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到极致就放手读后感汇合76条-读后感
放手那个人
相信那个人最终会找到幸福
爱到极致是放手
放手就是分开
你和她在一起你觉得很开心
而她觉得和你在一起并不幸福
而你爱他
就要让她幸福
要让她幸福就要放手
放手就是爱到极致
我们早已不是那个只要爱就可以在一起的年代了
而是你爱她
你要怎么表现
凭借嘴巴的说辞?
不不不
你爱她
你就得让她过得更好
物质是基础
基础决定整个建筑
你爱她
怎么会忍心看着她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就简单举个家庭主妇的`例子
相信大部分女生都不喜欢家庭主妇吧
一旦结婚
就把余生整个交给了家庭
辞去自己的工作
放弃自己的爱好
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这样的事情 想想就痛苦
而你爱她
你就要让她做自己想做的
而这样的基础还是物质条件要充足
你可以花钱雇保姆
你可以让司机接送你们的孩子
你可以让她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你可以让她真正想笑
真正的开心
爱到极致是放手
你给不了她需要的生活
除此之外
任何都是无用的说辞
所以 要么努力 要么就爱到极致
不爱就别去招惹
不爱就别去纠缠
你永远不知道你会给那个人留给什么样的创伤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最关键的
本书作者是张德芬,张德芬是我喜欢的作家,之前看过她写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活出精彩的自己》等书,这次又看了她的新书,《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本书是作者经历了第二次婚姻失败、子女出国留学等感情经历后所著,作者从自己的心理路历程和情感变化入手,告知大家幸福的秘密。
一、向内看,对自己生命中发生的所有问题负起责任
本书和《零极限》所讲的理论一致,我们身上所发生的一切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导致的,所以我们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问题,付起100%的责任。我们可以不为别人的行为负责,但必须为自己因为他们的行为而造成的感受负责。比如我们觉得自己的父母不够好,孩子也不顺眼,其实就是因为对他们有期望、有要求,希望他们改变,一旦这个期望没有被满足,我们心中就产生了不满。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去看会发现,这些期待是出于我们自己的需求,其实是我们没有彻底的无条件的接纳他们不够好的事实,是我们为了自己的需求而产生出来的对对方的期待。我们口口声声的说要幸福,可是始终把自己的幸福的权利放在别人的手中,一旦别人的所作所为,不能如我们所愿,我们就生出了嗔怒,就感觉不快乐,这就是痛苦的根源,这也是一种思维模式或者是一种情绪习惯。要想获得幸福,就一定要打破这个模式,走出这个思维的怪圈。真正的内心安宁,来自对自己的全盘接纳对自己的想法情绪都能有所觉察,而且接纳。太过看重自己的感觉,无法和自己的感觉拉开距离,因而不能承受接纳各式各样不同情绪的造访,正是我们当下最需要休习的重要功课。想要成长想要拥有一个自由的灵魂,自在的人生为自己的情绪负起责任是最重要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二、摆脱潜意识的操控
黄金投射。我们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其实都是我们身上就有的,这种投射就叫黄金投射。
阴影投射。我们看到别人身上那些不喜欢的.行为或特点,其实也是我们身上所有的,这种投射就是阴影投射。
了解别人容易,了解自己却很困难,因为我们的很多东西都是在潜意识里面,只是不愿意看到他,才把他压到潜意识里面去,所以说通过潜意识来了解自己是最好的途径,所谓的灵性成长就是不断把潜意识的东西慢慢带出来,因为潜意识就像一座冰山,他每天都在操控我们的生活,我们一点一点的把自己潜意识的东西带出来,慢慢地就会更加了解自己的起心动念以及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事,为什么不快乐。
