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五集读后感汇合60句-读后感
纪录片《筑梦中国》是大型纪录片《中国精神》的续篇,继《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原班制作团队打造的又一纪录片力作。《筑梦中国》以五千年中华民族在著书立说、齐家治国、孝道伦理、礼仪天下和忧国忧民的诸多优良品质传承,融合新时代普通百姓的奉献,为民族伟大复兴担当的故事,解读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
通过全面的理论学习,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思想觉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首先,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解放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是我们不断认识与把握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过程,是由计划走向市场的过程。新时期新阶段,解放思想的核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伟大“中国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贯彻落实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创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如果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更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展“中国梦——我的梦”大讨论活动,就是要找到适应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方法,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积极主动地转变思想,逐步从不合理的教条中走出来,彻底改变束缚我们的思想和观念,才能真正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最终改变不合理的体制机制,让我们的努力朝着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百年坎坷复兴路,世纪沧桑强国梦,为了实现名族的伟大梦想,党领导人民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慷慨壮歌,终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复兴之路。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作为国家新一代的生力军,圆梦之旅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唯有把每个人的小梦想转化成现实,才能离“中国梦”更进一步,“中国号”巨轮才能扬帆远航,成功到达梦想的彼岸。
国家之梦,反应国民之梦;个人之梦,融为民族之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如果说个人的梦是小梦,那么中国梦就是个大梦,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一脉相承,无数的小梦就构成了大梦。其实,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更多的是有自己的小梦,这并不与我们的“中国梦”背道而驰。相反,只有我们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才可以圆小梦;圆了小梦,我们的“中国梦”亦是指日可待。当务之急就是努力学习,做个全面发展且适应新时代的四有新人,一步一步实现“中国梦”。
更多筑梦中国的相关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大型历史纪录片《东方主战场》已经播放五集了。我作为一个从事二战史研究近三十年的军人学者,按说对这段历史已经是再熟悉不过了,但是,看完《东方主战场》这部精品力作,依然激动不已,感慨万分。
多年来,我们的研究一直在试图把中国的抗日战争,有机地融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凸显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出于各种原因,相关的学术著述和影视作品却不尽如人意。特别是这方面的文献纪录片,要么只谈二战,要么只讲抗战,把抗战放在世界格局中去谈,在国内几乎是空白。
即便是国外,有关二战的影像资料和纪录片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大到二战全史,小到二战军服,无所不包,但遗憾的是,其中很少看到中国抗战的影子。
这就像英国历史学家安东尼•比弗在他的新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中说的那样,中国的抗日战争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言,是“七巧板中迷失的一块”。
可喜的是,中央电视台和军事科学院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东方主战场》开了一个好头,把那块迷失的七巧板找回来了,把它跟另外六块七巧板,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环环相扣连在了一起。
