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雾月牛栏读后感500字精选60条-读后感

在当代文坛上,有一位北方黑土地孕育出的歌者,她的作品始终饱含着对黑土地、原野、乡民的爱,她就是迟子建。迟子建一直以其细腻的笔触关注着平凡百姓的苦难与艰辛,在其获得鲁迅文学奖的短篇小说《雾月牛栏》中,她将创作视野聚焦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苦难之上,揭示了其人性被缚的悲剧。这种人的不自由状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人将自己囚困起来,继父和宝坠便是如此;其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犹如囚徒之间相隔的牢笼,无法实现心灵的沟通。牢笼使人与人之间走向陌生化,爱与被爱能力的趋于丧失,而雾和牛栏都是牢笼的象征。本文从这两方面探讨了迟子建短篇小说《雾月牛栏》的审美价值。

一、人性的自我囚禁

人的不自由状态,即人性被囚的困境,首先集中体现在继父身上。继父压抑自己生而为人的自然属性,对“性”保持着克制的态度,只有在雾的掩饰下才能稍感轻松。但即使是有雾,也被继子宝坠发现了自己的媾和行为,并且听到了被宝坠形容为“牛倒嚼的声音”。封建传统思想在继父的内心作祟,性事被宝坠发现已令其难堪,而这种事被天真的宝坠用来与牛的行为相提并论,更是无情地击碎了其作为父亲、长辈固守的威严。在气愤之下,继父向宝坠挥出了老拳。但这一拳不但没有换回他的威严,还击碎了一家人的幸福,最终直至他付出生命,也没能偿还这一拳造成的罪孽。在这场悲剧中,继父同时担任着审判者和被审判者的双重角色,他必须陷在审判和自我审判之中饱受煎熬。

表面上,继父的一拳是导致整个悲剧的直接原因,但造成悲剧的实质,是囚禁继父的封建传统思想道德。而这种思想道德已经内化为继父的潜意识,从这一层面来说,继父的被囚是一种自囚的状态。这种自囚典型地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宝坠的忌惮。睡在一铺大炕上的宝坠如同这个屋子原来男主人的影子,使继父始终无法释怀,其内心隐隐有传统思想中“夺人田地、霸人妻子”的不安,所以无法视宝坠如己出。其二,对宝坠挥出的老拳,完全是封建家长的作风。对于宝坠的`行为,他因气愤头脑发热就动手打人,给人一种“长辈教育晚辈”天经地义的感觉。其三,这一拳将宝坠打傻,继父亦追悔莫及,他尽其所能来照顾宝坠。这正符合传统思想道德中的“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准则。由此可见,传统思想道德在继父的脑海里根深蒂固,这既造成了他挥出一拳的事实,也注定了他终其余生的赎罪。继父的自囚是造成整个悲剧的深层原因。无论继父如何付出,宝坠依然痴憨。因此,宝坠对继父的冷漠与心理的抗拒实则宣告了继父努力的失败。

其次,人的自我囚禁还体现在宝坠身上。宝坠的自囚与继父不同,他是被动选择的结果。继父挥出的一拳将他打倒,而他的脑袋撞到了牛栏上,导致了他的“痴傻”。宝坠的“痴傻”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痴呆,而是他自我封闭的结果。他的“痴傻”保留了人的自然属性,而脱离了人的社会属性。住进牛棚的他成为了一个自然人,与感情相关的东西,如继父的拳头和母亲的责骂,都被他抛弃。但是他能记住亲生父亲教给他系梅花扣的方法,还能记住继父教给他牛有四个胃的道理,说明关于自然知识,他还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迟子建有意这样安排,其实是在明示读者,宝坠在自然层面是个完全人,只是在社会层面是个痴傻。

宝坠在社会层面上的痴傻,是其自我囚禁的结果。在被击倒后,他的自囚状态是一种被动的状态,但也不是完全的被动。从宝坠在自然层面上是完全人,以及他具有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我们有理由猜测他对伤痛的忘却是选择性记忆的结果,而这种选择既有宝坠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也有善良的他主动丢弃这些记忆的原因。宝坠虽摆脱了人情的枷锁,成为一个自然人,但同时也失去了感受亲情的能力,其自然人的自由状态其实是一种自囚状态。

最后,宝坠娘与妹妹同样处于不自由状态,家庭的概念将他们维系在一起,但却仍然改变不了人与人之间的自我封闭。宝坠娘因无法理解丈夫的“无能”,而痛苦不堪。雪儿也同样因为没能获得父亲公正的爱而对宝坠充满怨恨。她们痛苦,却并未去了解造成这一困境的根源,而只是单纯地将这种不解转变为埋怨与敌对的态度。这种自囚状态直至家里发生了重大变故——继父去世,才有改变。

