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资治通鉴文言文版读后感聚集70句-读后感

1

前不久,经同学推荐,我有幸拜读了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资治通鉴》白话本。这是最近才出版的一套书,大概是为了方便今人阅读,十二部白话本中只收录了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等各个朝代的精华文章,而且翻译的极为通俗。像我这样没有功底又渴望各方面历史知识都有所涉猎的初学者,倒很适合读这样的书。

之前,曾经也试过读文言文的《资治通鉴》,由于自身性格和工作忙碌的原因,只是挑选着看了汉纪和唐纪中的部分内容,感觉也不错,虽然是文言文,但是丝毫不令人觉得晦涩难懂。相比之下,这一次所读的白话文倒感觉粗糙了。前面说过了,读《资治通鉴》,我只是为了了解些历史知识,所以这次看白话文也感到满足了。但是,沉淀知识的这一段时间里,我还是反复琢磨和品位了读文言文《资治通鉴》的感觉,在内心里依然倾向于司马迁的原著,感觉还是原著的行文布局更好更生动出彩些。我想,这大概就是司马迁和他的《资治通鉴》之所以名传千古的原因吧!

《资治通鉴》在编年体史书领域和中国宝贵文化遗产领域之所以享有盛誉,我想一定与作者创作的思路、方法,以及该书特别的语言形式和经世致用的目的有关。由于《资治通鉴》的确太博大精深了,无论我如何努力,也只能窥见书中的一角,但是就是凭着这种热爱的精神,我也想谈谈自己对于《资治通鉴》的一点感受。

首先是感觉到司马迁著作该书时的细致和认真。在阅读《资治通鉴》文言文版本的时候,就被该书中不厌其烦的注释、考异感染了兴趣。从前,我读书都是“尽信于书上”的,即书中说什么,我便相信什么,而当看了《通鉴》之后,我的一个很有

另一点是从《资治通鉴》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的语言运用极其简练,通俗易懂,脉络分明。《资治通鉴》全文一般没有太多的偏僻字,即使横跨一千多年的今人,只要有点文言文功底都可以读个明白。记述各种事情和描写各种场景,尤其是战争方面的题材的文章,司马迁总是将前因后果交代的明明白白,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这种重视情节描述的写法值得今人借鉴。

另外,司马迁在每一篇文章的结尾处通常都会给出自己的点评,并且把一件原本零散的表面的事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上去。司马迁的这些观点和思想这好迎合了发展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需要,今人阅读起来,也会得到许多借鉴作用。我想,这大概也是《通鉴》流传至今,仍然广受欢迎和好评的原因。

总之,阅读《通鉴》受益匪浅,我想,有机会,我还要把文言文版的《通鉴》继续读下去。

2

《资治通鉴》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至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一般编年史,贯古通今,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03年,下迄周朝显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历史文学,约300万字。泱泱华夏千年历史,史书之长历任王储不可能读得完,所以司马光将历时中的经验总结编纂进献给皇帝,公其借鉴。以分析历史角度讲述历代贤君明主治国待臣之道,言简意深。书中精湛之处比比皆是,让人拍案叫绝。

借古讽今,借故说今将历史事件作为实例向君王讲述治国之道,例如楚汉之争,作为象棋的起源,从而为千秋百代提供了治国平天下的战略倚策。刘邦项羽的斗智斗勇,张良韩信的英勇谋略。《通鉴》中记录刘邦虽少,人物的丰满度足以令读者明确。对比手法的运用更是锦上添花。刘邦为人的豁达易交;更反映了项羽的多疑,优柔寡断,他的心胸狭隘直接导致了他的败北。《资治通鉴》中详细的描述了垓下之战,项羽战败之后并未轻言放弃,反而镇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听偏信’,充分地表达了英雄末路之时的悲壮景象,当然这种折回之笔在《通鉴》中经常见到。在楚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也可以看到刘邦与韩信、彭越等大将之间的君臣关系出现了丝丝的裂痕,这也最后导致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巫蛊之祸,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刘据,汉武帝嫡长子,卫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卫家显赫一时,皇后受宠,刘据地位稳定,后因卫家衰败后继乏人,曾经显赫的卫家光芒渐渐衰退。武帝子嗣原来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温纯,和汉武帝性格大异。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党之争,自然波及到了卫氏一族与附属国人直接的正面冲突,刘据作为事件的牺牲品,“智者不敢言,辩士不敢说,臣窃痛之!唯陛下宽心慰意,少察所亲,毋患太子之非,亟罢甲兵,无令太子久亡!臣不胜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宫下!”司马光在本章的最后对当朝天子提出劝诫“左右前后无非正人,出入起居无非正道,然犹有淫放邪僻而陷于祸败者焉”借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右骁卫大将军①长孙顺德②受人馈绢。事觉,太宗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府库耳,何止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廷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右骁卫大将军:古代官名。②长孙顺德:人名,复姓“长孙”,名“顺德”。

