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式学习读后感课件收集100句-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
每次线下交流的时候,一旦有人问道如何学习,崔会长总会让他去听《翻转式学习》,并补上一句教是最好的学。我一直觉得这本书应当是一本武功秘籍,耐着性子,按照我今天的顺序听完。发现这本书的终极奥义就是:
有责任感的教真的是最好的学习方法,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会长已经一语道破天机了,完整听完之后,剩余的部分,讲的是作者对当今教育的吐槽,现行教育体制是为了给工业化提供标准的零件,而非培养每一个个体,课堂错误的把重心放在教,而非学的方面。真的也想再把书中的精华帮助大家提炼,但是没有更多了。下面的内容仅是为了凑字数,如果你懂了终极奥义,就可以关上文章了。
把翻转式学习的方法用于自己孩子的操作原则:
孩子学龄前,要按照孩子自己的`生理节奏去喂养,是否吃饭由他自己决定,而非机械的按时喂养。在避免风险的前提下,让孩子探索世界。
在K12阶段(6-18岁),帮助孩子理解学习是自我激励和调节的作用。在大学阶段,让孩子为了学习本身的快乐去学习,而非简单为了将来毕业就业进行学习。
我不在乎法律是否公正,我只在乎你是否冤屈。暗黑律师,杨晓东,你的私人法律专家。
读了《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这本书,对我现在教学给了很大的启发。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互联网资源的利用,学生和老师角色的互换,让我们能更清晰的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可汗学院的创始人是萨尔曼·可汗,他自小学习成绩优异,考入麻省理工学院后获得了数学学士、计算机学士和计算机硕士学位,毕业后他进入金融业,成为一名对冲基金分析师。2004年夏天,为了给新奥尔良的表妹辅导数学,住在波士顿的可汗索性将讲课的内容制作成视频,放到网上,让表妹自己去看着学。没想到,他的视频无意中被更多的人看到了,不仅收到了如潮的好评,而且真的帮助世界各地的很多人解决了数学学习问题。2007年,可汗建立了一个非营利的"可汗学院",把他的讲课视频都放在了这个网站上。2009年,可汗干脆辞掉了对冲基金分析师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可汗学院的建设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
读了可汗学院让我知道:科技就是生产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是基本手段,每位老师必须不断学习和熟练掌握课件、幻灯片、微课的制作,让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转变观念,创新课堂。可汗学院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需要,必须改变观念,敢于创新,才会有出路。我们学校现在所进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迈入正轨,学生自主学习但没有教师的指导。而微课就起到了建立每一个学生学习与教师讲解之间的一种媒介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可反复观看教师提前录制好的微课,从而实现教师一对一的学习指导。
看完这本书后,我的思想和行动都有了更大的"翻转"动力,希望让我的思品教学有新的突破点。
国庆长假在家,读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
一直以来,教育体制改革的话题都为父母们关注,近年,随着西方教育、新式教育在国内生根发芽日渐蓬勃,家长们对各类教育的可能性的思考更加开放和丰富。
读翻转课堂这本书,会被其中一些观念触动,也会引发思考。刚好在一个博雅小学堂的家长群里也聊起这个话题,更丰富了自己的思考。多年没有写这么长、成篇幅的文字了,很多感悟想写下来却因为不动笔而搁置,而飘走了,有时候是需要给自己一点压力的,借此篇
精熟教学法
给我印象深刻的观点是,学生对知识和概念高水平的理解应当为常量,而学生为理解问题所花费的时间才是变量。但是在先行的教育模式下,由于课堂时间被固定,教学计划和进度被固定,所以花费的时间是常量,而每个人对知识的掌握成了变量。这样也就产生了所谓的好学生、差学生,跟得上、跟不上或者吃不饱的学生。
书中提出的一种教学观念颇为触动我,虽然它未必可行未必适合先行教育体制。这种教学方式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掌握扎实了再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而老师的作用,是coach,是facilitator,与学生互动给予指导和解惑。这种方式大大好于课堂灌输式的学习,而这不正好印合了《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关于学习模式金字塔的理论么。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样的例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数不胜数,就不多言了。
学习责任
学生承担学习的责任,而老师和家长承担教育的责任,说得多好啊!
刚好在一个群里有几位当老师的妈妈,一起聊起现在的学生。高中课堂是老师越讲越明白了,知识点清晰明确,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却淡化了。这样的后果是到了大学,喂养式教学多年之后,自主式学习就完全无法适应了,还习惯性的按照高中的方式来学习,对于学识渊博的老师脱离教科书的.那种“海阔天空”式的讲课无法适应,要求老师明确考点画重点。
没有几个学生真正愿意踏实做实验、做
这些都是现行教育模式带来的弊病。(参考博雅小学堂崽妈/月月妈的发言)
碎片式教育和知识地图
书中提到了学科划分和课程进度划分把知识碎片化,提出其实任何一个概念都可能与另一个概念相关,知识是连绵贯通的。这点深表同意。进而作者又提出了可汗学院的一种知识地图的教学工具,根据书中的描写看来是非常好的形式,通过一张知识点结构图,把跨学科的知识们穿在一起。这好像思维导图的方式,又好像孩子学习中的发散延伸学习。
不过,对于网络学习的形式,目前我还没有体会和发现知识地图如何发挥作用。在若干10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的视频/音频学习课件中,如何形成体系性的知识学习呢?
刚好,有人推荐了一款叫做乐乐课堂的App应用,甜甜又正好在参加一个网络英文图书馆的坚持阅读活动。结合起来说说我的体会吧。
首先是乐乐课堂,
再说说英文阅读。对于家里英文图书有限的我来说,这个英文图书馆确实给孩子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图书内容。图书分级,对于低级别的书,有一个简单的动画视频把书中故事讲一遍,然后是读故事,孩子可以跟读。每本书有重点词汇的讲解,并通过小游戏做词汇和句式的练习,以及帮助孩子理解这本书的内容。对于甜甜来说,低级别的书她可以八九不离十的跟读,即使有些文案或者单词不认识也不影响她作对那些游戏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性要求很高,她是匆匆读过一遍拉倒,还是喜欢研究这本书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这个词到底什么意思,其收获是不一样的,甜甜在读不同书的时候就能看出这种差异。
另外,因为之前我们睡前都会共同读一本英文小故事或者phonics(复杂的她听我读,简单的她自己读或者跟读),而参加了这个网络英文图书馆的阅读之后,我们这种亲子读书模式被搁置了,这也让我很唏嘘。如果家里有良好的阅读氛围和习惯的话,亲子阅读一定好过交给网络。
最后,想说的是,对于可汗学院这种学习方式,也许对成人更合适,对孩子并不合适。孩子学习成人化(难/复杂/超前),成人学习小孩化(游戏/段子)。
体系性的知识学习,是应该在孩子们吸收了很多知识之后,再归纳总结形成体系,还是应该先有知识地图的总貌再衍生演绎到各类知识点呢?个人觉得后者会更有趣,更容易激发探究的兴趣,不过这个问题还没有很明确的想法。通过可汗学院可以普惠大众一个学习的机会,不过期待学习的结果是什么呢,依然是掌握知识点会做题吗?
现在的教育太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了,孩子们学的东西越来越难/越来越超前,孩子们的见识和知识确实比我们小时候丰富多了。但是,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却不见得和知识的难度成正比。而“学习”二字的内涵,远不止知识层面的学习。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302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