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红楼梦的三十六回读后感精练76条-读后感

《红楼梦》是一个悲剧,充斥了无奈与悲伤。但却在无绝的悲伤之中透出了摄人心魂的美,书中最大的悲剧是贾宝玉和他的表妹林黛玉、表姐薛宝钗之间的恋情婚姻瓜葛,宝玉在黛玉、宝钗之间毕竟爱谁贾府究竟选谁作宝玉的妻子,这是一个大答题。

红楼梦46回读后感1

第四十六回主要讲贾赫看上了鸳鸯,欲纳做填房,鸳鸯死活不肯,最后因为贾母的庇护躲过了一劫,但也为她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曹雪芹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深刻地写出了专制皇权时期丫鬟们的悲惨。她们的悲惨并不在物质上,尤其如果在贾府这样显赫的地方,吃得好,穿得好,干的活也不累,从来衣食无忧,比刘姥姥这类庄稼人不知道过的好多少倍。但是她们的悲剧在于主子决定了你的一切,主子要你活你就活,要你死你就死,被主子打死没有人被追究。而且没有选择的余地。

金钏儿不过是跟宝玉说了几句玩笑话,就被王夫人驱逐出去,那时候丫鬟若是被主子驱逐出去,是很耻辱的,而且出路很少,要么随便找个人嫁了,要么去做粗活,想必在王夫人身边好吃好住,落差太大,于是金钏儿投井自杀。晴雯被蹿出去后,孤零零地病倒在床上,口渴了都没有人倒水给她喝。

再说回鸳鸯的事儿。首先贾赫怎么说也有四五十岁了吧,鸳鸯那时候才十来岁,而且从贾赫威胁鸳鸯的哥哥那番话来看,这个人霸道,蛮横,不讲理,目中无人,有病态的报复心,好色。而且对鸳鸯肯定也只是抱着一种逢场作戏的心态,过了那份热情就又有新欢了。鸳鸯就算依了他,下场也绝不会好到哪里去。因此鸳鸯拒绝是有骨气的表现。然而她是没有选择的余地的,她顺从,是被蹂躏,反抗,当没有了贾母这座靠山以后,贾赫是不会放过她的,于是她走投无路,只得选择自尽。

与她命运有一点点类似的还有鲍二家的媳妇。在凤姐儿过生日那天,贾琏趁凤姐不在家,强迫她与自己做见不得人的事情。被凤姐发现,贾琏只不过遭到了几句小小的责备,“馋嘴猫儿似的”,在那些所谓的“上等人”眼里,这些贵族子弟做这种事情就跟猫儿吃老鼠一样平常,而鲍二家的就要上吊自杀,即使她不自杀,凤姐也不会放过她。曹雪芹显然也比较鄙视这个鲍二家的,但他能写出她可怜的地方,她无法选择,如果她不依,像鸳鸯一样,贾琏怎么会放过她,依了,若是被女主人发现,也活不了。鸳鸯有贾母这座靠山,还可以暂时保身,但是所有的靠山都是冰山,人会老,会死,会变心,没有一个人能永远保护你,鸳鸯那句坚定的“若有造化,我死在老太太之先;若没造化,该讨吃的命,服侍老太太归了西,我也不跟着我老子娘哥哥去,我或是寻死,或是剪了头发当尼姑去!”已经清清楚楚地为以后的事情做了铺垫。

总而言之,不管物质生活多么安逸,若你的命运不能自己做主,那么终究是悲剧。

红楼梦46回读后感2

《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46回读后感3

一面说,一面便接他手内的针线瞧了一瞧,只管赞好。放下针线,又浑身打量。只见他穿着半新的藕合色的绫袄,青缎掐牙背心,下面水绿裙子。蜂腰削背,鸭蛋脸面,乌油头发,高高的鼻子,两边腮上微微的几点雀斑。鸳鸯见这般看他,自己倒不好意思起来,心里便觉诧异,因笑问道:“太太,这会子不早不晚的,过来做什么?”邢夫人使个眼色儿,跟的人退出。邢夫人便坐下,拉着鸳鸯的手笑道:“我特来给你道喜来了。”鸳鸯听了,心中已猜着三分,不觉红了脸,低了头不发一言。

