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山东省大明湖读后感摘录100条-读后感

济南旅游心得感想5篇范文1

我公公孙抚摸着我的小脸。很高兴来到山东省会济南,现在还是金秋时节。叶子又红又黄,真的很神奇。

来到济南科技馆,里面有各种我没见过的科学东西。真的很好玩。比如大叔——眼睛睁着,嘴巴对着我笑。是的,我用小猴子做了一个猴子秋千。我坐在秋千上,小猴子摇摇头,好像在和我打招呼。最有趣的是我一进门就看到的机器人。它说了一些很欢迎我的话,我很开心。

我又来到水族馆,小白鲸、海狮、小海豚都出来表演。第一次出现是海狮。它带

小海豚表演呼啦圈。当训练者把呼啦圈扔向它时,它会变得很硬。小海豚也会玩抛天球。它把球藏到水底,然后用鼻尖把球一下子推到天花板上。它会扇动翅膀,像人的手臂一样摆动,在水上行走。多可爱啊!

济南就像一座美丽的城堡,吸引着我们去参观。

济南旅游心得感想5篇范文2

我一路赶到济南,安顿下来就准备出发了。

迎着烈日,我来到了趵突泉公园。绿树成荫下,清澈的小溪令人兴奋,汹涌澎湃,映在腰带周围。穿过这座小桥,鸿鸿碧泉随处可见。柳树被泉水掩映,泉水清澈见底,水石相映。来罗源堂之前,看了“天下第一泉”趵突泉。趵突泉有句话叫“不能喝水,不能去济南一趟”。可惜我没有喝“突水”和“空城计”。趵突泉水从地下石灰岩洞涌出,三洞的生成源源不断。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纪念馆在舒玉泉畔,门楼屏风前后两侧分别是郭沫若题写的“一代诗人”和“传世之作”。长廊内,石头上刻着她的诗。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点绛唇》里的“羞惭而去,门旁回首,却闻青梅”。

然后我们来到了大明湖。想必当有人提到大明湖的时候,就想到了《还珠格格》里的

玩了一天,到处风景都很美。正是济南的炎热天气让我大汗淋漓。不愧为“四大火炉”之一,久久不能忘怀。

济南旅游心得感想5篇范文3

大年初一,我和爸爸、妈妈、表哥一起去了泉城广场。整个广场笼罩在节日的`欢乐之中。广场上挤满了人,街道上挤满了人。

一下车,我就喊着喂鸽子。我妈只好跟我说:“放心吧,慢慢来,很快就到了!”

现在我们在喷泉下拍了一张照片,看了济南的各种文化遗产,去了喂鸽子的地方。

我和妹妹各要了一份鸽子粮,走到鸽子中间,把一点食物放在我们手里,给了一只肥鸽子,鸽子没有吃,只是拍拍翅膀飞走了。环顾四周,我突然明白了很多。本来旁边喂鸽子的人很多,只有三两只鸽子,所以鸽子都喂了。我在旁边发现了一个大铁笼子。大多数鸽子都在里面。没有多少人去喂它们。所以我认定他们吃不饱,就去喂他们。

我一到那里,几只鸽子就争先恐后地争夺食物。这时来了一只大鸽子,看到的人都让开,让大鸽子吃,这位应该就是“鸽王”了!

这时,十一点钟响了,我正要离开这里。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些美丽的和平鸽和这个难忘的泉城广场。

济南旅游心得感想5篇范文4

泉城广场位于济南市中心,是外国游客必去的地方。南面看千佛山,北面看大明湖,东面看解放阁,西面看趵突泉。交通很便利,不愧是济南的大客厅。当你进入泉城广场时,你首先看到的是站在广场中心的春天标志。春印天蓝色,中间镶嵌着一颗又大又亮的珍珠。按照我妈的说法,泉标有自己特殊的含义:泉标上的三个箭头,就是趵突泉的三个永无止境的水。中间那颗又大又亮的珍珠,像人的眼睛一样,比喻泉水是济南的珍珠。从外观上看,春天还是《离骚》中的“春”字!然后往前走,你会看到美丽壮观的莲花音乐喷泉。音乐喷泉中间有一朵大银莲花,周围是一朵又一朵小莲花。

