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与爷爷的对话读后感总汇86句-读后感
夜,静悄悄的。
带着对爷爷童年的憧憬,带着对空调房憋闷压抑的腻烦厌恶,带着回归自然仰面数星星的浪漫,我带着被蚊虫叮咬的痒酥酥的莫名乐趣,拖着爷爷摇着蒲扇斜躺在大槐树下……
爷爷和我坐在大槐树下,轻摇着蒲扇,在这个美好宁静的夏夜开始讲述自己的童年。
“小时候,我们都很顽皮,最爱干的事就是上树掏鸟窝。小时候,我很顽皮,最爱干的事就是上树掏鸟窝。运气好的话,摸到几个鸟蛋,偷偷的用烂泥包好扔到灶膛里烧烧,那滋味,满脑门子都香的不行。比现在的鹌鹑蛋好多了。那时候,这老槐树还年轻,连树干上都是满刺,也只有这样的树上,摸到鸟蛋的可能性才最大。”我好奇了,那些没有刺的树上鸟儿不是也做窝吗?
我心中充满了疑惑,于是就问爷爷。谁料爷爷刚听完这个问题,就重重的叹了口气:“那些光滑的树上鸟窝早就被人掏走啦!只剩下那些浑身长满刺的树上有鸟窝了,因为有刺,所以就很难爬上去,但是没有办法!!吃饭问题总要解决啊!只好不顾一切的爬树,往往还未掏到鸟窝就已经被刺划了不少血口了。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唯一的选择只有硬着头皮,咬咬牙坚持下去吧!”
“爷爷,那个时候人都吃不饱吗?我们学的历史上说中国地大物博,各种粮食和资源应有尽有,怎么不对吗?”我奇怪的问。
爷爷说:“我小的时候,国家很贫穷,物资很匮乏。买粮食要用粮票,买肉要用肉票,买布要用布票,买煤要用煤票……买任何东西都要用计划票,如果买东西没有票给再多的钱也买不到,而且还是限量供应,并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
我好奇的问爷爷:“那是不是在您那个时候也像爸爸妈妈现在一样每月都发工资?”
爷爷眯着眼,摇着头说道:“在我们那个年代啊!生活很贫困,我们是农民,在农村是靠挣工分,然后再根据你的工分来发粮食和计划票,不同的是要到年底才能跟你结算,所以买东西处处都要算计着。”
“爷爷,照这样说工分是越多越好,那你们是不是很小的时候也帮大人做事啦?”我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工分当然越多越好啦,不过挣工分是成年人的事,我们小孩子只能是帮父母做一些辅助性的事,如:打猪草、放牛或者烧火做饭。不像你们现在衣食无忧,什么事都不用你们做。”
听到这里,我不好意思的低下头,红着脸问:“爷爷,那你们上学吗?”