二、自囚悲剧的蔓延

在《雾月牛栏》中,迟子建不仅揭示了个体自我囚禁的悲剧,也向人展现了这种悲剧所造成的群体性效应,即继父的自我囚禁,不仅造成了其个人的命运悲剧,也是导致整个家庭常年生活在阴霾之下的直接原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犹如囚徒之间相隔的牢笼,无法实现心灵的沟通。人的生命状态亦变得扭曲。

首先,继父的自缚造成了家人之间的陌生化。在《雾月牛栏》中,自从继父因误伤宝坠而被缚罪责后,人与人之间便慢慢变得冷漠与陌生。精神上的隔绝使他们成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陌路人。然而,人与人的渐趋陌生并不在于其内心的冷漠,反而在于他们对生活的热切渴望。在迟子建的笔下,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绝造成了人的欲求的无法满足,使生命变得残缺与畸态。她们渴望爱,却得不到爱。宝坠与雪儿之间几乎看不到任何手足之情,在宝坠眼里,雪儿只是一个在继父病倒后,代替继父给自己送饭的人,雪儿蛮横的态度也没有让宝坠感到不自在。雪儿因父亲对宝坠的偏袒而将自己的怨气发泄在哥哥身上,生活中从来不叫其“哥哥”,可见兄妹之间的冷漠与隔阂。

继父因为自己的罪孽而否定自己的同时,也无法像以往那样面对妻子。在他眼里,与妻子的亲热、雪儿的降生都或多或少与宝坠的痴傻有关。因此,继父无法成为称职的丈夫,更难以履行作为雪儿父亲的责任。宝坠娘面对丈夫反常的变化既无法理解,又心怀怨恨,通过谩骂来发泄不满,以不修边幅来麻木自我,放弃生活的激情。继父对宝坠是单方面的爱,得不到宝坠的回应。宝坠对人产生恐惧,习惯于与牛生活在一起。宝坠与母亲的关系也变得冷漠,亲情在他们之间已名存实亡。

其次,陌生化导致爱与被爱能力的丧失。表面上看,继父对宝坠的爱与关怀无微不至、令人感动,但这种爱实质上是一种畸形的爱。这种爱过于偏激、孤注一掷,体现为一种扭曲的状态。继父的这种爱以剥夺妻子、女儿被爱的正当权利为代价,继父对宝坠越好,付出的越多,反而使本该血浓于水的亲情陷入支离破碎的境地。因此,继父在伤害宝坠之后,便丧失了爱的能力。在宝坠身上,爱与被爱的能力同样在其痴傻后丧失了。继父的努力亲近反而增加了两人之间的距离,宝坠全然不能理解继父对他的种种的好。即使继父快要死掉他也没有悲痛的感觉,他仍然只关心自己的牛,对待母亲要求他感谢继父的养育之恩,他的回答是“他都要死了,谢他,他也记不住”。对于妹妹的悲伤他同样报以冷漠的回应,“你又不死,你哭什么”。宝坠的痴傻使他隔绝了与他人之间的社会牵绊,无论继父怎样付出,他也无法体会到这份感情的厚重,他那些看似冷漠却直白真实的语言更是刺痛了继父的心,也让母亲和雪儿既气恼又无奈。

最后,在迟子建笔下,雾与牛栏是继父内心罪恶感的外化,也是人性囚牢的象征。直到继父的死亡,雾与牛栏的阴影才从宝坠一家的生活中消失。因为乡间“每逢六月,雾就不绝如缕的飘过来”,所以六月在这一带被称为“雾月”。而每逢雾月,闲适的时光加上适宜的气候,使乡间的男女春情勃发,继父与宝坠娘也享受着美好时光。但雾却无法遮住宝坠的眼和耳,雾月里悲剧发生了。雾蒙在了宝坠的脑海里,也给一家人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继父心头的雾同样挥之不去。每当雾月,继父都会因为那次意外而倍加自责。那白色的雾象征着他给自己安置的囚牢,也预示了其死亡的悲剧。

白色的牛栏在作者笔下也具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宝坠撞在白色的牛栏上而变得痴傻,因此牛栏也成了罪恶的帮凶。牛栏与雾一样,横亘在继父的生命中,倔强地存在于继父所无法逃避的现实生活中。牛栏犹如其罪行的铁证一般,时刻提醒着他的“罪孽”,像“狰狞鬼的长而尖的利牙”。这些“眼睛”更是不断地提醒着继父它们曾经目睹过的一切。