这时,欢快的音乐响起,小莲花和大莲花喷出的水流随着音乐的节奏起伏,真的像一个孩子在跳舞。这时候音乐又猛了起来,水柱像烟花一样一下子直冲云霄几十米,持续了很久,春水落下的声音像雷鸣。音乐喷泉晚上更美。霓虹灯下的喷泉五彩缤纷,时而红,时而蓝,时而绿,时而黄。我们最后看到的是文化走廊。走进去,我看到了山东十二位著名历史人物的铜像,包括王羲之、李清照、诸葛亮、孔丘和孙吴。

听了我的介绍,你也喜欢泉城广场吗?来玩吧!

济南旅游心得感想5篇范文5

暑假去了山东济南玩,在那里体验了大都市的繁华,离风水古城泉城更近了。虽然年代久远,但风格新颖,深深打动了我,让我刻骨铭心…

济南最著名的趵突泉、黑龙泉、珍珠湖等。让我们都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是今天我要介绍的是一个人工喷泉——泉城喷泉。

济南的小夜很迷人,灯火通明,水池无数。看着它,就像一幅彩色水墨画。里面有人,有说有笑,散步放松。突然,整个城市似乎都停止了奔跑,因为他们在等待。

“轰!”泉城的喷泉出现在人们的眼中。它就像一个舞者,在灯光和群众的目光下显得婀娜多姿;它像一条威武的巨龙,冲天而起,尽显王者风范;它就像一朵玫瑰色的云,迷幻而浪漫,在风中和人心中流淌……它冲得那么高,看不到尽头,落下的泉水洒在我的身上,帮我赶走燥热的夏天,让我心旷神怡。喷泉下面。人们情绪高涨。他们唱歌跳舞…

泉城喷泉虽然没有趵突泉那么神奇,没有长江那么壮丽,但是它高耸的天空,婀娜多姿,让我特别喜欢。在我心中,它不是一道风景,而是一个人,活在所有济南人和中外游客的心中!

篇一:《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先生在英国讲学六年之久,英国的雾气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来到被誉为“泉城”的山东省会济南后,感受非常强烈。标题“济南的冬天”,简洁明了地点明地点,节令。告诉读者,它是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冬天。因此他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老舍先生还善于描述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表达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以下是一篇《济南的冬天》读后感: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本文值得玩味的地方是很多的,在此略述以下几点:

文章布局谋篇层次井然。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第2段开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在分写山水之前,先给人以济南的总体感,用拟人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作者紧扣住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5段写冬天的水色。作者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一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比喻突出的例子,如把济南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无一不小巧秀丽,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拟人的文案更多,个性化更明显,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秀美动人;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说“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些都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又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种写法:一是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后边还有“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结尾一句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二是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三是虚实结合,展开想像,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遣词造句非常精妙。还有关联词的运用也是很妥帖的。如:“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况且”,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者补充、追加新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有所增益或补充。这里“况且……还”连词和副词配合,起关联作用,恰当地组合了要说的意思。

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篇二:《济南的冬天》读后感1500字

我也去过济南,不过不是冬天,是夏天。08年的时候,那时候我和他还在一起,他在济南上学,我就是去找他的。

好像全国的夏天都是一样的热,我到济南的时候,觉得没比海南凉快多少,而且由于我和他个头差距太悬殊,没法打伞。导致那三天就那么赤裸裸地呆在太阳光下与济南的阳光来了次亲密接触。是的,我只在济南呆了三天,所以并没有彻底地感受济南的山水人情。三天的行程感觉时间特别紧,印象中自己一直在走、走、走,当然,那时候有他在身边,就那么一直走也觉得幸福。

记得他先带我去的泉城广场。听说那是济南标志性代表性的地方。泉城广场,顾名思义,它就是个广场,有一座很漂亮的金荷花,其实是一个喷泉。我去那天正好在喷,当然,它每天都会喷。荷花雕像在水花和阳光中熠熠生辉,很漂亮。花的旁边是一半圈儿类似长廊的建筑。那里很凉快,有很多伟人的铜像,孔子啊、孙武啊、李清照啊、蒲松龄啊等等。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都是铜的。呵呵,这是废话。他们都是山东人。长廊特别长,伟人也特别多,从古到今。山东果然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我跟好几个名人都合了影,可惜要不到他们的亲笔签名了……

