嘹亮的唢呐的读后感精练66条-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一篇叫《哑娘·唢呐》的文章,让我深受感动。
文章的大概内容这样的:“我”因父母闹离婚而被送到了乡下,一个哑巴女人和会吹唢呐的驼背叔叔家里,原来哑娘有个孩子三个月大,夭折了,他们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我”的身上。直到有一天,驼背叔去世了,每天一大早,哑娘就带着“我”出门卖豆花,她不能叫卖,只好拿起唢呐用它代替嘴叫卖。“我”渐渐懂事以后哑娘成了“我”的耻辱,我把大家对“我”的嘲弄全化成了对哑娘的仇恨,那时,“我”只想赶快考上初中,去县城读书。那年冬天的一天,“我”感冒,哑娘来找“我”,看门大爷看不懂她的手语,不让她进,她足足在门外等一个早晨。无奈之下她吹起了唢呐,当“我”看见哑娘,她已被白雪覆盖,如同一个洁白的.雕塑。一天,爸爸来接“我”了,车在曲折的山路上缓缓行驶,忽然,“我”听到了熟悉的唢呐声,是哑娘!可车快起来了,“我”把脖子扭疼了也没看见哑娘,“我”忍不住哭出声来。
虽然哑娘不会说话也没听力,但是她用唢呐吹出了千千万万个母亲对孩子的爱。正如我的母亲,她为我付出了多少心血。
有一段时间内,我的字写的很糟糕,妈妈总是监督着我完成作业,写的不好重新写,擦擦写写时间就长了,要睡着时,就用冷水洗把脸。当时,我很讨厌妈妈。还有一天,下起了一场大雨,我没带伞,只好淋着雨回家,一到家,我就抱怨起来:“你怎么不来接我,害得我被淋湿了难受死了啦······”我不停念叨着,妈妈却语重心长地说:“以后我不在家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走哪条路可以少淋到雨。以后人生道路上还有这么多风雨需要你自己挡,这么点小事,就唠叨不休”。我似懂非懂,但心中仍不痛快。
桩桩件件的事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原来妈妈一直为我吹响着“唢呐”······
【第1句】生在乡村长在乡村又消失在乡村的庄稼人,一辈子也离不开唢呐,就象一株老树离不开生养自己的土地一样。在它嘹亮的声音里,乡村里的人们与唢呐的旋律一起欢乐,一起悲伤,千百年的情感也在唢呐的笛眼里潮涨,潮落……唢呐声声故乡情,对于故乡而言,我是她的孩子,是她放飞的一朵蒲公英,不管飞得多高多远,那里,永远是我的根。
【第2句】唢呐有着铜黄色裙裾,下摆的开口有点夸张,静泊在桌子上,就像一朵头朝下的打碗花,悄无声息地开放着,娴静而端庄,孤单而怀旧,暗含一丝隐隐的忧郁,怎么看都觉得像从某幅古典肖像画中走出来的仕女。唢呐细小的身子,却丝毫不影响它高亢、嘹亮的音色,于是乡村土地上斑驳的往事,在唢呐响起的瞬间就变得灿烂起来,象擦得发亮的唢呐口,泛出一种鲜活鲜活的'记忆。
【第3句】父亲年轻的时候是个爱热闹的人。他学得一手好乐器,鼓、琴、唢呐、笛子都会。我小时候很喜欢听父亲吹唢呐。唢呐声清脆宏亮,穿透力强,传得很远很远,尤其是在夜晚,十里八村的都能听到。
【第4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人生总是在行走的路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人更容易怀旧。独居异乡,有时偶遇一座老宅,听得一声如雷贯耳的唢呐声,也便总会于泪光闪闪中嗅出几许乡音的味道,无论天涯海角,唢呐,就像就像一壶越酿越醇的酒,幽韵绵长。
【第5句】唢呐声声,格外好听,尤其是回荡在宁静的山野,扣人心弦,那表达的不是故去人的心声,好象是吹者自己的心声似的,时儿嘹亮入云端,时儿沉沉弥漫着深谷涧底,时儿欢乐,时儿低沉,无限的心事揪动着听者的心,或许有人能听出其中的内涵,或许从内心理解了其中的奥秘,但是知道了有怎么样呢?