十四、与例句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甚于受刑

A.不求闻达于诸侯 B.所欲有甚于生者

C.于殿廷赐绢数十匹 D.告之于帝

十五、翻译下面文案。(4分)

①犹惜其有功,不之罪。

②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十六、你对唐太宗处置长孙顺德的做法有何评价?(2分)

参考答案:

十四、答案:B

评分:2分。

十五、答案:①还顾惜他从前有功劳,不惩罚他。②如果不知羞愧,那他就是一只禽兽罢了,杀了他有什么好处?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十六、答案示例:唐太宗的做法不合适。作为君主,必须严格公正执法,才有利于人人遵纪守法,国家长治久安。

评分:共2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资治通鉴

古弼为人,忠慎质直。尝以上谷①苑囿太广,乞减太半以赐贫民,入见魏主②,欲奏其事。帝方与给事中刘树围棋,志不在弼;弼待坐良久,不获陈闻。忽起,捽树头,掣下床,搏其耳,殴其背,曰:朝廷不治,实尔之罪!帝失容,舍棋曰:不听奏事,朕之过也,树何罪!置之!弼具以状闻,帝皆可其奏。弼曰:为人臣无礼至此,其罪大矣。出诣公车③,免冠徒跣请罪。帝召入谓曰:吾闻筑社之役,蹇蹶而筑之,端冕而事之,神降之福。然则卿有何罪!其冠履就职。苟有可以利社稷,便百姓者,竭力为之,勿顾虑也。

魏主畋于河西,尚书令古弼留守。诏以肥马给猎骑,弼悉以弱者给之。帝大怒曰:笔头奴敢裁量朕!朕还台,先斩此奴!弼头锐,故帝常以笔目之。弼官属惶怖,恐并坐诛。弼曰:吾为人臣,不使人主盘于游畋,其罪小;不备不虞,乏军国之用,其罪大。今蠕蠕④方强,南寇未灭,吾以肥马供军,弱马供猎,为国远虑,虽死何伤!且吾自为之,非诸君之忧也!帝闻之,叹曰:有臣如此,国之宝也!

他日,魏主复畋于北山,获麋鹿数千头,诏尚书发车五百乘以运之。诏使已去,魏主谓左右曰:笔公必不我与,汝辈不如自以马运之。遂还。行百余里。得弼表曰:今秋谷悬黄,麻菽布野,猪鹿窃食,鸟雁侵费,风雨所耗,朝夕三倍。乞赐矜缓,使得收载。帝曰:果如吾言,笔公可谓社稷之臣矣!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

注:① 上谷:古地名。 ② 魏主:北朝魏太武帝拓跋焘。 ③ 公车:官署名。 ④ 蠕蠕: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

十三、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忽起,捽树头 捽:揪 B. 恐并坐诛 并坐:一同获罪

C. 不使人主盘于游畋 盘:盘桓 D. 乞赐矜缓 矜缓:怜悯宽限

十四、 下列各组文案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尝以上谷苑囿太广 皆以美于徐公

B. 魏主畋于河西 得复见将军于此

C. 为国远虑,虽死何伤!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 且吾自为之,非诸君之忧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十五、 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记述古弼为人忠慎质直的一项是( )

① 悉以弱者给之 ②为国远虑,虽死何伤!

③有臣如此,国之宝也! ④乞赐矜缓,使得收载。

⑤笔公必不我与,汝辈不如自以马运之。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③⑤ D. ①②④

十六、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弼责骂刘树,是因为刘树与魏主下棋,使魏主没有时间过问朝政,刘树实在罪不可赦。

B. 古弼免冠徒跣请罪,表明他在忠于职守的同时,也能尽人臣之礼。魏主勉励他努力为国为民办事,不要有什么顾虑。

C. 古弼不以肥马给猎骑,不同意发车五百乘以运麋鹿,表现了他宁冒抗上不尊的风险,也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

D. 魏太武帝下诏发车运麋鹿,又预料古弼必不遵旨,表明他对古弼行事的原则已十分了解,把古弼视为诤臣。

[参考答案]

十三、 C(盘:安乐,游乐。)

十四、 B(B都译为在;A前句以译为因为,后句以 译为认为;C前句为译为替,后句为译为治理;D前句且译为况且,后句且译为尚且。)

十五、 D(③⑤没有直接记述)

十六、 A(古弼奏事不成,无奈之下只能迁怒于刘树,并说出朝廷不治,实尔之罪这样的话来对魏太武帝进行劝谏。)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987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