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读后感课程简介收集50句-读后感
学校要求假期每位教师要读本书,写篇
虽然文无定法,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王一丹同学读名著《谈美》有感写得不错。可作为我写读后感的借鉴。
她首先介绍《谈美》的作者是“美学老人”朱光潜的代表作品,以书信的形式,结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给青年谈论修养的文章。
接着说明朱光潜这部美学小品,很薄,淡雅适度装帧,此书采用书信式,一个话题自成一封信,作为枕边书,每晚睡前读一两封,美梦成真了。
她讲《谈美》对我们是大有裨益的。不仅提升自己美学修养,还能获得一些写作、美术、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朱光潜先生学识渊博,旁征博引、明白如画、浅显易懂,不事雕琢。体现作者睿智而幽默!
接着举典型的例子,引用原文的段落,说明自己的观点。
又举她最喜爱的本书的最后一篇《慢慢走,欣赏啊!》,这篇的现实意义。
最后感谢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使她在美学、艺术欣赏、写作、生活态度等方面受益匪浅。此书值得一读。
我大致了解了读后感的写法,试着写一篇。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一)习作整体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
2.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写法。
3.积累将感受写具体的方法,并初步运用这些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第一课时初学读后感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
2.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初步了解写读后感的方法。
3.明确自己的感受点,用凝练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第二课时评改读后感教学目标:
1.在评价、分析读后感的初稿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积累将感受写具体的方法。
2.在修改读后感的初稿过程中,初步运用将感受写具体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教学准备:
选择、修改《“渔王”与渔民》这篇文章,作为学生写读后感的原文。学生完成读后感的初稿。教师阅读全班同学完成的初稿,分析、提炼出共性的优点与不足,选择部分学生的初稿或初稿片段当作例文,制作幻灯片(ppt)。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学读后感(略)
(一)阅读习作要求,初识读后感
(二)阅读教材中的例文──《愤怒与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学习读后感的基本写法: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结合原文中的关键词句谈感受
(三)阅读教师提供的原文──《“渔王”与渔民》:
1.自读《“渔王”与渔民》,概括主要内容,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
2.品读、批画自己感受深的内容,提炼感受点,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3.明确感受点,试着用一句比较凝练的话写出来,同桌互相说说
4.为读后感列提纲,教师巡视指导
(四)布置作业:依据提纲完成读后感的初稿
第二课时 评改读后感
(一)导入:
1.回顾:什么是读后感?写读后感的最基本要求是什么?(读是基础,感是重点)
2.我们还一起读了《“渔王”与渔民》这篇文章,完成了读后感的初稿。这节课,我们将以一些同学的读后感当作例子进行讲评,使自己的初稿修改得更好。明确学习任务──评改读后感 【设计意图:复习回顾第一课时初学读后感的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整体初步讲评:
1.教师对初稿进行整体评价:
(1)常规评价 书写比较工整:95%
语句比较通顺:77%
没有错别字:18%
写后进行了修改:64%
(2)写读后感的专项评价 清楚简练地概括原文的主要内容:93%
自拟题目恰当:86%
能用凝练的一句话明确自己的感受点:95%
指名朗读原文,回顾主要内容。指名汇报自己的题目。
指名朗读自己的感受点,并说说是从哪个角度写的。
①“读了这篇文章,我最大的感受是实践出真知。”──郭紫约
角度一:实践出真知
②“亲身体验成功与失败是多么重要。”──杭昊
角度二:亲身体验对于学习和成长多么重要
③“家长不能什么都包办代替,否则孩子将一事无成,读后感《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七《学写读后感》教学设计》。”──赵奕
“家长不肯放手,反而会害了孩子。”──姚菁璇
角度三:家长要让孩子亲身实践是重要的教育方法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当像渔民那样善于总结,发现问题的人。”──王雪岩
角度四:要像渔民那样寻找问题的根源
91%的同学读后感的结构比较完整
过渡语:看到大家完成了上节课学习任务和认真的写作态度,我真替你们高兴。不过,大家的读后感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征得王泽鑫的同意,我们先以她的初稿为例进行评改。
2.指名朗读例文,请同学们思考:这篇读后感具备了以上这些优点之外,还有什么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还有哪些不足?