唤醒潜意识的方法就是要保持觉知。当一个情绪来临时,我们要察觉到这个情绪,并不要按潜意识的运作模式急着做出反应。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去观察自己:此刻的我,内在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情绪?向内探索自我,并和自己的情绪良好相处,而不是急于寻找情绪的发泄口。发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是我们为了满足小我的需求,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因为我们自己内在控制不了自己的感受,就会找个替死鬼来承接,所以怪罪别人比承担责任要轻松容易得多。按潜意识的模式运作自动反应,长期以往只能让我们生活在痛苦的模式当中不能自拔,离幸福越来越远。所有的正能量发出去,同样的正能量会回到我们身上,所有的负能量发出去也会加倍的回到我们身上,其实这个世界就是一面镜子,你展示了什么面貌给他,他就会用什么样的面貌来还给你。所以停止批判、停止评价,向内观,我是一切的根源。荣格说,在潜意识里头,你没有觉知到的东西都会成为你的命运。就是说,如果你随着自己的性子,随着自己的习惯模式去做事,没有觉知更好的做法的话,就没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三、爱得刚刚好
一、别把存在感和安全感都刷在你爱的人身上
真正的爱是永远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我自己先舒服了,我才有资格说我爱你,我们美其名曰爱别人,其实是一种掌控,以及缺乏安全感的抓取。很多时候,因为我们自己不会找奶吃,所以需要别人喂,而喂那个人就很倒霉,我们却美其名曰爱,因为我爱他,所以我无论如何不能失去她,所以他要怎样怎样,而且我为他付出了那么多,所以他应该怎样怎样,其实这都不是爱。真正的爱是永远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否则我自己都不快乐却说我爱你,凡是有期望的爱都不是真爱,这样的爱是索取。你爱的人就是一面镜子,阴影投射在爱人身上,并且扩大了好几倍,难怪很多人的婚姻会出现问题。作者建议我们要真真切切地认识到所有的问题在于我们自己的内在我之所以对他有这样的期望,是因为我内在还缺乏一份稳定的爱,小时候父母没有给我,现在只有我自己才是唯一可以给自己这份爱的人。但我们能够找到自己内在的那份爱,就不会不断地通过亲密关系来疗愈内在的伤痛。那对双方来讲都是一种折磨。
二、尊重彼此的边界、停止控制
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伴侣之间太亲密了就会忍不住跨越界限去控制对方。用控制对方的行为来取悦自己的做法是对亲密关系的杀手锏。干涉别人,越界太多,也是婚姻的杀手锏最好的,就是做法就是,对方原来是什么样子,就让他是什么样子,除非她自己愿意改变,而跟你在一起的时候,你俩重叠的这个时间段彼此都是开心的就好了。这种尊重对方原有生活方式的相处才是长长久久的保证。
三、女人,请放下拯救情节
爱的太多的女人有一些共有特点:在亲密关系里,老觉得自己可以拯救对方,觉得对方这一生的潜能没有发挥出来,没有好好的被爱过,也没有好好的被对待过,所以会倾注全部心力,去为他付出,去爱他、拯救他,为他带来更好的生活,激发他所有的潜能。这种女人一般比较有资源和能力,所以往往自以为是,觉得可以成为对方生命中一个很大的加分项。有拯救情节认知模式的女人,通常会碰到一个比较会吸取他能量的男人,这样的男人有一个共同特征,他可能会在某方面有隐,如有酒瘾或毒瘾之类的,又容易沉浸在负面的情绪里。总的来说,他一定有一些无法自拔的不良习惯,等待着被拯救。这样的男人习惯付向思考,又比较自卑,内耗非常厉害,并且还喜欢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这样的男人一旦碰上一个愿意当拯救者的女人,他肯定还会进一步纵容自己变成一个更无力的受害者,然后两个人就会形成一种共依存关系。在亲密关系,爱得太多的女人,往往都会陷入一种行为模式:不断地去付出,想要拯救对方,觉得自己可以为对方的生命带来不一样的转变,到最后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才发现对方竟然还是不能改变,然后就想打退堂鼓了。拯救者情节会让女人一次又一次地抱有希望,重新投入,最终成为一个恶性循环。爱得太多,付出太多,实际上就是藉由付出爱来换取自己的存在感。有木有太可怕?
