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读高卢战记读后感集合100句-读后感

《高卢战记》读后感1

第一次听说凯撒是因为小时候看了一部很老的电影叫《埃及艳后》,那时我对他的印象就是一个无耻的君王。后来了解到他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但对于他的印象依然不好,因为他竟然将自己十几岁的女儿嫁给了足可以做她爷爷的庞培。直到上了大学才知道他原来还是一个历史学家,于是我就去读了他的《高卢战记》。

第一次读这部作品时,作为军事爱好者的我就被书中激烈的战争、清晰的文笔、详实的记录所吸引,觉得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几乎没有缺点的军事家。他自己谦逊地把这部书叫作《commentarii》,即《随记》或《手记》之意,表示不敢自诩为著作,只是直陈事实,供人参考而已。在叙述过程中,他处处用第三人称称呼自己,自首至尾,通篇都用异常平静、简洁的笔调叙说战事的经过,不露丝毫感情,既不怪怨他的政敌,也不吹捧自己,即或在一两处地方提到自己的宽容和仁慈,也都只是转述别人对他的看法。这似乎是一种极为松散的平铺直叙。就连当时最著名的文学家西塞罗也禁不住赞扬它的“朴素、直率和雅致”,其实这正是恺撒写作时一心要追求的效果。恺撒在朴素的文风后面想要表达的其实是非常曲折含蓄的心理,他想表明,尽管他在首都的政敌整天在他背后飞短流长,百般中伤他,他却是意大利北部真正的屏障,正是因为有他像长城般地矗立在北方,才有意大利的繁荣和安宁。尽管他采用了毫不引人注目的风格,但是在字里行间从来没有忘记插入一两句话,而且往往是在关键时刻提出这样的观点,来表明自己在每一次艰苦卓绝的战争转折点所起的重要作用。

看似轻轻地一笔带过,实际包含了无限深意。其实我们大可抱着看凯撒如何在人民中间进行自己公关活动的态度阅读这本书,把它看成一部凯撒自己对于自己七年来在外高卢的一系列行动的辩护和宣传,为自己很多没有征求得到元老院授权,以及一些实际上暗藏着阴谋的活动进行辩解,并且通过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胜利和自己朴素平淡的言语来征服平民的心。全书引用了第三人称,给人一种距离感,似乎凯撒自己对于自己的一些列成功并非那么好大喜功,而是一直处于一种平淡的态度。但是稍加祥读,便能读出其中未到。频频出现的战事吃紧的时候凯撒亲自出现鼓舞士气反败为胜,自己的命令被部下贯彻从而成果,没有贯彻而造成随时,自己时时刻刻展现出来的先见性(当然很多都可以被认为是事后诸葛亮)。

对于自己的敌人平淡而乏味的描述,虽然似乎介绍了他们的风土人情,给予了相同的,超出蛮族应有的重视,但是实际上文字之间透露出对于他们蔑视。即使抬高对手,也是在作战的勇力上面,从而反衬出自己部队所面临的困难和艰险,也就更加显示出了部队的专业和功劳。和维钦托利的惊世大决战,在凯撒的笔下,变成了一次高卢人纯粹凭借人数围攻罗马人的徒劳。唯一的危机在凯撒的鼓舞之下很顺利的得到了解决。不过这次战役的具体细节在历史已经得到了公认的还原,维钦托利这个蛮族少有的将才,引诱罗马人对自己实行包围,并且进而实现了对罗马军团的反包围。如果不是蛮族人的骨子里性格容易急躁,容易自暴自弃,缺少一种韧性,那么凯撒的命运估计也和克拉苏一个样子了。

凯撒已经注意到了用文章来引导公众的注意力,并且获得他们的同情或者支持。这些细节性的东西简直数不胜数,读起来真的是一部公关学的教科书。如果之前对高卢战史有着了解,那么的确方便对这本书写作东西和引导方式的理解。通过这本书,连我自己也对新闻和媒体对于主流民意的控制力量深信不疑。的确,一篇好的文章的确能彻底扭转一个人完全不利的公共形象。联想到现在社会的公共事件,的确,在普遍缺乏具有理性思辨的人群中间,一篇巧妙的公关文章的却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奇效,从而达到幕后人期待的效果。

