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如自然读后感锦集86句-读后感
我今天读了一篇短文——《习惯与自然》,它让我感受很深。
短文讲述了一头大象因从小习惯了被链子拴住,长大以后再也不会挣脱铁链了;一位驯虎师一直给老虎吃素,就认为老虎不会吃人,当他摔倒以后,让老虎舔干地上的血,结果老虎有了野性,最终将训虎师吃了。
其实,那头大象不是挣脱不了铁链,而是习惯让它不再去挣扎。就比如我们班上一些同学本来是有能力成为优秀学生的,可就是因为有一条“差生的链子”拴住他们,他们习惯了,认为自己就是个差生了。
那位驯虎师也是这样的,不知道事物是会发展变化的,以习惯的'眼光看待问题,结果白白送了自己的性命。老虎吃素就不会吃人,就会失去野性,这个想法吃起来并没有错。可驯虎师没想到一头再温驯的老虎舔到血后,野性也会迅速恢复。
我们每个人不能因为习惯而一成不变,要看到事物的发展变化,要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不要让习惯束缚了自己。
最近,我读了《习惯制胜》一书,感触很深,习惯成自然
什么是习惯?习惯就是自然而然的东西,是一种潜在的意识,不假思索、不用去想、一见其情就会自然出现的东西。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这些都是在生活、学习中日积月累形成的;是一种社会和个人的传承。
学就是学习,生就是生活、生存。学生就是要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自己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自己的学习、生活、生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活学活用,触类旁通,循序渐进;也惟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人生中锲而不舍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书中说:“在学生时期要做好3件事:第一,培养好习惯;第二,防止养成坏习惯;第三,克服已有的坏习惯。”
我已经读四年级了,该养成如饥似渴、以学为乐的学习习惯;一定要管住自己,千方百计把想干的纳入该干的范围,集中精力,定时定量完成学习目标;学会多思考、多观察、多质疑、多联系的思维方式;通过高频反复、反复、再反复,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范围;养成随时做笔记的习惯。防止拖拉、贪玩、胡乱涂鸦而导致的精力不集中的坏习惯。克服依赖自己的'聪明不认真听课、把责任推给别人、不讲卫生、不文明的坏习惯。
这一切都来自于根据自己实际存在的缺点,认真仔细地对待生活、生存中存在的任何一点坏习惯;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任何一丝一毫的忽视都会不自觉地把已经改正的坏习惯变为一无所有,而前功尽弃!只有一丝不苟才能做到这一切。
习惯影响终生,我相信自己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生存的好习惯,掌握自己的生命之舵,渡过人生的急流、险滩和暗礁,领略人生的无限风光。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叶圣陶专门写过《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这些文章虽然写于20世纪40年代,但至今读来倍感亲切,文中所阐述的主要思想对当今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仍不乏启示意义。
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家,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读后感《习惯成自然读后感》。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他以常见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习惯成自然”就是能力什么是“成自然”呢?叶圣陶先生认为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他举例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免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他进而指出,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读了叶圣陶先生的著作之后,自己反思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首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立规矩。
其次老师要依据孩子的年龄采用相应的方法培养良好习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就听之任之。老师要有坚强的教育意志,立下规矩之后就应要求孩子坚守。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孩子定能养成好习惯。
再者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特别需要施教者要求一致。这一点就要求老师做好家长的沟通工作,使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好的结合。
最后,要强调的是老师的榜样作用。要求孩子有良好习惯老师要以身示范,因为学生是爱模仿的。
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定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总之,习惯对人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杰出的思想家培根也曾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作为老师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义不容辞。
篇一:《习惯成自然》的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叶圣陶专门写过《习惯成自然》等文章。这些文章虽然写于20世纪40年代,但至今读来倍感亲切,文中所阐述的主要思想对当今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仍不乏启示意义。
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他以常见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习惯成自然”就是能力什么是“成自然”呢?叶圣陶先生认为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他举例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免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他进而指出,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定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总之,习惯对人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篇二:《习惯成自然》读后感