荷花的对面比较远的地方,是济南象征性的雕塑。天蓝色的,中间有一颗明珠,很艺术。不过我是俗人一个,不懂该怎么欣赏,也看不出它的意义。晚上的泉城广场特别热闹,跳舞的、练武的、耍双节棍的、滑旱冰的、遛弯儿的、卖东西的,反正我觉得比白天热闹多了。身处在这样的环境我也异常的兴奋,吵着嚷着让他给我买好吃的。最后他给我买的棉花糖,这是他第二次给我买棉花糖。也怪天太热,还没吃几口就都化了,弄得一脸一身一手都是,然后他再很无奈的给我擦。嘿嘿,总共我就吃两次棉花糖,两次都让我印象深刻,心里感动,觉得幸福。

跑题了,我再说回来。济南三大名景: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这三个地方要是没去上一去,那真是白来济南了。由于时间关系,我只去了趵突泉。照了很多照片,都好好珍藏起来了。传说中的72泉眼(是吧?)我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反正大部分已经不冒水了,变成一滩死水了。最著名的泉眼当然还在冒,不过也不像小学课本里的照片上那样那么壮观了。一汪池水清澈见底。那天是个大晴天,阳光照在池中明晃晃的。池底有很多亮闪闪的东西,我问他是什么,他拿出一枚硬币跟我说,许个愿吧。原来,这还是许愿池呀。后来他带我来到一个示意图那,一边让我看一边给我讲趵突泉冒水的原理,原谅我嘴笨,心里明白但是说不出来。反正由于地下水线下陷(?),导致了趵突泉很多泉眼不冒水,如果还这样下去,早晚有一天,世界上不再有趵突泉。听的我好伤心。

老舍先生眼中秀气的小山,我是在第二天

我从小住在平原地区家里还是个沿海城市,所以我从小就没见过真正的山。十多岁的时候,家里终于有山了,可惜是假山。不过当时也着实让我们兴奋了很久,隔三差五的就往山上跑。来到济南的第二天,我们步行到了一个游乐园,而在路上我突然发现,放眼望去,都是山。很高的山!如果这种高度的山还只是“秀气”,那真正巍峨的山到底有多高?山是绿的,很苍翠的绿,看得我心潮澎湃的。我问他,那些山有人爬吗?他说有,他说有时间带我去。可是第三天我俩实在太累了,就没去成。话说我们走到了那个游乐园,里面有一个湖,湖里有荷花,白色的,很干净,很纯洁。我原来一直不喜欢花,觉得俗。可是真正看见了感觉就不一样了。家里的公园也有荷花,可都是残荷,凋零的可怜。济南的荷花真的'不一样,充满生命力,一朵朵争相绽放。我照了很多照片,却不敢跟花儿一起照,觉得花是那么干净,我站在旁边会亵渎它们的,

对了,他还带我去了一个小吃街,叫“芙蓉街”,里面都是卖吃的的。我以为他会带我从街头吃到街尾,可是没有。他说这些东西看看就好,吃的话太不卫生……虽然心里有点不甘心,可还是听了他的话。唉,有点小遗憾。

由于种种原因,济南之行就这么草草结束了。回家的路上,他跟我说,等明年暑假(也就是今年)去找他,再带我去大明湖和千佛山。我满心期待着,以为一年时间很快就会过去的。确实很快,不过比时间更快的,他已经离开我了。我没再去过济南,也没再见过他。没关系,以后我自己去,两个人的约定,我一个人也可以完成。

好吧,这已经不是一篇读后感了,算是一篇回忆吧。借着回忆济南之行来回忆他。分开大半年了,我有时还会想起他。忘记?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又何必强迫自己忘记呢?平静的想念,也未必是坏事。嗯,就到这里吧,我的济南之行。