《高卢战记》读后感2

一、高卢战争的性质

显然高卢战记中记载的战争是高级文明对低级文明发动的不正义的侵略战争。从公元前58年凯撒出任高卢行省长官以来到公元前49年这九年间,凯撒在高卢连年征战,掠夺了大量的财富,把俘虏变卖为奴隶,获得了大量的战争红利。而高卢人也连年发动起义抵抗,其原因凯撒也心知肚明“一切人的本性都是爱好自由,痛恨受奴役的”(第三卷一零)

二、罗马人的战法

比起高卢人,罗马人更加甲坚兵利,喜欢用正面冲击的打法来决定战斗的胜负。罗马人往往会选择这样的战场,中间是一片平地,最好是向下延伸的缓坡,而两边则要地形险峻陡坡以保护重步兵的两翼,把老兵列成方阵在前,在留部分预备队在后,在于敌人接触时先投掷轻矛压制,接着就以白刃冲锋将敌人击溃,紧接着就是骑兵的随后掩杀了。这招屡试不爽。

而且罗马的行军速度极快,还善于修筑桥梁。很多次高卢的部族刚刚开完会宣布要起义还在聚拢人马,罗马人就一个急行军,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目瞪口呆的高卢人面前,将其击溃。

罗马人的核心武力是罗马军团的重步兵,这些士兵都是由罗马人组成,而其他辅助性的弓箭手被外包给努米底亚人,克里特人。骑兵则被外包给高卢人和日耳曼人。

读到第三卷的一七到一九,一个副将萨宾努斯,他带领3个军团和文内几人交战,先是视敌以弱,骄敌之志,然后用间,派了高卢奸去诱使敌人来最追击,然后以逸待劳将敌人一击击溃。整个流程让我十分惊艳。但是后来读到第六卷,拉频努斯也用类似的计策大败了德来维里人,才发现这个战法可能是很多罗马高级将领的共识。

三、罗马人、高卢人、日耳曼人

罗马人在三者中无疑是文明程度最高的。无论是兵器甲胄,军事制度还是行政后勤,国家体制都要比高卢人和日耳曼人高级很多。所以在战争中高级文明吊打了低级文明。虽然金发碧眼的高卢人和日耳曼人高大雄壮,但是打起来总是被比他们矮小的罗马人揍趴在泥地里。

高卢很大,北边包括不列颠,南到比利牛斯山和地中海,西到大洋,东到莱茵河都算高卢,而高卢人又分成很多个部族,内斗不休。内斗之外还借助外来势力,有的人如爱杜依人,雷米人就投靠了罗马,而塞广尼人引日耳曼人过莱茵河帮忙。

高卢人无疑是蛮子,但是又是半开化的蛮子,因为他们有农田,也有祭祀阶层,靠耕种为生。正是他们对土地的依赖,局限了他们的战争耐力。罗马人在战斗中击溃了高卢人的主力之后,高卢人就会钻进老林子里躲藏。对此,罗马人的三板斧就是蹂躏高卢人的土地,劫掠他们的牲畜,纵火。高卢人立马就扛不住了,又钻出林子投降,献上人质。次次如此,无一次例外。

比起高卢人,日耳曼人当时更加生番,他们依靠狩猎和畜牧为生,物质条件十分匮乏,但是对土地却不依赖。罗马人击败日耳曼人之后,日耳曼人也钻老林子。但罗马人却只能望林兴叹,因为进树林,分散搜索会遭到伏击,大部队集中往往一无所获,而且进入林子太深,后勤则没法保障,而日耳曼人不事农业生产,因此也无法因梁于敌。所以日耳曼人虽然打不过罗马人,但罗马人也拿日耳曼人无可奈何。这也是农耕强国对游牧民族的困境,不是打不过,而是找不到。后勤限制了征服。

高卢人的悲剧是他们既打不过比他们文明程度高很多的罗马人,也打不过比他们更野蛮的日耳曼人,想要去虎吞狼,借日耳曼人打罗马人,却被日耳曼人鸠占鹊巢。无可奈何,只好引罗马人打日耳曼人,则被罗马人奴役。夹板挨揍,不亦痛哉!

