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常绿的森林的读后感汇总96条-读后感
曾看过许多介绍动植物的科普书籍,但从来没看过一本科普读物竟会如此风趣幽默又童趣盎然,让你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了解一花一叶的奇异,一草一木的珍稀,一山一水的风貌,一春一秋的神奇。
说起作者,我很自豪,因为他是一位普通又不普通的老人。说他普通,是因为他是我高中同学的.父亲,一位父爱满怀的老人家。说他不普通,是因为他是曾任黑龙江通河县林业局十几年的局长。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十几年间走遍了小兴安岭余脉的山岭沟壑,滩涂森林,拍摄了大量的动植物图片,用特殊的视角呈现了小兴安岭白山黑水间动植物的丰彩奇趣。字里行间表达了为曾经拥有众多的动植物物种的优越和自豪,也流露出对越来越多的珍稀物种因为无节制的采伐狩猎即将消失的深深担忧······
打开这本《森林物语》,如同走进一个童话世界,无论花草树木,还是飞禽走兽,甚至雪雨风霜,仿佛统统有了灵性,纷纷展现出对这个缤纷的世界热爱和依恋。
不信你看,这边的几只蝴蝶在窃窃私语,是赞美春花的美丽?那边的两只蜜蜂在耳鬓厮磨,是到了恋爱的季节?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腾云驾雾的妖精·······无不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有幸获赠《森林物语》,它让我更深刻地理解我曾经长大的那片土地上的花草树木,兽鸟鱼虫,对于我们的未来和子孙后代的深远意义。也更深地理解申老先生十几年如一日为这片森林的重新茂盛而奔走呼号的良苦用心。
祝福作者申守均老先生寿比南山,但愿这本《森林物语》不要真的成为孩子们未来的标本读物。
又到一年万物复苏山花烂漫的季节,小兴安岭的山林又绽放出充满生机的绿色吸引着人们的脚步。曾经多少次到山里游玩给朋友介绍树木的名字,经常被朋友们夸奖见多识广,还知道山林里的事物。可获赠了申守均先生的著作《森林物语——来自北方山水间的采集与絮语》之后,知道自己了解的只是一点点而已,知道的大多是被采伐得多、破坏得多的树木、植被,更多的树木、花草、野菜、动物和美丽的故事还藏在深山里面,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了。
申守均先生是从1980年代在小兴安岭余脉的通河县任十几年的林业局长,是一位资深的摄影爱好者。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学会了摄影,并有很多篇摄影报道在《黑龙江画报》《黑龙江林业》《中国野生动物》等专业报刊上发表。他拍摄的林蛙和蝮蛇的照片还被黑龙江省博物馆展出。退休赋闲在家的时间整理了大量的照片、文字材料和曾经刊发的报道,在去年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森林物语——来自北方山水间的采集与絮语》,算是给自己八十岁的生日做一个纪念。书中采用他在森林里拍摄的几百幅照片以一图一文的形式,介绍了我国北方森林中的微观世界,展现了黑龙江林区的风貌和神奇有趣之处。
平时司空见惯的东西在作者的镜头下就有了不一样的情调。两只蜜蜂好像商量好了似的,各自独占一只沾着露水的'喇叭花,尽情的采蜜。路边灌木丛中很常见的中国黄花柳是发芽最早的灌木,早春四月很多树木还没醒来的时候就开花了,雄花序如长毛毛虫一样引来早来的蝴蝶。恰到好处的焦距还原出不同景深虚实的搭配,纤细的花蕊清晰可见,后面的柳枝斑驳如影。可知道书中全部图片都是瞬间定乾坤而诞生的胶片作品,没有经过任何PS的修饰,非常难能可贵。书中展示的枯树造型摄影堪称一绝。作者拍摄树木的千姿百态,惟妙惟肖,让人们在寓教于乐中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的似母亲在呢喃,有的似情人在倾诉,有的似人物的一招一式。翻阅精美的画册,好像一个个老友跃然纸上,好多看着熟悉却说不出名字的花草树木一个个都对上了号。
原来只知道榆黄蘑、元蘑、猴头蘑是上等的山珍,如今也知道了鸡冠蘑、高大环柄菇也可食用,红色菇和冬季林中随处可见的云芝也有药用价值,云芝对肝炎有显著疗效。仔细翻阅此书愈发觉得爱不释手。这不仅是因为这本书是中国北方林区的一本百科全书,会让我从中了解更多森林中的事物,而且还因为这是一位八旬老者的生活态度,能把多年的阅历积累成书供后人学习,让人心生敬意。敬佩申守均先生作为业余爱好研究森林研究出的新高度。
普通报纸上,尽刊登人的消息,人的事情。可是,孩子们也很喜欢知道飞禽走兽和昆虫是怎样生活的。这些事情,城市报纸很少报道。
森林里新闻并不比城市里少。森林里也在进行着工作,也有愉快的节日和可悲的事件。有谁看见过,严寒的冬季里,没有翅膀的小蚊虫从土里钻出来,光着脚丫雪地上乱跑?在夏天水涨的时候还有一只棕色的小松鼠做船的事所有的`这些新闻,在《森林报》上都可以看到。
这部名着是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维;比安基的代表作。着者以其擅长描写动植物生活的艺术才能,用轻快的笔调、采用报刊形式,按春、夏、秋、冬四季12个月,还有12个星座,白羊宫、金牛宫、双子宫、巨蟹宫、狮子宫、室女宫、天秤宫、天蝎宫、人马宫、摩羯宫、宝瓶宫、双鱼宫。
森林中的英雄有:鶙?、大驼鹿、红隼、凫貂、鼩鼱。强盗:有猞猁、大棕狼、白鼬、伶鼬、游隼、老鹰、狐狸。居民有:小兔子、小秋沙鸭、旋木雀、野鸭、小琴鸡
作者科普作家维·比安基将动植物的生活表现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着者还告诉了孩子们应如何去观察大自然,如何去比较、思考和研究大自然的方法
让我们走进无穷约大自然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318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