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江河读后感一千字锦集76条-读后感
《万古江河》读后感1
帝王将相、皇家贵胄以及诸如此类的成功人士,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据了太多的位置,他们的强势使得平民大众在历史中难以有一席之地。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老百姓说过话的人很多,但是为他们书写历史并且传诸后世的人却是少之又少。由是观之,许倬云先生和他的《万古江河》一书实在是殊为难得。
先生论史,追求的是将艰深的学理用平和温婉的笔触娓娓道来。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今日读史之读者,不同于旧时,在这平民的时代,大率受过高中教育以上者,都可能对历史有兴趣。”而生活在现在的我们,未必都是帝王将相的后裔,我们并不能从以往如成功人士家谱的历史中了解自己究竟从何而来。因此,许先生所做的,正是为老百姓立传,留存整个社会的记忆。
在《万古江河》中,许先生以长江黄河比喻中国文化,以大海比喻世界文化,讲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从源头的涓涓细流蜿蜒而下,逐渐包容各种文化,一个多元而复杂的中国文化体系,终于成形。许倬云先生得益于梁任公《中国史绪论》的启示,将这一过程当作中国文化圈不断扩张的过程,分为中原的中国、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世界的中国以及中国近百年现代化浪潮的蹒跚历程。这种划分方式,已然超越了中国传统史家刀切豆腐式的断代手法。更难能可贵的是,先生将叙述的重点放在日常生活中的升斗小民身上,从社会史的角度透视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这种气魄与视角,非大家不能为。
千秋历史,万古江河。在许先生看来,历史文化之于自然地理,正如帝王将相之于小民百姓,前者的作用和影响远远不能与后者相比。正如先生在一次讲座中所说:“自然是长程,文化是中程,而政治只是短程。”然而,今天很多研究历史的人似乎将这句话颠倒了过来。最近出版的诸多史学著作,仍然摆脱不了以政治史为纲的旧习,日常生活少见着墨,自然地理更是存而不论。现在的历史畅销书《品三国》、《明亡清兴五十年》也不能脱离这一窠臼。因此,先生在《万古江河》中所作的努力,既填补了中国通史的某种空白,也给人以极大的启发。
《万古江河》读后感2
近日读了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颇有所得,遂记下几笔。
我赞同许先生把文化发展比喻为江河汇流、奔流入海:中华文化犹如长江、黄河,发轫于雪山之巅,汇集千百条河流,激荡、冲突、对抗,而后融合、消化,奔流向东,最终汇入世界文化组成的大海。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圆润贯通、包容圆融,在整个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中华文化就是在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不断冲突、融合而成的,进入近代之后则是在与西方文明的剧烈冲突中,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蜕变。
中国文化发轫于石器时代的涓涓细流,夏、商、周初步将北方文化汇聚成流,并开始与南方文化开始交融;至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是中华文化第一次大交锋、大融合的时期;至秦汉帝国建立,中华文化也归为一统:儒家思想和二元动态互补哲学奠定了中国文化的主流和中国人的思考方向,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模糊的系统论则把儒学推升到宗教的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开始兴盛,并且与儒学汇流,成为中国人思维模式的三块主要基石;尤其南北朝时期的五胡乱华,是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北方的羌、氐、鲜卑等民族不断汉化并融入中国;隋唐帝国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开放、多元、包容的时代;五代时期政治的分裂,导致了在宋代朱熹开始探索内圣外王之道,由此开创了程朱理学,也是中华文化开始内敛、封闭的发端;元朝短暂的统治使得蒙古进一步汉化;明朝时代早期,表面荣光,其实程朱理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的桎梏,延至末期,这个僵化、封闭的文化体系已积重难返;自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挟近代工业文明,中华文化不堪一击,由此痛定思痛,五四运动斩断传统,学习西方成为主流:渐进温和的`改革(实业救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立宪运动)失败了,激进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也不成功,帝国模式、日本模式、欧洲模式、美国模式纷纷破产。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有史以来一次最伟大的革命获得成功;中国奋发图强,中国文化义无反顾的抛弃过去,同时中华文化如饥似渴的吸收、学习西方文明,建国前三十年学习苏联,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试错、不断探索,也走了不少弯路。建国后三十年在经济上学习美国,现在中国正处在一个伟大征程的途中,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中华文化的重构方面,我们还在路上,而且中国人应该有信心,并且也一定能够完成这一伟大使命。这个使命绝不是简单的学习美国,学习它以及这个世界最先进的文明,是为了丰富自己、强大自己,最终是建构自己,同时在中华文化的历史纵深中汲取营养,在全球化的文化融合中重塑自己,并且承担起融合世界文化的重任。
自19世纪以来,全球化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势不可挡的趋势,先由贸易全球化开始,而到现在的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经济殖民、武装侵略、种族灭绝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冲突和对抗,其实也就是强势文明征服、同化弱势文明的过程,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法则是这一进程的推动力——残酷但高效。同时,弱势文明虽然被边缘化、甚至被消灭,但它们作为世界文化的分支,对主流文化起到了一定补充和涵养的作用,或多或少的汇入了世界文化体系当中。毫无疑问,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挟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政治优势,美国的自由主义自然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与世界其它文化不断冲突、涵化和融合。
历史上的中华文化拥有这样的容纳之量和消化之功,而今新生的中华文化亦有涵盖世界的容量。看到这一切,幸甚!