凤姐儿知道邢夫人禀性愚亻强,只知承顺贾赦以自保,次则婪取财货为自得,家下一应大小事务,俱由贾赦摆布。凡出入银钱事务,一经他手,便克啬异常,以贾赦浪费为名,“须得我就中俭省,方可偿补”,儿女奴仆,一人不靠,一言不听的。如今又听邢夫人如此的话,便知他又弄左性,劝了不中用,

贾赦看上了鸳鸯,邢夫人只知顺承贾赦以自保,叫来凤姐让她为贾赦求娶鸳鸯。凤姐假贾母之口拒绝,邢夫人威逼,凤姐只好去探鸳鸯的口风。鸳鸯向平儿表示即使做大老婆也不干。贾赦因鸳鸯拒绝恼怒万分,叫贾琏去南京找鸳鸯之父金彩,贾琏未去被骂。贾赦亲唤鸳鸯之兄,让他们夫妻说服鸳鸯做妾,鸳鸯被接回家,坚决不从,在贾母面前剪发明誓。

这一回写了一个坚贞不屈,不以权势的意志为转移的女人。她在我心目中的位置高于晴雯。又写了几个可恶、可怜的奴才。邢夫人愚懦,王凤姐使乖。

一个白胡子老头想娶比他小50多岁的美人为妾,这美人又是一个不慕势利,不甘屈服,且有权威后台的人,这不是蠢事是什么?这样的蠢事叫一位蠢货去办,能办成吗?

在红楼梦时代,像贾宝玉这样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都是在寒窗苦读,为“学而优则仕”而辛勤奋斗;一旦有了功名,即在官场中辛苦钻营,在尔虞吾诈中勾心斗角,或向上爬了,成为吃人者;或栽了跟斗,成了被吃者。

红楼梦37回读后感

侍书一样预备下四份纸笔,便都悄然各自思索起来,[看不见的繁重脑力劳动。]独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环们嘲笑,[打腹稿。]

迎春又令丫环炷了一支梦甜香,原来这梦甜香只有三寸来长,有灯草粗细,以其易烬故,如香烬未成,便要罚。

一时,探春便先有了,自提笔写出,又改抹了一回,[加工润色。写文章必不可少。]递与迎春,因问宝钗:“蘅芜君,你可有了?”宝钗道:“有却有了,只是不好。”宝玉背着手,在回廊上踱来踱去,因向黛玉说道:“你听,她们都有了。”黛玉道:“你别管我。”[自信。]宝玉又见宝钗已誊写出来,因说道:“了不得,香只剩了一寸了,我才有了四句。”又向黛玉道:“香就完了,只管蹲了那潮地下作什么?”[无处不体贴。]黛玉也不理,宝玉道:“我可顾不得你了,好歹也写出来罢。”说着,也走在案前写了。李纨道:“我们要看诗了,若看完了,还不交卷,是必罚的。”宝玉道:“稻香老农虽不善作,却善看,又最公道。[脂评:“理公裁岂不公?”理公裁,李宫裁的谐音。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就如会蒸馍和会吃馍一样是两回事。]你就评阅优劣,我们都服的。”众人都道:“自然。”于是,先看探春的,稿上写道是:

咏白海棠限门盆痕昏

斜阳寒草带重门,

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

雪为肌肉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

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

多情伴我咏黄昏。

次看宝钗的是:

珍重芳姿昼掩门,[脂评:“宝钗诗全是自写身分,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纤巧流荡之词,绮靡秾艳之语,一洗皆尽。非不能也,屑而不为也。最恨近日小说中,一百美人诗词,语气只得一个艳稿。”]

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

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脂评:“好极,高情巨眼,能几人哉?正‘一鸟不鸣山更幽’也。”]

愁多焉得玉无痕?[脂评:“看她讽刺林宝二人,妙乎!”]

欲偿白帝凭清洁,[脂评:“看她自己收到身上来,是何等身份!”]

