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登基主要内容和读后感集合80条-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
以前对于秦始皇的了解不多,历史书上也就草草带过,只知道他统一了六国,修筑了阿房宫和长城,焚书坑儒,是一代暴君。可这本书让我觉得,虽然大致故事同我所了解的一样,他也确实做过这些事,让百姓苦不堪言,可我却对他改观了,我再也没有办法去厌恶这样的一个人了。
只能说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得不去造就这样一个人。我同情他,既是因为他黑暗的童年,亦是因为他后来的遭遇。他难得托付的信任也被成嬌所践踏,这也直接导致了他的敏感和多疑。他无法容忍任何危及他权力的,让他蒙羞的人,包括他的仲父,亦包括他的生母。父亲的逝去,早年登基的他面对五国的乘虚而入,有着自己的战略,让他国不敢因秦王的年幼而肆意的侵扰秦国。试想十二三岁的年纪我们又在做着什么呢?而这时的他有着对政治独特的见解,有着统一六国的雄心壮志,他的军事和政治上的才能从小就可以体现出来。
纵观六国灭亡,大多归咎于君主的无能,被秦国的离间计挑拨了君臣关系,另一方面是君主的不善用人,不能够重用有才能的人。而秦王这方面做的比他人都要好,他对有才能的人放有极大的尊敬,他甚至对尉僚能够做到吃同样的食物,穿同样的布衣,尽管这让尉僚惶恐,甚至逃跑。秦王不喜他人评价自己的样貌,可他容忍了尉僚并且用他的信任换来了尉僚对秦国的忠心耿耿,在讨伐六国的行径上出谋划策。
六国统一后秦王变得更暴躁了,天下人拿着修筑长城的事指责他,可又不得不承认这样做是为了彻底的根除匈奴的祸患,他着手的`一系列政策也的确让百姓的生活更便利了。也许是他本处于一个混乱的时代,突然宣告的和平让他难以平静,他居安思危得太过了,没有了让他惶恐的人,他就对自己产生了不安。他开始害怕死亡,可他终究是等不回为他去蓬莱寻求仙药的人了,临终时还记挂着登上皇位的人,即便他与扶苏的政见不同,他也终是肯定了扶苏能够委以国家重任。只可惜皇位最终还是被胡亥给夺下了,这个强大的王朝,终究是覆灭了。
我既同情赢政却也敬畏他,他能够为了摆脱过去而勤奋学习,他或许不如表面那样残暴,他喜欢大海,喜欢音乐。我坚信喜欢大海的他也有一颗追求平静的心,如果是现代,他可以毫不在意的去享受他的人生,即使是一个人,也可以过的比任何人都要自在。只可惜他是一位千古帝王,也许他的内心即使是在六国统一的时候也没有平静和安逸过。他内心无尽的孤独只能用表面的暴躁来掩饰,以使他不能忘记,那让他成就如今地位的,正是他内心深处的不甘。他或许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他并不是一位贤明的君王,他终其一生换来的也不过是"一代暴君"的称号。
历史的长河还在不停地翻滚着,秦王朝的故事就像一颗巨石突然袭向水面,惊起了一串又一串的波澜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而他的故事终将掩盖于黄土之下,等待后人的挖掘。
秦始皇本纪读后感【一】
今天又欣赏了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在其历代祖先所积蓄的力量的基础下,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强大国家的过程,这就可以肯定秦始皇的丰功伟绩;当然,也有很多体现了秦始皇因为经验不足所犯下的错误;尤其是写秦始皇死后,秦始皇之子秦二世以许多非法的手段篡取权政,最后在区区两年多的时间里将秦王朝彻底葬送的悲惨教训。
这一篇主要讲解了秦始皇称帝后建立,实施的一系列制度与措施的片段,表现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与恢弘气度。
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是将其作为一个因为缺少历史经验而招致失败的悲剧英雄来进行写作的。
我个人认为,如果秦始皇吸取前代商纣王和夏桀王的失败经验,也许秦朝可以是一个复兴文化的朝代,可与唐朝相提并论,假如秦始皇不是一位暴君的话,可能会使国泰民安,因为毕竟六国都是秦始皇所打垮的,所以如果有人想谋权篡位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或许国泰民安之后就没人想到谋权篡位了。
像清朝时,慈禧太后篡位之前那样,天下大和,虽然仍有一些不安定因素,但是毕竟只是小部分,家家欢乐,家家太平。
秦始皇的威严与神武是我们后人无不敬佩的,只是他的暴行让我们对他的有一些不好的印象,即使秦始皇的行为有种种的不对之处,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的评价还是肯定与赞扬的方面占大多数,尽管也对其有许多的批评与不满,但总体还是在称赞秦始皇。
