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坛经两则读后感400字细选90句-读后感

佛教于词义辨析另有优长,于种种意念处境偏能体察入微.开缘说法言场面:剌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坛经

疑问品第三我最记得住看得清的一句叫“随所住处恒安乐”,原因是俞韫杰前两年展览时集这一句作了

梁武帝选寺度僧,布施设斋,大做佛事,谁想达摩祖师会不领情,这就是专业和企业的合作,帮忙帮人没眼识,艺术家这边有苦说不出,企业主还准备受谢礼,怎么才好?!我想最好是给钱不管事,媒成则离位,但那有这样的偏宜事?“功德”与“福德”,我忽然想到赵之谦、黄士陵集中的《福德长寿》印,世人所求,福德是蹈,皇帝也不免,所以是只愿成仙不愿作佛的。祖师也太执著,分那么清干吗?效果也差。后世佛嗣就大多开方便法门,比他强多了。对照第三品,我最惭愧的是做不到对人尊敬谦下,六祖曰:“心即不轻常行善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所以亦无功德。《道德经》教义也有同样的要求,上下相敬。处于什么位置,都当态度和善,有很大好处的,所以如果做不到,从内在讲是修行不够,从结果看容易坏事,以后要好好努力。

这一品最高明的一段当是惠能许 “移西方于刹那间”,使众“目前便见”,众皆顶礼欲求一见,惠能诱-惑众人显现欲望,再教训一顿,众人连羞带惊,一时摄服。

案:第四品定慧颇多辩证意味,如定慧,“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如言顿渐,“迷人渐修悟入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解说词四句颇有味,抄录如下:

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

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味。

定慧应该是目的,所以六祖往下的解说是途径——“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心不住法,道即通流”。顿教的法门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注为本”。我觉得眼前出现的是高速运行的一个环形,无头无尾,迅疾而似停滞,这不知道算不算佛的意象。

禅定六品最简明,尽管常看“禅”的一些文章,没有这一节简明“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然而,随着这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贫富悬殊、道德沦丧、人性溃败作为共生现象,也威武地走到了历史的前台。这学期有幸通过《禅宗文化》课程,学习到了《六祖坛经》,让我对中国道德危机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六祖坛经》是禅宗南宗祖师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也 是其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中国佛教思想由外向内 转变的枢纽。善恶问题是伦理的核心问题,它 评价人类的行为的道德价值,规定人们道德生活中的是非 准则。扬善抑恶是一般伦理思想的基本诉求,是人类社会 生活得以正常运行而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之一。

一、中国道德危机的现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以"修身"为先,个人品德乃道德大厦的第一块基石。而今天,这块基石在动摇、在风化、在腐烂。

道德问题随时随地在挑战公众的心理底线。有些机关干部办事拖拉,门难进,脸难看;有些官员对人民群众冷漠无情,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有的执法人员吃拿卡要,不秉公办事;有的医生吃药品回扣,收病人红包;有的歌唱演员对口型假唱;有的学校和教师乱收费,不教书育人,不为人师表,虐待和性侵学生的现象不胜枚举;有的媒体炒作假新闻,制作虚假广告等等,无不折射少数官员官德的严重沦丧。

二、《六袓坛经》对善恶问题的论述

《六祖坛经》对于善恶问题的论述大致分为两个层次: 其一是善恶的标准;其二是具体的善恶行为。

关于善恶的标准,《六祖坛经》认为:/世人心邪,愚迷 造恶,自开众生知见;世人心正,起智慧观照,自开佛知 见。"把认识是否符合佛之知见作为区分善恶的标准。佛 之知见(即智慧)是善的,众生之知见是恶的。人的认识如果符合佛之知见,就是善的,否则就是恶的。

《六祖坛经》又讨论了善恶行为的具体规范,其对 慈、悲、喜、舍四种具体的善心、善行的规定,在出世的形式 中蕴涵深刻的人间关爱之情,显示了慧能佛教思想中的伦 理走向。烦恼,指生命中的各种杂染;毒心,指杂染中的毒 害之心;尘劳,指对外境的贪求;虚妄,指主观的妄念;三 毒,即贪、嗔、痴;愚痴则是指生命中深层的心理愚昧。以 上这些,乃是《六祖坛经》关于恶心、恶行的具体规定。这 些规定不仅将生命行为与其恶果联系起来,更将生命行为 与1起心动念"联系起来,强调了人的行为动机对道德善恶 的决定意义。