学生发言,教师进行梳理规整:优点──她运用了结合原文关键词句谈感受和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的方法;不足──谈感受的内容不够具体。
【设计意图: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整体评价全班完成初稿的情况,学生汇报各自的感受点,并用凝练的'一句话写出来,从多个角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再以一篇具有典型性初稿为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其优点与不足。】
(三)指导把“感”写具体:
1.进一步学习“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的写法:
(1)学生自由朗读例文的第4自然段。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去年我想向妈妈学习做饭,但妈妈怕油烫到我,所以半途而废了,一直到今天,我才只会蒸米饭。
她在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时结合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两个内容──“不会炒菜”和“只会蒸米饭”。对照着她的感受点──“亲自体验非常重要”,你认为把哪个内容写具体更好呢?为什么?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明确要把突出感受点的内容写具体。 谁蒸过米饭?为了突出感受点──“亲自体验非常重要”,说说你亲手蒸米饭时有什么想法呀?学生交流后小结:如果王泽鑫同学在读后感中能把这些内容都写出来,突出感受点的内容就写得具体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明确了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时,要把突出感受点的内容写具体,可以增强读后感的表达效果。】
(2)默读例文2思考:用笔画出他的感受点,想想他是怎么把突出感受点的内容写具体的呢?
根据学生的发言小结:看来,感受点可以在开头就明确,也可以在结尾深化主题,还可以出现在文章中间,说明读后感的行文结构不是单一死板的。
他是怎么把突出感受点的内容写具体的呢?(结合的是看书中的事例)
出示例文2的片段:
我曾在《读者》中看到一个故事:小雄鹰出生后,鹰妈妈要让它们学会飞翔,就会先把小鹰带到悬崖上,并把它们推下去。如果它们不飞翔的话,则会摔死,小鹰只好张开双臂,最终学会飞翔。不久,母亲又会断了小鹰的粮,小鹰会饿得嗷嗷叫,只好自己去捕食。鹰妈妈就是这样让孩子们独立生活的。
小结:这就是我们第一课时所学到的引用
【设计意图:通过一篇初稿引导学生发现感受点可以出现在文章的不同位置,读后感的行文结构不是单一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的写作思路,让学生明确结合生活中的直接体验或阅读中的间接经验都可以把感受写具体。】
2.进一步学习“结合原文中的关键词句谈感受”的写法:
在初稿中,老师还看到有些同学先摘录了原文中的关键词句,再写出了自己对某句话、某个词语的感受,大家读一读,她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了吗?
出示学生初稿中的片段:
我对第3自然段中最后一句话很有感受:我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还不见长进!我觉得“毫无保留”就是说明“渔王”把自己一生总结的技术全部、一点儿都不留地告诉了他的儿子。
学生自由朗读后发现:没有真正将感受写出来,而且表达比较生硬、不自然。怎样能做到自然、富有真情地表达自己的体会呢?请试着读一读,填一填。
小组讨论,之后学生汇报。
故事里的“渔王”说过,“我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还不见长进!”读到这里,我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汇报填空的内容。适时提炼:我们刚才先结合了原文的关键词句,之后产生联想。这样表达不但自然,还使读后感有了说服力。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初稿中的片段,感受到结合原文中的关键词句不要生硬地转述,可以对感受深的语句产生联想,自然流露自己的想法。】
(四)修改习作:
通过几次小练笔,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一篇文章,读也认真读了,就是不能联系实际谈感悟,或者悟得不深,学习写
写读后感首先要明确两个关系:一是和别人文章(阅读材料)的关系,一是和现生活(包括作者自己)的关系。和别人文章的关系体现在“读后”,和现实生活的关系体现在“感”上。“读”是“感”的基础,“感”由“读”而产生;“感”是主体,“读”是引由。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读透原文,把握中心要点,领会原文精神。第二,要注意读后感是以“感”为主的议
写好读后感,我们常用读、引、议、联、结“五字诀”:
一、“读”:“读”指的是读原文。这是读后感必不可少的标志性内容。常用的方法是概括叙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交代所读文章的事实。
二、“引”: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引述“特定”原文。因为读后感中的“感”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所引述的“特定”原文而生发的'。“引”这“特定”的原文,一般的方法是对所引内容进行简要概括。也可以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材料短小的,也可以直接引述。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基石和落脚点。
三、“议”所谓“议”,即分析材料,提练感点,读后感《学习写读后感》。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四、”联”:所谓“联”,即联系实际,纵横拓展。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写读后感最忌讳的是不能联系实际,拘泥于原文就事论事放不开,感不深入;也忌讳肤浅地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
五、“结”:所谓“结”即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961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