单从片名来看,我们就知道,该片是把中国抗战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背景下,以全球视野审视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内在联系的,是一部高层次、大格局、气势恢宏的大片。
如果说该片的前四集谈的是东方主战场的形成和坚持的话,那么,昨晚播放的第五集《同盟抗敌》,是把东方主战场这个主题推向了高潮。
同盟抗敌,顾名思义,就是中美苏英四大同盟国联合打击日本侵略者。经过多年的二战史研究,可以说对这段历史我已是了如指掌了。但是,让我没想到的是,当这些积存在脑海里的文字的东西,以镜头画面的形式展现在眼前的时候,它所带来的那种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是无法用语言去描述的。
——纷纷扬扬的大雪中,莫斯科红场的阅兵式在向世人昭告,苏联红军将不惜一切代价与德军奋战到底!他们穿过红场,在斯大林等苏军统帅的注视下,直接奔赴前线。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再也没能生还……
——飞虎队,让日军闻风丧胆的美军航空队,第一次在昆明上空与日军轰炸机交战,就取得9∶0的傲人战绩。就在所有人欢呼雀跃、热烈庆祝的时候,谁也没注意到队长陈纳德独自一人躲在角落里,泪流满面……
——当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多年后握着前中国远征军新38师113团团长刘放吾的手,感谢他当年率部救出仁安羌7000多英国人的时候,她不会知道,驻缅英军获救全部撤离,113团孤军战斗面临险境。“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刘放吾当年写在
——“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这是苏联元帅崔可夫发出的感慨。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不仅有苏联红军的功劳,更有“成则以功勋报祖国,死则以长沙为坟墓”的`数十万中国将士的壮举,有战斗在敌人心脏的八路军、新四军对日军的袭扰阻击,把日军主力牢牢地牵制在中国战场。
——有谁知道,美军飞机从中国基地起飞轰炸日本时,大量有价值的敌情报告和气象预报,竟然来自延安情报站。更让美国人大加赞赏的是,延安气象站提供的数据最可靠,在美国协助建立的十个气象站中名列第一。敌后抗日军民救助的美军飞行员更是数以百计,为此,25万中国百姓惨死在日军的报复性屠杀中。
值得一提的是,第五集年轻的编导任海,话不多,但踏实钻研的劲头让人佩服。他凭借十年磨一剑的执导功底,和几十部烂熟于心的二战题材纪录片,把这些时空交错、遍布全球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用一连串恰到好处的镜头和画面勾连起来,让观众透过悲壮、艰辛和感人的历史,看到的是中美苏英等反法西斯国家联合起来,建立起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肩打击德日法西斯,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任人欺辱的弱国成为四大同盟国之一,东方主战场的地位得到盟国的认可。
相信各位观众在看完《东方主战场》全片,尤其是看完第五集之后,都会有这样一个看法:中国抗日战场是当之无愧的东方主战场,这个地位来自长达十四年的中国抗日战争和八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见证!
中国伟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一
没看之前,超级工程四个字总让我联想到长城、金字塔等劳民伤财的工程,但当我看完后,我被这些伟大的超级工程深深的震撼,它们也是为了国家的发展与人民能有更好的生活而被建造,它们也是国家科技发展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第一集的港珠澳大桥是这个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又有着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但这些世界之最并不是它的意义,它的意义在于将香港、澳门、珠海三地连为一体,极大地促进了三地的经济发展,我相信在以后经济的收入将远远大于现在建设的投入。在建设过程中工程师们“没有岛我们就造一个”的气魄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敢教日月换新天”!
第二集的上海中心是距离我们最近的超级工程,看完我才知道在黄浦江边上建一个“房子”是这么困难,那个会爬升的钢铁平台,是一个多么奇妙的想法啊。上海的标志也将由这座建筑担任,以后提到上海将不仅仅是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了。超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第三集的帝都地铁,用十年时间在一个国际性大都市下建造一个错综复杂的轨道交通网,以后的人们在享受交通便利的同时是否能想到当时建设时对于工程师的困难与压力。用十年实现一个梦,这才是工程师的浪漫。
第四集海上巨型风机,绿色能源不仅仅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如今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但是,中国的雄心不止于此。那个风扇叶片实验,连续四个
月,震动500万次,没看见真是无法想象啊!组装这么大的发电机组,全世界都没有先例,中国的工程师又一次完成这惊人的创举,向他们致敬。
第五集的超级LNG船,造船业的明珠,我们也能造了!高科技高工艺水准的体现啊!!国产造船业终于实现从量到质的全面升级,抢占制高点了啊!