有拯救者情结的人容易被那些需要关爱的人,吸引对他们的痛苦感同身受,并且热衷于寻求缓解他们的痛苦的方法,以此来使自己的痛苦减轻,这其实也是一种上瘾症。如果我们能够带着觉知,知道自己是这种具有拯救者情结的人,清楚又小心地走入一段关系,在关系中当你的拯救者情结发作的时候,一定要能够适时地阻止自己,提醒自己“爱到极致是放手”,随他去吧!
四、如何爱自己
爱自己有三个层面。一、和自己的思想相处。二、和自己的情绪相处。三、和自己的身体有所连接,爱自己的身体。跟自己的身体连接,真正爱自己的一个方式就是每时每刻能够去感受一下你的身体是什么样的状态,这很重要。如果你能够随时随地的感受自己的身体,感受身体的振动频率那就说明你和自己的身体是有所连接的。我们常说的活在当下,其实和自己的身体连接就是活在当下。我们经常说爱别人之前要先爱自己,可是如果你不能回到自己的内心,不能跟自己的身体连接,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把眼光投向外,去要、去索取,你就得看别人的脸色过日子,无法归于自己的中心。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情绪会来,他也会走,所有的东西都是来来去去的,越是抗拒和排斥某一种能量,那种能量就会因为你施加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和顽固。面对这些情绪时,我们要学会能够和他安然相处,那就是接纳他,允许他燃烧我们。我们真的不能太忽视自己的情绪,我们要去包容我们的情绪,就像包容我们爱的人一样。如果我们不包容她,就有可能会被情绪影响从而做出一些不理性的事情。爱自己不是拒绝别人的所有要求,不是不去感受任何情绪,爱自己是为自己划好界限,不让别人侵犯。与此同时我愿意和自己内在不舒服的感觉在一起,把这种情绪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接纳和包容,当你学会和自己的不喜欢的情绪相处之后,你的人生会更加自在,更容易做一个快乐自信的人,这才是真正的爱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模式会给自己找麻烦。什么时候你可以清楚地看出自己的思维模式的谬误时,才有能力去改变。我们的情绪就像调频电台,为什么有时候怎么调都调不过来呢?其实是受制于我们的想法,当你陷入负面情绪时,你就知道你的脑袋里面一定有一些负面,而且错误的思想在影响着你,让你不快乐。所以很多事情,只要我们能够扭转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个正面的思考,那朵云就会镶上金边,事情自然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五、不要过度付出
宇宙有一本公平的账,得到多少付出多少是公平的。如果你的付出后面是带着钩子的,那么对方可能不会真正感谢,这笔帐也无法给你加分。如果你是付出的一方,记得不要把自己的付出挂在嘴上,动不动用来绑架对方,让自己成为一个受害者。你不要认为自己为别人付出了很多,他们就会因为你的付出得到的好处而改变自己的习性,或是为了你做出什么改变。他们遵循自己那机械性的习性,该生气就生气,该背叛就背叛,不会因为你的付出会有所改变。要知道没有人逼你付出,是你自己心甘情愿的,对方没有回应、不知好歹、恩将仇报都是对方应该有的正常权益,我们必须看到自己付出背后的真相,并且愿意去承担。
亲密关系是人生修行的最大道场,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有搞明白,我自己也吃过苦头,通过学习也逐渐有所领悟,生活就是一场修行,希望自己在今后的亲密关系当中能够学会设定边界,学会爱,学会尊重,学会为自己起责任。
呼啸山庄的主题