秦始皇名叫赵政,当秦国在六国中占绝对优势时,庄襄王死去,十三岁的秦始皇即位,同时政务由大臣来管理。秦国也无时无刻地他国进攻,凡是对秦国不利的,都一个个铲除。秦国二十几世纪的国君累积下来的功绩。终于在秦始皇这一代局出,秦国迅速的强 大起来,很快就统一了六国,但是这么一个空前强盛的国家,怎么会在短短的几十年毁于一旦呢?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对语言、文字、尺度等一系列都进行了统一的规定,他的功劳对以后的华夏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他在获得天下以后,为自己的私智。秦国永久的连续,不曾册封一个诸侯国,使得秦国十分独立。这一是秦国快速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情始皇性残暴。一般都用武力解决的。 曾花重金去寻找人灵芝奇药。还请人来炼长生不老丹。由此看来秦始皇的贪念就巨大无比。在民怨沸腾的时候,竟然去建阿房宫。结果还没建成。如果二世有一般皇帝的领导能力,应该对秦始皇为了私智,留下的各种麻烦进行弥补。从而避免秦国的毁灭,天下一样会坚固,但是二世亲小人,远贤臣,搞得盗贼已经到宫门也没人通报。最终自杀身亡。 由此可见一个朝代 兴衰比但与君王有关,还与群臣的忠奸有着莫大的关系。一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只有团结起来国家才能强大起来 ,百姓的生活才能幸福、安康。
秦始皇本纪读后感【二】
《秦始皇本纪》中一共有五篇歌颂秦始皇功业的碑文,内容大同小异,大都讲诉了始皇的功绩,如“顺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诛乱除害,兴利致福”,“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诛信行,威燀旁达,莫不宾服。烹灭彊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等,主要描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的伟大功绩和登基为皇帝后所制定的一系列利民政策,然后又花大量篇幅描述了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如“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等。 这几篇碑文句式整齐,语言质朴而又显得大气磅礴,有力地歌颂了秦德(这和人们对秦的印象有很大差别,有可能是夸大,毕竟是秦始皇下令修的碑。不过现在关于始皇是否真是个暴君有些争论,这里就不考古了)和秦始皇确立的一系列政策,尤其是最后一篇碑文除赞颂秦德外,另有部分文字的内容涉及整顿风俗教化,或许证明了秦始皇在建立、建全了大秦帝国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之后,已将对国民进行道德教化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焚书坑儒的原因
始皇三十四年,博士齐人淳于越主张恢复古制,进谏说:“我听说殷朝、周朝统治天下达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功臣,给自己当作辅佐。如今陛下拥有天下,而您的子弟却是平民百姓,一旦出现象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没有辅佐,靠谁来救援呢?凡事不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还没有听说过。”始皇就把这个意见交给群臣讨论。李斯首先否定了博士效古法的观点,批评了儒生的愚陋。随后他又指出如果人们只欣赏自己私下所学的知识,指责朝廷所建立的制度,“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那么在上面君主威势就会下降,在下面朋党的势力就会形成。最后提出“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李斯的这番话可以说是句句符合始皇的心意。天下初定时,始皇就反对周朝的分封制度:“天下共苦战鬬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他认为周制是导致春秋战国天下大乱、征伐不断的原因,而始皇则是想要秦朝“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所以始皇听到博士的意见一开始就产生了厌恶。而断绝人们效仿古法、议论制度就要从思想上入手,而书正是传播思想的载具。焚书也是愚民、弱民的方式之一。之前,始皇下令“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是从物质上削弱百姓的力量,而焚书则是从思想上巩固对人民的统治。
而坑儒则是因为侯生、卢生的逃走,他们认为认为始皇为人,天性粗暴凶狠,自以为是,
贪恋权势,自己不能为他寻找仙药。这些话传到始皇的耳朵中,使秦始皇非常生气。秦始皇原本非常尊重卢生等人,给予了他们很丰厚的赏赐。对于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感到非常愤怒,始皇就追查这些人。本来这些人并不多,可他们辗转告发,一个供出一个,始皇亲自把他们从名籍上除名,一共四百六十多人被全部活埋在咸阳。同时,始皇坑杀这些术士也是为了惩戒后人,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注:个人感觉按照《史记》记载坑杀的应该只是那些为始皇炼制丹药的术士,而不是儒生,毕竟儒生学的是孔子的学说,而不是那些虚无缥缈的炼丹之学)
为何秦能管理好秦民,却未能治理好天下民众?