从这些超级工程中我们也能看到,完成一项工程需要的不仅是财力,更重要的是要有无数敢想、敢做有着“十年磨一剑”的坚定信念的工程师,还有各个领域,各个团队的精诚合作。从无到有,从弱变强,工程师们建造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业梦,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强国梦。
中国伟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二
所谓“超级工程”,在我理解中是指那些能够代表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伟大工程。201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大型纪录片《超级工程》,记录了五个中国重大工程项目——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船。我有机会粗略地观看了一遍,深有
首先,在观看过后,我内心油然而生出自豪感。每一个超级工程的背后,都体现着伟大的祖国的经济科技实力,代表着中国发展的里程碑。这五项工程从不同方面代表着中国工程的最高水平,其中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都直接和土木工程相关联,这也是我观看纪录片的原因,这让我更加了解国内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
其次,我在观看过程中了解了很多相关知识。
第一集的港珠澳大桥,大桥的建立联系了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使当地人民的往来交通大大便利。建造人工岛是工程的一大关键,东西两个人工岛连接着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同济大学桥梁系教授葛耀军教授带领学生们利用风动模型解决共振问题,为工程的改造作出贡献。这体现着我们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这更令我这个土木学子深深感到骄傲。工程师们说出的那句“没有岛我们就造一个”,令我感到中国工程师的那种骨气!
第二集讲述的上海中心就屹立在我们身边,再熟悉不过。没想到建造过程却是如此艰难,如此充满创造力。众所周知,上海的土质是软土,不利于基础的稳固性。纪录片里,工程师做了个小实验,用豆腐代表上海的软土,然后将一个上海中心的模型放上去,结果豆腐直接就碎掉了,如果这样是实物,后果可想而知。解决方法是在土壤中打入坚固的基桩,然后浇筑钢筋混凝土底板。大厦采用风力发电这种绿色的能源方式,用来提供大厦的照明用电。一共19种绿色技术每年能为大厦节省25%的能源费用。这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建造理念令我佩服。
第三集讲述的是北京的地铁网。地铁,在当今社会对于大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大城市中,路面堵塞堵塞已经成为顽疾。地铁的出现能够大大便利交通,缩短交通时间。西方国家地下系统大多与城市同时形成,甚至先于城市形成,而北京地下错综复杂的管道系统对于修建地铁来说是个重大困难。不过工程师们通过自己的坚持和智慧,不断克服困难,是这项超级工程得以实现。这对于选择地下建筑工程方向的我来说,是一种特殊的激励! 同样的,海上巨型风机和LNG船令我震撼。
另外,影片中,超级工程的建造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在的中国,个人或者企业的实力还是太薄弱,大型项目超级项目很难有私营单位完成,而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继续基础建设,发展基础交通运输等项目。当你看到超级工程中那5个上百亿的项目我真的在感慨国家在大型项目建设中超凡的实力。这也可以侧面反映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够集广大财力人力完成看似不可能的壮举。这些超级工程能带动的就业及区域发展是非常积极和正面的。从事超级工程的设计与建造近期来看不仅能促进就业,拉动经济,中期来看对区域发展也有莫大的鄙夷,而更重要的是,在超级工程的施工建设中所遇到和解决的困难能为我们提供难能可贵的
接下来说说《超级工程》这部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拍摄得很对工科生,或者说至少很对我的胃口。相比之下,它的解说不像是《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那样华丽诱人,而是采用一种客观严谨的语气,平淡中叙述着工程的神奇。而且,在表现手法上,为观众展现了许多易于理解的实验,用一些简单易懂的知识解释工程的复杂名词,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工程过程。有人说,这种纪录片枯燥无味,但我看来却是每一帧每一秒都是那么的奇妙有趣。
纪录片还通过描写各行各业的人民的真实生活,来体现他们从超级工程中受益匪浅,从侧面展现超级工程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使“超级工程”这个名词不再束之高阁,而是紧密贴紧人们的生活。纪录片还将更多的镜头对准了那些参与到工程建设的普通人,通过真实的笔触鲜活地呈现了奇迹背后的艰辛历程,令这部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追随镜头,观众看到了技术人员驾驶世界上最大盾构机开掘北京地铁隧道的艰辛,目睹了海上吊装巨型风力发电机的壮举,感受到站在上海中心大厦俯瞰浦江两岸的心旷神怡。
可以说,《超级工程》这部纪录片改变了我对中国工程实力的看法,很难想象这些巨型伟岸的工程杰作是我国工程师独立设计建造出来的。如今,中国也能自豪地对全世界展示属于中国创造的工程奇迹。这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激励我们新一代工程师的强大动力。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06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