【第6句】唢呐是乡村最为嘹亮最为通透的嗓音,因为有了它才使人渲泄,使人感动,使人奔放。这也让它成了生长在乡村中最与泥土最为接近的乐器,让每个乡村人对它虔诚备至,以二目视之,双耳听之,敞开心扉,受其涤荡。
【第7句】如今,那传统艺术几乎被现代乐队所代替。很久很久都没有听到我记忆深处那熟悉的唢呐声了。但我依然保存着父亲的曲谱,虽然我看不懂其内容和节律,而每次看到它,父亲那悠远而宏亮的唢呐声就会在我耳畔久久回荡……
【第8句】唢呐响起了,吹来的是彩蝶般翩跹的快乐。随着清脆而又欢快的唢呐声,那些平日里守眉顺眼的父老们,此时脸上表情如秋天的色彩一样,异常丰富,那一支刚才还松散的队伍就在那瞬间变得整齐而有序。于是这唢呐就成了乡村的一个图腾。
【第9句】对唢呐的顶礼膜拜,才让一个村落有了经脉分明的传承,也让代代相传的演绎里,在大山怀抱的最深处,有了一种厚重的文化质感。那声声唢呐,深深地渗透山村的肌肤里,让山村一代代欢乐下来,也温馨下来,也让那些听着唢呐长大的孩子,认同了这唢呐声,才是山村最坎坷最古朴的抒情。
【第10句】唢呐声里,一条很长很长的白纱,系着很多的孝子,是儿子是女子,是孙子还是外孙,是内侄还是外侄,不知和逝者都是什么关系,都系在了送葬的白纱上,显得逝者的家族旺盛,突出了逝者的亲戚众多,表现出了逝者的德高望重,演化出了逝者有更多的人怀念,逝者有灵肯定为此欣慰,如果逝者无灵,这一切不过一场演戏,一处没有情节的演出,逝者去了,还害了一次人真是罪过罪过,不可思议。
【第11句】唢呐声里。是喜是悲,是乐是哀谁也不知道,你以为是欢乐景象,当你走近唢呐声里的时候,你才发现是哀伤,可哀情应该奏响凄凄婉婉的乐调,这样才能寄托其哀思,寄托对故去人的深情,可事实并非如此,唢呐声里,全是欢歌的乐调,不是十五的月亮,就是望星空,不是常回家看看,就是跑马溜溜的山上,极富有节日的快乐气氛。
【第12句】唢呐响起了,吹来得是纸钱里如泉般的忧伤。乡村里被岁月茬茬收割的逝者乘鹤西去时,是离不开唢呐的。当这种幽幽的曲调从唢呐里飘荡出来的时候,对逝者的一些记忆,也在这呜咽的唢呐声中,在时间的隧道里越拉越长。叶落归根,入土为安。对于一个在村庄的土地上滚打一生,最后魂归黄土的乡村人来说,这是与出生结婚生子一样,一生中最辉煌的释放,用唢呐声把四邻八乡的人召集在跟前。
【第13句】唢呐声里,也是对故去的人的怀念方法,给人们说,我在怀念逝者,都这样纪念逝者,也就没有什么稀奇,看样学样,成了一种风俗,在有逝者,儿女们就按其所操作,向世人展示有一个老人走向了人生的尽头。
【第14句】唢呐与锣、鼓、钹等配成一套,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一定的曲调。曲牌的选择由不同的场景决定。村子里办红白喜事都要叫上乐队吹打一番。办红喜事时用的曲牌听起来很热闹很喜庆,节奏也很明快,从头到尾都透着一个“乐“字。办白喜事时用的曲牌听起来很悲伤,如诉如泣,节奏沉重而缓慢,听着听着会使人悲从中来。
【第15句】唢呐声里,风儿清爽,河水潺潺,白幡飘扬,除白幡还有一点对故人的怀念外,虽有寄托哀思的深情,这个时候的人,都有意一种格外轻松的表情,一种如失重负的自然,喝酒的,打牌的,看电视的,拉关系的,商量人际问题,如象一次小型贸易博览会,各自都带着不同的目的和心情,云集到故人的现场,一个人诞生时,喜庆乐天,一个故去时,欢天喜地,这也许就是人生。
从小就很喜欢听唢呐,村里谁家办喜事,总会请上一班唢呐师傅,热热闹闹地吹上几天,我总爱听那旋律,高亢、嘹亮、喜悦、质朴,还透着黄土的气息,尽管听不出什么门道来。我甚至觉得,师傅们鼓着腮帮子吹唢呐的样子很可爱。
我从未想过吹唢呐这门技艺的发展会如此艰难,因为每遇红白喜事,总是能听到它的声音。它似乎很平常,它也真的很平常,不会有太多人把它当回事,直到谁家婚丧嫁娶,它才在人们脑海里复苏,高亢的乐声,像是在呐喊,或是在向世人宣誓着这是它主场。我甚至从未想过,有一天,它会面临着消亡!
