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红色闽西红色故事读后感汇聚66条-读后感

红色记忆

步入展厅,在宽敞明亮的大厅四壁挂满了图片,全面展示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90年来的壮丽征程。图片展以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为线索、以遂宁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遂宁儿女闹革命、搞建设、抓发展,谱写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篇章,真实地记录了遂宁市的发展史,展示了遂宁市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整个图片展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资料详实,许多珍贵的图片大家也是首次看到。图片展系统真实地展现了我市党组织成立以来,尤其是建市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每位共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带领全市人民艰苦奋斗、团结拼博,奋力推动遂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生动画卷。这是献给中国共产党90华诞的礼物,更是对全市人民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每一个展板前驻足观看,

90年光辉历程鼓舞人心,90年教育科学发展激情满怀。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2年来,我市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正深入人心,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正逐步得到落实,教育事业正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沐浴着科学发展的雨露,得到了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我市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教职工,立足本职岗位,创科学发展之先,争校园和谐之优,努力提升育人质量,创新学校发展机制、办学方式和育人模式,激活学校内涵提升,学校成为学生快乐幸福成长的家园。

通过这次参观,我们重温了党的光荣历史,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明确肩负的时代使命,激励着我们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以崭新的精神风貌,以更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勤奋工作,锐意进取,奋力推进我市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为“办人民满意教育、建人才发展高地”而努力奋斗!特别是我们党员教师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提升教学质量、办学水平而乐于工作、奉献智慧、造福学生。

红色记忆观后感800字

“缅怀先烈,重温誓词”,这是我们党校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是让我们牢记革命先烈的遗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一名永远先进、先行、模范的优秀大学生。当站在七十三军烈士墓前时,心中肃然起敬。是他们的奋力拼搏才为我们换来了如此和平幸福的生活啊!我们要时刻谨记,把保持先进性视为一种责任、一种义务,把这种责任和义务转化为一种压力、一种动力,时刻提醒自己、激励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为祖国和人民的幸福尽一份力。

革命先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抚今思昔,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有无数无产阶级革命家,无数革命先烈,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上下求索,经受百般磨难,付出了鲜活的生命。透过鲜红的党旗,我们仿佛又看到在军阀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春风里,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下,那过去的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岁月和艰辛历程应该深深地铭刻在我们心里,新的形势和任务赋予共产党员先进性新的时代内涵,为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自己,端正人生态度,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确定正确的方向,同时促进自身能力的全面提高。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肩负着时代与国家的重任,让我们携手努力,用激情和活力谱写中国新时代建设宏伟乐章的最强音!

红色记忆观后感1500字

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晨,我们走进了梁弄,只见弄堂弯弯、流水潺潺、青瓦

听完讲解员的讲述,一位游客激动地说:“在这生动的课堂上,我感受了革命先烈们不畏艰苦、奋勇抗战的牺牲精神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气魄,接受了一次思想与心灵的庄严洗礼,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好,革命精神是该被传承下去的。”

为了缅怀新四军浙东纵队转战浙东、英勇抗战、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不朽业绩,教育子孙后代,弘扬光荣革命传统,梁弄镇做了多方面的努力。 

篇一:

《绝命后卫师》反映的闽西子弟的长征精神非常宝贵,长征时期闽西子弟勇于牺牲自己,担当后卫师,新时代的闽西也要做好经济发展的‘后卫师’!”11月5日,在龙岩市驻上海联络处举行的驻沪老红军、革命先烈后代座谈会上,红军后代、上海市原政协常委,上海市浦东新区原政协主席、上海闽西联谊会会长李佳能兴奋地发言。

李佳能的老家在长汀县河田,小叔公李珍林是红军烈士,父亲李时御是长征失散老红军。李时御出生于1919年,土地革命时期加入少年先锋队。

有一次,红四军在河田镇上的大坪里组织群众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发表慷慨激昂的讲话,李时御在革命激情的鼓动下参加了红军。长征途中,他在贵州的一次战斗中受伤与部队失散,后来辗转回到家乡,一直隐藏身份。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一直不愿意讲参加长征的经历,他觉得对党,对革命的奉献不够,身边那些为红军长征献出宝贵生命的战友才是真正的英雄。他参加长征这事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得到落实。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李时御,充分肯定他在长征中的贡献,让他享受了失散老红军的待遇,一直到2002年去世。

