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小小的宇宙读后感精练96条-读后感

20xx年对我来说是与众不同的一年,因为成为一位"大人"之后,我仿佛每一年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生活得很平静。但是这一年不同,这一年我有了自己的小宝宝,他的到来让我开始思考,我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大人"。

在后来,我都在努力探索如何成为一个"大人",我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还是得不到内心的实在感,后来我在想,做"大人"应该要先做自己吧,这应该是我要学习的。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樊局长推荐的这本书——《孩子的宇宙》,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遇见自己的过程,在书中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小时候的自己。

"在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一个宇宙,它以无限的广度和深度而存在着。""大人们往往被孩子小小的外形所蒙蔽,忘却了这一广阔的宇宙。大人们急于让小小的孩子长大,以至于歪曲了孩子内心广阔的宇宙,甚至把它破坏的无法复原。"

看到书中的.这些话,心头一震,尤其是这一句"一想到这种可怕的事往往是在大人自称的‘教育’、‘指导’和‘善意’的名义下进行的,不由得更加令人无法接受",看到这句话我赶紧想我有没有做过这样的事,答案是肯定的,当我的学生带着小秘密来找我分享的时候,我和她站在一起去感受这秘密的美好了吗?当孩子们带着自己不同的小问题来到我身边的时候,我还是沉浸在他们写错的字、做错的题中,甚至有时候还会反问一句"作业完成了没有?",现在想来,孩子们也曾伸出手想要把我从这"毫无生气"的赵老师身边拉开,我却假装看不见他们的手。

一、遇见自己

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断地遇见了自己。当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老公看到了书名说:"孩子的宇宙?一个连世界都不知道多大的人,竟然在研究宇宙!"很显然,他在开我的玩笑,这个场景我是从我姑姑那里听说的: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和姑姑一起看电视,当时新闻在说全世界怎么怎么样,我扭头问我姑姑:"全世界就是上坡、下坡还有立羊河?"我姑姑说:"对,还有将军墓。"我说的那三个名字是我们村和邻村的村名。当我第一次听到小时候的我问出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有些佩服小时候的自己,能问出思考全世界的问题,而长大后的我还是不知道什么是全世界,却没有再问过思考过。也许在小时候的我的内心中也有这样的宇宙,正如书中所说"孩子们清澈的目光,凝望着这个宇宙,每天都有新的发现。"

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又不断地遇见了小时候的自己,那个曾想要离家出走的我,那个有着秘密基地的我,那个埋葬小猫的我……而现在成为"大人"的我,却几乎忘了小时候的我是什么样的,忘了小时候的我有着这样的宇宙,而现在我却已经丢失了。

二、秘密

秘密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在书中已经论述过,孩子们都有着大大小小的秘密,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他们保守和培育秘密,有的也挣扎在想要分享秘密却又怕破坏了秘密的神秘感中纠结,所以保守秘密和接触秘密都是至关重要。书中提到"有时,秘密就像是侵入身体的异物,不把它排出体外就无法忍受。"这让我想到了《我不敢说,我怕被骂》这一绘本,小女孩莫伊拉有着自己的小秘密:弄坏的裤袜,丢进垃圾桶里的梨,弄脏的妈妈的婚纱……她的小秘密憋了一肚子,难受极了,所以说出来的那一刻无比的轻松。总而言之,秘密很重要,如何处理也很重要。

当然,这本书也勾起了我更多的阅读的兴趣,作者在分享事例的时候,总是能保留着读者的好奇心。现在作为一个"大人",我离孩子们的宇宙越来越远,但我始终会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

一个八岁的英国小女孩说:"除非我们,将读过的书拿出来讨论,否则我们无法真正明白自己对于这本书的看法。"

——题记

拿到《孩子的宇宙》这本书,首先被它简单精美的装帧所吸引。映入眼帘的一抹浅绿色,在白色封面的整体背景下,几个黑色的字"孩子的宇宙",一种舒适的美感扑面而来。再加上这本书非常"袖珍",它不是很大,也不太厚,倒像一个小小的笔记本,放在包里很方便,在读它的期间,我常常随身携带,只要有空就翻看。偶然间,我打开了护封,看到这本书的"庐山真面目"——青一色的银灰色——很纯洁,一种辽阔感随即涌来。我在这里揣度一下作者设计的意图,大概也象征了孩子宇宙的广袤无垠吧!