爷爷手中蒲扇摇摆的幅度渐渐慢了下来:“解放前,父母是将孩子送到私塾先生家里去读书,当时我们的课程也就是先生教教认字和算术,相当于你们现在的语文还有数学,那个年代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我只上了五年学。不像你们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一直要读到大学,甚至更高的学位。”
“你们那时候没有别的课了么?列如音乐、体育、生物?”我瞪大眼睛。
“没有了,当时没有条件学那些东西。不像现在的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爷爷慈祥的摸摸我的头。
“爷爷,除了帮家里干活和去上私塾,您一定也有属于自己的悠闲时光吧?你们都玩些什么呢?”我被爷爷这么一说变得不好意思起来,连忙又将话题转向了玩。
听到这个问题,爷爷的目光不禁变得柔和起来:“我们那个时候玩的可多啦!因为是在农村所以小孩子都会聚在一起滚铁环,看谁滚得又快又好,那些铁环都是我们自己动手做的,因为买不起玩具,只好亲自动手啦!太阳毒花花的时候,我们还会上树捉知了,不用多大功夫就可以捉到许多,用清水煮煮,撒点盐,香得很,连口水都油腻腻的,它还是好多人家办喜事时桌上唯一的荤菜呢!可以算是当时流行的'饭后零食吧!当身上被汗搞得粘糊糊时,直接往河里一跳。以前的河水清澈见底,不像现在受到污染。在洗澡的时候还可以乘机逮小虾或者就地取材用铁叉捉鱼当然逮得越多越好,因为这样就可以美餐一顿了。日子过得倒也充实滋润。”
相比而言,我的童年充满了爸爸妈妈的疼爱,是他们的掌上明珠,我们拥有爷爷那个时候无法拥有的物质享受。这相比而言,我幸运得多,生活在如此昌盛,和平安定的祖国。
我与爷爷的童年相比说明了中国在不断成长着、发展着、努力着、创新着。
生活条件的改善,我们的精神文化也在提高,这一切都源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迅速,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当我们的社会不断前进,童年不再像老辈们那样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辛酸与遗憾。
但愿童年,是五彩缤纷的,就像那在群星闪烁的夜空中绽放的烟花,虽然短暂,却像昙花一现,美好的令人在记忆长河中永远挥之不去……
但愿童年,是纯真甜美的,就像那包装绚丽的棒棒糖拥有着世界上最令人回味的甘甜……
但愿童年像一条装满了糖果载满了玩具的大船,同时也装满了欢声笑语……
珍惜吧!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美好明天的建设也出自己的一份力!!
洪泽县第二中学八年级 杜媛媛
爷爷的童年是一张古老的彩色照片,总是有品不完的韵味。
爷爷回忆起那段充满生趣的童年,笑容总在嘴角洋溢着。
爷爷说,那时候的条件不优秀,以前的学校就像是一座孤岛,立在大海之中,周围全是亩亩稻田。他们以前读书也未必是一本正经的,坐在教室里,谁不想出去玩啊?他们以前常常惹老师哭。上课时,爷爷开小差,老师便拿雨伞柄来抽打学生。可爷爷这么一躲,伞柄便落在桌脚或小凳上了。
“我们那时上学啊,不但不怕老师反而还去欺负老师。记得那一次一下课,我们就跑到田野。那时的田野,青蛙随处可见,我和几个同学联手抓了一只。那青蛙尽管被我们抓着腿,可还是一个劲地想奔出去,我们就拽着他的两腿,使劲甩。没摔几下那青蛙好像神志不清了似的。就在这一刻,上课铃打响了。我们又不舍得把那青蛙留在田间,这下怎么办,一同学说,既然没地方放,先把它放在讲台的.抽屉里,下课再拿出来不就得了。大家二话不说,放好青蛙连忙坐回到座位上。老师进来了,带着满脸的笑容来给大家讲课。正讲着讲着,粉笔写完了,来世打开抽屉去拿,怎料发生了悲剧:那只青蛙苏醒了,活力四射地从抽屉里奔出来。这老师吓得如弹簧一般,在地上窜来窜去,谁知道那青蛙死活不肯出去。老师的脸上仿佛多了三条黑线,满脸的恐惧与惊慌她那颗怦怦直跳的心也恨不得跳出来。我们都坐在座位上,谁也没有去帮老师。大家都在底下捧腹大笑。这到那只青蛙玩够了,才悠哉悠哉地奔了出去。我们都知道好戏到头了,谁也不敢再出声笑了。老师理了理她乱糟糟的头发,黑着脸:”谁干的!”教室里到处弥漫着一股杀气,大家个个都不动声色,老师的怒火差点烧了整个房间。“谁干的!!!”如雷声一般,轰隆隆的。后来老师告诉了校长,我们才承认了这件事”
那时候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也也常常跟着太公去放牛。爷爷也是个爱玩的孩子。太公让爷爷看着牛吃草,他倒好,见太公走远了,爷爷立马就跑到一边捉鸟去了。牛在一旁吃得尽兴。没有到处乱跑,要是跑丢了,指不定太公使出什么招呢 !