三、《六袓坛经》对人性与佛性问题的论述

一般伦理学在讨论伦理道德问题时,常常是从人性论 的角度介入问题。而《六祖坛经》的论述,体现慧能的伦理 思想是从人性上升到佛性,又从佛性落实到人性,即人即 佛,即佛即人。正因为人性即佛性,所以说众生有成佛的可能性或内在 性。人性、佛性是清净的,是一切众生的本性,是一切众生 得以解脱成佛的依据。这种人性即佛性的观点,说明道德 行为的终极根源、决定动机源于自心,源于生命的内部,或 者说,在生命内部具有先天伦理道德的律则。

《六祖坛经》的这种论说,体现了慧能伦理思想的深刻 性。因为对人性存在状况的估计是进行道德修养的前提, 道德修养的目标可以实现到什么程度,是受人性可能性的 制约的。正因为人具有先天的`佛性,所以人能够通过一定 的修养,于世间不染,并终致成佛。这样,慧能的这种伦理 思想,不仅是一种超越性的伦理思想,而且是一种先验自 律的伦理思想,它通过1人性"与/佛性"的终极融贯,把伦 理修养最终归结为个体内在生命力量的自觉自悟了。

四、结语

尽管是少数人的现象,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道德的丧失,就意味着人性的沦落, 就是佛性的泯灭和善恶标准的模糊化。社会上那一套具有狼性的游戏规则、价值观念轻而易举就可以控制一个人的心灵,成为他思考和行动的背景。假如合适的情境出现,他的狼性就会表现出来,使社会弥漫着暴戾之气。

我们现在已经置身于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风险社会。风险不仅来自于人的活动和科学技术无法控制的负面后果,还来自于社会人心的被败坏。任其恶化下去,风险何时转化为危险,根本难以预测。有理由相信,我们社会的自我拯救能力并没有衰竭。而从什么地方出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得从什么地方开始。通过学习《六祖坛经》无疑能为我们重塑和升华佛性,完成对社会人性的救赎。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坛经》的书籍,在看了之后,感觉心中的震撼是非常大的。全书共分为自序品、般若品、决疑品、定慧品、坐禅品、机缘品、顿渐品、护法品、付嘱品这几部分,它在我国的佛教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那么,何以为经?何以为论?根据佛教的习惯,只有记录的释迦牟尼言论的书籍才可以命名为经,而后人所有的感悟只能命名为论,举个典型的例子,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唐三藏,去西天取的是经书,而后回来自己有所感悟,写出的书,命名为《成唯识论》,这也可以说明《坛经》的重要意义,我们有必要去认真的研读一下。

在第一部分自序品中,主要讲述的是慧能大师对自己的介绍以及得法的因由。大师在这一部分中提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读到这一句时,我的感触很深。那么,这句话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个人认为应该理解成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做任何一个决定的时候,都应该能做到不多取,不舍弃,换句话说就是对一切事物能做到不执著,顺其自然。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真正做到不执著于任何事是基本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在做一件事的时候特意要想着顺其自然的话,那这本身又是另一种执着了。另一句“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就是人人平等,人的本性都是清净的,都是纯洁的,只要你有了佛心,就能成佛。联系到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出生都是善良的,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有一颗向善的心,我们都可以成为善人的。我们看佛经是为了要解开苦闷,从而得到快乐,要把学到的佛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还有一句“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那么什么是以心传心呢 就是我把心传授给你,你要用心去接受。这种传授的方法并不是强制你接受某种思想,而是要你自己去用心领悟,也就是需要“自悟自解”。我们现在学习的课程都很难,老师传授给你的东西是需要你自己去消化理解的,并不是要去死记硬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领悟老师教给你的东西,融会贯通。

在第二部分般若品中,法师提到“若识本心,即本解脱”,个人理解就是要真正的快乐起来,就要认识到自己内心,按照自己的真正想法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开心,快乐,得到真正的解脱。比如我们现在在学校学习,身边有很多的诱惑,我们到底是被诱惑吸引,还是抵制诱惑,向着我们心中的目标前进,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们就去怎么做,不要在意其他人的想法。