读完后,你会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远比装帧美得多。拿到这本书,我先把封面、封底的这些信息认真读了一下。我知道这是属于"家庭教育"类别的书籍。在护封底部还有对本书内涵的凝练之笔。除此之外,也对作者及其著作的介绍,还有其他知名人物对本书的推荐。

何琦瑜说:"阅读《孩子的宇宙》,仿佛进入了超写实的剧场,藉由一幕幕童话经典故事主人翁特写式的心理解析,导引着成人们更趋近孩子心中既陌生又熟悉的神秘宇宙。在探索孩子宇宙的旅程中,早已丧失了童年的我们仿佛抹去了厚重的尘埃,一步步贴近了自己早已遗忘的、纯真而深邃的灵魂。"

陈质采也说,这是一本精彩绝伦的好书!让我们找到了进入孩子奥秘心灵世界的通道;也深刻感受到一个愿意倾听儿童心灵之声的谦卑灵魂。

是的,感觉名家的评论说到了自己的心里。而我今天要说:"这是一本让我坐在‘云彩之上’的书籍。说实话,我感觉读得云里雾里,深知有些地方读不懂,不过,有时候却又有些深深的共鸣。大概人都是这样矛盾!就像书中讨论到的秘密的意义。"

这本书以孩子为主题展开。分别从孩子与家人、孩子与秘密、孩子与动物、孩子与时空、孩子与老人、孩子与死亡、孩子与异性七个方面逐一详细介绍。这本薄薄书,却让我感觉很厚很厚。我想,孩子的宇宙不仅仅这些范畴,还有很多需要我们继续探索的。作者也只是提供了一些例子。但是,作者作为一个心理治疗师,能从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中剖析出孩子的心理,真是让常人难以企及。不过,这也告诉自己,以后读书的时候要多思考,多探索。

书中有很多辩证的思想,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比如,"秘密既是独自保守才有价值的,同时也有通过与他人分享而增值的一面。也就是说,一方面确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另一方面希望别的人也和自己一样。"再比如,"我们大家在自己的内部都有一个孩子,孩子们在自己的内部也都有一个大人。"再如,"只有认真地对待死,才能赋予生以深度。"

我们的生活,我们周遭的一些人,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自己,何尝不是辩证统一体,何尝不是矛盾的共同体?认真审视,我们常常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一种感觉。"如果你的面前是阴影,那么你的背后就是阳光。"孩子如是,他的每一种行为都是具有双重价值甚至多重价值的。比如,"调皮"的行为中蕴藏着他不同于常人的"智慧".所以,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也要学会多角度地剖析,去努力发现他身上闪光的一面。抓住他的优点,放大,再放大,巩固成他的习惯和品质。

"在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存在一个宇宙,它以无限的广度和深度而存在着。孩子的宇宙是美好的,充满灵性和神奇。大人们往往被孩子小小的外形所蒙蔽,忘却了这一广阔的宇宙。大人们急于让小小的孩子长大,以至于歪曲了孩子内心广阔的宇宙,甚至把它破坏的无法复原……"

读到这段文字时,我想我们都会深深反思。做父母的,反思自己的和孩子的生活点滴;做老师的,反思自己和学生共处的教育故事。

我们都会想:探索孩子的宇宙,找到与孩子灵魂接触的"通道",多么重要。

在这本书中,讲到了通往非日常世界的通道,比侧世界和此侧世界的通道,进而引申到与孩子之间的通道。顾名思义,通道,就是路。有路,才能前进,否则只是死胡同。《爱丽丝漫游奇境》中,兔子洞正是通往奇境的"通道";一只乌龟的出现成了选择缄默症k君开口的"通道".其实,任何一种东西,甚至一件事件都可能成为"通道".

我们班有个学生小杨,性格内向,在课堂上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有时候,你单独和他交流,问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现在想来,是自己没有找到和孩子灵魂沟通的"通道".尽管我们不是斥声厉色,孩子可能也会保留一种距离。可能老师和学生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就是有距离的,不像小伙伴之间的那种无拘无束。应该是角色使然。

那天,我们学完了《晏子使楚》,全班学生合作演课本剧。我把这个任务放手交给课代表,让她组织,其他学生自由报名。小杨同学因为有"齐天大圣"的头饰(道具更有代入感),所以报名扮演楚王。得知此消息,我心里也犯嘀咕:他能演好吗?待到课本剧表演那一堂课,平时他的腼腆和内向消失殆尽,威风凛凛的楚王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一次经历刷新了我对他的认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从此之后,他变得自信了。不得不说,孩子的宇宙真的很广阔!

找到接近孩子灵魂的"通道",我们才会离他们越来越近,才会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只有走心,才能有为!

