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故事读后感1000字汇编56句-读后感
廉洁文化读后感1
这天,我读了《廉洁修身》这一本关于青少年修身养性的书。读后,我深受教育,使我懂得了做一名好少年务必具备的基本品质: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让、自省自律、遵纪守法……其中,最让我感悟深刻的是:诚实、守信、节俭。因为我觉得这三点对于青少年很重要。
说起诚实,这本书中《司马光卖马》的故事我印象最深。司马光是北宋大臣,史学家,他知识渊博还精通音乐,律历,天文等。这篇故事讲的是,有一天,司马光想把他的马卖了,还把马的老毛病告诉买主。说到那里,大家可能会觉得他很傻,因为这样,那匹马就不能卖个好价钱了。但是,他说的一句话使我万分敬佩他,他说:“一匹马卖钱多少事小,对人不讲真话,坏了做人的名声事大。做人务必诚实守信,这是很重要的。”听了这句话,难道你不会对司马光佩服得五体投地吗我就会。司马光这种诚实的品质多么可贵。我们要学习司马光这种品质,在家中、在学校、在社会中,我们都要有这种好品质。
但是,我发现周围还是有许多人没做到。例如,在我们班上,老师在评讲练习题,询问同学们是否做对时,有某些同学明明做错了,却说自己做对了来瞒老师,为的是使自己不会没面子,就连我偶尔也会。但是,读了这本书后,我再也不会干出这种愚蠢的事了。可不是吗,为了面子而回避错误,是多么虚伪好笑的行为。你们呢,是不是跟我一样,再也不会干了,再也不说谎了谎言再美丽,总是谎言,终究还是会穿帮的。所以,我们要养成诚实的好习惯,说老实话,做老实事,表里如一,做一个诚实的人。
说到那里,我不由地想起我们班一些同学借了另一位同学的东西,说好明天还,但那些同学却拖了一天,一星期,一个月,甚至一学期……说什么守信,严重失信了!同学们,我们不但要诚实,也要守信。宋代词人王安石曾说过“一言为重百金轻。”这一句话,意思是说,言重金轻,诚信为本,说明遵守诺言的重要。所以,我们要做到言而有信。自觉践行诺言。
作为一名好少年,节俭也是就应具备的品质。司马光说过“由俭入奢易,有奢入俭难。”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少年,我们要懂得节俭。此刻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这是使人感到高兴的事。生活水平提高了,作为祖国的接班人,我们更要坚持节俭这一传统美德。长辈常教育我们不能铺张浪费,但是我却看到一些同学买一罐汽水,才喝了三分之二,就扔进垃圾桶了,他不觉得心疼,我倒觉得心疼。你想想,假如一罐汽水三元钱,那么三分之一的汽水就是一元钱,如果浪费了一万次,就是一万元了,如果把这笔惊人的数目换成资金捐给贫困山区,那该有多好啊!如果继续那样浪费的话,就算国家再富裕,早晚也得坐吃山空的,也会像旧社会一样,甚至更贫穷落后的。难道你们想这样吗!我明白大家都不想,所以,我们要养成节俭的好品质。
总之,读了《廉洁修身》这一本书,使我受益无穷,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所以,我们从小起,要诚实、守信、节俭……做一名知荣辱,树新风的新时代好少年,立志向,接好班,为国家的未来做贡献!
我们要把传统美德记在心!
廉洁文化读后感2
这个月,我阅读了超多关于“廉洁“的书。读后,我深受教育,使我懂得了做一名好孩子务必具备的基本品质: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让、自省自律、遵纪守法……其中,最让我感悟深刻的是:诚实。
说起诚实,《司马光卖马》的故事我印象最深。这个故事讲了司马光要卖一匹马,这马毛色纯正漂亮,高大有力,性情温顺。只可惜夏季有肺病,但司马光诚实把马有病的事实委托管家告诉买家,因为他认为:“一匹马多少钱事小,对人不讲真话,坏了做人的名声事大。我们做人务必得要诚信,要是我们失去了诚信,损失将更大。”听了这句话,我深深地被司马光这种诚实品质所感动。
说到司马光,想起自己的往事,我感到羞愧不如!记得有一次,数学进行单元检测,我做试卷时,没有遇到什么艰难险阻,三下五除二就把试卷横扫一遍,没有检查就把试卷交到数学老师的手中。心里暗暗自喜:这次我非拿100分不可!第二天,数学试卷发下来,“黄滢100分!”听到这振奋人心的声音,我高兴地一蹦三丈高。我专心致志地听数学老师评讲,当数学老师讲到计算题的时候,我发现我的答案“252”跟数学老师的答案“二十五、2”不一样!我的心顿时跌倒万丈深渊,难道是我的答案错了吗?我反复算了很多遍,答案确实是“二十五、2”,怎样办呢?要不要告诉老师呢?要是老师明白了,我就不是班上第一名了。如果老师不明白我的状况,我还是100分!还是班上第一名!对!不能够让老师明白。我环顾教室,看见没有人注意我有不妥的行为,我悄悄地把小数点加在5的后面。此刻想起司马光城实的高尚品质,显得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啊!读了《司马光卖马》这个故事后,我再也不会干出这种愚蠢的事了。我们要养成诚实的好习惯,说老实话,做老实事!