宝坠继父的死亡将一家人的囚牢砸碎,雾与牛栏的阴影亦被挥去,人性也获得了复苏。事实上,人从本质上渴望着爱与被爱。宝坠对待牛细心的照料,与想到花儿“要是摔倒了,肚子里的牛犊也会跟着疼”的事实,体现出他具有爱与被爱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从人牛之间无法移植到人与人之间。雪儿与宝坠娘也是一种因爱生恨的“报复性”反应,随着继父的死,兄妹之情开始复苏,宝坠娘也对宝坠更加呵护。母亲不再暴躁,不但赶走了视宝坠为眼中钉的李二拐,而且天天搂着雪儿睡觉,还帮雪儿捉头发里的虱子。可见,母性在她的身体里被彻底唤醒了。同样的,雪儿也主动承担起照顾宝坠的责任,而且亲切的称呼宝坠为哥哥,说明兄妹的亲情也复苏了。

综上所述,在迟子建的小说中看不到流行小说的庸常琐碎、迷宫建构, 也从未让读者像昆虫似的去观察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世界,用心灵的眼睛去注视平凡百姓的艰涩岁月是她恒久不变的创作基调。《雾月牛栏》中,迟子建以其细腻的笔触揭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人性被缚的悲剧,但悲剧中又孕育着希望。继父的死将人性的枷锁砸碎,母亲和雪儿继承了继父的爱,并纠正了其中的扭曲因素,使爱变得正常,给人温暖的感觉,而这样的爱也得到了宝坠的回应。雾月过去,牛犊的茁壮成长带来无限生机,也带给读者无限的希望。

引导语:迟子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之一,她对于作家这个职业是怎么看待的呢?让我们看一下关于迟子建的访谈。

“如果说人生是一支漫长的歌的话,那么这支恢弘的长歌,是由无数的短歌构成的。我愿意在创作的路上,拾取这样的短歌,边走边唱。 ”——迟子建

提起一个作家,人们总愿意说起他/她获过哪些奖项,书籍销量又有多少,的确,这在文学日益市场化的今天确实是一个衡量的标准,但也有这样一些作家,奖项对他/她来说,就如同一阵凉爽的风,不会成为写作的负担,也不会成为写作的光环,而从第一次落笔开始,他/她就从未考虑过畅销与否。

迟子建就是这样的作家,她文字的美如同深巷中的酒,少有吆喝,却沉醉迷人,她带给人的感动,虽不是轰轰烈烈,可点点滴滴都滋润心间。

从1985年写作开始,短篇小说就没有离开过迟子建,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没有细致统计自己发表的500多万字作品中,短篇究竟占多大的比例。我只知道,从1985年至今,我与短篇心心相印,不离不弃。哪怕创作耗时两年的《伪满洲国》,这期间我也写下《清水洗尘》等短篇。 ”而在27年后的今天,迟子建将自己多年来发表的短篇小说整理一番,按年代进行了划分,结集出版,对一位作家来说,这无疑是一次过往的梳理,也是今后写作新的起点。站在这个即可回忆又可畅想的岔口,迟子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说说她的心里话。

“土豆”是我写作的命根子

本次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迟子建分别从其中挑选了一篇来统领各卷:《北国一片苍茫》、《亲亲土豆》、《花瓣饭》,在迟子建眼中,它们也能代表各个时期,自己短篇的特质。

“最初写作时,对世界的认知,可以用‘苍茫’一词来相容,朦胧,微微的隔膜,但也有一股天然的美好;进入《亲亲土豆》和《花瓣饭》的写作时,体味到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对世界的迷雾渐次消散,知道最朴素的情感才是最美好的。这一时期的写作,非常踏实;而到后来,我真正理解了‘沧桑’这个词的含义,懂得随遇而安对人生和写作的重要。‘土豆’、‘饭’它们是我生命的命根子,也是我写作的命根子。 ”

从写作开始,短篇就没有离开过迟子建,而在旁人看来,短篇仿佛有些“费力不讨好”,很多曾经以短篇成名的作家都转移了阵地,开始了长篇小说或是剧本的写作,只有迟子建,还在坚持着,在这二十多年来,无论外界的诱惑多大,她都从未想过放弃短篇小说的创作。“其实好的短篇,依然会给人以震撼!契诃夫和鲁迅先生,都是以写短篇见长的,他们的短篇直到如今,依然为大家喜爱。短篇小说确实极少有改编成影视剧的,在这个时代,这是它们受冷落的原因之一。不过我不会放弃短篇的写作,因为它们是我写作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有的故事和题材,只有短篇来演绎和承载才是完美的。 ”

