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听急诊科讲座的读后感汇合76句-读后感

篇一、电视剧《急诊室故事》观后感

医疗行业剧《急诊室故事》是我今年的追的唯一一部国产电视剧,由王茜、刘钧、张磊等主演,用一个个真实专业的医疗故事,讲述了快节奏的急诊室里发生的各种悲欢离合。

剧中实力派演员刘钧饰演的“呆萌主任”关纪洲,虽遗憾未能与王茜饰演的苏俪终成眷属,惹一票“苏关党”泪奔,但其“模范好男人”的形象还是深入人心,不仅是成熟稳重的“高富帅”,成为众多女性的理想择偶标准,还在刘钧的饰演下,更添了一些“憨厚”、“呆萌”的喜剧元素,其演技上的“深入浅出”不仅令角色饱满丰富,被网友吐槽成“表情帝”,还因“木讷”收获同情无数,与苏俪(王茜饰)之间的感情,引来众多“苏关党”剧迷的支持,引来点赞好评无数。这种男人不仅受单位领导的器重,更会引来大批女粉丝的强烈追求,从小萝莉到中年女。

汪晓寒是剧中唯一的海归骨干,业务水平呱呱的,把病人看成朋友,会为朋友的意外死去而难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告诉家属是尽子女的责任的,还是保留老人的尊严。。。。。但其工作和处事都是特立独行,这些可能与他的海外背景有关,同时要注意到,他更是高富帅,韩俊杰的职位显然要比关纪周的老爸高的多,在单位的影响力或多或少的会惠及到他唯一的儿子,尽管汪晓寒可能不在乎这些。而且汪晓寒是未婚呀,生活中琐屑的事情多了,和关纪周结婚,要不要和前妻陈烁打交道,对待孩子龙龙的处理方式,这些都可能是以后结婚后的一些障碍,但要和汪晓寒结婚,这些都不成问题,最重要的和关纪周的性格反差很大,会丰富女主苏俪的生活,不知不觉地苏俪爱上了他。尽管结局是开放式的,但明显在最重要的关头,临死前,苏俪喊得是汪晓寒。

但在现实的生活中,汪晓寒的日子可能并不好过,独来独往的性格可能会树立一大批明的暗的敌人。每个单位都是一个纵横交织严严实实的蜘蛛网,老爸临死前给自己孩子造就的一些关系网可能会对他有一点儿好处,换届之后呢,羡慕嫉妒恨的那些同事们还不找个坑儿让他往进钻,除非汪晓寒往出走和苏俪出国去,否则,在当下的中国,汪晓寒是绝不敢轻易的在手术台上夺走老主任的刀,告知别人老主任有病,不可否认,他的做法的是正确的,但在蜘蛛网下,又有几个人认同他的做法呢?在特殊的关头和媒体记者打交道,知道内情的苏俪,但大部分的人是不知道的,流言蜚语是会害死人的,当年的大上海周璇是怎么死的。

雷剑锋是剧中的疯子医生,平时总喜欢和姑娘们打成一片,没个正行。但在关键时刻很有担当,是个一等一的好男人。

苏俪是剧中的女主,打不死的小强,工作狂,为人热情,受到领导的喜欢,更受到男一号和男二号的争风吃醋的抢夺。男一号汪晓寒认识晚,但很有感觉,男二号关纪周是她共事十几年的朋友,所有的人都觉得他俩是郎才女貌,除了他俩自己以外,订婚结婚苏俪都是祝福的,没有丝毫的做小三的可能。

小护士何嘉妮是本剧中不是女主胜似女主的角色,有任务总是冲在前面,最后心梗突发至死,但实际上连续上了11个班,很有可能是过劳死。

急救司机康师傅,也是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出车急救的时候老母也需要急救,毅然的先去救别的病人,这一点上和最后一集中汪晓寒放下苏俪先去救助旅游大巴上的老人是一样的,说得好听点儿叫为工作,更多的实际上是一种责任,既然干了这个工作,那就得牺牲一些私人的利益。