为何秦之强能扫荡六国,却灭于平民起义?
秦能管理好秦民,却未能治理好天下民众主要是因为秦没有根据不同的时期和社会环境来正确地改变治国政策。当秦还只是一个诸侯国时,天下正处于战乱时期,各个国家征伐不断,这时诸侯国的人民都希望自己所处的.国家不要灭亡。这时秦采用法家的思想,以法治国,重刑狱。同时赋税、兵役、徭役又比较重,虽然人们生活得不好,但是在那种紧张的时期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国家利益,所以能接受这种较为严苛的政治。就像苏联确立政权初期为了打败国内的反对势力实行“战时共产主义”一样,虽然严重损坏了人民的利益,但国内也没有发生大的乱子。
而当秦统一天下后,“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刚毅戾深,事皆决於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後合五德之数。於是急法,久者不赦”,“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後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这是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的。人们希望天下一统,结束战乱,然后过上安逸和平的日子。秦统一天下从客观上讲是正是符合了人民的这种心愿。而大一统后,秦并没有顺应民心,“其道不易,其政不改”,在相对和平的年代仍采取更加严酷的统治,剥削百姓。这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不能忍受这种严苛的统治,“不敢言而敢怒”,此时秦已尽失民心。
秦能扫荡六国,完成一统一方面是因为秦军事力量强大,“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险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馀万,车千乘,骑万匹,积粟如丘山”,有张仪、李斯等名臣,又有王翦、白起等名将,兵多将广,物资充足;另一方面,六国之间勾心斗角,各为其利,“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缺乏彼此之间的·最基本的信任,如同一盘散沙般,自然容易被各个击破。
而当秦一统天下后,“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後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实行严刑,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民心尽失。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可“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
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这使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然后义军四起,受到百姓的广泛支持,“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櫌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此时与战国时期不同,都有一个统一的目标:推翻暴秦。虽然各路起义军没有过多的交流,但彼此之间的行动却是相互配合的。而此时秦朝群臣由于赵高作祟,二世愚蠢暴虐,群臣人人自危,远远谈不上像战国时期一样团结一致。而军队从上位的决策者到普通的士兵皆不满秦王朝,“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彊弩不射”,这样的秦王朝怎么能打败四起的义军呢?
秦始皇兵马俑给我的印象是宏大、凝重。《秦始皇兵马俑》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秦兵马俑在我国西安临潼出土,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它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的力量和英雄气概。
面对着这规模宏大的模拟军阵,不得不让人把思绪拉回到公元前230年战争频繁的年代。
唐朝诗人李白有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个秦王,指的就是秦始皇。他十三岁登基,二十二岁亲政,这一年是公元前238年。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始皇便开始了他统一东方六国的计划。他的大将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十年后,秦始皇终于统一了六国。当他统一了六国之后,便无心政治,想求得长生不老,永远坐在龙椅上。为了长生不老,秦始皇先后出巡五次,寻找炼仙丹之药,结果在第五次出巡返回的途中驾崩。不要说长生不老了,就连秦始皇一手建造的帝国也被项羽的一把大火给烧了。秦始皇犹如天空中划过的一颗流星,留下了璀璨的光芒后,就坠落了。
在秦始皇消灭东方六国的统一战争中,有两名大将为统一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们便是王翦和蒙恬。王翦从小到老,一直在秦国军队中任职,东征西讨,勇猛杀敌,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战斗经验。蒙恬在寝室皇统一六国后,率领三十万大军北抗匈奴。当年王翦和蒙恬的阵容究竟如何,我们已经很难从史料上去寻迹了,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再现秦军的威武雄壮。我们从那几尊头戴鹖冠、神态庄重的将军佣,也许可以联想起老将王翦和蒙恬的威武英姿;从那些鬂须直立、双眸圆睁的一般武士身上,则可以想象当年冲杀战场的几十万秦兵的勇猛。王翦六十万大军的.南伐荆楚,蒙恬三十万大军的北御匈奴,一幕一幕的历史,好像都历历在目。
这些珍贵的艺术品,形象的显示了我们古老民族强大的力量和英雄气概。这些泥塑的身躯虽然腿色了,虽然不会说话,但他们却用自己永恒的精神震撼着世界;虽然他们不会动,但是每一尊塑像后面都有一个故事,整个故事都在诉说生命的短暂与永恒。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3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