“廉洁读书月”中,我从中受益匪浅。从这天起,我们应严格地遵守做一名好孩子的基本准则。让我们的社会富强、民主起来;人与人之间诚信、友善起来,那我们这个社会是那么地和谐啊!
廉洁文化读后感3
这个星期,我读了《廉洁文化》这本书,这本书教给我许多名人小知识,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最令我难忘的是书中《狐狸看仓库》这个小故事。故事讲的是狮子把他的仓库给狐狸看管,狐狸偷偷地把一个果子拿走了,狮子发现狐狸的不良行为后,把它辞退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很羞愧,因为它让我想起我做值日的事。
每次轮到我值日,我就会闷闷不乐。每次组里的其他同学值日时都会玩,不认真扫,没有一个人愿意倒垃圾,我只能默默地把垃圾也倒了,这样每次值日回家天都黑了。扫着扫着,我会在角落里发现一些笔和小宝石,当周围没有一个人时,就会把这些宝贝塞进裤兜或迅速装进书包,就是这一点引发了我对值日的兴趣。
看了这本书以后,我知道了这个行为是不对的。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改掉这个不良行为。也使我明白了,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能动。
是这本书教会我做人的道理,也是这本书激发了我对书的兴趣。
廉洁文化读后感4
《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廉洁文化中的一首郑板桥的诗。每当我读起这首诗都会想起坚定不移的竹子不管什么怎么吹它都不倒。每当想起这竹子我都会想到一句廉洁文化中的名言和一件难忘的事。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名言让我把时间机会放到了2年级的期中考试前。
在期中考试前我毫无一点目标,只是每天像小和尚念经书似的,回到家后我做完作业就看电视,好像混过一天算一天一样,盼着每个周末都刹那间来到,什么志向都没有。
到了期中考试时我有许多题都不会做。到的考试过后几天里我心神不宁,生怕考得不好。“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努力,如果你真的努力了没考好我们会帮你,如果考得不好还不努力,就没有人会去帮你!”这是爸妈在我每次考完试前都会说的经典名言。课时这次我考了90和93,这分数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实在太差了,每次看到我的分数都会想到爸妈那失望的样子和我都可以默出来的一段话。
于是我在心中立下了一个志向:期末一定要考到95分以上,最起码不向别人要分而是大大方方的伸出手八分书背给别人。我写了许多大红色的100分贴在墙上,随时提醒自己想着这个目标去做。每次放学回家我抓紧时间把作业写完后没有玩,也没有看电视,而是让真的读课文,默写词语,做题目。每当我不想做这些事时,我都会看一看墙上的“志”这样我就会有前进的动力。
到了考试那天我临危不乱、奋笔疾书。做完卷后认真检查。最后取得了99和100的好成绩。通过这次我明白了只要有志向,向着志向去做(当然需要百分之百的汗水)就会成功!