年轻的住院医左洛和姜浩然,在医院里是最没有话语权的一类人,姜浩然一心讨好同龄的左洛,可偏偏左洛喜欢的魅力大叔关纪周,用她自己的话说,在这里无权无势,要不要傍点儿什么,关纪周眼里这会儿只有苏俪,哪有她的菜呢,于是乎,对姜浩然的利用,对小护士的冷嘲热讽,对关纪周的百般讨好,左洛的各种表现,使得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她,不可否认,她在工作中是个好医生。

剧中涉及到了一些当下时髦的话题,这也是吸引我注意的地方。医生的异地执刀做手术,为买二套房假离婚,独生子女的生二胎,急诊室自拍,姜胖子的官老爸腐败被调查,医生的收红包,医药代表的贿赂问题,提成问题,患者和医生之间的肢体冲突,官官之间的权力关系(周明山的特殊照顾),人和人之间的明争暗斗(韩俊杰死的时候章院长的痛哭)等等都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这个电视剧中还讲到了过度治疗的问题,一个是老主任骆一禾,雷剑锋的老婆,还有一个危重老太太,这些病人相信应该不是个案。在现有的医疗下,子女大部分都认为老人得了绝症,不治疗就是不孝顺,老人死在手术台上至少子女心里是安慰的。但是老人的痛苦有谁知晓呢?这里苏俪在骆一禾的床头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你是我爸爸,我不建议你做手术!”手术台不一定能下来,即便手术成功,愈后效果谁也不可预见。持同样看法还有雷剑锋,最后和妻子回了老家,开心的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还有汪晓寒,强烈建议重症高龄的老太太不要治疗,不仅增加子女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上呼吸机时候老人的痛苦,幸而最后得到了老人子女的理解。同样的工作理念才使得苏俪和雷剑锋是好姐弟,和汪晓寒是一见钟情的恋人。

电视剧毕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可能就不是这么顺当了,这些急诊医生也面临着竞聘上岗,科研考核的问题。文章要求发表几篇,在什么档次,科研经费有多少万,什么级别。。。。。。一不小心就被扣工资,就落聘这都是我们工作的常态。这样的大环境下,汪晓寒是不会去夺老主任的手术刀的,保不齐手术台前灵光一闪,一篇sci构思出来了,苏俪是不会日夜奔波在急诊一线的,文章怎么办,难不成被罚款?雷剑锋是不会随传随到被抓壮丁的,为了老婆的治疗费用,文章,项目呀都不考虑,扣就扣吧,出去做飞刀,墙内损失墙外补。关纪周会毫不犹豫的做行政工作的,最重要的是没有办法量化考核。。。。。护士何嘉妮连上11个班,未婚时候可以,已婚后,有孩子后呢,难道全部让老公管?所以关纪周和医药代表联系是对的,医药代表的姐夫在整形科,今天他可以给你提供床位,明天你要不要给人家还点儿什么?章院长和韩俊杰惺惺相惜是对的,尽管韩俊杰的人格魅力抢走了章院长喜欢的女人,官方他还得一口一个韩老,对于人家的要求(调汪晓寒回来)也得答应。章院长对待周明上明显的热情不是有什么说不清楚的原因么?还有康晨最后的处理问题,不是雷声大雨点小么。。。。。一切的一切,只能说是生活,无奈的生活。

篇二、电视剧《急诊室故事》观后感

中国当下最被大家关心的问题之一,莫过于医患关系。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各种社会新闻里,医生与病人之间的种种纠纷,成为了一个难解的问题——一方面,医生要救死扶伤,投入大量精力去挽救病人,却又不得不面临医院各种纷繁行政所造就的杂务;另一方面,中国的医保制度尚不完善,人生病了不敢看病,看不起病,一旦住院很可能就倾家荡产的现状又不在少数。于是乎,无论医生还是病人,大家的神经都紧绷着,彼此紧张得犹如火药桶一触即发。

社会问题如何解决,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去慢慢研究,细细分析的过程,并不容易。但医患关系已经是当下的焦点,影视剧去反映这件事,是情理之中。前几年有一部贺岁喜剧《一年到头》,当中就涉及到了医患关系,难得的是里面既有医生的视角,也有患者的视角,而且不偏不倚,客观公允,看了之后心情复杂,却也印象深刻——患者有自己的苦处,而医生也不好做。可惜这样客观反应医患关系的影视剧,却并不多见,荧屏上充斥着的,还是以抗日神剧和家长里短婆媳剧为主。