四、高卢人的抵抗

这本书从高卢人的角度来看,简直就是《高卢儿女英雄传》了,在这9年中,在高卢大地上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他们为了重新赢得自由和英勇善战的名声而战。其中的佼佼者有安皮奥托列克斯和维钦及托列克斯。安皮奥托列克斯用计歼灭了一个军团加五个营的罗马大兵,还擒杀了凯撒的副将萨宾努斯和考达。而维钦及托列克斯则煽动了这9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全高卢的起义,连罗马人的`忠狗爱杜依人也都加入到了起义的行列,起义最高潮时还组织起了二十五万的步兵八千骑兵的大军与罗马人对抗。虽然他们都失败了,但并没有减少他们的荣光,他们也是一个时代的英雄。

《高卢战记》读后感3

这本书也是买回来很久了,大概时间是阅读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时,读到恺撒的部分,当时就买了回来,后来的阅读也是断断续续每天晚上阅读一会,今年暑假孩子们回老家后,最后的部分看完了,前两天把最后几页也看了;

全书内容就是恺撒本人对自己身在其中的高卢八年作战的一种记录,但是它的精髓确是高于流水账的记录,从每段看似随意的记录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很多恺撒优秀的品质,阅读本书,并不是轻松的,需要动用读者的思考,才能跟上作者的节奏;

下面来说一下阅读完本书对我影响最大的恺撒的一些优秀才华和品质:

<1>恺撒本人具有冷静的头脑,高效的现场决断力,在八年的高卢内战中,随时随地都会有突发状况,每一次的突发,恺撒的处理都是游刃有余,而且处理得很准确及时;

<2>恺撒对士兵们的莫大影响和深切体恤:恺撒的情商力很高,他不仅是以身作则,对士兵们关怀备至,而且懂得在战事的紧要关头如何有效地鼓舞士兵们,所以恺撒麾下的将士们对他是忠心耿耿和鞠躬尽瘁的,就是说,恺撒有这样的人格魅力:他麾下的每一位士兵都是心甘情愿地为他战斗;

<3>恺撒对战事的主动出击,即使是在对恺撒很不利的情境中,他也不会坐以待毙,而是主动出击,把很多的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4>恺撒对败者的包容和宽容之心,即使是曾经深陷于敌方的围攻和被敌方以致命的打击,这样的敌方被恺撒打败后,恺撒也是淡然地释放他们,这样的胸襟,这样的气魄,值得每一位读者去体味和反思;

读完全书,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让我看到了一种人性的另类光辉,而不只是普普通通的存在,可以活出另一种不一样的境界。

篇一:《书的夜话》

《书的夜话》是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写的。他通过三本书的不同经历讽刺了不同的藏书人或读书人。

紫皮书的主人是一个要看书而没有书、要看书而不看书的人。他很穷,想从这些书中吸取哪怕最小的一部分用以改善自己的处境。后来,他攒了点钱,买了几本书。最初,他看得很用心,把书里最细微的错误都校对出来了。后来,他认为把书从头看到尾是很愚蠢的,他发现了一个最简捷的办法,就是只看序文。他看了几本书的序文之后,写了一篇文章,投给报馆。这篇文章被刊登出来了,他得到了一笔稿费。于是,他继续写文章,材料不用愁,从许许多多的书的序文中找。钱财来了,名誉也来了。他成了读书大家、成了博览群书的人。对他而言,读书只是他的生财之道,只是他欺世盗名的工具而已。 红皮书的主人只买书,从来不去读书,而是凭借藏书来附庸风雅,把自己鼓吹成一个博学多才的文人。对他而言,藏书只是伪文人的一种外包装而已。