作家某种意义上是裁缝

《亲亲土豆》和《清水洗尘》是很多读者最喜欢的两部作品,它们既有生活的哲理,又温馨,在迟子建的心中,这两篇也很受偏爱,也很受偏爱,并且也确实是来自生活的启悟。“有一年我去省医院开药,在一楼大堂,遇见一对农民夫妇。男的躺在担架上,面如死灰,女的守在他身边,满面忧愁。他们之间不说话,只是彼此相望着,紧紧握着对方的手。一楼大堂人来人往,他们毫不在意,好像世界只有他们两个人存在,我被那一幕深深震撼了!我想那男人也许得了绝症,他们才会有如此情态。什么是爱情?那个瞬间我看到了。

写作《亲亲土豆》,我就是照着这对农民夫妇的面貌来写的,那种穿越了生死的爱情,是大爱情!而《清水洗尘》的故事,则与我童年生活的经历有关。在大兴安岭的小山村,每到腊月二十七,我们就要‘放水’,所谓‘放水’,就是洗澡。一家人都要在这一天洗个澡,辞旧迎新。因为那晚家人都要洗澡,烧热水比较麻烦,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得用大人洗过的洗澡水洗澡。而任何一个小孩子,都特别渴望着能独享一盆清水。这样,便有了《清水洗尘》这篇小说。 ”

迟子建很多的'作品都来自于生活,如何来处理这些素材,迟子建用了一个幽默的说法。“作家在某种意义上是裁缝,如果提供给你的布料,只够做件短衫,你却偏要缝个斗篷,或是可以做个斗篷,你非要做件短衫,都是不可取的。体裁,在我理解就是对素材量‘体’裁衣,只有恰当和适度的裁剪,你掌握的材料才会‘出彩’。 ”

快五十还能拿到压岁钱

人情味、自然、和谐是迟子建短篇小说的一部分主题,在其中能看到她对幸福、人性的理解。其实,生活中的迟子建对生活的定义很简单,与所有的普通人一样,她只求生活简单、朴素、自然、安静。“简单、朴素、自然、安静的生活,在我眼里就是幸福的生活。幸福的时刻有很多,它们都在普通的生活中。比如我这个快五十的女人,在除夕夜给母亲行大礼拜年时,依然能从一双衰老的手上,得到自童年以来一直得到的压岁钱,你知道即使自己有了白发,但在一个人面前永远是孩子,这个时刻无疑是幸福的。 ”

生活中的幸福可以是由自己定义,在写作中的幸福却有很多是外界加注在其上的,比如奖项,迟子建获得过三次鲁迅文学奖、一次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文案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在本次的短篇小说集中《雾月牛栏》和《清水洗尘》分获了两次鲁迅文学奖。当如此多的荣誉向迟子建扑来时,她更多的是淡然与从容。“人们真正记住一个作家,不是因为他(她)得过什么奖项,而是因为他(她)塑造的人物。真正的荣誉不在奖项中,而在读者对你作品的熟知和喜爱上。 ”

短篇小说就如同是一个个生活中的小片段回放,在这些片段中,有生活中的辛酸,也有满足的一面,能看到它们都来自于生活的细枝末节,一个作家要想走进生活难,要想走进笔下人物的内心更难。在二十多年来的短篇之路上,迟子建又该如何去揣测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呢?她把人生比喻成了一条长河,“人生是条长河,世界上没有一条长河是笔直的,总要有这样那样的曲折。没有曲折的人生,也就失去意义了。一个作家进入小说,尤其是塑造笔下的人物时,要细心揣摩人物的性格。人物性格多重多样,那么作家在勾勒他们的形影时,就要用不同的笔墨。如果能在生活中认知形形色色的人,认知善人,也认知恶人,无疑对塑造人物有好处。至于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那就是人生的滋味啊! ”

每个人都会给自己的生活做一次规划,那么,迟子建对自己创作之路的规划怎么样的?在她的答案中,看得到一个用心写作的人,将它看的如同生命重要:“我想一个作家年事已高的时候,仍有创造力,像托尔斯泰和雨果那样,是最幸福的。因为一个作家的写作生涯结束了,生命可能就变得虚空了。所以,我不给自己设置写作的终点,因为写作跟我的生命一样重要。 ”(记者 王莹)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907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