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白平生的读后感收集50句-读后感
导语: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这位对后人影响深刻的“诗仙”一生的思想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李白】
第一、李白的一生大致可分五个时期:
一、蜀中学习与漫游时期(25岁以前):李白自少年时就博涉百家,习辞赋,学剑术,好任侠,慕神仙。
二、远游求仕时期(26至42岁):李白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游历过江陵、洞庭湖、扬州,后在湖北安陆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此后以安陆为中心,游历过梁宋、齐、鲁等地。在漫游中结交了许多友人,曾经隐逸学道,也干谒过权贵,希望得到重用和引荐,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报复。
三、长安时期(42至45岁):天宝元年李白应诏进京,为翰林待诏,供奉宫廷。但李白地位和处境并不能实现他的理想,傲岸不羁的个性又难容于世,饮酒狂放,蔑视权贵,终招嫉恨谗毁,自请放还。长安的生活实践,使他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认识。
四、再度漫游时期(45至55岁):李白离开长安后游历过梁宋、齐鲁、燕赵、江浙等地。其间结识了杜甫。理想的破灭、人生的失意及对现实的不满,使其思想充斥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五、安史之乱时期(44至62岁):安史之乱起,李白由宣城奔剡中,旋又隐于庐山。次年应聘参加永王璘幕府。永王抗命兵败,李白以“附逆”论罪,长流夜郎,中途遇赦而还。李白身经战乱,始终满怀着报国靖乱的志向和忧国伤时的情怀。
第二、李白的主要思想
李白的思想主要体现为儒、道、侠三者兼综的特点。儒家的忧患精神与用世济时的思想及其人生价值观,始终影响着李白,而道家超尘出世、追求精神自由的人格精神及道教的神仙世界,又始终沾溉着李白的思想与性格。此外,李白的思想与人格中还渗透了游侠和纵横家的侠义精神和人格理想。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一、表现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理想和愿望难以实现的失意与愤懑的情绪。如《梁甫吟》、《古风》(第十首)等,赞美古代名臣贤相借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与建功立业、拯物济世的雄心壮志。《行路难》、《将进酒》、《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表现了失意后的抑郁愤懑和鄙弃世俗、蔑视权贵的傲岸个性,以及欲求超脱的旷达情怀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第二、关怀现实的政治、忧患时局和批判现实的.黑暗,以及对人民的热爱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如《古风》中的一些诗,抨击了统治者的昏庸荒淫和专横跋扈,具有很强的观实批判精神。安史之乱后的诗,如《奔亡道中》、《永王东巡歌》等,表现反对分裂割据、靖难救国的爱国
精神。《丁都护歌》、《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长干行》等,表现了对普通百姓的感情和对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
第三、热情讴歌大自然,寄托自己的情怀。李白一生好游历亲近自然,因此写景记游诗数量较多。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寄托。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一、李白诗歌风格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但也有多维度的呈现。他上承庄、骚的浪漫主义精神,又以个人的艺术天才创造性地运用了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他反对绮丽华靡、雕琢繁饰,倡导清新自然、朴素真率的诗风。他的诗歌绝句多清新隽永、明快自然,歌行多纵横飘逸、流畅自然,可谓做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下韦太守良宰》)。
第二、李白的诗歌虽不乏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偏重于内心感受的抒写,因而他的诗歌感情充沛、率真豪放,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诗歌无论是何种题材都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充分地表现着生活中诗人的喜怒哀乐、好恶爱憎的感情,使我们时时体会到诗人自我抒情形象的存在。
第三、李白的诗歌善于运用丰富而奇诡的想象,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并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诗人常将想象与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相结合,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自然与人事,巧妙地熔铸成篇,创造出瑰丽神奇的艺术境界。
第四、李白能自驾驭多种诗体,尤擅长乐府歌行和五、七言古诗,绝句的成就也相当突出,尤以七绝佳作最多。
【李白的艺术个性有哪些主要特点】
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是:
(一)自由奔放,不受诗歌格律形式的束缚,灵活采用古风和乐府歌行体式创作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美诗篇。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律诗较少,五、七言律诗一共只有八十多首,大部分是乐府和歌行。这两种体式,字数灵活,格律不严,能够比较自由地表达诗人深刻的思想、奔放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例如《将进酒》开头就是一个十字长句“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中间杂有三字句、五字句,运用自如。这首诗是借酒浇愁,发泄胸中愤懑不平之作。诗中以豪迈的语言,表达了诗人蔑视功名利禄,追求自由理想的豪情壮志,全诗气势磅礴,雄浑奔放,有如行云流水,倾泻而下,表现了乐观情绪,充满浪漫主义精神。