“我的眼前有时闪出一个长队的影子,是北大教授按年龄顺序排成了的。我还没有站在最前面……这个长队缓慢地向前迈进,目的地是八宝山。时不时地有人 “捷足先登”,登的不是泰山,而就是这八宝山。我暗暗下定决心:决不抢先加塞,我要鱼贯而进。什么时候鱼贯到我面前,我就要含笑挥手,向人间说一声“拜拜”了…… ”――季羡林

“我数十年的学习和科研活动中,不管好坏,鸳鸯我总算绣了一些。至于金针则确乎没有,至多是铜针、铁针而已。我的经验压缩成两个字是勤奋。再多说两句就是:争分夺秒,念念不忘。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 ”

集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于一身,精通12国语言,却永远一袭卡其布的中山装。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摘下外界冠以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项称谓,甘愿找回一介布衣的本真面目。先生风风雨雨的近百年人生,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历程的真实写照。透过老人平易近人的絮语,人们仿佛随着他翻阅人生书本中生动的一页页。

幼无大志,幸运垂青

季羡林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官庄。到了季羡林出生的时候,祖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形同贫农。父亲亲兄弟三人,无怙无恃,孤苦伶仃,一个送了人,剩下的两个也是食不果腹。

六岁以前,季羡林有一个老师马景恭先生。忘了他究竟教了季羡林些什么,大概不过几个字罢了。六岁离家,到济南去投奔叔父。从那时起,季羡林才算开始上学。曾在私塾里念过一些时候,念的不外是《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四书》之类。以后接着上小学。转学的时候,因为认识一个“骡”字,老师垂青,从高小开始念起。

季羡林在新育小学不是拔尖的学生,也不怎样努力念书。三年高小,平平常常。有一件事值得提出来谈一谈:季羡林开始学英语。当时正规小学并没有英语课,季羡林学英语是利用业余时间。学的时间不长,只不过学了一点语法、一些单词。季羡林当时有一个怪问题:“有”和“是”都没有“动”的意思,为什么叫“动词”呢?后来才逐渐了解到,这只不过是一个译名不妥的问题。

季羡林万万没有想到,就由于这一点英语知识,他在报考中学时沾了半年光。季羡林这个人颇有点自知之明。不管怎样,幼无大志,是肯定无疑的。当时山东中学的拿摩温是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季羡林连去报名的勇气都没有,只报了一个“破”正谊。可这个学校考试时居然考了英语,题目是汉译英。季羡林翻出来了,结果被录取,不是一年级,而是一年半级。

在正谊中学学习期间,季羡林也并不努力,成绩属于上中水平。他的学校濒临大明湖,风景绝美。一下课,季羡林就跑到校后湖畔去钓虾、钓蛤蟆,不知用功为何物。但是,叔父却对季羡林期望极大,要求极严。他自己亲自给季羡林讲课,选了一本《课侄选文》,大都是些理学的文章。他并没有受过什么系统教育,但是他绝顶聪明,完全靠自学,经史子集都读了不少,能诗,善书,还能刻图章。他没有男孩子,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季羡林身上。他严而慈,对季羡林影响极大。季羡林今天勉强学得了一些东西,都出于他之赐。根据他的要求,季羡林在正谊下课以后,参加了一个古文学习班,读了《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书。晚上,又要到尚实英文学社去学英文,一直到十点才回家。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八年。季羡林当时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负担;但也不了解其深远意义,依然顽皮如故。现在回想起来,他今天的基础不是那时打下的吗?

至于季羡林的正式课程,国文、英、数、理、生、地、史都有。国文念《古文观止》一类的书,要求背诵。英文念《泰西五十轶事》、《天方夜谭》、《莎氏乐府本事》、《纳氏文法》等等。写国文作文全用文言,英文也写作文。课外,除了上补习班外,季羡林读了大量的旧小说,什么《三国》、《西游》、《封神演义》、《说唐》、《说岳》、《济公传》、《彭公案》、《三侠五义》等等无不阅读。《红楼梦》季羡林最不喜欢。连《西厢记》、《金瓶梅》一类的书,季羡林也阅读。这些书对季羡林有什么影响,季羡林说不出,反正他并没有想去当强盗或偷女人。