直到电影《百鸟朝凤》的出现!
在此之前,我只知道《百鸟朝凤》是一个很吉祥的故事,是唢呐名曲,不曾想它背后承载着如此厚重的情谊。也许,它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故事,一首名曲,它已然成了一种文化,厚重而质朴,如同那黄土高原一般。电影《百鸟朝凤》,讲述的是新老两代唢呐艺人为了信念坚守内心的故事,电影用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述了游天鸣跟随师父焦三爷学艺的过程,后半部分,则是游天鸣出师,带着游家班出活的故事。期间,贯穿着真挚质朴的师徒情、父子情和兄弟情。
电影中,头尾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从人们对唢呐的喜爱,对唢呐艺人的尊崇,到后来对唢呐以及唢呐艺人的忽视,甚至侮辱。对比鲜明而强烈,直指内心。游天鸣带着游家班与西洋乐队斗乐那场戏,是整部电影唯一的一次冲突,也是唢呐与西洋乐的冲突。唢呐艺人在世人心中地位的变化,也暗喻这传统民俗文化在世人心中地位的变化。他们在为世人所不耻,它们在为世人所遗忘;他们走在时代的末端,举步维艰,它们渐渐为时代所遗弃,前景堪忧。
游天鸣的唢呐和西洋乐的冲突、较劲,其实,何尝不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冲突、撞击的一个缩影。要知道,渐渐被世人所遗忘的,可不止是唢呐!说到这,不由得想起前几年偶然看到的一张照片:古老的戏台上,浓墨重彩的戏子,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戏台下,只坐着一位老人。一个人对着一台戏,一台戏,却只有一个观众!黑白的照片,如同这世道一样,苍凉!我相信,曾经,他也是受人追捧的`角儿;曾经,他也有过千万观众!哪怕是在田间地头搭草台唱戏,也不乏为他鼓掌喝彩的人。而如今,台上依旧而台下已非,一切都变得寡淡了,被遗忘了。悲凉,从心底滋生,蔓延至全身。
这是社会文化大背景使然,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猛烈撞击。而我们大多数人,却在这样的撞击中,将我们的传统民俗,将我们土生土长的文化,遗忘在脑后,遗落在尘埃中,并对之不屑,甚至嗤之以鼻,却能够悠然转身,张开双臂,媚笑着迎接外来文化。
我,生在壮族布洛陀文化的发祥地——田阳县。小时候,就听过布洛陀的传说,零零星星。布洛陀文化之于我,不像唢呐之于游天鸣一般,游天鸣是唢呐的传承者,而我,说白了,不过是路人一个。我甚至不能够准确地道出何为布洛陀文化!它代表着什么?它之于壮民族有着怎样的情怀?它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它又承载着什么?以上种种,我皆无法给出满意的答案。
《百鸟朝凤》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我同那忽视唢呐艺术的人们有什么区别?
我痛心于世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忽视与不屑,然而我竟也是这其中的一员;我痛心于它的日渐消亡,痛心于它传承的艰难,痛心于传承者孤独的坚守、艰辛的保护。然而,我却没有为它做过些什么,哪怕是去了解。多么可笑,又多么讽刺。传承文化,似乎只是传承者的事,不曾想,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
至此,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或者说是不敢轻易地再去说些什么。《百鸟朝凤》太厚重,厚重得让我不敢轻易去触碰,它不只是单纯的无双镇的唢呐文化,它代表的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它让我感动,更给我的心灵带来了一次深沉的撞击,让我羞愧,让我反思!让我明白,其实我也有义务去传承壮民族的布洛陀文化。心中千思万绪,各种滋味一时间汇聚在一起,仿佛一寻着突破口便会如山洪暴发一般,倾斜而出,不可收拾。然而,面对心中喷薄的情感,我却害怕了,于是下笔变得格外谨慎,变得异常庄重。仿佛用错一个字、一个标点,都是对这电影,对唢呐文化,对唢呐匠人,对传统民俗的不敬。我在煎熬着,但又享受着!
焦三爷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他还说,“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儿的人,才能拼了命把这活儿保住,传下去。”传承文化,不是做给自己看的,是留给后世子孙的。只有把我们的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渗进每个人的骨血里,才能真正的保住它,然后世代相传!
从小我就喜欢听唢呐,从小我就听过布洛陀的传说。以后,我会更加虔诚地去聆听;以后,我将会把布洛陀的故事,告诉给远方的朋友们……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1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