直到最近看了《急诊室故事》,才又重新想起这类题材,真的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了。很多时候国产电视剧的行业剧,都是打着行业的幌子,骨子里却在说情情爱爱家长里短,但《急诊室故事》不一样,里面大部分时间对准的都是医院急诊室,讲述王茜、张磊、刘钧等为首的一众主角如何去处理一个又一个疑难案例,每集都有身为普通大众没见过的医疗专业名词,专业范儿十足。不过虽然专业,但剧集本身还是很接地气的,有很多案例皆为新闻或者身边发生过的真事,更从台词、情节编排方面增加诸多幽默元素,让人一边揪心一边捧腹大笑。

其实,美剧这类题材倒是源源不绝,作为一个美剧爱好者,虽然不刻意挑医疗题材来看,但这些年也或多或少的随大流看了点诸如《实习医生格蕾》或者《豪斯医生》的医疗剧。限于意识形态和观众口味的差异,我没指望国内能弄出像《豪斯医生》这种走“批判灵魂”路线的反医疗的医疗剧,但看到《急诊室故事》里,一干医生和护士以尽职敬业的态度去处理一宗又一宗突发病症事,肾上腺素还是会不由自主的飙升。

《急诊室故事》的剧情不用我阐述,看剧名本身就已经非常明显。女主角王茜早在《重案六组》的时候就已经很熟悉,这次原班人马来打造《急诊室故事》,从警啡题材变成医疗题材,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套电视剧大走美剧风,在叙事节奏上很快,单看前三集就有种和别的国产剧不一样的气质,和同期那些动辄七、80集的大部头比起来,更是有种轻装上阵的感觉。王茜在访问里说过拍这套电视剧的初衷,是为了要为缓和医患关系做点事儿,要医生和患者协同,才能战胜病魔。同时,也是给社会搭建一个了解医生的平台,别觉得进医院就是跟进了绞肉机一样,要粉身碎骨才能出来。

除此之外,我觉得《急诊室故事》有意思的地方,是在展现医生在工作时的状态。做手术的时候就不能听音乐?有的手术十多个小时,医生也很累,必须找一些方式去放松;医生也是人,需要睡觉,所以不可能二十四小时都保持亢奋状态,如何休息,如何调节自己的身体,也是一门学问。

至于感情戏,在目前华语电视剧的环境里,不能不提,不过《急诊室故事》已经算是做得可以的了。毕竟之前这套班底的.《重案六组》就做得不错。医生本身是很崇高的职业,但医生本身也是人,当然有七情六欲,也会生气,也会愤怒,也会失恋,也会有很多复杂的情感。《急诊室故事》,不仅仅是医生和患者的故事,也是医生自己的生活故事。

《急诊室故事》这种大走美剧风的电视剧,对于我这类口味被英美剧吊得很高的观众而言,确实有种对国产电视剧刷新观念的感觉。但是这种电视剧能不能被更多年长的观众接受,似乎又是一个问题。其实国产电视剧长久以来拍出了一种惯性,好像观众只能看那种慢吞吞节奏的电视剧;不过,搜了搜《急诊室故事》的评论,好评的不少,这让我欣慰,至少证明大家还是喜欢看这类节奏快,真正专业的“职业剧”。曾经看过访谈里,王茜说一个急诊室主任接诊了一个摔伤的老人,本应该马上救治,但他却面对一拨又一拨不停赶来的患者家属,耐心地解答应该如何救助……虽然会耽搁患者的病情,但安抚家属的情绪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目前医患关系显得很紧张的当下,这种安慰更显得必须。

