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的笫五根弦的读后感收集50条-读后感
导语:谭盾,1957年8月出生于湖南长沙茅冲,中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约翰·凯奇的追随者,以其非常规音像手段,音乐剧场以及自己的作品中的大量拼贴(音响以及自己的其他作品)闻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故事中学习,成长,收获启示吧!
云天上的第五根弦
他生在山民之家,那里根本就没有音乐。
12岁时,他跟父亲出山,看见一个人在拉小提琴
他的心灵被震撼了。回到家,他自己用木板和铁丝做出了那玩意。当时,他还不知道那是小提琴,不知道那是音乐,但他认定那是人间最好听的声音。他每次做出拉琴的样子时,就魂飞高天,就大声吼唱山里的歌。所有人都说他疯了,家里人差点请来神婆用火烧他。
15岁,他终于在山外捡来一把小提琴,那是人家扔了不要的,而且没有弦。他一分钱一分钱地偷藏,藏了一年,终于买来三根弦,安上了。第四根弦很贵,买一根弦的钱能吃很多天的饭,他是藏不够的,也不忍心,因为家里常常揭不开锅。
三根弦也能拉!他就天天晚上偷偷拉,去河边,去山上,去树林里。他觉得那声音鬼兽也爱听,不会伤他。他不知道什么是乐谱,不知道什么是音位,但他硬是能把山歌拉出来,拉得就跟真人唱的一样准。
人们不再说他了,因为,人们都被他拉琴的样子感动了。
1977年,他就用这把只有三根弦的小提琴,报考了上海音乐学院。
怪琴怪人怪曲子,但他却被录取了。因为主考官流泪了。主考官说:“他那样子,他那声音,是音乐真正的魂!”
之后,他又进了中央音乐学院。之后,他有了四根弦的小提琴,他知道了莫扎特、贝多芬。之后,他成了小提琴顶尖好手,他能把所有经典的曲子拉出新的灵魂来!可是,他不满意,因为他无法表现出12岁时听到的那种感觉。他不喜欢名人死人的曲子,他认为那些曲子根本就表现不了他的灵魂之啸。
1986年,他到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要登上文化的巅峰看云天之上的真魂音乐。后来,他获得了博士学位,拥有最权威的音乐学识。可这一切,还是不能让他看到他意念中的东西。所有人都在以前的大师们的脚下学习着,满足着,一生不得超越,但这不得超越的'东西实在不是他想要的。
于是,他没命地折腾老师。老师教的东西,他全部都要超越,把所有定论都做出全新的诠释或演变。于是,他走进了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台。于是,他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音乐指挥家之一。
但他仍然处在焦急和痛苦之中,冥冥中的“那样子,那声音”,永远在云天之上。也正是这样,他才站在了世界音乐的顶峰,也正是这样。他才从一个山里的孩子走到了现在。
他就是中国浏阳河边的谭盾。
最贫穷苦难之时的他,那“三弦琴”已经注定了他云天之上的高魂,注定他一生只能超越超越再超越。小提琴一直只有四根弦,可对他来说,它还有一根弦,这根弦,世界上所有的小提琴都不配安装。这第五根弦才是引领他成为“音乐超人”的神灵,这第五根弦在云天之上!