这几天海拉尔的天气开始多风,学校的事也开始多了起来。值班很无聊,决定不去网吧,开始阅读。记得上回和几个朋友一起去成吉思汗广场完,我们几个侃大山,聊到一些外国的名著,大家了的不行,回头想一想,一本《红楼梦》百年名著居然养活一大帮所谓“红学”的专家。所以决定抽出时间去图书馆翻翻以前看过的或没看过的外国文学,以度这多风的春天。
《呼啸山庄》以前看的时候是英文版的,不过短而精。没有这么多的
希刺克历夫一个恶魔式的英雄,一种顽强力量的象征。他全部的坚毅勇猛和不屈不挠都附诸在对凯瑟琳无望的爱,以及对阻碍爱的现实的一切有关联者的疯狂的报复上。他所有的动机和行为出于他生命本质的需要。可以说他的生命永远以自我为轴心,按照充足的个性化自由运转:就像是他得不到凯瑟琳的爱,就要付出一切来报复破坏他们爱情的人。在书上是这样描述到:“两个词可以概括我的未来——死亡或者地狱,失去她后,生存将是地狱”!希刺克历夫生命的本能在爱的名义下被扭曲,而死亡这种自毁力量接替而上…
我想悲剧大约是基于对灾难的反抗,希刺克历夫在辛德雷的摧残和凯瑟琳的背弃后,在不能实现爱的欲望下,对于他生命的意义只剩下复仇。看到这里有种心寒,《呼啸山庄》至此已被他建筑成了充满阴郁凶残气氛的非人性给理性的世界。在他身上更深切的让我感受到的是灵魂和肉体被伤害,被侮辱后的扭曲。整个文学在当年席卷欧洲整整一个世纪的忧郁的情调,凯瑟琳是一个典型忧郁的精灵,她在爱的狂喜和巨大的激动中由于而终,并保持贯穿一生充满无法挣脱的精神冲突。尽管这个冲突出自她自我的选择结果…。忽然我的内心中由然而生:自己和某人格人也是…。唉,回到书上,看看这段蛮喜欢——“尽管现象界杂器不断变动,但生命归根结底是完美的。具有不可摧毁的力量,宇宙的意志不容许任何事物静止不动,它要求不断毁灭,同时不断更生“不可否认这一篇小说涵盖的东西远远超越了爱情的本身,它赞扬了人的美德,抨击了人心的黑暗,用世俗的生活画卷了他们对美好的追求。我们从中学到的是如何把自我与他人对照来发现自己的缺点,洗却心灵的肮脏,同时也教给我们如何面对世界,如何以自己的爱来换取世界的光明。这样,我们在迈向文明生活和爱情社会的路上,看到的正式新生命的不屈再生。
呼啸山庄的主题读书笔记2
“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思想的中心。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却被消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将成为一个极陌生的地方。我就不像是它的一部分”...每每读到这里,心中感触不可言状。爱到极致便成魔,这大概是我能对呼啸山庄这部小说最好的诠释。夏洛蒂以强烈的光彩和情感诉说着“我爱”、“我恨”、“我受苦”,就如应该作家毛姆所说: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曾将爱情的痛苦、迷恋、残忍、执着,如此令人吃惊的描述出来。
希刺克厉夫的一生是悲惨的,他少年为奴,中年发达,老年凄冷。他的一生都围绕着凯瑟琳在转,所爱所恨、所失所得全为一人。这样的感情太过强烈,太过炽热的爱往往是造成悲剧的源头。
横在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之间的阶级和等级压的彼此无法喘息,希刺克厉夫就像资产阶级最底层的一个缩写,童年的时候被埃德加欺凌,心中充满着憎恨,如果说他在凯瑟琳还在世的时候心中还是有希望与爱的,那么在凯瑟琳离开后他彻底变成了魔鬼。他是典型的“我不好过也不让你们任何人好过”的思想,欺骗伊莎贝拉的感情,掠夺林惇家的财产,可怜也可悲。但不知道为什么对这样的魔鬼也会生出一种怜悯之情,他不择手段去让身边的人不好过,只因这世上再无任何能让自己产生喜乐的人和事,在下着雨的雨夜,谁也不知道他在凯瑟琳的坟墓上说过多少话,倾吐过多少孤单与悲伤。