不语婷婷日又昏。

李纨笑道:“到底是蘅芜君。”说着,又看宝玉的道是:

秋容浅淡映重门,

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

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脂评:“这句真是自己一生心事。”]

宿雨还添泪一痕。[脂评:“妙在终不忘黛玉。”]

独倚画栏如有意,

清砧怨笛送黄昏。[脂评:“宝玉再细心作,只怕还有好的。只是一心挂着黛玉,故手笔不警也。”]

大家看了,宝玉说探春的好,李纨才要推宝钗这诗有身份,因又催黛玉,黛玉道:“你们都有了?”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这个字非轻视众人,而是如释重负和爱极而行。这在作家身上常有。]与众人,李纨等看她写道是:

半卷湘帘半掩门,[脂评:“且不说花,且说看花的人,起的突然,别致。”]

碾冰为土玉为盆。

看了这句,宝玉先喝彩来,只说:“从何处想来?”又看下面道:

偷[感觉不美。]来梨蕊三分白,

借得梅花一缕魂。

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又看下面道是:

月窟仙人缝缟袂,

秋闺怨女拭啼痕。[脂评:“虚敲旁比,真逸才也。且不脱落自己。”]

娇羞默默同谁诉,

倦倚西风夜已昏。[脂评:“看她终结到自己,一人是一人口气,逸才仙品,固让颦儿;温雅沉着,终是宝钗。今日之作,宝玉自应居末。”]

众人看了,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平心之论。]探春道:“这评的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李纨道:“怡红公子压尾,你服不服?”宝玉道:“我的那首原不好了,这评的最公。”又笑道:“只是蘅、潇二首,还要斟酌。”[情人眼里有好诗。]李纨道:“原是依我评论,不与你们相干,再有多说者,必罚。”宝玉听说,只得罢了。

李纨道:“从此后,我定于每月初二、十六这两日开社,出题限韵都要依我。这其间,你们有高兴的,你们只管另择日子补开。哪怕一个月每天都开社,我只不管。只是到了初二、十六这两日,是必往我那里去。”宝玉道:“到底要起个社名才是。”[名正言顺。]探春道:“俗了又不好,特新了、刁钻古怪也不好,可巧才是海棠诗开端,就叫个海棠社罢。【倡导者起名,妥当。】虽然俗些,因真有此事,也就不碍了。”说毕,大家又商议了一回,略用些酒果,方各自散去,也有回家的,也有往贾母、王夫人处去的,当下别人无话。

且说袭人,因见宝玉看了字帖儿,便慌慌张张的同翠墨去了,也不知是何事,后来,又见后门上婆子送了两盆海棠花来,袭人问是哪里来的,婆子便将宝玉前一番缘故说了,袭人听说,便命她们摆好,让她们在下房里坐了,自己走到自己房内,秤了六钱银子封好,又拿了三百钱来,都递与那两个婆子,道:“这银子赏那抬花来的小子们,这钱你们打酒吃罢。”[小费。]那婆子们站起来,眉开眼笑、千恩万谢的不肯受,见袭人执意不收,方领了。

袭人又道:“后门上外头可有该班的小子们?”婆子忙应道:“天天有四个,原预备里面差使的,姑娘有什么差使,我们吩咐去。”袭人笑道:“有什么差使?今儿宝二爷要打发人到小侯爷家,与史大姑娘送东西去,可巧你们来了,顺便出去叫后门小子们雇辆车来,回来你们就往这里拿钱,不用叫他们又往前头混碰去。”婆子答应着去了。

