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夜出所见这首诗读后感集合60句-读后感

初读这首诗,是在2007年,有感于此诗的意境美和诗人情感的完美表达,当时还写过一点读后感。近日重读此诗,兴味不减,其意境之丰满,情感之浓烈,依然深深感动着我的灵魂。遥想作者当年,直见其客居他乡,在一个落英缤纷的深秋傍晚,伫立江水之畔凝思。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字写活了秋天。秋日的自然景物如此凋敝,让诗人原本已凄凉的情感越发深沉,不禁睹物思情,悲从中来。一片片枯黄的梧桐树叶随风飘落,日渐单薄的树枝不得不面对秋风的冲撞,有点冷酷,作者却在平静之中窥见了生命的全部。

四季景物的变迁往往让多感的`诗人内心泛起涟漪,此时此刻,这“送”来的寒声,又让悲秋徒增了几分萧瑟的气韵。悄悄地触动了诗人心中那根敏感的心弦,这情感就如江水般汩汩流出。也许诗人浑然不知此时的自己是谁,想来那深秋的“梧叶”也不知自己是谁了吧?

这秋之气象,秋之色彩,秋之性情,让诗人的情绪与眼前的景物融为一体,凝结为一个完美的表达,也是一种境界,表达人生之秋,探寻生命之境界。彼岸几户人家,可爱的儿童嫣然不知秋之悲凉,其情可感。遥想作者当时,必定是充满了羡慕,充满了对生命的敬仰,也许心中流露出对未来的希望了吧?那“一灯明”是不是作者内心的光明呢?是,也不是。

人生难敌时光的流逝,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不知何年,谁也改变不了四季轮回,只是诗人内心深处的追求难以改变,那种永恒是诗人品格的追求和人生的攀升,一种只有诗人自己能够理解的情愫,是那样如秋天一样浓烈。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赏析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与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与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诗人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与“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与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夜书所见古诗教学反思一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有意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希望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研讨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先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进行得也较为顺利。一节课下来后,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但是,在体会诗意和感悟诗情上我还是感到有一些不足。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夜书所见古诗教学反思二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古诗。无论是从诗句内容还是学诗体验上,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鼓励学生诵读,以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我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第一,导入、了解诗人及其背景;第二,初读,整体感知;第三,品析词句,感悟诗情;第四,比赛背诵;第五,回顾总结。

反思自己教学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想法,也就是教学中的得与失吧:得就是通过教学,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

如在教学“初读,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上,因为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过,所以在这里我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用他们自己提出的办法来互相学一学这首古诗,看看能读懂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就解决了的问题,我问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学生告诉我,他们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结合自己的想象等途径来弄懂的。我想:孩子们能够通过自己获取的知识来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很难得。在抽读时,学生也在不断地互相纠正着对方生字的读音。反思这个教学环节,我认为课堂的生成不错,既帮助了学生在自己的记忆结构里唤醒以前的认识,巩固了认知能力,同时抽到的学生在读古诗的时候发生的错误和课文的生字有关,然后让大家发现并在纠正的时候很好的强化了拼音的再次巩固及书写。

当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有很多的不足:

一、在引导学生释题时,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中的“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指那个人在看书,有的同学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两遍课题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的意思,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由于自己课前准备不够,所以在这花了不少时间。

二、在教学诗句“知有儿童挑促织”这句诗时,尽管在教学中,没有强加给学生”挑”字在诗句中的正确读音,而是采取了查字典的方法来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但在课堂上我没有清楚的处理“挑”字的教学,感觉当时有一点绕口,挑促织——让学生听老师描述想象理解,效果也不是太明显。虽然学生知道作者描述的是晚上,两个孩子打着灯笼在捉蛐蛐,但学生不知道那个时候,蛐蛐应该是在石缝里或者草丛中比较隐蔽的地方,这样捉蛐蛐就还得有一个过程,而不是直接用手去捉,因为学生对捉蛐蛐的操作过程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不知道这是用一根麦杆或者很细很细的树枝在洞口拨弄,把蛐蛐拨出来,所以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找到正确的读音。可见,教师的备课还应更细致些,才能在教学中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总之,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

夜书所见古诗教学反思三

随着课改不断深化,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活跃、奔放、而富有活力,不禁使我在教学过程中产生迷惑,语文课到底怎样上?这个问题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听了上海骨干教师的语文课和他们的讲座,颇有感悟。因此,将我所悟出的点滴,融入到《夜书所见》一诗的教学中。

一、把握语文教学特点,熏陶感染,进行人文教育。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考证。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将心比心地进行弹性感悟。这样才有可能领悟诗的内涵意境。

《夜书所见》是小学语文三年上册教材。在教学时,我以学生熟悉的《静夜思》引入,使学生体会李白看到皎洁的明月,而产生的思念家乡的感情,让学生明白“景”与“情”的联系。接着展示图画让学生说说“看到了此景,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踊跃回答“高兴!”“有趣!”这与作者孤单寂寞产生了鲜明的对比。“面对同一情景为什么感受会不一样呢?”这又为理解作者写作背景做了更好的铺垫,使学生更深刻体会到由于作者独身一人,游离在外,才产生强烈的思乡之情。身临其境、迁移体验是使学生与作者达成共鸣的最好途径。我班住宿生比较多,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离开父母,孤独无助,想家的感觉尤为强烈。借助这一特点,我把他们很自然引进情境中“你们离家在外,有什么感受?“想家!””想哭!”“心里很难受!”……(当时有一位女生说着说着竟然掉下了眼泪。)趁此机会,我说:“那你用这种感受,把这首诗读给他们听好吗?”此时的效果,不言而喻。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在本节课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选择安排了学生自学的基本步骤,设计了这样的过程:一、自己正确读古诗,对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二、把诗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评评谁读得好。(小组长先读,组员依次读);三、借助注释、图画自己理解诗意;四、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出完整的诗意;五、画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难问题大家解决。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做到独立思考,激烈讨论,彼此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组长先读,组员依次读)的要求设计,既树立了小组长的威信,又使学生明白合作学习也要遵守秩序,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的道理,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精神。

三、注重现代化教学与语文课的整合

多媒体科技应用于教学领域,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使用多媒体,以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夜书所见》一诗中,为了扫除学生学习的障碍,突破学生对“梧桐树”“促织”词语的理解,我精心制作了课件,将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变深为浅,化难为易。由此我体会到多媒体的使用,不能只注重形式,课件内容的选制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目的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脱离教学目标重点,只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的多媒体教学,只能使课堂教学更落后。

以上三点只是我在《夜书所见》一课中,略感到的成功之处。但本节课可也存有不足。

语文课标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课程必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扩大视野,把课堂教学资源延伸到课外学习资源,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夜书所见》既是一首描写秋天景物的,又是充满浓郁思乡之情的诗。类似这样的古诗很多。在教学时,我只是鼓励学生课余进行大量搜集,没有及时对学生进行组织、督促、交流,没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厄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得不到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充分培养。

总之,语文教学应该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从实践中反思,从反思中实践,才能更好的驾驭现代课堂教学。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095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