爷爷最大兴趣便是做菜了。
“那个时候哪像现在似的山珍海味随便吃啊,天天不是青菜就是白萝卜,那够我练啊。”虽然说材料不够,可爷爷仍没有放弃这个爱好 。太婆在灶头做饭时,爷爷总是一手抢过太婆手中的饭铲,炒了起来。做菜如同一颗吸铁石,深深地吸住了我的心。饭点到了,桌上总摆着爷爷所做的菜。香气总是扑鼻而来。大家吃着,爷爷笑着。
爷爷的童年虽没有像我们这样高科技,可处处充满了幸福的味道!
坐在摇椅上,微风轻拂我的发梢,耳边“嗖嗖”的风声萦绕耳畔。我闭上眼,静静聆听那风儿演奏的小曲,渐渐地,渐渐地,风中回响着爷爷语重心长的话语......
“爷爷,爷爷!”我唤着爷爷一边跑了过去。年仅六岁的我总爱缠着爷爷伴我做这做那的,而爷爷也总是迁就着我宠着我,从不厌烦。“哟!我的好孙女,过来,爷爷这有东西给你。”爷爷坐在摇椅上,看我跑过来,便放下手中的书,一脸慈祥地望着我。我听罢,心情不由得飞扬了几分,扑到爷爷身上,摇椅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爷爷笑着接住了我,逗趣道“我的.孙女儿怎么又胖了,过几年我可就抱不动喽!”这时我也会装着生气厥起嘴,假装不理睬爷爷。“好咯好咯,我记得我的孙女儿可没这么小气喔!来,爷爷给你个东西!”爷爷边说边从身后掏东西。“什么什么!”我瞬间变了脸,没等爷爷掏出来就迫不及待地问。爷爷笑着拿出了一本书——《唐诗三百首》。
当时我还不识字,并不知道这是什么书,只知道一个劲儿地问爷爷,爷爷望着一脸好奇的我,指着书名“这是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我依葫芦画瓢地念了起来。“爷爷爷爷,什么是唐诗啊,是不是可以吃啊!”我期待地问着爷爷,爷爷听了哈哈大笑,摸了摸我的头“小傻瓜,唐诗可不是什么吃的,唐诗就是指创作于唐朝的诗,你可不要小看唐诗,它可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来,爷爷教你读唐诗!”爷爷紧接翻开了第一页。“切,原来不是吃的啊!”我撇着嘴小声嘟囔着。“哈哈!等你学会了你就知道有多有趣了。爷爷先教你颜真卿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我虽有些失望,但还是照着念了起来。摇椅随着爷爷的吟诵伴着奏。 从此,我家西边院子总能看见爷孙俩在夕阳下读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几年过去了。
那本《唐诗三百首》也早已被我翻烂,爷爷便不再只局限于我读诗了,他开始让我看些名著。而那时我并不懂名著是什么,只觉得名著就是把认识的字组在一起,变成一些深奥无比的文案。我每读一本名著总是只懂了些许皮毛,剩下的不是乱想就是不想。久而久之,我就对名著没了兴趣。爷爷知道了,把我叫来摇椅旁,并让我带一本名著。我来到摇椅旁,看着爷爷,爷爷的两鬓早已泛白,眼角出现了皱纹,也抱不动我了,摇椅因为阳光的日晒褪了色。爷爷清了清喉咙,指了指名著上一些难懂的文案:“你看,这句话其实并不难理解,只要把这个文案拆开来品就行了......”我听着,到最后竟听得入迷了,硬是缠着爷爷给我讲了五个小时的名著,也竟忘了吃饭......
从此,我家里屋摇椅旁总能看见爷孙俩在侃侃而谈。 我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名著。 过了一年,爷爷走了,在摇椅上走的。我记得我哭了,哭得很厉害。爷爷死前对我说的那句话我还铭记在心——“记住!只有读书才是最好的出路!”我似懂非懂。
后来我长大了,也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2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