破书的主人们读破书耗尽心力,学成了,就去教学生。学生据此学成了,再去教学生的学生。书被他们吃进去,吐出来;再吃进去,再吐出来。除了吃和吐,他们没干别的。没对世界做出一点新的贡献。

叶老用童话故事的方式讽喻了形形色色的.伪知识分子,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们不得不为之慨叹,也会不由自主地以此和现实生活的某些人对号入座。慨叹之余,我们应当以此警醒自己:书只是我们的学习工具,而不是包装某种身份或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道具,同时,我们要讲究读书方法,切忌死读书、读死书,要用创造性的思维去读书,灵活掌握书本知识,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创造更多更有意义的价值。六年级:孙海琳曼

篇二:《书读完了》读后感

《书读完了》中,金克木先生先讲了一段掌故,说陈寅恪先生在遇到夏曾佑先生,聊天的时候夏先生说自己中国书已经读完了。这时候,故事戛然而止,没有下文了,金克木先生就着这个思路继续讲下去,为什么夏先生会说中国书已经读完了。这一解释,就成了一本书,古今中外,文史哲政,天南海北,全在此编之中。不过说回来,我主要看的还是关于中国书如何读的问题。

金先生先列举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然后是论语孟荀老庄,这几部书读完背熟了,朱熹王yang明的书才好看得懂。这个道理,想来人人都懂,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却未必有几个。说来道理也很简单,过去考试用的教科书,今天已经不再用了而已。今天小学生中学生背诵的abc一二三,也未必比过去的这几本书更有道理,但是为了考试,再差劲的烂书也要死记硬背啊!

当然,我是说现在的我们未必需要死记硬背,毕竟我们上一代人已经没有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我们突然有这样的功夫也不现实。但是,

我们不妨读读金老提示的这些书目,至少这已经比张之洞给当时的举子开列的《书目答问》要少了很多了,就更不必提什么《四库总目提要》了。当然,可以将功夫用在两头,首先可以将金先生说的这十本书读熟,想来并不困难;然后,经常翻阅《四库总目提要》,虽然不一定读到全书,但是读到一些内容提要也是好的。前者是精读书目,后者是泛读浏览,两者结合起来,估计能够找到一条理解传统文化的道路来。

除了列书目外,金先生还现身说法,亲自示范古书的读法,讲解了《尚书》中尧舜禅让的故事,重读了《左传》中崤之战的典故,分析了《论语》中夫子的对话,近读《大学》,远析《中庸》。这比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梁启超两人只开书目,不谈读书法强多了。虽然,书目列的不多,但是书却是精华,至少比胡适将白话文小说硬撑为经典要强得多,搞得年轻人只知道四大名著,不知道四书五经。

不要看金老先生读中国书有一套,其实人家的专业是读外国书,据说当年傅斯年丢给金先生一本拉丁文的《高卢战记》,结果金先生凭着一本拉丁文字典愣是啃完了,拉丁文也学会了。这是一种什么功夫?就更不要提当年跟印度僧人一同校勘佛经的故事了,人家愣是从中文佛经用梵文翻译回去,今天想来只是一个神话了。金先生还曾经回忆过,自己在北京学习世界语的经历,直到晚年还能用世界语跟国际友人通讯。有人说陈寅恪先生是语言天才,我想金先生估计也是这种天才的一员吧!最后提一句,金先生没有正式的大学文凭,却能在北京大学任教东语系!

所以,罗永浩那种中学文凭,去教新东方这类事,就不用再提了。

最后,这本书读完了,我不禁要问自己的中国书读完了没?其实,金先生提示的书,大体都读过,或者都翻过一遍,但是要说熟读精读,却没有几本,除了《论语》稍微熟悉,就是《尚书》《左传》读了两三遍,

《史记》《通鉴》都还读过一些,其他的都不过是翻阅而已。至于说,乱七八糟的书,那就读的多了,却没有什么收获。有些时候,自己也在想如何读书,能够读得更细致入微一些。金先生这番开导,我自己像是似乎面前开了一扇大门,看看自己是否能够迈进门去,登堂入室了。