在第四部分定慧品中,有这样一段“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你们不要迷惑,说禅定智慧有分别的、其实禅定智慧是没有分别。禅定是智慧的体、智慧是禅定的作用。智慧运作时,内心湛寂不乱、禅定便在智慧中。正当禅定时,心中清楚明白、智慧已在禅定中。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定慧平等学习受持。学习的人、不要说先习禅定后发智慧,或由智慧引发禅定、因为两者是不同的,有这样见解的人、便是见得真理有二相了。口中说好话、心内不善,空有定慧的言说、而禅定智慧是不均衡。如果心口都是善的,表里如一、即是定慧均等。自己明白去舍己利群,诤论先后的,即同凡夫。不断诤论的,增长我法二执、不离我、人、众生和寿者四相。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就是,我们要做到禅定和智慧的平衡,禅定个人认为代表心中的善念,而智慧则代表才学,两者要平衡的发展,否则我们所掌握的才学将会变成毁灭人类的武器。

看了我的这些感想之后,很多人肯定会问,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学习佛法,它能给我们带来实际的好处吗,能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让我们不挂科,得奖学金吗?虽然物质条件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不能有一个好的精神生活,那么一切都是空谈,不能帮我们消除人生中的痛苦。从而,学习佛法的目的'正是在此,它可以给我们的人生指出正确的方向,我们依照佛法去办事,能够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可以说,学佛就是让我们得到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是有心里疾病的,很多人都会去找医生帮助解决,但是医生只能是缓解你的病情,并不能去掉病根。

那么我们就想知道,心理疾病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贪心、嗔恨,痴狂等等。所以我们就要从佛法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修佛法来除掉贪嗔痴三念,从根本上解决心理疾病,使我们的内心保持一种清净的状态。

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心保有清净的状态呢?

如果我们想的太多,心就会变得复杂,随之而来的烦恼也就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把佛记在心中,那么心里的复杂的想法就会变少,心理负担就会越来越少。究竟为什么一个人会不开心?原因就是心里装满了太多太多的事情,去跟别人相比,使自己的内心被压迫着。在现实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例子,当我们满腹心事时,是想笑也笑不出来的。反过来,如果我们的心没有任何负担,就能真正的开怀大笑了。

正因为这样,我们就更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内心的想法。僧侣手中的佛珠的作用就是帮助他们控制内心的躁动,每当心中焦虑的时候,就去数佛珠,诵佛经,内心就会渐渐平静下来。在佛家,是有这样一个故事的,一个孩子去放牛,开始时,牛是野牛,所以孩子每天都要跟在牛的后面,时时抓着牛的绳子,稍一疏忽它就跑得无影无踪。孩子就天天训练这头牛,吹一下哨子,就拉一下绳子,久而久之,牛变得越来越温顺,到最后,孩子甚至可以骑在牛背上走,当他自己去睡觉时,牛也不会跑掉了。这个故事与我们控制自己的内心是一样的,当我们的内心不安分的时候,我们就会迷失在尘世中,遇见好的东西,我们就要去执着。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心已经不知道在哪里了。所以,当我们这样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用佛珠和佛经把心给拉回来,就像牵牛的绳子一样,久而久之,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平静。

在我们现在,可能没有佛珠和佛经来帮助我们,但是我们还是要时常的反省一下,看看自己此刻到底在想些什么?看看自己的这些想法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即使出现的是不好想想法,我们也要清楚。当我们起贪心和痴心的时候,我们不要跟着自己的心乱跑,让这些烦恼成为我们内心中的主体。我们要培养自己正面积极的念头,好好把握自己心态,把握好自己前进的方向,让我们的内心始终保持一种清明的状态。

最后,我想说佛经是为了培养我们一个好的心态,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内心不要受到外界太多事物的影响,在我们的生活中,要时刻谨记这一点,比如曾经的马加爵事件,他的心中积累的太多的嗔恨心,从而导致了他走上歧途。我们要时刻把握并且审视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人生步伐始终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315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