每一个孩子的眼神,都是熠熠生辉,不说话的时候灵动异常,一笑之间万物开花,喜欢的话题会滔滔不绝,而当他不愿意说话分享时,他们的小小脑袋里,装着些什么?他们告诉成人的,常让我们觉得他们纯真又天真,可他们没告诉我们隐藏起来的会是什么?回想着儿子,有的时候,他会迫不及待喊妈妈-妈妈,可一会儿之间,他又会说:算了,没事了,他想表达什么?他在躲避什么?以前总认为孩子就是一个孩子,他们的小心思都逃不了我们成人的手掌心,我们想让他们照着我们的想法去做,简直易如反掌,纠正起他们来信手拈来,这是作为成人的我的想法,认为孩子是我身体的一部分,好像就成了我的附属品。不过孩子慢慢长大间,我发觉真的不是这样的。尤其看了《孩子的宇宙》一书,更是觉得汗如雨下,看似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他的每一份举动都隐藏着深深的含义,我是否关注到了?他隐藏了多少秘密,不愿与我分享;他又有多少苦恼,我没有发觉到。他的每一个举动都在我的关注下,可他的思想,他内部的想法是如同他外部表现如此明朗吗?看完这本书,我不敢做肯定的回答。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遇到的事情,对待事情的看法都是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双胞胎的兄弟姐妹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发展。《孩子的宇宙》一书中,从孩子与家人、孩子与秘密、孩子与动物、孩子与时空、孩子与老人、孩子与死亡、孩子与异性七个方面,无数的真实事例,讲述每一个孩子心中的世界,以及他们的外部表现。他们心思之灵活、广度之宽,他们的想法之久远、深度之深,都是作为大人的,我无法预料的。现在想一想,每个孩子长大成人,每一件微小的事件,都在改变着他们,都是他们成长本身存在的未知变化。有一些成因是作为成人的我们而导致的,比如我们自以为是的善意——为了你好而去改变孩子,让孩子按照我们意图去发展,这样的事例身边就有很多,就如书中所说,这样打着善意谎言的帮助,实则把孩子逼上绝路,成人的想法是希望对方屈服死掉,代表之前的孩子的死亡。有些孩子屈从改变渡过这一艰难时期,有些孩子则会颓唐下去,沉寂不再存有梦想。如果真的要保护孩子的梦想,与其善意的逼迫,不如爱意的引导,给孩子发泄的窗口。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动物,与其说动物是孩子的分身,不如说是孩子呼吸的窗口,孩子也需要一个倾听者,或是心灵慰藉的地方,而动物们就填补了这样的空缺。作为动物,不用说话回答,只需要静静聆听,用最真挚的热情(比如摇尾巴)去回报,这些都是作为成人的父母做不到的。还有一些成因则是他们必须经历的,再多保护都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对待异性:在孩子三、四岁时,已有了性别的认知;到了小学时,有了明确的性别区分认识,对待异性,孩子们开始了有了懵懂的试探,有意识的接近;到了高年级,青春期的萌动,存有了爱慕之心,这些都是孩子们成长的必经之路。作为成人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帮助他们成功度过对待异性之关呢?书中举例,英格与妈妈作为情敌因外部事件,而使生活扭转走向正轨,高中女生A子,心中爱慕心中的小王子,满腹热情,却被小王子冷漠回复,撕碎课本、大哭到自我修复。孩子心中有了爱慕的人儿,知道这是一个别人不愿捅破的秘密,产生了烦恼这一过程,有的时候需要外部干涉、正面引导,有的'则需要成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不知道。而我们很多中国家长最常做的则是大惊失色,大张旗鼓,如临大敌,强烈制止。殊不知越是禁止,孩子越是反抗,结果蹉跎了多少孩子的一生。爱慕别人这一秘密是用来保护的,虽然是大家都熟知的秘密,也需要大家一同维护保护这个孩子的心灵。给与孩子静静的空间,让他们自我消化,这就是最好的陪伴。

孩子所看到心中所感受的宇宙是如此神秘,展开有着相当的广度和深度。想象的世界无边缘,想象的内容之丰富,都是成人无法估量的。面对孩子的宇宙,要满怀爱意去接纳包容,满怀爱意去聆听引导,满怀爱意才会有最佳的解决办法。孙莉莉老师说,成长是一个渴望被看到的过程,被大人看到,被同学看到,被喜欢的人看到,时间久了,成长就是一个渴望被自己看到的结果了。我要说,孩子的宇宙也是一个需要被看到的历程,被成人看到,需要成人内心重视而外表轻松对待;被同学看到能给予支持与帮助;被喜欢的人看到,也就仅仅是看到而已,也许就不需要回应。

认识到孩子的宇宙,承认每一个孩子的与众不同,给与孩子正确的帮助,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我愿每一个孩子的小宇宙都能绽放灿烂的光彩,爆发小宇宙最大的能量。我相信,每一个大人心中也有这样一个神秘的小宇宙,保护它爱护它培育它,让它时刻充满正能量。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144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