:兴趣不是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今天,读了潘小娴的《兴趣不是最好的老师》,我深有感触。
我是从小听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长大的,老师说,同学说,家长说……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我自然也对这句话深信不疑。然而,读了这篇文章,我却对这根深蒂固的法则彻底的颠覆了。
一个人的成功,定然离不开兴趣的培养,一个人只有真正享受到事情的乐趣,才会真正喜欢上自己所从事的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许,这句话适用于刚刚启蒙发育的孩子,兴趣是我们的一位老师,但是,兴趣却并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文中说道:“过分广泛的兴趣,过分浮浅的阅读,只能给人带来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收获。这些收获根本无法给你们今后的事业带来强力的支持”。我认为这句话是意味深长的。当你拥有广泛的兴趣而没有坚持的毅力时,兴趣便成了一纸空谈,当你拥有丰富的兴趣而失去具体目标时,兴趣便会让你走向深渊。
兴趣的广泛不是放纵自己的理由,如果因为兴趣而让自己为所欲为时,我们就应该开始反省自己了,兴趣真的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吗?人生路上,我们必定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遇到很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那么,当兴趣和真理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又会去选择哪一个?重重的疑问都表明,兴趣并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有些同学整日沉浸在电脑游戏当中,不能自拔。他们难道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他们难道不明白,只有用只是把自己武装起来,才能在社会上有一片立足之地?是的,正是因为他们种种的“兴趣”,才把自己的光明付诸一炬。对此,文中说道“对于一个肩负着事业众人的大学生来说,怎么能仅仅由着自己的兴趣一日日得过且过呢?”当然,我们现在还不需要去考虑“自己事业的重任”,然而,我们仍然需要去考虑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学习……这一切的一切,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觉醒吗?
有兴趣,而不是放纵自己;有兴趣,却更需要学会忍耐和坚持……
朋友,记住,兴趣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篇五:兴趣不是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看到《读者》中的一篇文章——《兴趣不是最好的老师》。初看题目,煞是惊异,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莫非题目印错了?循着文字读下去,恍然醒悟。
作者讲的是自己经历的一件事。大学时的她率性而为,沉迷于各种校园活动,直至遇到一位老先生——中文系副主任。老先生要求全系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人背诵一百篇古代文学作品。全系顿时哗然!对抗了一段时间,终因胳膊拧不过大腿,人人拿出自己的“过关法宝”,一阵恶补,最终全部过关。这次“魔鬼训练”,使大学生们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他们的人生与事业之路做好了铺垫。
掩卷沉思,领悟了一个看似深奥实则浅显的道理。正如那位老先生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顶多只在幼儿启蒙阶段哄孩子们听。”对于一个肩负着事业重任的人来说,怎么能仅仅由着自己的兴趣一日日得过且过呢?率性而为,或单纯依赖自己的兴趣,只能给人带来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收获。而这种收获无法给人的发展带来强力的支撑!
人不同于一般动物,有思想,用理智和信念应对烦冗无趣的活动。驾校老师常说,有两种“学生”最难教——一种是教师,一种是医生。因为这两种人的日常工作多有机械性的重复,在灵活操作和积极应对方面逊色于其他行业的人。仔细想来,不无道理。教育是一项繁琐而又费时费事的工作,我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某些环节。我们常说,教师要有激情。这种激情并不仅仅意味着对于职业的兴趣,而是基于不懈的追求,基于责任、义务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兴趣在很多时候难以维持长久,而内在的一些东西却能成为我们向上的不竭的动力。如袅袅茶香,如清冽陈酒,如涓涓细流……那种真正浸到骨子里的东西才是最摄人魂魄的。想到刚刚故去的一代宗师雷洁琼,给我们撰写了一部光荣革命历史的教科书。她师德崇高、学问精深,硕果累累,是我们为人师者毕生的楷模。如果仅凭兴趣,又怎能倾情一生、奉献教育?
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教育工作中,在繁琐细碎的日常小事中,心是方向,爱是阳光,智慧是营养,汗水是宝藏。学会内敛与积淀,学会付出与奉献。用爱的丝线,串起思想和信念,激活生命的热情,轻叩一颗颗求知的心灵,踏着坚实的脚步,开拓一片新天地。
《兴趣的秘密何在》读后感1
在读到《给教师的建议》第2 条《兴趣的秘密何在》时,心中一直困惑的问题有了新的答案。
书中说到:“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这个源泉像潺潺的小溪,就在我们的眼前,你只要走近去看,在你面前就会展示一幅令人惊异的大自然的秘密的图画;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兴趣的源泉则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挖掘,才能发现它;而很常见的情况是,这个”攀登“、”挖掘“自然万物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的过程本身,这是兴趣的重要源泉。”
从书中我明白了: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真理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的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连起来的那些线索。我在备课的时候,总是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接合点和线索,因为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揭示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
书中还说到:“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但是如果不给它提供食物(与事实和现象进行生动的接触,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我认为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一些专门的工作方法来实现他的愿望。”
可见,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这一点是何等重要!当然,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此外,还有一种纯粹思考(运用智慧进行概括、系统化的活动)带给学生的欢乐。
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
《兴趣的秘密何在》读后感2