看书的时候一直在想,这到底是多么深沉的爱,才会让死者在去世后二十年灵魂还甘愿漂泊在旷野不忍离去。也会纠结凯瑟琳的感情,林惇与希刺克厉夫相比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希刺克厉夫尖酸刻薄、不择手段,他的爱太过炽热让人喘不过气;而林惇,温文尔雅,将一生的爱抚和温柔都给与了凯瑟琳,但正如凯瑟琳自己所说, 她对林惇的爱就像树上的叶子,等秋天一到,树上的叶子总会变化;而对希刺克厉夫的爱,就如同大树下面的岩石,她依靠着他给与养分得以生存。希刺克厉夫就如同另一个自己,他们一起成长,陪伴了彼此最单纯快乐的年少岁月,他们太像了,对爱也都是一样的决绝与凛冽,只可惜爱的太过痛苦,于是一个选择了离开,另一个就在这世上荒度人生。
一切的爱与恨都太过炽热,你走好我再也无法好好生活,只能将感情寄托到曾经与你有关的任何人和事情上,哪怕是让他们都不好过,用别人的痛苦来让希刺克厉夫来感受到自己还是活着的。而当希刺克厉夫最后一切目的都达到了以后,他才终于发现原来一切都不是他想要的,失去了他爱的人,他的一切都不再有任何意义。哈里顿就像希刺克厉夫年轻时期的缩影,也是他那些疯狂的权利、努力与堕落的幻影,他不再需要对任何人进行报复了,他也不要再重蹈年轻时候的悲剧,那些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得不到的幸福,就让年轻的凯瑟琳和哈里顿去得到吧。
而他,希刺克厉夫,他的幸福,就让他牵着凯瑟琳的手,永恒的飘荡在这空旷的旷野上吧!
呼啸山庄的主题读书笔记3
读完《呼啸山庄》,合上书本,心生一种感慨:心怀仇恨的人是永远得不到快乐的。
对于希刺克厉夫,到底是应该怀着一颗怎样的心来读他呢?是可怜,可恶,还是可气?可怜的是他这样一个吉卜赛的弃儿在呼啸山庄里备受冷眼和唾弃,就连唯一和他相恋的凯瑟琳最后也要离他而去。我觉得,造成希刺克厉夫那种阴险、冷峻性格的原因,和他从小所处的那种毫无人情味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可恶的是当他外出支付再次回到山庄时,他去对周围的人开展一连串的报复,令人不寒而栗。他对凯瑟琳极端的爱转变为极端的恨,他恨林惇,恨辛德雷,他想尽一切办法是他们遭受痛苦,甚至无辜的凯蒂也要卷入这场可怕的无休止的复仇中来,成为希刺克厉夫复仇的工具。可气的是希刺克厉夫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也没有尽到一丝做父亲的责任。他只是把小林惇当成自己豢养的小兽,得到了画眉山庄之后,他爱的人或许只有他自己,又或许,他连自己也不爱。他的一生,只是活在无休止的仇恨当中。他的残酷与执著换来的只有孤独终老这个结果。希刺克厉夫死了,他和凯瑟琳的灵魂终于不再孤独,而在黑夜的旷野上,山岩下散步。
作为小说的女主人公,在凯瑟琳的身上,我看到了她的踌躇和疯狂。面对希刺克厉夫和埃德加,究竟是选择带给她无尽快乐和烦恼的他?还是选择文雅沉静的他?我觉得凯瑟琳最终的选择是对的,希刺克厉夫的性格过于阴险冷酷,他极强的.自尊心下面掩盖的是可怕的自卑。他不容许任何人和他分享凯瑟琳。但是,凯瑟琳不属于任何人,她是一个完完整整属于自己的人。所以,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悲剧的结尾像一杯烈酒,而埃德加则更像一杯醇厚的茶。他的性格要平和许多,我觉得只有他才能包容凯瑟琳飞扬跋扈的性格,而且,他们俩的社会地位,所接触的人和事、对事物的看法都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只有这样,爱情才能走得更远。
凯蒂在埃德加的呵护下健康的成长,在她的身上,同样具有凯瑟琳那种敢爱敢恨、反压迫、争幸福的精神,她是一只自由不羁的野马。敢于追逐自己想要的幸福,喜爱林惇,她就想尽一切办法和他见面、通信。当发现胆小懦弱、永远寄生在父亲的温室中的林惇并不适合她时,便勇敢的放手。她小小年纪便遭遇那么多的变故:父亲离世、被迫嫁给林惇。画眉山庄也被希刺克厉夫抢走,随后林惇也死去,但这些遭遇并没有将她打垮,她仍然坚强乐观的活着,认真过好每一天。最后,她和质朴善良的哈里顿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故事在女仆的回忆中开始,又在回忆中落下帷幕。只要我们乐观坚强的过好每一天,相信每一个故事都会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结局。