得遇良师,锋芒初露

初中毕业以后,在正谊念了半年高中。1926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山东大学的校长是前清状元、当时的教育厅长王寿彭。他提倡读经。在高中教读经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前清翰林或者进士,一位绰号“大清国”,是一个顽固的遗老。他们上课,都不带课本,教《书经》和《易经》,都背得滚瓜烂熟,连注疏都在内,据说还能倒背。教国文的老师是王玉先生,一位桐城派的古文作家,对季羡林影响极大。记得第一篇作文题目是《读<徐文长传>书后》。完全出季羡林意料,这篇作文受到老师的高度赞扬,批语是“亦简劲,亦畅达”。季羡林在吃惊之余,对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弄到了《韩昌黎集》、《柳宗元集》,以及欧阳修、三苏等的文集,想认真钻研一番。谈到英文,由于有尚实英文学社的底子,别的同学很难同季羡林竞争。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季羡林也学了德文。

由于上面提到的那些,季羡林在第一学期考了一个甲等第一名,而且平均分数超过95分。因此受到了王状元的嘉奖。他亲笔写了一副对联和一个扇面奖给季羡林。这当然更出季羡林意料。季羡林从此才有意识地努力学习。要追究动机,那并不堂皇。无非是想保持自己的面子,决不能从甲等第一名落到第二名,如此而已。反正季羡林在高中学习三年中,六次考试,考了六个甲等第一名,成了“六连贯”,自己的虚荣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1929年,季羡林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学习了一年。这里有几位国文方面全国闻名的作家:胡也频、董秋芳、夏莱蒂、董每戡等等。前两位是季羡林的业师。胡先生不遗余力地宣传现代文艺,即普罗文学。季羡林也迷离模糊,读了一些从日文译过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季羡林曾写过一篇《现代文艺的使命》, 大概是东抄西抄,勉强成篇。不意竟受到胡先生垂青,想在他筹办的杂志上发表。不幸他被反动派通缉,不久遇难。季羡林的普罗文学梦也随之消逝。随后, 接胡先生工作的是董秋芳(冬芬)先生。季羡林此时改用白话写作文,大得董先生赞扬,认为季羡林同王联榜是“全校之冠”。这给了季羡林极大的鼓励。

在这里,虽然已经没有经学课程,国文课本也以白话为主。季羡林自己却没有放松对中国旧籍的钻研。

缘定清华,多面受益

1930年,季羡林高中毕业,到北平来考大学。当年报考中学时那种自卑心理一扫而光,有点接近狂傲了。当时考一个名牌大学,十分困难,录取的`百分比很低。为了得到更多的录取机会,季羡林那八十多位同班毕业生,每人几乎都报七八个大学。季羡林却只报了北大和清华。结果季羡林两个大学都考上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季羡林选择了清华,因为,季羡林想,清华出国机会多。选系时,季羡林选了西洋系。这个系分三个专修方向:英文、德文、法文。其实这只是一个形式, 因为英文是从小学就学起的,而德文和法文则是从字母学起。教授中外籍人士居多,不管是哪国人,上课都讲英语,连中国教授也多半讲英语。课程也以英国文学为主,课本都是英文的,有“欧洲文学史”、“欧洲古典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文学”、“文艺批评”、“莎士比亚”、“英国浪漫诗人”、“近代长篇小说”、“文学概论”、“文艺心理学(美学)”、“西洋通史”等等。

季羡林的专修方向是德文。四年之内,共有两位德国人、一位中国人授课。尽管季羡林对他们心怀感激,但季羡林仍然要说,他们授课相当马虎。四年之内,在课堂上,中国老师只说汉语,德国老师只说英语,从来不用德语讲课。结果是,学了四年德文,季羡林只能看书,不能听和说。

所有的课程中,季羡林受益最大的不是正课,而是朱光潜先生“文艺心理学”的选修课和陈寅恪先生“佛经翻译文学”的旁听课。这两门课对季羡林影响至今。季羡林搞一点比较文学和文艺理论,显然是受了朱先生的熏陶。而搞佛教史、佛教梵语和中亚古代语言,则同陈先生的影响分不开。