李佳能退休后心系闽西老家,关心闽西子弟在上海的发展情况,《绝命后卫师》播出后,他非常关注,几乎每天晚上都等在电视机前看这部电视连续剧。

他对电视剧中闽西儿女在长征中不畏艰辛、勇于牺牲、前仆后继的英雄事迹大加赞扬,认为电视剧真实地反映了长征时期闽西儿女对革命坚定不移的信仰和做出的巨大贡献。

“《绝命后卫师》的播出是闽西的一件大事,回顾这80年的变迁,绝命后卫师的光辉事迹对每一个闽西人都有深远的影响。”李佳能深有感触地对记者如是说。

他认为,闽西客家从北方迁徙过来,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再到闽江流域,上千年的迁徙才有了今天的.客家人,这迁徙的路程就是一种漫长的征途,本身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长征。所以闽西客家人的血液里就传承了这种不畏路途艰辛的骨气与团结一致、不分你我的亲情,这样的骨气与亲情融入到军队当中,为后来红军时代建立绝命后卫师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

李佳能说,长征精神应该从苏区在闽西建立后树立起来的,长征精神不仅为长征做出贡献,在建国后闽西建设发展上也起到重大作用,无论是建立红军,还是国家建设,我们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今后的闽西老去建设中,应该多一些对红色根源地的品牌诉求,把我们的红色思想、素质作风发扬光大,红色思想最本质的特点就是闽西人民的忠诚和朴素,不计较任何名利,党叫干啥就干啥,想想看,“绝命后卫”意味着什么?就是放弃自己的生命来完成党给的任务!

当谈及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时,李佳能信心满怀:闽西子弟在红军长征中牺牲了那么多人,但多年来,闽西人民对党和国家没有任何的诉求。

今天,龙岩的交通区位优势已经确立,是闽粤赣三地的交通枢纽,高铁高速网络逐渐完善,到北京上海完全达到朝发夕至,龙岩有这样深厚的红色底蕴,在如今红色旅游大发展的时代,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龙岩的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相结合的旅游体系建设将会更上一层楼,进而带动龙岩经济的快速腾飞。作为沿海一线“后卫”的龙岩,长征精神一定能在闽西土地上发扬光大,做好国家新时代的“后卫师”角色。

篇二:

82年前,一支由6000多名闽西子弟组成的“客家军团”,在湘江之畔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直至全军牺牲,书写了军史上惨烈而悲壮的一页,为的是掩护中央红军主力长征;

而今,在这些埋骨异乡的将士再也没有回去过的故乡,一个几百人的剧组穿着棉衣而来一直忙到酷夏,同样仿佛经历了一次长征,为的是还原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6月25日,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确定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献礼重点项目,电视剧《绝命后卫师》在长汀顺利杀青。

“这部电视剧最初有人建议我们在横店拍,里边什么都是现成的。但我们还是选择到长汀拍摄,主要是为了到这里感受红色文化、汲取红色营养,探寻以闽西子弟为主的红34师把生命毫无保留地献给党、献给中国革命的根源。”八一电影制片厂知名导演、《绝命后卫师》总导演董亚春说。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红五军团34师作为红军的后卫部队,担任着在长征路上掩护红军主力部队突围的任务。为了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红34师与数十倍于红军的国民党军浴血奋战。在掩护主力红军突破湘江的惨烈战斗中,该师6000余人全部牺牲。

为了真实还原这段历史,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电视剧《绝命后卫师》,张桐、侯勇、郑昊、郭广平、马少骅、奚美娟、杜志国等众多知名演员参演,今年4月正式开机,计划10月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

“拍这部戏,我们剧组人员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长征。”该剧分组导演王忠伟介绍,这部戏基本上没有内景,200多个外景几乎都是在战场、行军途中,而天气“不是暴雨就是暴晒”。

采访中,记者见到了在剧中饰演一名通讯兵的演员孙立元,他的脸上、胳膊上、腿上都黝黑异常,“拍了这部戏,感觉战斗年代挺艰苦的。我们年轻人真的该好好珍惜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给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

而在董亚春眼里,闽西这片红土地上许许多多感人的历史故事,也大大丰富、鲜活了《绝命后卫师》的内容。那些当年发生的故事,很多被融入了剧中。

“我们注重把情节放在第一位,通过一些小人物的故事和情节,来吸引更多80后、90后的年轻人接受该剧。”这位执导过《八路军》《中国远征军》《长沙保卫战》等众多优秀作品的导演说,《绝命后卫师》是他拍摄的作品中倾注最多心血的一部,希望通过剧组的努力,让观众能够记住这些英勇牺牲的闽西子弟。

《绝命后卫师》能在这个时段在央视和全国人民见面,是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再出发,也是对长征精神的献礼之歌。

2023年长征大戏《绝命后卫师》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年献礼剧《绝命后卫师》于10月17日21:00登陆央视综合频道,央视网电视剧频道同步播出。该剧以我军历史上的“红三十四师”这支英雄部队的壮烈传奇故事为蓝本创作改编而成,由著名编剧钱林森、实力导演董亚春携手打造,张桐、李强、郭广平、郑昊等众多实力派演员联袂主演。