袭人回至房中,拿碟子盛东西与史湘云送去,却见格子上碟槽空着,因回头见晴雯、秋纹、麝月等都在一处做针黹,袭人问道:“这一个缠丝白玛瑙碟子哪去了?”众人见问,都你看我我看你,都想不起来,半日,晴雯笑道:“给三姑娘送荔枝去的,还没送来呢。”袭人道:“家常送东西的家伙多,巴巴的拿这个去!”晴雯道:“我何尝不也这样说?他说这个碟子配上鲜荔枝才好看,[生活艺术化。]我送去,三姑娘见了也说好看,叫连碟子放着,就没带来,你再瞧,那格子尽上头的一对联珠瓶还没收来呢。”秋纹笑道:“提起瓶来,我又想起笑话,我们宝二爷说声孝心一动,也孝敬到二十分,[美德。]因那日见园里桂花,[十里香。]折了两枝,原是自己要插瓶的,忽然想起来说,这是自己园里的才开的新鲜花,不敢自己先玩,巴巴的把那一对瓶拿下来,亲自灌水插好了,叫个人拿着,亲自送一瓶进老太太,又进一瓶与太太,谁知他孝心一动,连跟的人都得了福了,可巧那日是我拿去的,老太太见了这样,喜的无可无不可,[很高兴。]见人就说:‘到底是宝玉孝顺我,连一枝花儿也想得到,别人还只抱怨我疼他。’你们知道,老太太素日不大同我说话的,[可能是第一印象所致。]在些不入她老人家的眼的,[直观好恶感在人际交往中有不小的作用。]那日竟叫人拿几百钱给我,说我可怜见的,生的单柔。这可是再想不到的福气。[大词小用。]几百钱是小事,难得这个脸面。[大都讲究这个。]及至到了太太那里,太太正和二奶奶、赵姨奶奶、周姨奶奶好些人翻箱子,找太太当日年轻的颜色衣裳,[放烂了吧。]不知给哪一个,一见了,连衣裳也不找了,且看花儿,又有二奶奶在旁边凑趣儿,夸宝玉又是怎么孝敬,又是怎样知好歹,有的没的说了两车话,当着众人,太太自为又增了光,堵了众人的嘴,[显然平时也有非议。]太太越发喜欢了,现成的衣裳就赏了我两件。

衣裳也是小事,年年横竖也得,却不象这个彩头。”晴雯笑道:“呸,没见世面的小蹄子,那是把好的给了人,挑剩下的才给你,你还充有脸呢。”[张开嘴就看见屁股眼。]秋纹道:“凭他给谁剩的,到底是太太的恩典。”晴雯道:“要是我,我就不要,若是给别人剩下的给我,也罢了,一样这屋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他,剩下的才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软气。”秋纹忙问:“给这屋里谁的?我因为前儿病了几天,家去了,不知是给谁的。好姐姐,你告诉我知道知道。”晴雯道:“我告诉了你,难道你这会退还太太去不成?”秋纹笑道:“胡说,我白听了喜欢喜欢,哪怕给这屋里的狗剩下的,[肯定要骂着人。歪打正着。]我只领太太的恩典,也不犯管别的事。”众人听了,都笑道:“骂的巧,可不是给了那西洋花点子哈巴儿了!”[比得好!怡红女孩有情趣。]

袭人笑道:“你们这起烂了嘴的,得了空,就拿我取笑打牙儿,一个个不知怎么死呢。”秋纹笑道:“原来姐姐得了,我实在不知道,我陪个不是罢。”[字是黑狗,越描越粗。]袭人笑道:“少轻狂些,你们谁取了碟子来是正经。”[脂评:“看他忽然夹写女儿喁喁一段,总不脱落正事。所谓此书一回是两段,两段中却有无限事体。或有一语透至一回者,或有反补上回者,错综穿插,从不一气直起直泄至终为了。”]麝月道:“那瓶得空儿也该收来了,老太太屋里还罢了,太太屋里人多手杂,别人还可以,赵姨奶奶一伙的人见是这屋里的东西,又该使黑心弄坏了才罢。[宝玉集团和贾环集团之间的矛盾。窥一斑而略知全豹。]太太也不大管这些,不如早些收来正经。”[有责任心。麝为袭副。]晴雯听说,便掷下针黹道:“这话倒是,等我取去。”【顺水推舟讽刺人。】秋纹道:“还是我取去罢,你取你的碟子去。”晴雯笑道:“我偏取一遭儿去,是巧宗儿你们都得了,难道不许我得一遭儿!”[冷嘲热讽。]麝月笑道:“通共秋丫头得了一遭儿衣裳,哪里今儿又巧,你也遇见找衣裳不成?”晴雯冷笑道:“虽然碰不见衣裳,或者太太看见我勤谨,一个月也把太太的公费里分出二两银子来给我,也定不得。”[一箭双雕。树了两个敌人了。]说着,又笑道:“你们别和我装神弄鬼的,什么事我不知道!”一面说,一面往外跑了,[一比二,不好对付。]秋纹也同她出来,自去探春那里取了碟子来。