“每一个老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怎样才能把课上的有趣呢?是不是所有的课都能上的有趣呢?兴趣的源泉何在呢?”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深知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那么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才能调动起来呢?怎样才能激发其兴趣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了兴趣,才会使人集中精力,积极思考。近学期上课,四年级有一个小男孩,座位就在讲桌的旁边(也许是个特殊座位),估计他也是个“相当”淘气的.孩子。我讲完课后,布置作业让同学们画想象画《太空植物》,大家都陶醉在太空世界里,几分钟后我站在他的旁边,可他丝毫没有开始画画的意思,更有趣的是,他看到我并没有批评他,小声的给我说:“老师我给你说个脑筋急转弯吧?”当时我觉的特奇怪,这个小精灵的胆还挺大,不但不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敢给我讲脑筋急转弯。我打趣的问他:“你是不是对脑筋急转弯特别感兴趣?”他说:“有一点感兴趣。”问他对什么最感兴趣?他说对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最最有兴趣,他使用了“最最”两个字表示了喜欢的程度。提到《动物世界》他更是滔滔不绝,连说带比划:老虎怎样扑食、袋鼠妈妈怎样带宝宝、北极熊怎样在冰封时节破冰捉鱼的动作,真是惟妙惟肖,他那夸张的动作让教室里几乎乱了套,我决定让其他同学继续画《太空植物》,让他画他最感兴趣的、喜欢的动物世界。只见非常兴奋的走回了自己桌子前,他拿出自己的作业、拿出了画笔直接往纸上画了起来。一边画,一边比划着的动作,好象在扑食、奔跑。我默默地看着他全身似乎都在舞动的姿势,可以看出,他真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中去了。我想:不管他最后画的怎么样,实际已经达到了我们的教育效果。为了不打扰他的情绪,我一直没有到他身边,最后,当他用很短的时间把这张画完成,高兴地交给我时,上衣已经被汗水浸湿了。他的画面表现的就是一个大草原上,生活着各种动物在捕食、嬉戏的情景。我只是在颜色上给他提出了一些建议。这幅画就这么定稿了。通过画这幅画提高了他的信心,使他对美术课一直表现出很高的兴趣。所以我想我们应该大胆的让学生用画笔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画出他们所感兴趣的人物、动物、植物,并给予恰当的辅导,我们的艺术教育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素质的培养在于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源于兴趣,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我在教学上利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兴趣作为点燃智慧火花的导火索,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潜力,使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到学习创作中,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而且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套的、过时的、枯燥无味的美术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学生。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自己的需求来设计美术课堂的教学,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良好的情绪中,通过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方法等不断获取新知识,创造新作品,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学习乐园。
《兴趣的秘密何在》读后感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了兴趣,才会使人集中精力,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捷径。“每一个老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怎样才能把课上的有趣呢?是不是所有的课都能上的有趣呢?兴趣的源泉何在呢?”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兴趣的秘密何在》一文中提出的。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说到:所谓课上的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把课上的有趣”说起来容易,但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每一位教师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我是一名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很发达,教育网站有许多精美的课件,特别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在教学时充分运用了这些手段进行教学,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把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尽量把每堂课都上的活泼生动。
二、创设情景激起学习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孩子求知欲望强,喜欢听故事。每次上新课时,我尽量以讲故事开头,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入手,创设一种情景,逐步把学生引到课文中;接着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会根据课文的需要为学生创设出不同的情境,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走入课文。
三、开展竞赛小学生表现欲特别强,希望自己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赞扬。教学中,我从不吝啬小红花。回答问题出色的孩子,积极动脑的孩子,书写工整的孩子,特殊进步的孩子……我都会及时给他们打上一朵鲜艳的小红花,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但是,以上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兴趣的秘密何在》中还提到: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是啊,有时候我们做教师的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创造来源与兴趣,如果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不能满足学生内心深处的这种需要,有何来创造呢?我们应该给学生创造机会,不断地鼓励孩子们去观察、去发现,让他们感到发现的快乐;带领孩子们去研究一些问题,让他们在自己的研究中去获取结果;经常给孩子们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让孩子们通过自己阅读,查找资料得到答案。让孩子们感到自己是成功的,从而使他们能保持兴趣盎然的学习状态。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我们要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努力,让每一个孩子把兴趣作为点燃智慧火花的导火索,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潜力,使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还没上学读书的时候,每到夏夜,奶奶常常带着我看星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给我听。我眨巴着眼睛问:“牛郎放了几头牛?织女织了多少布?”奶奶笑着说:“牛郎放的牛有星星那么多,织女织的布有银河那么长。”从那时候起,我对牛郎织女非常羡慕:他们真有本事,放了那么多牛为农民耕田,织了那么多布给我们做衣穿。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们一样,为人民做很多很多的事。这就是我童稚时萌发的理想。
最近我读了《理想和兴趣》这本书,懂得了什么是理想。理想就是一个人终生奋斗的方向,是鼓舞我们战胜困难,不断前进的力量。如新长征突击手戴建宁、巢军,年青的书法家程与天,自学成才的大医师陈远浩,以及威震球坛的女排名将郎平等等,他们都是一些平凡的'人,却有着不平凡的理想,因此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学习起来就有劲头,生活也就格外有意义。那些不子学习,东游西逛的人,他们没有崇高的理想,也就像没有灵魂一样,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永远也享受不到奔向理想之路的欢乐。
我是一个小学生,我心中充满着美好的理想。天上的星、山上的树、园中的花、池中的鱼,都常常吸引着我。我喜欢老师,喜欢爷爷、奶奶,喜欢爸爸、妈妈,还喜欢那些平凡的工人、农民、解放军叔叔。我暗暗下定决心,将来一定把喜欢的人、喜欢的事写成书,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喜欢他们,学习他们勤勤恳恳为“四化”做贡献的精神。也许有人说我想当一个文学家,是的,这是我的理想。我要用我的笔去歌颂我们的祖国,歌颂我们的党,歌颂我们的人民!当然,我还必须努力创造实现这个理想的条件。首先我要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打好基础。
从现在起,我将一步一个脚印,像我崇拜的那些杰出人物一样,朝自己选择的理想之路勇敢地攀登。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821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