顺便说一句,季羡林在大学课余仍然继续写作散文,发表在当时颇有权威性的报刊上。季羡林可万万没有想到,那几篇散文竟给带来了好处。1934年,季羡林清华毕业,找工作碰了钉子。母校山东济南高中的校长宋还吾先生邀季羡林回母校任国文教员。季羡林那几篇散文就把季羡林制成了作家,而当时的逻辑是,只要是作家就能教国文。季羡林可是在心里直打鼓: 季羡林怎么能教国文呢?但是,快到秋天了,饭碗还没有拿到手,季羡林于是横下了一条心:你敢请季羡林,季羡林就敢去!季羡林这个西洋文学系的毕业生一变成了国文教员。季羡林就靠一部《辞源》和过去读的那一些旧书,堂而皇之当起国文教员来。季羡林只有23岁,班上有不少学生比季羡林大三四岁,而且在家乡读过私塾。季羡林实在是如履薄冰。

留德十载,情钟外语

教了一年书,到了1935年,上天又赐给季羡林一个良机。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季羡林报名应考,被录取。这一年的深秋,季羡林前往德国哥廷根大学开始留学生活。季羡林选的主系是印度学,两个副系是英国语言学和斯拉夫语言学。季羡林学习了梵文、巴利文、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等,还选修了不少的课。

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剧烈进行。德国被封锁,什么东西也输入不进来,要吃没吃,要穿没穿。大概有四五年的时间,季羡林忍受了空前的饥饿,天上还有飞机轰炸。尽管十分怀念祖国和家庭,却一封家书都收不到。就在这样十分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季羡林苦读不辍。1941年,通过论文答辩和口试,他以全优成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在这一段异常困苦的岁月,最使季羡林感动的是德国老师的工作态度和对待中国学生的态度。对于一个素昧平生的异邦青年,他们不但没有丝毫歧视之意,而且爱护备至,循循善诱。Waldschmidt教授被征从军,Sieg教授以耄耋之年,毅然出来代课。其实季羡林是唯一的博士生,他教授的对象也几乎就是季羡林一个人。他把他的看家本领都毫无保留地传给季羡林。他给季羡林讲了《梨俱吠陀》、《波你尼语法》等。作为吐火罗文的最高权威,Sieg 教授坚持把这门天书般的语言传授给季羡林。季羡林当时工作极多,又患神经衰弱,身心负担都很重。可是看到这位老人那样热心,季羡林无论如何不能让老人伤心,便遵命学了起来。

从1937年起,季羡林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该系的图书室规模相当大,在欧洲颇有一些名气。许多著名的汉学家到这里来看书,季羡林就碰到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有英国的Arthur Waley等。季羡林在这里也读了不少的中国书,特别是笔记小说以及佛教大藏经,扩大了季羡林在这方面的知识面。季羡林在哥廷根呆了整整十个年头。 1945年秋冬之交,季羡林离开这里到瑞士,住了将近半年。1946年春末,取道法国、越南、香港,夏天回到了别离将近十一年的祖国。季羡林的留学生活, 也可以说是季羡林的整个学生生活就这样结束了。这一年季羡林35岁。

任教北大,治学半生

1946年秋天,季羡林到北京大学来任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这要感谢陈寅恪先生,是他把季羡林介绍给胡适、傅斯年、汤用彤三位先生的。按当时北大的规定: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回国的,只能任副教授。也许是季羡林那几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论文起了作用。季羡林到校后没有多久,汤先生就通知季羡林,季羡林已定为教授。从那时到现在时光已经过去了42年,季羡林一直没有离开过北大。期间季羡林担任系主任三十来年,担任副校长五年。1956年,季羡林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在长达六十年的学习和科研活动中,季羡林的经验压缩成两个字是勤奋。再多说两句就是:争分夺秒,念念不忘。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季羡林认为,要想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应该在四个方面下工夫:一,理论;二,知识面;三,外语;四,汉文。唐代刘知几主张,治史学要有才、学、识。季羡林现在勉强套用一下,理论属识,知识面属学,外语和汉文属才。其实这些话都属于老生常谈,也都属于鲁迅所言的“勤捉”之类。然而真理不往往就寓于平淡无奇之中吗?而且立竿见影。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856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