《红楼梦》的三十七回原文

这年贾政又点了学差,择于八月二十日起身。是日拜过宗祠及贾母起身,宝玉诸子弟等送至洒泪亭。

却说贾政出门去后,外面诸事不能多记。单表宝玉每日在园中任意纵性的逛荡,真把光阴虚度,岁月空添。这日正无聊之际,只见翠墨进来,手里拿着一副花笺送与他。宝玉因道:“可是我忘了,才说要瞧瞧三妹妹去的,可好些了,你偏走来。”翠墨道:“姑娘好了,今儿也不吃药了,不过是凉着一点儿。”宝玉听说,便展开花笺看时,上面写道:

娣探谨奉斋

二兄文几: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难逢,讵忍就卧,时漏已三转,犹徘徊于桐槛之下,未防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昨蒙亲劳抚嘱,复又数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何痌<疒众>惠爱之深哉!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敌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娣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技。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此谨奉。

宝玉看了,不觉喜的拍手笑道:“倒是三妹妹的高雅,我如今就去商议。”一面说,一面就走,翠墨跟在后面。刚到了沁芳亭,只见园中后门上值日的婆子手里拿着一个字帖走来,见了宝玉,便迎上去,口内说道:“芸哥儿请安,在后门只等着,叫我送来的。”宝玉打开看时,写道是:

不肖男芸恭请斋

父亲大人万福金安。男思自蒙天恩,认于膝下,日夜思一孝顺,竟无可孝顺之处。前因买办花草,上托大人金福,竟认得许多花儿匠,并认得许多名园。因忽见有白海棠一种,不可多得。故变尽方法,只弄得两盆。大人若视男是亲男一般,便留下赏玩。因天气暑热,恐园中姑娘们不便,故不敢面见。奉书恭启,并叩台安古

男芸跪书。

宝玉看了,笑道:“独他来了,还有什么人?”婆子道:“还有两盆花儿。”宝玉道:“你出去说,我知道了,难为他想着。你便把花儿送到我屋里去就是了。”一面说,一面同翠墨往秋爽斋来,只见宝钗,黛玉,迎春,惜春已都在那里了。

众人见他进来,都笑说:“又来了一个。”探春笑道:“我不算俗,偶然起个念头,写了几个帖儿试一试,谁知一招皆到。”宝玉笑道:“可惜迟了,早该起个社的。”黛玉道:“你们只管起社,可别算上我,我是不敢的。”迎春笑道:“你不敢谁还敢呢。”宝玉道:“这是一件正经大事,大家鼓舞起来,不要你谦我让的。各有主意自管说出来大家平章。宝姐姐也出个主意,林妹妹也说个话儿。”宝钗道:“你忙什么,人还不全呢。”一语未了,李纨也来了,进门笑道:“雅的紧!要起诗社,我自荐我掌坛。前儿春天我原有这个意思的。我想了一想,我又不会作诗,瞎乱些什么,因而也忘了,就没有说得。既是三妹妹高兴,我就帮你作兴起来。”

《红楼梦》中的贾府里生活着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各类人物,读红楼给人印象颇深的是这里面的勾心斗角,绵里藏针。可见,身在富贵之中尤其是大富大贵的人,还有身具大智大才大勇的人,他们的精神更需要呵护,更需要求缺自警的心态,否则才智、地位都会成为追求完美人格和完美生活的巨大障碍。

金风送爽,桂子飘香,菊黄蟹肥,吟诗作唱。大观园的公子小姐们在海棠起社、初斗清新后,即由史湘云作东,按薛宝钗的意图,邀请贾母等人在藕香榭观赏桂花,并大摆螃蟹宴,然后赋菊花诗,作螃蟹咏……这是《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描述的一幅颇有趣味的画卷。

我以为,这一回文字,其趣有三:

首先,作者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凤姐、贾母之口,把二百多年前的“食蟹经”刻画的十分细致、周到。螃蟹味美,营养丰富,是我国传统的佳肴。但螃蟹性寒,有微毒,年老体弱的人不宜多吃。因此,凤姐在开宴前观赏桂花时就和贾母逗笑,讲“回来吃螃蟹,恐积了冷在心里,讨老祖宗笑一笑开心,一高兴多吃两个就无妨了。”贾母也嘱咐湘云:“别让你宝哥哥、林姐姐多吃了”,又嘱咐湘云、宝钗二人:“你两个也别多吃。那东西虽好吃,不是什么好的,吃多了肚子疼。”螃蟹有腥味,要趁热吃,并因其性寒,最好作佐酒菜肴。所以在开宴后,凤姐就吩咐:“螃蟹不可多拿来,仍旧放在蒸笼里,拿十个来,吃了再拿。”又说:“把酒烫的滚热的拿来。”“多倒些姜醋。”……这些都和我们现在吃法差不多。只是随着科学的昌盛,现代吃法更精细些。例如螃蟹成熟可分笼蒸、水煮两种。笼蒸时最好用绳子把每只蟹扎好,成熟后上盘比较整齐,其优点是味香,营养成分跑掉少;水煮必须用冷水,以防螃蟹脚断,水煮时放少量姜,其优点是可解部分腥气和微毒。又如现在我们用姜醋时还放进酱油、糖、味精等,使调料味更鲜美。现在市场上已有调配好的瓶装“蟹不离”出售,使食者更方便了。

其次,作者在此章中描绘了一幅祖孙、母女、姐妹乃至主婢同乐的图画。螃蟹宴主要摆了三桌:“上面一桌,贾母、薛姨妈、宝钗、黛玉、宝玉;东边一桌,史湘云、王夫人、迎、探、惜;西边靠门一桌,李纨和凤姐的……”同时,“令人盛两盘子与赵姨娘、周姨娘送去。”“又令人在那边廊上摆了两桌,让鸳鸯、琥珀、彩霞、彩云、平儿去坐。”后来,“因又命另摆一桌,拣了热螃蟹来,请袭人、紫鹃、司棋、待书、入画、莺儿、翠墨等一处共坐。山坡桂树底下铺下两条花毡,命答应的婆子并小丫头等也都坐了,尽管随意吃喝,……”这段大观园内上下、尊卑同乐的文字,写出了在贾府等级森严的另一面,特别是在主要是年轻人的聚会时,也还有着比较开明、随便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民主思想的.端倪。

再次,作者在此回中,还着重描写了众姐妹和宝玉赋菊花诗、作螃蟹咏的动人场面。史湘云和薛宝钗通宵达旦拟出的十二个菊花诗题目,林黛玉的《咏菊》、《问菊》和《菊梦》因“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夺取了一至三名,被推为魁首,充分表现了潇湘妃子的“咏絮才”。而在其后,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人作的螃蟹咏中,虽然薛宝钗的诗被说成是“食螃蟹绝唱”,但众人也认为她“讽刺世人太毒了些。”这对一向以雍容大度、贤惠温淑著称的蘅芜君来说,也表现了其性格的另一面,耐人寻味。

赏析

这回题目不难懂。螃蟹宴上的情景写得生动有趣,各个人物的言语、行动、声音、笑貌,都依各人的身份、性格和特定处境而异。妙文多多。所写菊花诗和螃蟹咏也各有特色。

回评

湘云无别号,若俟题诗时增起,未免生砌。于贾母口中说出"枕霞阁",后文即取为号,便觉自然。真一笔不苟。

叙吃蟹情事细密周到,又活动不板。

凤姐与鸳鸯戏言"琏二爷要讨你做小老婆",暗伏四十六回事。

合欢酒惟钗、黛二人各人一口,映照有情。

菊诗十二首,与《红楼梦曲》遥遥相照,俱有各人身分。《红楼梦》十二曲外,有首尾两曲作起结;《菊花诗》十二首外,有《咏蟹》三首作馀音:亦遥相照应。《咏蟹》三首,黛玉先即焚毁,亦是夭亡之兆。宝钗蟹诗,虽是讥刺世人,即谓专诮宝玉、黛玉亦可。宝玉说"我的也该烧了",又兆将来止剩宝钗一人而已。

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籍贯沈阳 (一说辽阳 ),生于南京,约十四岁时迁居北京。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 ,曹顒遗腹子(一说曹頫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351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