呼啸山庄的主题读书笔记4
“难道爱一个人就要恨吗?”我读完《呼啸山庄》后,常常一个人坐在南湖岸边反思。每次读完一本名著,总是怀揣着复杂的心情纠结了很久。这次也不例外,读完《呼啸山庄》后,曾经何时,感动、震撼、惊讶、忐忑、困惑……都一下子涌现出了我的心头。而我整个人感觉就像爆炸了一番,内心同主人公一起纠结、郁闷、愤恨、爱……
枯草蓬飞,北风呼啸,山路崎岖,雾夜降临了呼啸山庄。如此安静,一个与尘世喧嚣隔绝的山头。如此凄凉,一个与阴冷黑暗拥抱的山庄。就这这间富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小屋里,艾米丽?勃朗特用她最尖锐的笔刻画出了一个刺痛着无数读者心的传奇故事。
这是一个爱情和复仇的故事。呼啸山庄的主人,乡绅欧肖先生带回来了一个身份不明的孩子,取名希斯克利夫,他夺取了主人对小主人亨德雷和他的妹妹凯瑟琳的宠爱。主人死后,亨德雷为报复把希斯克利夫贬为奴仆,并百般迫害,可是凯瑟琳跟他亲密无间,青梅竹马。后来,凯瑟琳受外界影响,改而爱上了画眉田庄的文静青年埃德加。希斯克利夫愤而出走,三年后致富回乡,凯瑟琳已嫁埃德加。希斯克利夫为此进行疯狂的报复,通过赌博夺走了亨德雷的家财。亨德雷本人酒醉而死,儿子哈里顿成了奴仆。他还故意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进行迫害。内心痛苦不堪的凯瑟琳在生产中死去。十年后,希斯克利夫又施计使埃德加的女儿小凯瑟琳,嫁给了自己即将死去的儿子小林顿。埃德加和小林顿都死了,希斯克利夫最终把埃德加家的财产也据为己有。复仇得逞了,但是他无法从对死去的凯瑟琳的恋情中解脱出来,最终不吃不喝苦恋而死。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继承了山庄和田庄的产业,两人终于相爱,去画眉田庄安了家。
小说在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极尽笔墨刻画希斯克利夫的心理和人物形象。希斯克利夫由爱——恨——复仇——人性的复苏的转变贯穿整个小说的红线,又是小说精髓所在。
对于希斯克利夫,我每次读到他总是会怀有一种复杂的心情。或是同情,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爱与憎,辛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而且就连他最忠实的伙伴凯瑟琳也离他而去,他学会了反抗。或是痛恨,他疯狂地复仇,不仅让辛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或是欣赏,他自始至终都表现出了对凯瑟琳至死不渝的爱实在让人感动。
其实,小说中的主人公希克斯利夫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走远。现代社会在物质利益的扭曲之下,很多人丧失了领略爱情的真谛天性。现实中的爱往往因为一点点小事或者矛盾而离心,越走越远,反而没有希克斯利夫的“那种执着”(希克斯利夫的执着是固执和扭曲)。经常在电视上或者身边听到很多家庭不和睦的故事,今个我要和你离婚,明个你和他分手之类的,往往经不起考验。因为爱转化成仇恨的,最终将尝到仇恨的苦酒。前些天在网上看到因为“小三”杀人的事情,反而没有希克斯利夫的忠贞。
《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可怖的事件。它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无情的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854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