人生唯有及早立下高远之志,并且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才有意义,才能干出一番事业!”“有志者事竟成”,过去和现在的无数成功者,都验证了这条真理。
廉洁文化读后感5
这个月,我读了《廉洁修身》这本书,读完了这本关于青少年修身养性的书,使我立刻明白了要成为一个好少年必需具备最基础的品质: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让、认真负责、自律自省、遵纪守法、志气理想。其中,诚实守信最让我感悟深刻了。
说到诚实守信,在书里读过的一个故事仍然在我的脑海里记忆犹新。那就是在北宋的史学家司马光,有一天,司马光叫他的管家去卖马,还要管家对买家说马得了什么病。由此看出,司马光是一个多么诚实得人了。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的七十二贤之一的曾子,他的妻子为了哄儿子,说要杀猪给儿子吃,曾子听了,连忙拿起刀来杀猪,曾子的妻子看见了,连忙拦住曾子,对他说:“你为什么杀猪?”曾子说:“做父母的不能失信于孩子,否则,就等于教孩子也去欺骗!”我读完了这两个故事,明白了诚实是不可以用金钱买的,如果不诚实,就没有人会信任你的,生活和工作就会遇到许多麻烦。
看完了这个诚实守信的故事,我悟出了一个道理:谎言再美丽,总是害人害己,最后也会被人识破;诚实是做人的根本,这种美德好比盛开的鲜花。比如汉朝的思想家王允曾说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一个人有诚心和实意,就是金石也会被感动。宋朝的王安石说过:“一言为重百金轻。”言重金轻,诚信为本,说明了了遵守诺言的重要性。
读了《廉洁修身》这本书,使我受益无穷,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接班人,所以我们要诚实、守信、节俭、负责……我们要做一名知荣辱的新时代好少年,立志向,为国家的未来做贡献,我们要把传统美德记在心上。
廉洁文化读后感6
洁,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廉洁,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始终引领着社会向前发展,形成一种良性的追求。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同大部分国家的发展进程一样,商品经济之下,贪污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宣传“廉洁修身”是必要的,了解人们对廉洁的看法也是必要的。
廉洁作为一种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始终在社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引领着大众向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进。可是,仍有少数的人崇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一昧地追求个人利益,被金钱和权利所蒙蔽了良心,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了,背弃了廉洁的方向。违背了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价值观,不能立足于当下,脚踏实地,总是幻想着能够走捷径,最后不仅没有获得其他东西,还把人格也抛弃了。
因为廉洁与否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本国的廉政问题。廉洁对于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个国家对于廉洁没有任何的概念对于腐败没有任何的解决办法,那么这个国家就不可能安全稳定的建设下去,国民不可能安定和谐的生活下去,在长期的不公平底下,矛盾会越来越突出,最后一切都会土崩瓦解,走向毁灭。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而其中修身的意思为通过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贪念,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恶修善,提高智慧。
廉洁文化读后感7
孩子说:“廉洁就是不拿别人的东西。”农民说:“廉洁就是流俺自己的汗,吃俺自己的饭”执法者说:“廉洁就是老百姓心中的一杆秤,上不愧国,下不愧民。”......廉洁就是我们没个人最宝贵的东西,是做人的根本,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宁愿放弃金钱、地位,就是不放弃廉洁,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廉洁的书,使我深受感触。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两袖清风的包拯,一心为民的孙中山,为国争荣的杨利伟,毁家兴学的吕凤子,为国捐躯的屈原,不较名利的邓稼,还有勤俭节约的列宁......数不胜数。
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到王安石的“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这些古人的名言无时不在强调自律。
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告诉我们:做人要“慎独”,意思是说,一个人即使在身边没人的时候,也会严格的自我要求,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人。记得上一次英语考试,我的后桌任萱考了一百分,刚开始的时候我十分羡慕她,后来,老师在校对试卷的时候她举起了手,我心想:她不是全对吗?为什么要举手呢?读后感·只见她站了起了,用洪亮的嗓音说到:“老师我这题错了,您没给我扣分。”我一下子愣住了,这要是换成我的话,我一定会犹豫再三再做决定,可她却好不犹豫地告诉了老师,仅凭这一点,她值得我们全班向她学习。
何为廉洁?廉就是不贪,洁就是没有污垢,不受日廉,不污日洁,廉洁是一种价值观念,是一种生命品质,是一种信仰坚持。
看完一本名著后,这次阅读让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
我读了一个关于“廉洁”的小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唐朝的一名宰相卢怀慎。他一生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卢怀慎当官后,虽然身份高贵,但他的住宅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妻子和儿女经常受冻;他却对亲戚十分大方。在担任宰相的期间,卢怀慎病了很长时间。他平时器重的宋璟和卢从愿两人来探望他。卢怀慎叫家人准备饭菜,来招待他们。可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煮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不久,卢怀慎逝世了。他在病危时,曾写了一个报告,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当任宰相,皇帝看了报告,非常痛心。