向德荣先生的`博文《习惯成自然》读后获益匪浅,撰此小文,作读后感,与博友、Q友交流,共勉。
《习惯成自然》仅有700来字,但却把人们的行为习惯的产生与形成、特点与作用、培养与改变以及人的思想、行为、习惯、性格、命运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得明明白白。真乃令人佩服之至。
“习惯成自然”是我青年时期就开始关注和践行的一个人生命题。在河南省焦作中学读书时,为了与同学们一起养成好习惯,避免和克服坏习惯,作为年级团支部书记,我曾在教室的黑板上抄写:“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自然,自然日久成品质”,警示大家,并尽力提倡晨长跑,晚散步;坐立走,要正直;当日课,当日完等行为习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现役时期,一切行动都按照三大条例(《内务条例》、《队列条例》、《纪律条例》)进行,机务工作按《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但是,自由活动时间和日常生活中,还是有个好习惯和坏习惯的问题。当时,我和河南籍的两位战友,约法三章:一是不抽烟;二是不说脏话;三是不蹉跎岁月,自主掌握的时间学文化科学知识,不消耗在牌桌上。约法三章成为习惯,一直坚持至今。退休后,几度在自学
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任务是培养品学兼优建设人才,言教是教师的职业责任,身教是教师的本质要求。基于这一理念,执教53年来,我严于律己,躬身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行为习惯。这就是:
对于工作,敢、干、甘。即敢干、实干、甘心干。
对于困难,韧、忍、认。即坚韧、忍让、认规律。
对于人际,诚、信、实。即心诚、守信、讲实在。
对于待遇,清、平、乐。即清贫、平淡、永乐观。
在身体保健方面,
劳逸结合,劳为本;
荤素无忌,素为本;
喜怒适度,喜为本;
节制嗜好,拒为本。
形成了自己的个人形象:好学、善思、勤耕、择善、拒恶、律己、谦和、容人。
篇三:读叶圣陶《习惯成自然》有感
我在教育孩子时,经常提起培养习惯问题,让孩子养成某种好的习惯,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十分推崇良好习惯的培养。
在我们的生活与教育中,习惯成了一种神秘的支配力量,有时促使你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项任务。好的习惯比如睡觉时看三十分钟的书,如厕时看一会儿书,醒来时听一会儿歌曲等等,把流逝的时间用在了刀口中,一生积累下来的时间就是人人所不见的半辈子,这个无穷大的时间令人咋舌。又比如一个坏的习惯可以积羽沉舟,把一个人的品德搞坏了,让人瞧不起:随地吐痰,这种坏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肯定是平时太不注意导致的一个坏习惯;又如,一个人烟瘾很重,这与他的心境有时不好,又喜欢在道上与朋友呑云吐雾,等等,不一而足。
我的成材观是十分看重习惯的培养的,习惯成就未来,习惯决定命运,一切成功和失败与习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说我家的长女学习不好,就是因为习惯没有培养好,这是我们家长的责任,现在要改变她的一些习惯,太难了。同样,令我欣慰的小子能够做一件事象一件事,学的功夫颇深,与习惯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经常去爬山,睡觉时听唐诗醒来时听歌曲,上学前看富兰克林学美语,放学后看三L英语成了他每天所必需的学习快餐。两相对比,使我觉得叶圣陶先生说得太好了,习惯成自然,我们要追求的就是这种自然之道。
篇四:有感于《习惯成自然》
女儿考上大学后,很多朋友同事在向我祝贺的同时都会发出感叹:“看看你家女儿多乖、听话有礼貌、学习好长得又好又考上了重点学校。。。。你怎么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孩子?快介绍
我有一同事又一个班次相互共事了有6——7年了,彼此的孩子也算是看着长大的,每当大家在谈论孩子时她都会抱怨自己怎么养了个如此不听话让人不省心的儿子!让她头疼不已。
同事的孩子从他上小学到现在上初二我可以说是比较了解的。其实怎么说呢?从我自身的感受来说: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这一点我深有
(那时还是子弟小学)给它孩子拿这拿那。我有时就会借机说她:这样的毛病你不能惯他,学生学习的工具都不知道带回家还上什么学?你一定要让孩子改掉这个毛病,否则的话有你累的和生气的时候,可同事说“唉!没办法习惯了。”我呢只能心里在叹息!“唉!习惯也是你给他养成的”!
孩子上了初中应该说大了有改进吧?可依然如故,经常是家长被叫到学校老师的办公室,然后灰头灰脸的回来在孩子面前大发雷霆,上班时又会因为孩子唉声叹气。我听后都无话可说!:我俩一个班,每天上班时孩子放学后你就看吧她那个忙啊,给孩子这个同学打电话那个同学打电话帮她儿子问每天要完成的的各项作业!我有时看不下去就会说她“喂!你搞错没有?上学记作业是孩子份内的事,怎么这个你都要包揽?你不累谁累?她呢无奈的回答我“没办法,习惯了,不给他问,他就不写,我们家长又要被叫到学要去,在那么多老师的办公室里被训斥真的很丢人。只能这样了!”我在叹息一声再无话可说,心里很可怜她这当母亲的。想想怎么会有你这样当母亲的?如此下去丢人的还在后面!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两口子都被请到了学校,老师说她孩子请病假了,一星期都没来上课了。他们两人还异口同声地说“没有啊天天都早上背着书包走,下午背着书包回家啊?晚上还在写作业呢?老师让她回去好好问问到底怎么回事。孩子又让家长没了脸面,她那个气啊!我只能在同情她的同时又感叹:习惯成自然了,当时你惯他时用了多少劲,现在想要改过来就要费多大的力!否者的以后这毛病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的。我给她讲了关于我孩子的事。
我女儿在小学时,有一次星期五下午放学回来要出去玩,我规定了时间。孩子回来时晚了半个小时我当时没说她,她也自觉就去写作业了,写的时候突然她说了一句“我靠”我当时冲过去就一巴掌,打在女儿的嘴上,女儿立马就大哭反问我为何打她?我说你刚才说的什么?是一个女孩子能说的话吗?她说不知道但同学们都这样说都觉得很酷,她也觉得好玩就随口在写错题时学同学说了。我告诉她那是脏话不是一个女孩子能说得出口的脏话,还有你今天不守时,这两点就是打你的理由!知道吗,习惯成自然,如果不该掉这两点以后慢慢就影响你的生活。女儿似懂非懂的不哭了。不过后面再没听到她说脏话,做事也很守时。其实孩子在不经意间说了做了,作为家长发现了一定要及时让该掉,纠正过来。否则的话“习惯成自然,时间长了想改都很难!
说句不中听的话孩子的很多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身为父母是孩子最近最好的老师,有些习惯出于爱孩子给孩子养成的,孩子就是一棵小苗,需要家长浇灌(教管)和培育教养才能长成型,如果不教不管,坏习惯成自然后果可想而知!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911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