王茜把这些源自于生活的真实事件放到了《急诊室故事》当中,于是乎我们可以通过这部剧集,也看到这些非常具有生活气息的情节。其中打动我的是第二集在火场里救出小孩子的乘客,弥留之际想见已经失散许久的未婚妻,那一幕里,急诊室的医生不再是单纯的救死扶伤,更是要帮患者完成最后的心愿。除此之外,医生也不是万能的,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面对不能救治的患者,刘钧饰演的关大夫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叔叔是笨蛋,叔叔没本事治好你的病,别恨叔叔。”剧中张磊饰演的汪晓寒看上去桀骜不驯、性格冷漠,却因为没有挽救一名患者的性命,没办法让他与初恋看上这场错过20年的演唱会,而悲痛哭泣,医生和患者不仅仅是医患关系,更是最陌生的朋友。而隋兰出演的护士长刘亚萍不顾辐射拍摄胸片,年轻医生左洛、姜浩然面对死亡、面对忙碌急诊工作的压力和压抑,均反映出医生这一职业的真实生活状态。

这种对于医生职业的客观、直接、真实的表现,在《急诊室故事》里比比皆是,这也是显得这部电视剧不仅仅只是讲“医生”那么简单,更是对拯救生命这个课题的严肃思考。

医生这一行业,究竟是什么样,可能平常很多人都不知道;藉着这套电视剧管中窥豹,其实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是一个寓教于乐的不错选择。最起码,平常真是没什么机会也更没兴趣去太平间的我而言,看着电视剧里王茜旁若无人的出入……也就当是代入自己,去体验一把了罢!

篇三、电视剧《急诊室故事》观后感

热播剧《急诊室故事》即将收官,对我而言,心中只有一个词:不舍!从开播至今短短19天,该剧所引发的热议可谓源源不断。与本剧相关的微博话题获得了过亿讨论,实在让我叹为观止。我每天都在密切关注并参与其中,今天,我也想用只字片语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电视剧,不仅因为它是“徐家军”的又一得意力作,更因为它真的非常非常真实。

虽然,我不是医生,但我对这个职业有很深的感触。要知道,现实中的急诊室可比戏中的更为复杂,尤其是人满为患的时候更是让人望而生畏。各种吵杂的声音,各式各样的气味,什么意想不到的情况都有,可以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而医护人员却每天都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辛苦可想而知。走出急诊室,来到门诊,这里的医生同样不轻松。每天一大早上班就看到办公桌上排得密密麻麻的病历,诊室外排满长长的人龙,患者一拨接一拨,很多医生忙得整整一上午水也顾不上喝,就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坦言快憋出病了。一台手术下来,吃无定时,不眠不休更是常有的事。医生在职业生涯中令很多患者重获健康,自己却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健康,成了病人,有些甚至像剧中霓子一样,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而该剧能最大限度地把这些不为人知的事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让人们深入透彻地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确实很用心,很赞!

第二,各位演员都是好戏之人,无论是主角、配角、还是各位“绿叶”,他(她)们精湛而出色的演技让每一位观众都深深入戏了,所以才会有各种的CP,各种剧情的争论。许多不惜工本的大场面拍得十分到位,每一场戏,每一个画面都是如此的精彩万分。试问,这样一部制作精良、充满诚意的佳作我怎能不爱?剧迷们怎会不爱?

也许,单凭一部电视剧并不能彻底消除部分人对某种职业的误解。但我觉得:能让大家明白到,不管是医生还是护士、演员还是警察、老师还司机,各行各业都不容易,每一个职业都有它说不出的难处和辛酸。我们应该学会理解、体谅,学会换位思考,这样就已经足够了。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再好的戏也有结束的时候。我之所以选择在结局前写感受,就是想说明一点:不管结局如何,是否尽如人意,我依然会关注它喜爱它,更期待尽快由原班人马再度出演续集,因为好剧百看不厌!