安葬卢怀慎的时候,因为他平时没有什么积蓄,所以只好叫一个老仆人煮一锅粥给办丧事的人吃。一次,皇帝到城南打猎时,来到了一户人家简陋的院子里,正巧看到了那里在举行卢怀慎逝世两周年的祭礼。皇帝于是赏赐了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卢怀慎去世时,他的`夫人不让女儿哭喊,因为平时勤俭的卢怀慎一生清正廉洁、不争名利、谦虚退让、各地赠送的礼物,他一点儿也不肯接受。他的夫人坚信:阴间冥司有三十座火炉,日夜用烧烤的酷刑来惩罚不义横财之人。而卢怀慎是应该去向美好的天堂。
我们一生都要做一个清正廉洁、不争名利、谦虚退让、生活过得勤俭的人。不能做一个贪婪、自私、图名利的恶人。奢侈和勤俭有不同的回报。
篇一:
反腐倡廉,古来有之。古语有云:“所谓俭约,非身先之,何以率下?”古往今来,有多少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与爱戴,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故事久久传颂。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廉洁清正永远是时代的呼唤。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讲即是党纪国法,又是规章制度。
长丰公司党支部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一岗双责”,组织公司中层以上干部层层签署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廉洁从业承诺书》,并针对不同岗位特点,深入分析自身岗位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点,逐个签署了《廉政风险点登记和防范措施表》。将廉政责任纳入年底绩效考核,使公司上下严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关。
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制度和监督机制,严格遵守集团“六个不允许”、“五个不准”等相关制度规定。结合公司实际,从严控制,进一步完善相关费用管理和公务接待制度,做好宣贯和执行监督,加强和规范费用控制。
同时公司党支部制定了《廉洁从业教育计划》,充分利用“三会一课”制度,开展党风廉政系列教育活动,注重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邀请了公司法律顾问为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了一次党风廉政专题法律培训。由党支部负责人崔恩滨同志为全体党员和关键岗位员工进行了一次党风廉政专题党课。由班子成员先后组织分管部门召开了部门廉政教育专题活动,以部门为单位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等有关文件,对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党风党纪和廉洁从业教育。
作为党员干部能够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按规矩办事,是一种情操、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坦荡。廉洁自律是长丰公司党支部对党员、员工最基本的要求。范匡夫说得好:“保持清正廉洁的动力是理想信念,是自己的价值观,我相信每一个长丰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能顶得住歪风,经得起诱惑,管得住小节。每一个长丰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保持着自己的廉洁。他们平凡,默默无闻,但却有着不平凡的举动,让我们为之感动,佩服他们的廉洁品质。
篇二:
我生活在一个传统的家庭中,勤俭持家是这个家不成文的规矩,它对每个家庭成员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的公公和婆婆出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如今都已是八九十岁高龄,但依然秉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原则。公公早年离开上海老家外出闯荡,解放初从重庆造船厂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国家机关,历经国家计委、机械部、电子部、中国质量协会等多个单位,不管是特殊时期派往“五七”干校,后来出国访问,最终退休在家,始终保持勤俭持家的好作风,家中之事不管大小,都要亲力亲为,自行车坏了自己修,下水道堵了自己通,灯泡坏了自己换,就连孙女的小桌椅坏了,也要自己修好,他经常说的一句话便是“能省一点,就省一点”,老人每月的退休金比我的工资还要高很多,可一件衬衫穿了几十年,袖口磨破了,但只要干净就从不嫌弃,对于一个历经新中国变迁的`老人,节俭已成为人生的一种习惯,不管是贫穷与富有。
我的婆婆早年从上海老家调到北大医院工作,作为医生每天倒班的生活,并没有影响她把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的习惯,早年支边去过云南边陲,去过密云的穆家峪、曹家路。三年困难时期作为支边医生,一次外出巡诊,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一位同事因饥饿险些坠下山崖,危急时刻被大家协力救起的事,更让她终身难忘。珍惜粮食的习惯从此让她刻骨铭心,家中从未有过剩菜剩饭随便倒掉的现象,在外吃饭打包已成为一种不自觉的习惯,看到被人吃后剩下大半桌子的剩菜剩饭,自己总觉惋惜不已,但出于医生的职业习惯,自己却又无能为力,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怅然。
我的爱人在他父母的影响下,也保持着勤俭的好习惯。一件夹克从工作起穿到现在,一双皮鞋穿到底子磨破不能穿为止,年近四十的他幼儿园用过的小被子居然还留到现在,我们的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将它拆洗干净,一直用到我女儿觉得小了不能用为止,一床小被背面上不仅绣着爸爸的名字,还绣着女儿的名字。在这个物质丰富的当今社会,我想这也是不多见的现象。
受到爷爷、奶奶的影响最大的还有我的女儿,在她身上看不到同龄孩子攀比与骄横,身上穿的没有名牌,所穿的衣服八成以上都来自同事和亲戚朋友之间相互赠送,有一次我要把它穿不了的鞋扔掉,她却拦下对我说:“妈妈,多可惜呀!还是把他们送给能穿的弟弟、妹妹吧!”我为女儿爱惜物品的美德感到欣慰,不时又想起她三岁开始自己刷牙、洗脸、洗脚丫,开始每天将掉在桌上的饭粒捡起吃掉;六岁开始帮我收拾碗筷;过八岁生日只要求吃一碗家人做的面条情景,勤劳简朴的习惯已经流淌在了她的小小的心田。
有时,我感叹中华文明古国数千年留下的文明,但真正叫我担忧的确是传承。我们有着很多优良的传统,但不要因为我们物质富足了,就将这些优良的传统丢弃,比如勤劳简朴。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972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