(二)想象丰富,构思奇绝,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创造新奇鲜明的艺术形象。李白是一位有着
丰富想象力的诗人,他见闻广,阅历深。在他的笔下,人间的事物、天上的星辰、神话传说、历史珍闻、自然景观、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驰骋想象的媒介。《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一篇表现李白想象力的杰作。李白想象力的发挥,绝不只是在一诗一歌之中,几乎每一首诗中无不运用。这使得他的诗作,无不形象鲜明,韵味深厚。
(三)清新自然,明白晓畅,这是李白诗歌语言的艺术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和李白在创作上的刻苦努力、善于学习是分不开的。李白很重视前代和当代诗人的长处,对汉魏六朝以来的乐府民歌尤为尊重,吸取其中的营养,锻炼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他的很多诗篇,因为语言的光彩而令人百读不厌,长久流传。李白的语言风格素来为历代学人所推崇,王安石对此有着很好的概括:“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在李白的诗篇中,许多诗句闪闪发光,引人留意且惊喜。初看起来,有些文案似乎很平常,像是信手拈来,脱口而出,毫不费力,未加推敲,但它的魅力却使你不能忘怀。若深入体会则会感到含义极深,韵味无穷。
李白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与自然合为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个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受约束的纯真的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他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苏轼、陆游等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响。由于他以才力写诗,凭气质写诗,他的诗风事实上是无法学习。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有不可更替的不朽的地位。
关于李白生平简介:众所周知,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诗仙、酒仙。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桀骜不逊,豪放纵逸,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喜爱的富有浪漫色彩的李白形象。所谓“浪漫主义”就是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李白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往往借助于上古的神话传说或奇特的夸张手法或运用巨大数字,以收到超常出俗的惊异感和审美效果。他的诗作大多是其内在情感的喷薄而出,有一种从天而降排山倒海不可抵挡之势,杜甫评价其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一生约可分为五个时期。一、蜀中求学(5-25岁)李白自幼未受儒家正规教育,而是博学百家。“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诵诗书,作赋凌相如”。好剑术游侠,游历蜀中名山,表现出对仙道的向往。蜀中山川的陶冶,众多朋友和各种思想的影响,对李白性格的形成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远游求仕(26岁-42岁)开元十四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蜀后曾在湖北安陆结婚成家,然后以安陆为中心四处漫游,游踪遍及大半个中国,希国“以隐求仕”,这一时期,他交友甚广,创作也多,名声日高,终于得到了唐玄宗的征召。三、长安三年(42-44岁)天宝元年,李白应诏入京,自以为施展抱负的时机到了,可这时的唐玄宗已不再是开元前期那样一位具有开明政治,开放政策的明主了。他赏识李白,也只是看中他的才华,把他当作点缀宫廷的御用文人,借以歌功颂德,装点太平。李白并未受到重用,并且由于他的狂傲不驯,很快就遭到了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杨妃等人的陷害。天宝三年,李白上书请还,唐玄宗也便顺水推舟,将他赐金放还。长安三年的'阅历,使李白对统冶集团的腐朽和黑暗有了清醒的认识。诗歌创作增加了强烈的批判精神。四、再次漫游(44-55岁)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再次漫游。这时他游踪甚远,心情却十分苦闷。怀才不遇的愤懑,傲岸不屈的豪气,人生易老的悲叹,及时行乐的狂放,复杂地交织在他的思想创作中。五、身经战乱(55-62岁)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李白隐居在庐山屏风叠。次年冬,永王李遴以抗敌平乱为号召率师东下。过庐山时,坚请李白参加幕府,李白出于一片爱国热情就答应了他的邀请。不料李遴暗怀和他的哥哥李亨(即唐肃宗)争夺帝位的野心,不久即被消灭,李白因从遴而入浔阳狱,不久又被判处长流夜郎,在世人皆欲杀的残酷迫害下,经常爽朗大笑的诗人也不得不发出了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公元761年)太尉李光弼率大军讨伐叛军,61岁的李白还请缨从军,但半途因病而还,次年冬天。诗人病逝于安徽当涂。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去世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李白故里成了与其有关的地方力争的焦点。本报3月26日刊登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李白“故里”在甘肃秦安》一文之后,许多专家、学者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祖籍成纪