第五次反围剿伊始,蒋介石调遣百万重兵,全面围剿中央苏区,意图将红军主力部队一举歼灭。以闽西子弟为主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临危受命,作为后卫掩护红军主力突围。他们一路喋血鏖战,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在中央红星纵队的身后筑起了一道血肉屏障,与数十倍于红军的国民党军浴血奋战。在掩护主力红军突破湘江的惨烈战斗中,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6000余人全军覆没,他们为主力部队的转移赢得了时间,胜利完成断后任务,为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绝命后卫师》将焦点放在普通的红军指战员身上,除了着力刻画了以师长陈树湘、师政委程翠林以及团长苏达清、韩伟、蔡中、政治委员俞选文等34师核心指挥员的同时,还挑选了赖老石头、赖娇娇父子;林金成三兄弟;张桂雄、李满玉夫妇;木子李与猎人师徒等一系列人物……正是这些人物在后卫阻击中的坚守,在明知道是一路赴死的战斗中用生命保全了红军主力、保全了中国革命的红色火种。

该剧85%的戏份都是艰苦的外景戏,开机前后又适逢福建的雨季,拍摄中几乎天天下雨,脚下的路湿滑难行,为了顺利完成拍摄,剧组多次现修了通往现场的道路。片中为了保证战斗场景的真实感和视觉冲击力,剧组还特别请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最好的烟火师,拍摄中共使用了2吨TNT、10万发子弹,数千次爆炸,重现了红军英勇战斗的历史画面。

2023年长征大戏《绝命后卫师》观后感二:

尽管这一大剧刚刚开启,但因为还原的这段历史之前鲜为人知,自然吸引了社会公众的关注,特别是闽西人民关切的目光。资料显示,《绝命后卫师》以长征期间为背景,以红三十四师为故事原型,将历史与艺术相结合,重现了当年这支由福建闽西6000余名子弟组成的红五军团浴血湘江,绝命断后,在长征路上作为红军的后卫部队,一路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北上抗日,最终全军覆没的英勇事迹。

红三十四师全体官兵生死存亡之际,顾全大局,将生命置之度外,一路喋血鏖战、浴血杀敌,在中央红军纵队的身后筑起了一道血肉屏障,保留了革命的火种和胜利的希望。可以说,他们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拼将十万头颅血”,为中国革命视死如归的精神,就是长征精神的见证。而央视播出《绝命后卫师》,无疑就是对长征精神的进一步传承和弘扬。

历史总会以悲壮的面目示人,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红军长征更是如此。在那场空前的战略大转移中,心怀豪情壮志的红军战士,无论是面对连鸟儿也难飞过的雪山,还是吞噬人的生命于无形的草地;无论是顶着国民党军队的飞机炸弹,还是冒着各路军阀的枪林弹雨,都体现了红军战士为了正义事业和劳苦大众,“唯有牺牲多壮志”的.气魄。

2023年长征大戏《绝命后卫师》观后感三:

昨晚21时,反映6000闽西子弟兵浴血长征绝命后卫,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重点献礼剧《绝命后卫师》在央视一套首播,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子弟兵的家乡,我市广大市民更对该剧给予高度关注和热烈好评。

长汀籍党员干部蔡进伟和家人们早早就等候在电视机前观看这部电视剧,他一直对这部剧很期待:“看了第一集后正如期待中的样子,场面效果相当不错,充分体现了红军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令人震撼!”龙岩学院大学生沈群说,我们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当珍惜时光,努力奋斗,做一个对社会对党有用的人。参演200多名武警龙岩支队官兵感受更加深刻。“我们在拍戏时不停地走路,脚都磨出了泡,穿的又脏又破,还没办法洗澡,觉得很辛苦。可想想当年红军不是更艰苦、更困难?他们是怎么挺过来的?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信念。”在剧中出演湘军少校、粤军中校和红军排长三个角色的李福龙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生活在新时代,条件好了,装备好了,我们更应珍惜和坚定我们的信念,忠实履行职责,展现新时期军人新形象。”

参与了电视剧创作的龙岩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傅柒生观剧后很激动:“能把6000闽西英雄儿女绝命后卫浴血长征的历史再现荧屏非常不易。一开场就很震撼,荡气回肠的历史再现眼前,感觉心如所愿,也更加期待后面的剧情,相信后面会更精彩更感人。”傅柒生认为,我们要以《绝命后卫师》播出为契机,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对闽西人民在长征中的巨大牺牲与重大贡献,进行重新思考、重新审视,大力宣传闽西人民“听党的话、跟党走”,用生命和鲜血投共产党的赞成票的精神,凝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909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