篇三:读《围炉夜话》有感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难得沉下心去读书。借着办公厅读书会的机会,我通读了王永彬的《围炉夜话》。围炉夜话,冬日的夜晚与家人朋友围在火炉旁分享所得、所感、所悟,这本书像位老朋友,娓娓道来。全书共由221小则组成,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教子等十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字字珠玑,广为传颂,与《菜根谭》、《小窗幽记》齐名。通读全文,收益匪浅,现将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

关于教育。本书开篇和中间多处都提到子女教育方面的心得。“严师出高徒”、“严成才、松有害”,孩提时期,人的性格尚未定型,是塑造和培养子女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所受教育对人的前途和发展非常重要。现代社会,很多家庭都是“4+2+1”的结构,各种疼爱难免化为溺爱,很容易养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骄奢的坏习惯。“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对子女从小就应该严格要求,犯了错误就要不惜批评,让孩子从小就辨黑白、知对错。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身体力行,润物无声,让子女在耳濡目染中养成好习惯、好品德。从这些方面看,书中的道理现在依然很有价值。

关于理想。书中也作出不少引人深思的论述。大丈夫不仅要志存高远,也要脚踏实地。理想是彼岸美丽的风景,但没有不断滑动的现实船桨就难以到达。没有志向,就容易人云亦云,在凡尘俗世中随波逐流,浑浑噩噩,虚度一生。三国时期曹植曾说“丈夫四海志,万里尤比邻”,我们要有这样的胸怀才能成就一番大事。然而只有目标,不面对现实,不付出努力,再好的梦想也只能是黄粱美梦。虽然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之说,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无怨为悔也就不枉人生此行。

关于交友。交益友,立品行。“交友增体面,不如交友益身心”。书中劝诫世人要谨慎交友。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能与光明正大、品德高尚之人结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朋友有许多种,诤友、挚友、生死之交,书中提倡多交诤友,这种朋友会帮你指出过失,让你明是非、辩对错,使你不断进步。最忌讳的是结交贪图权势利益的酒肉之友,这种人很容易在你境地落魄时离你远去,更有甚者,还落井下石,见利忘义。不仅要结交良友,也要见贤思齐。“择其善者而从之”。学习他人的好品德、好做法,不断提升自己。

关于贫富。孟子有“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样的警示名言,本书中有“读《论语》公子荆一章,富者可以为法;读《论语》齐景公一章,贫者可以自兴。舍不得钱,不能为义士;舍不得命,不能为忠臣”这样的谆谆教导。无论贫与富,人贵在能不改志。孔子赞赏公子荆对待财富的态度。如果能将家庭经营井然有序,使家庭成员人各尽所能,过上安定和谐、其乐融融的生活就能算得上是富裕。书中提出要辩证的看待财富。一个人出身富有,但不行善举,奢侈奢靡,即使财富再多也难得世人尊重。钱财乃身外之物,精神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我们要学习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虽身居陋室而不减其乐,我们要学习齐景公贫穷时发奋进取的精神,虽贫但不自暴自弃,通过付出努力去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条件。

关于读书。“天地无穷期,生命则有穷期,去一日便少一日;富贵有定数,学问则无定数,求一分便得一分”。生有涯而学无涯。读书要有活到老读到老的心态。当今社会,有不少人抱着功利之心读书,其实应将眼界放宽,读书从大的方面可以使人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从小的方面,能开拓视野,修身养性。书中指出读书应身体力行。是的,我们从小到大虽然读过不少书,而运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的还远不够。如果能将书中精神内化于心,并加以灵活运用,读书的价值就更能体现了。当然也不能尽信书,“学贵有疑”。读书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取其精华,去其槽粕。 书中还有许多关于修身、处事等方面的至理名言,都是先人用心良苦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朋友当你疲倦抑或迷茫时,不妨读读《围炉夜话》这本书,相信它可以让你抛开世俗,远离浮躁,解开心结,走出迷茫。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138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