李白究竟是什么地方人?李白的族叔李阳冰《草堂集序》曰:“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曰:“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新唐书》卷二○二《艺文中·李白传》曰:“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这一记载显然是综合李阳冰、魏颢和范传正等人的记载而成文的。有关李白早年的事迹,李阳冰与范传正的记载是最为可信的,因为李阳冰为李白的《草堂集》作序,是应李白的请求而作的。有关李氏的经历,应当出自李白的口述。范传正于宪宗元和年间至当涂访问李白遗迹,见到李白之子伯禽所保存的记载李家世系的手疏,在这一问题上,李、范二人的记载又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应当相信二人的记载。而且,李白本人在其诗文中也多次申明自己是陇西人,在《赠张相镐二首》之二中说:“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因为李广的后裔有一支是居于陇西成纪,后为唐代著名郡望中的陇西李氏。李唐王室也自称系出陇西李氏,则说明李白与唐王室有同宗的关系。
据史籍记载,北魏在全国定四海望族时,汉李广十八世孙、凉武昭王李暠之孙李宝家庭被定为首冠,足见成纪李氏后裔在南北朝时期已经极其著盛。历史上所说的陇西李氏,就是指李广的后裔,以成纪为本贯、以陇西为郡望的李氏,所以,成纪李氏的后裔和称为“陇西李氏”的后裔所指是相同的。
陇西李氏所宗其族的最早代表人物是李广,因为李广是陇西成纪人,天水人为其修建了衣冠冢。天水西关李家巷曾立有“汉飞将军李广故里”牌坊,并称此巷为“飞将巷”。这亦有力地证明了李白故里在今甘肃天水,即天水市所管辖秦安的事实。
生于碎叶
李白一家何以移居西域,范传正说是“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新唐书》本传上说“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李阳冰《草堂集序》则说“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这与范《碑》上的说法一致。
碎叶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按武则天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曾敕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区,藏《大云经》。其时她正准备代唐自立为周,《大云经》内有女主受命的内容,故有各地建寺的命令。今知碎叶亦有大云寺,其地且已发掘出两座佛寺的遗迹,及安西副都护杜怀宝造像题名,说明李白的祖辈在此生活时,直到李白降生,碎叶一直属于唐王朝的疆域。
李白生于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的长安元年,即公元701年。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云:“臣伏见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此表作于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此上推,可知李白应当生于武后大足元年,即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此时下距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有4年之久,说明李白在其父从西域携至蜀中时,年已及5岁。这就是说,李白应当生于西域碎叶。碎叶是李白出生地,当然是李白的第二故乡。
长于江油
李白的六世祖于隋末西徙碎叶,到了他的父亲时,于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带着5岁的`李白至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居住。现在的江油市内有太白公园,距市区5公里的青莲镇有李白故居。李白少长于江油,江油自然该是李白的又一个故乡了,但李白故居原名“陇西院”,不称李白故居。
昌隆地广人稀,离成都虽不远,但交通不便,李白一家徙居此地,生活应当很稳定。李白一家是同族中人一起迁徙此地的,这由李白排行十二的情况可以得知,说明堂房兄弟不少。
李白祖籍天水秦安,过天水时是将近5岁之孩童。在天水倒是流传有一首李白的《南山寺》诗,诗曰:“自此风尘远,山高月夜寒。东泉澄沏底,西塔顶连天。佛座灯常灿,禅房香半燃。老僧三五众,古柏几千年。”这是一首咏天水南郭寺的诗,诗中之景完全符合实际,但诗的格调与李白诗相差甚远,有人认为是后人伪作,似有道理。研究再三后,我突然发现,假如这首诗就是李白5岁时过秦州所作,岂不相匹?以李白神童之才,5岁作此诗当是能够的,而诗的表述也像一个孩子的口气。
酒隐安陆
李白在蜀地生活了20年左右,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他24岁时,便离开四川。李白自三峡东下,至江南,又北上扬州,再到金陵,南下游历了浙江一带,最后从江南回到楚地时,钱财已经荡尽。他决定在安州安陆郡(今属湖北)的寿山隐居。
安州安陆郡属淮南道,郡治在今湖北安陆县,其地在武汉市之北偏西。李白在寿山隐居了一段时间后,就入赘曾在高宗时拜相的许圉师之府为婿。
李白在安陆时期的生活并不惬意,自己也说“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大约在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前后,即经南阳向长安进发,去谋求发展。
别室兖州
开元后期,李白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时称“竹溪六逸”。徂徕在兖州,即今山东兖州市。这时,许夫人大概已经去世,为李白留下了一子一女,子曰伯禽,小名明月奴,女名平阳。于是李白带着两个孩子移家东鲁。魏颢在叙及李白家室时,曰:“白始娶于许”,“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宗)”。这里的“娶”“合”含义有别,许、宗是正式成婚的关系,所以称“娶”,而刘氏与鲁一妇人是同居关系,所以叫“合”。鲁妇为李白生下了另一个儿子颇黎,李白别室于东鲁是不争的事实。上世纪80年代在兖州市沙丘河中曾发掘出一块石碑,上边清楚地记载了李白在兖州的行迹。
逝于当涂
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即公元762年,李白因受永王李璘事件的牵连,虽然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但其时已日暮途穷,只得前往当涂依族叔李阳冰,无奈病情加剧,遂将诗文草稿交付于李阳冰,嘱其代为整理。李阳冰编为《草堂集》,在序中介绍了李白的生平与成就。现在的安徽当涂县青山有李白茔墓。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019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