相关评价:
一、 约翰·凯奇(JohnCage)
“在欧洲或西方音乐中很少听到音乐作为一种自然之声的存在。因此,在我们的音乐中能听到人类在与自己对话。明显存在于谭盾音乐中的是那些我们置身其中而又久所未闻的自然之声。在东、西方将连成一体,成为共同家园的今天,谭盾的音乐正是我们所必需的。”
二、 武满彻(Toru Takemitsu )
“谭盾虽属于年轻一代的作曲家,但他那独特的个性及音乐的深度己在音乐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他的音乐有着厚重的历史感和宏大的中国传统精神。他宽阔的音乐想象力,常常令人钦佩不己。在他的音乐里,我们听到了人类灵魂的声音。我确信,可以把他称为当代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三、 关于《水乐》
《水乐》是我听过的作品中最震撼人心的作品之一。
— 澳洲时报·澳大利亚
谭盾的《水乐》,宛如一场神圣的洗礼。
—波士顿先驱报·美国
《水乐》高潮迭起,令人窒息的精彩频频出现。这场演出把协奏曲、剧场表演、视觉空间和音乐欣赏融合起来,以此改变了观众对音乐欣赏的传统认知。
— 亚特兰大宪报·美国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女孩米兰和德国老奶奶爱丽丝在花园里听到了一个二胡声,因此,米兰认识了留学生吟秋。吟秋是个音乐神童,也是个孤独内向的女孩子,她的心里藏着种种秘密……。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文中的主人公吟秋虽然在德国学习小提琴,但她始终没有忘记二胡,没有忘记教她二胡的爷爷。她有点神秘,也有点孤僻,但无论是坐在树根上拉二胡的吟秋,还是在歌剧院里拉二胡的吟秋,她都一样的美丽。这种美,不仅仅是外貌美,更是一种心灵美,精神上的美丽。她的爷爷病了,吟秋虽然很悲伤,但为了演出的成功,为了信念,她忍住了悲伤,在她的首场音乐会上,用二胡成功的演奏了一首首曲目,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我们中国的民族乐器二胡的魅力。吟秋就是爱丽丝奶奶所说的“最美丽的`女孩”。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许多中国的历史知识和中国最古老的乐器——骨笛;读了这本书,我还知道了我们中国有着很多最优美、最能打动人心的音乐。
我喜欢拉二胡的吟秋,更喜欢中国的民族音乐了。
“秋秋,你再为爷爷拉个曲子吧!我说好的,就为他拉了一曲。曲子结束的时候,我看见两行眼泪慢慢地从爷爷的脸上淌下来……”这是吟秋和爷爷分别时的情景。每当我想到这句话时,我就想起了那本书,想起了吟秋,想起了吟秋的爷爷和他送给吟秋的二胡。
吟秋,一个从中国来法国学小提琴的留学生,在法国过着安逸平静的日子,可从国内发来的一份电报却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爷爷病危了。如果我知道了这个消息,一定会第一时间回国,可吟秋竟然没有回去,还心安理得地坐在剧院里拉二胡?读到这儿时,我便忍不住要说吟秋太不孝了。可后面的故事却让我打消了对吟秋的误会,原来,吟秋之所以不及时回国探望爷爷是为了要完成爷爷的心愿,替他把二胡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外国人认识二胡,了解中国传统音乐,让中华古乐走向世界。
读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我自己,我也在学我们中国的传统乐器——古筝。以前,我一直不明白每天辛苦练习古筝到底是为什么,难道只是像我妈妈说的“弹琴的女孩气质好,更淑女”?或者只是为了在亲戚朋友聚会时卖弄赢得表扬与掌声?
看了这本书,我终于知道我为的是什么了——为了传承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了让更多的外国人认识我们中国的传统音乐。古筝被誉为“东方钢琴”,宛若一个美女,悠扬婉转的声音如同天籁。如今她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像吟秋一样,品尝了酸甜苦辣,体会了坚持不懈,更收获了成功的快乐!自幼儿园大班开始学起,一年50节课,到现在四年级,我已经上了200余堂课了,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一堂一堂课渐渐过去,我也从一个古筝菜鸟蜕变成了能流利地弹上几曲的人。虽然中间的过程经历了许多挫折,被老师训斥过,也打过退堂鼓,但是我挺过来了。不只是因为我喜爱古筝,更多的则是我不想半途而废。辛苦的练习让我收获颇丰,收获的喜悦更是给我带来了学习动力!而如今,我又多了一项学习的动力,那就是——传承。
想到这里,我走进书房,掀开琴布,凝神静气地坐在琴凳上,轻抚琴弦。一曲《将军令》古乐,在我的指尖流淌……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149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