李智华在小的时候,她妈妈得了精神病,所以她妈妈有时候会发作。有一次,她妈妈失踪了,爸爸去寻找,爸爸居然把孩子丢在家里,就去寻找了。

爸爸找到妈妈后,把妈妈带回了家,回家之后,爸爸看见家里突然失火了,在家里的.李智华被火烧掉了手,我觉得很恐怖,心想:这么惨!太吓人了。爸爸看见了,立刻把李智华送到医院,到医院时,医生们都说:“孩子小,不容易治疗。”爸爸听了,更加伤心,我又在想:如果李智华家中有保姆,那该有多好,失火的时候,保姆带着李智华出门,那不更安全。

渐渐地,李智华长大了,她觉得自己很奇怪,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别人都说:“智华,是个可怜的孩子。”李智华每次看到别人玩得时候,觉得很快乐,李智华也想站起来玩,可是每次都摔在地上,她又爬起来,又摔倒,这就是自信。她回家和爸爸说:“爸爸,我要读书。”爸爸说:“老师没空,明天再说吧!”李智华等到了今天,她又去问:“爸爸,我要读书。”爸爸又照样说。李智华去找学校的校长,校长说:“你没手怎么写字,读书呢?”她坐到了教室门外,拿了根树枝在写,我也觉得很奇怪,她怎么会写字呢?”原来她是用脚在写。李智华每天晩上拿着笔和绳子,绑在脚上,等习惯了,就可以用脚写字了。她又坐在教室门外,这时,被老师发现了,老师问她:“你为什么坐在教室门外呀!”她哭着说:“校长不给我上学,不给我到教室里。”老师说:“我们帮你保密,你进来吧。”李智华每天都不缺课。

李智华长大了,去学习,她去了一个地方,学打字,老板说:“如果你能在1分钟内打完200字,我就收留你。”结果,李智华一分钟打了202字,老师收留了她。

我觉得李智华很可怜,也很坚强,我真想去看看她。

4月17日下午听了北京大学赵琛教授讲的关于如何提升战略执行力的讲座深受启发,对赵教授的“复命”理论有了许多了解,同时也对如何提升战略执行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就具体谈一下我的学习体会。

在许多企业发展中都存在着战略执行力问题,这些企业不是没有好的战略,而是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执行力,企业的各级领导和员工缺乏“复命”精神,在企业中存在着“领导总是没时间,下属总是没办法;制度定了一大堆。落实总是没办法;天天泡在会海里,没有改进和结果了;员工总是有理由。让你觉得他没干好是有原因的。”等许多问题。赵教授所提倡的“复命”精神是指:“复命,是一种源自内心的价值观,是一种拒绝借口的态度,是一种重视结果的责任,是一种高效完成任务的策略,是一种无往不胜的竞争力,是一种迈向成功的模式,是以最终结果为导向的执行模式。”

“复命”精神具体应表现在:“不是主管找下属追结果,而是下属主动汇报结果;不是下属抱怨问题,而是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不是下属做完才知道,而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复命;不是下属带着问题来找答案,而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如何具备“复命”精神的方法上赵教授谈到了:“修心、修行、修文化、”三个要点。修心:“找到好的主意靠的是态度,而能力并不重要;真正的经验从失败中获得;不要与人争什么,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并且能干好什么;老与无能的人混在一起,会越来越无能;清新简单会让人终身受益;能克服巨大心理障碍的人才能获得巨大成功;许多事情善始恶终,事情与事实不符时,人们往往会否定事实,而认为理论是对的。”修行:“准备:成功者必须在思想、线路、方法上做充分准备;行动:学会“用脚做梦”,会赢在执行;策略:方法为王,让困难“灰飞烟灭”;条件:利用身边的有力条件;渠道:借助中心桥梁实现想要达成的目标;专业:专业是事业腾飞的翅膀。”修文化:高度决定速度;宽度:宽度决定规模;长度:选择决定长度。”

从赵教授对上述“复命”理论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提升战略执行力需要多方面的提升自己,需要练好内功,联系中国银行的具体情况,我们不难看出,我行的弱点就在于此,多年来我行不是没有战略,不是没有好的管理规定,而是在执行中缺乏执行力,缺乏赵教授所说的“复命”精神,只提出问题,不是怎么解决问题,遇到问题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一切从自己出发,不考虑整体利益等等,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思维,所以若想提升我行的战略执行力,我们首先要练好内功,每一个员工,每一个部门,从我做起,发扬“复命”精神,“修心、修行、修文化。”使“复命”精神成为中国银行的一种企业文化,真正实现“追求卓越,只需增长,建设国际一流银行”的战略目标。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968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