《江南三部曲》读后感1
这是一部很好的书吗?至少不像世界小史那样适合所有年龄段。也不像万古江河那样逢人必推。读这本书需要门槛。
首先作者是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而结局是他或多或少承认了现实中的理想浪漫在逐渐逝去。桃花源从清末以来,不论实质如何,至少它仍然代表着带头大哥心中的桃源梦。然而在最后,这里已经彻底毁了,天上人间,感官的天堂,梦想的地狱。
秀米像是飘在天上,即使被劫,也仿佛有神光护体,遇难呈祥,而追梦的过程,也是那么纯粹,出狱后的她,可能明白了桃花源现在是不可能的,只能存在于自己心里,于是寄情花草,还有喜鹊陪伴,无疑是红楼里的黛玉和香菱,只不过是走出半生的归来的黛玉。
秀米的飘然欲仙还表现在她感情的孤冷,她对父母,对孩子,对一起共事的'人,都没有依恋,爱恋,眷恋。轰轰烈烈却清冷的一世,爱的只是花草,还有不作区分的大众。在饥荒中面对天外飞米,她的第一反应就是熬粥让全村人一块儿活。
而佩佩就鲜活生动多了,她有脾气,有时候笨的让你替她着急,但她仍然美的超凡脱俗,更不用说她的烈性,在挣扎中的手起石落,兔子一样的逃亡生涯。她像是一个传奇。然而传奇在现实面前匆匆落幕,也止于传奇,她甚至感慨,如果重来一次,一定会屈从。
到了家玉,已经是完完全全的一个现实中的人。一个独立飒爽的职业女性,专业人士,在老公眼里仿佛什么都能搞定,都难不倒。愁的是儿子的学习,自家房子出租后要不回来,婆媳关系,丈夫外遇…各种鸡毛蒜皮的大事,仿佛就是身边人的缩影。到最后,仿佛一抹云,消失了。再也不能给丈夫和儿子扛起生活的重担,仍然给丈夫留下一句我爱你,一直。有一个细节让人心疼,在拿到医院判决书的那天晚上,她本来决定原原本本告诉丈夫,一家人一起承担,然而当天俩人打架了,也许到那一刻她突然发现她还可以满足丈夫一直以来的一个愿望——离婚。人啊!
纵观三部曲,从梦想到现实到破灭,不仅仅是桃花源,女主角。还有其他人。
秀米的父亲,张季元,桃花源三任舵主,秀米的儿子,元庆,都做着大同世界的梦,走了,被除掉了,进监狱了,疯了……
而秀米的孙子,端午,整个人完全没有一点梦想的影子,像寄生虫一样生活在世间,基因,断了。
不过马云说了,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江南三部曲》读后感2
近期读过的书,特别说说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按顺序把三本书看完了,它是关于祖母、父亲、儿子的故事。
第一印象就是一股南方的阴霉气,什么都很颓废。
第一部《人面桃花》开头带点奇幻色彩的陆侃,让我想起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都说第一印象很重要,开始我对这部书留下了凄凄惨惨戚戚的印象。后来也证明,果然一直到所有阅读结束,这种感觉一直围绕着我。段落后的小字明确了年份的事情让我感觉书中发生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可离了书又是假,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吗?浓浓的红楼气息,像新版电视剧诡异凄凉的配乐。里面各种意象典故诗词(很多字不认识,觉得像个文盲需要查字典),读者人人心中有一个桃花源。
第二部《山河入梦》是山河入了谭功达的梦,比上一部悲上一层楼。
他做着和母亲一样恍恍惚惚的盛世梦。最喜欢后面佩佩写信的部分,跳戏想到了《北京遇上西雅图2》,只是有来无往,心疼。佩佩漂亮有自己的思想,敢于追求所欣赏的,对肮脏的人事勇于反抗,爱憎分明。
第三部《春尽江南》阅读过半觉得没有前两部精彩,幸好也坚持下来!
最后的结局,好吧又悲剧了!从普济医院回到普济小村庄,又是一家的轮回。此外,对当代社会现状的描写,比方说雾霾的景物描写,还是很生动的。或许没有当初的相遇,庞家玉本可以过上安稳平静的生活,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在我看来,《人面桃花》和《春尽江南》是最精彩的两部,信息量超大,艺术结构高超,广泛透视了个体在剧变时代下面临的各种问题,深度切中了时代精神的症结。
最后一部《春尽江南》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你会惊讶于作者博大精深的知识储备和娴熟老炼的写作功底——时不时冒出一处诗句,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韩愈、欧阳修、钱穆、陈寅恪、鲁迅、易中天、于丹、白岩松、火影忍者等人的事迹,频频用典,却又毫无掉书袋之嫌,其拿捏开笔的手法真是游刃有余、灵活妥善。
《江南三部曲》是三代人的命运,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围绕着陆秀米、谭功达、谭端午三个人的三部曲,故事终于在百般挫折和千丝万缕的乌托邦事件中,落下了帷幕。在“江南”这个舞台上,曾经上演了国民革命早期、五六十年代、当下这三个时间段的中国剪影。又像没有结尾,它们一幕幕缠绕在我的眼前。从第一部《人面桃花》到《山河入梦》再到第三部《春尽江南》,这三部曲陪我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格非给我描述了三代人对梦想的追求与挣扎,现实与无奈交织,但从中折射出的高贵人格却是怎么也淹没不了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3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